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卡陀奧義書》

  關於時間的起源,有一則古老的故事。當時,宇宙仍在被創造的過程,萬物的秩序尚未建立,一切仍在混沌未明的階段。在宇宙可以全面運作之前,造物者還有一項最後必須要完成的工作。神召喚了一位天使來到面前,以幫助他完成這項工作。

  天使來了,造物者,也就是神,告訴天使說,為了完成宇宙的建立,祂還保留最後一項工作尚未完成。

  造物者告訴天使說:「我把最精妙的一項工程留在最後,我這兒有份生命的寶藏,裡頭蘊藏著人類生命真實的意義,也是我所創造出來的所有萬物的終極目的與目標。」

  造物者繼續說道:「因為這個寶藏超越語言所能形容,非常珍貴。我希望你把它藏起來,要把這個寶藏仔細地藏好,好讓人們知道它的價值不凡,難以衡量。」

  天使回答道:「主啊,沒有問題,我會把這生命的寶藏藏在最高的高山頂上。」

  造物者說:「放在那裡的話,寶藏很容易就會被找到了。」

  天使回答道:「那麼,我把這寶藏藏在大沙漠的荒野中,想必,要找到這寶藏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不,這樣還是太輕而易舉了。」

  天使問道:「那麼,若把它藏在宇宙最遙遠的彼端呢?那樣的話,要找起來可就得大費周章了。」

  造物者一邊思索地說:「那樣還是不妥。」接著,他的臉上突然顯露出一道靈感乍現之光,他說:「我想到了,我知道有個好地方,可以把這生命的寶藏藏於人們的內在,這是他們最後才會想到的地方,如此幾經周折找到之後,他們才會知道這寶藏有多麼寶貴,是的,就把寶藏藏在那裡好了。」

  奧義書所談論的主題就是這個寶藏是什麼,以及如何找到它。從人類的天性本質看來,那寶藏確實隱藏得太妙了。就像神在這個故事中所說的,人們在找尋終極真實的過程,絞盡腦汁卻最難以想到的隱藏處,確實就是他們的自身之內。人們必然先從外在世界五光十色的對象,去找尋生命的意義,每一次都會竭盡全力,卻注定將會無功而返,因為他們在外在世界找不到任何具有價值的東西。就這樣,人們自己不斷地創造出生命與死亡的永恆循環,只能像一顆陀螺被迫無奈地不停運轉。人們窮其一生所追逐的都是那些鏡花水月的東西,然而當死神來臨時,他們卻依然兩手空空,只得被迫接下「再來一次」的邀請函。

  奧義書上說:「無知的人不斷地接過那張邀請函,但是智者洞悉了這無止盡生死循環的結果,他們轉而向內,尋求真正的永恆。」

  根據奧義書,我們所向內尋求的,就是被稱為「阿特曼」(Atman)的純淨本我,那是我們的真實身分,用《聖經》的語言來說,也就是神的形象和本質。感官或心都不認得真實本我,然而,真實本我才是靈魂深處所隱藏的寶藏,它就住在心中最深處的斗室。它非常細微、難以衡量且永恆不朽。它在創世之初就已經存在,存於現在,也將持續存於未來。

  奧義書不斷重複解釋,現象宇宙並非永恆,它恆常地變化、進化、成長、衰敗,然後死去。它永無止盡地持續這樣的過程,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在告一段落後死去,又再度歷劫歸來,那就是宇宙的本質。任何人如果執著於現象世界中多變的樣貌,人生就注定得以悲劇收場。但是,在把人們帶向永恆不朽之疆域的過程中,現象世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物質世界的本質中充滿了痛苦以及對死亡的恐懼,然而,這些痛苦和恐懼也可以成為引導人們邁向智慧的工具。終有一天,人們會領悟到,生命應該還有另一種存在,那個存在可以超越這些痛苦。到了那領悟的時刻,他或她就會開始認真地追尋物質世界以外的替代選項,將其當作生命的終極目的。

  本書所專注的奧義書是《卡陀奧義書》(Kathopanishad),這是一本揭示死亡的神祕面紗,以及探討生命意義的經典。《卡陀奧義書》是所有奧義書中,針對今生來世、阿特曼知識的這個主題,解釋得最清晰易懂的。它清楚定義了人類面臨諸多議題時的選擇方案,諸如生命的目的,以及在人生最後時刻必須做出的選擇。

  這是一部非常美麗的奧義書,它富含詩意地詮釋了生死的祕密、業行的法則,及如何從悲傷和沮喪中獲得解脫。全書由一百一十九句梵咒(Mantras)所組成,根本架構在一個極具靈性領悟的年輕人納奇凱達(Nachiketa,又譯納奇柯達)與死亡之主閻摩(Yama)之間的對話。閻摩有別於希臘或羅馬神話中的死神,他並不具備恐怖、令人畏懼的形象。他是所有在地球誕生的人類之中,第一位歷經死亡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了悟本我的大師。在這部經典中,閻摩可以被比喻為人類心識中最高階的明辨智慧,而納奇凱達雖然具備力量和勇氣,但在此所象徵的是人類心識中較為低階的心意。

  兩人之間的對話揭示了一個虔誠卻尚未了悟的靈性求道者的個性。納奇凱達是一個我們容易理解且仰慕的人物,儘管他的內心尚存許多疑惑,其虔信卻是無庸置疑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至高知識與終極喜樂所懷抱的熱切渴望。

  閻摩數度試探著納奇凱達,想要知道他對真理的渴望究竟有多麼殷切,他對真理的強烈渴望是否遠超過對世間萬物的愛戀呢?答案是:是的。納奇凱達選擇放下一切,一心一意只追尋了悟本我。他想要了悟阿特曼,對了悟真實本我的渴望遠遠凌駕了其他所有的一切。

  由於納奇凱達的虔信,他知曉了所有享樂都無法永久存續的道理,哪怕是生命中最高等的快樂也是一樣。他知道那些遲早都將會離開,失去後也只能徒增夢醒後的悲痛。無論一個人走到哪裡,或者做了什麼,只要他仍然存有人世間的欲望,真正的寧靜就不會到來。無論他是全然沉浸於人群之中,被世間種種的快樂所圍繞著,或者他選擇離群索居,遠離世間的誘惑,但無論何時、何處,只要他仍然存有對世間萬物的欲望,就永遠不可能知足。

  身陷在這世間欲望的深淵,比起身陷於貧脊的沙漠荒野,其實好不了多少,對於沉陷在這兩種處境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種逃避。人們緊抓著欲望直到死去,誰知欲望又再度把他們抓回到人間,重新去實現他們未完成的欲望。

  只有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才能練習處理欲望與自我控制,去駕馭那些驅動欲望的感官和思想。人們必須學習超越欲望,知悉欲望的價值是有限的。唯有當他們可以超越欲望,掌握自己的感官和思想,他們才能夠開始領悟到真正的喜悅。他們會逐漸地發現,當自己放下了對世間萬物的執著,包含對物質肉身的執著,才能夠開始去經驗一種實實在在的寧靜感,那比任何物質財富或環境舒適,更能提供巨大的價值。

  納奇凱達內心深深地了解這個道理,你可以認定是他的良知在導引著他,並且他還具備了遵循良知指引的勇氣,而不是渾渾噩噩地踏著許多前人踩下的陳舊足跡,走上追求物質欲望的道路。

  閻摩在《卡陀奧義書》中所描述的道途就是瑜伽之道,瑜伽之道的目標就是,每個個別靈體與存居萬物內在的至上本我之間的靈性結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