好書試閱

第一章 衙門內外
一、八字牆前的「演藝場」
可以這麼說,衙門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全景縮影。
關於衙門,有太多不為人知的隱祕事。衙門裡的生活,也很獨特,像喝著咖啡嚼大蒜,雅俗並存。這是往小處說,往大處說,在中國古代,一座州縣衙門,就是天下興衰的風向標;一座衙門,也是一部活靈活現的仕途啟示錄。所以,想讀歷史細節,從瞭解古代衙門讀起,最真實,最深入,也最直接。中國千年歷史中的官場隱祕、世相人心,人生百態,文化傳統,都在裡面。
我們不妨先粗略瀏覽一下衙門內外的景觀。歷朝歷代,無論大小衙門,一律都是坐北朝南。所以才有一句俗話: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朝南,意思就是官衙大門一律朝南開。「八字」,不是神棍算卦批的「八字」,而是指形狀。官衙的大門左右,有兩道磚牆,呈斜線向左右擴散開去,轉折成一個三十度的角。遠遠看去,剛好是一個「八」字的形狀。
官衙的兩扇堂皇大門,連接著「八字」磚牆。門與牆,渾然成了一體,彰顯氣派。門不是一般的門,牆也不是一般的牆——牆上有東西,不是亂七八糟的信手塗鴉,不是「牛皮癬」小廣告,而是當朝皇帝的「聖諭」。這些「聖諭」,有的掛在「八字」牆上,有的貼在「八字」牆上。
皇帝的「聖諭」當然就是國家的「最高指示」。古代沒有網路,沒有臉書,也沒有廣播。衙門的「八字」牆,就成了將皇帝的指示傳達到民間基層的資訊發布中心。
一提「聖諭」,人們可能會覺得高大上,不接地氣,普通民眾如何能看得懂呢?其實不是這樣。貼在「八字」牆上的「聖諭」,大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譬如「農閒時勿遊蕩,農忙時勿懶惰」,以及「遵紀守法,人人親善,家庭和睦,發現盜賊,齊力捕捉」等等,略比如今大陸鄉下土牆上「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種樹」的標語雅致一點。
然而,儘管都是大白話,可不識字的人也讀不懂。這不要緊,有專門講解「聖諭」的人。在中國古代,有兩類靠「說話」糊口的人。一類是講評書的人,被稱為「武案」;另一類,就是講解「聖諭」的人,被稱為「文案」。如今,我們常常看到,某某廣告公司招聘「文案」,工作是負責創意、策畫,推廣等等。沒想到,這「文案」的祖師爺,最早是衙門聘的講解員。不過那時的「文案」只負責推廣,沒創意策畫,也不敢創意策畫。那是皇上下的「聖諭」,你要敢創意策畫,明顯是不想活了。
言歸正傳,接著說「武案」和「文案」。「武案」,就是講評書的,要聽他講,你得去茶館,掏錢買座;「文案」則不同了,聽他講,不但不給錢,衙門還給你安排座位。以至於「文案」每次開講前,衙門都要搭台、張燈,布置座位,跟準備唱大戲似的。這麼一來,百姓自然是願意聽的,只當免費欣賞一場曲藝表演。有的「文案」演講的功夫十分精湛,有故事、有格言、有典故,有情節,講得引人入勝,時不時還抖個小包袱,民眾忍俊不禁,哈哈一樂,繼而掌聲四起。
可以想見,衙門口的「八字」牆,不單單只是一道威嚴、冰冷的磚牆,它頗能營造出一番熱鬧與活潑。講解「聖諭」跟唱戲似的,接「聖諭」其實也像是上演一齣戲劇,有的時候,比「文案」演講還要熱鬧。
縣官恭接「聖諭」的時候,一般是鼓樂喧天,連吹帶打。通常還要邀請一些和尚、道士來湊熱鬧。越是熱鬧,圍觀的民眾就會越多。平時肅穆莊嚴的衙門口,幾乎成了如今跳廣場舞的舞場,人頭攢動,喧囂嘈雜。
更有趣的是,有時候皇上的「聖諭」來得急,官署衙門一時找不到和尚、道士。怎麼辦呢?只好臨時抓夫。有些冒充和尚、道士的臨時演員,演技超爛,道士口稱「阿彌陀佛」,和尚嘴喊「無量天尊」,整個亂了套,圍觀民眾把嘴藏在袖子裡笑。
這個近似於鬧劇的接「聖諭」的傳統,從唐朝就開始了,到了宋代,升了級,每個州縣的衙門都有一支自己的樂隊,專門在恭接「聖諭」、慶賀年節、迎送上司的時候,演奏幾曲熱烈激情的「搖滾」。這一熱鬧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