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
廖鴻基
地標(Landmark),過去用來指稱特殊的地形、地貌,或是具代表性的人為建築。碩大、代表性夠、形貌特殊,被認為是地標的三個基本要件。然而,自一九七〇年聯合國大會宣布《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各項原則後,各國的管轄範圍自此明顯地由陸地延伸到海域。此後,全球絕大部分的沿海國或島國,將十二浬領海,甚至將離岸兩百浬專屬經濟海域,延伸為藍色國土來看待、來經營。
地標這個詞,因為國家主權範圍的延伸而突圍了陸地限制。相對於陸地的穩固,海洋以開放、流動、多元著稱,地標不再限定是固著於定點的狀態。或許可以加上「海洋」兩字,以「海洋地標」的概念來分別為屬於地表十分之三的陸地和十分之七的海洋。
台灣海洋圍繞,海域資源豐富,海洋產業發達。無論遠洋漁業或貨櫃海運,每艘船上的每一寸甲板都是台灣領土的延伸,或可看待是台灣川流不息的海洋地標。
除了來往於四方的船舶,是否每年來到台灣東部海域的西太平洋抹香鯨群,經由「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的努力與累積,有一天若是提到抹香鯨,國際社會將直接聯想到台灣;是否有一天,台灣社會接納並認同這抹香鯨是我們引以為榮的海洋鄰居,並以「海洋台灣新地標」的視角和態度來珍視及善待牠們。
二〇二三計畫概要
廖鴻基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是二〇二三年至二〇二五年的三年計畫。
二〇二三年啟航的目標是「發現」和「回訪」。也不曉得多久了,抹香鯨在我們家門口來來去去,而台灣社會似乎未曾對牠們的到訪有所回應,因而二〇二三年計畫的重點:代表台灣社會帶著回訪的目的開出航班,以計畫來證實牠們的存在。
好幾次相遇,有年輕個體主動游近船邊,那近切距離幾乎擦觸到船身但又分毫未曾觸及,還遇過牠們三五成群一起游在船邊。也許台灣這座島與海、島與抹香鯨的莊嚴互訪儀式,在如此海闊天空的場合一次次往前推進。
或許有人會認為過於一廂情願,我是這麼認為,至少我們帶著回訪的善意,以具體行動來調整過去的不理會和不作為。
經由二〇二三年統計資料,至少我們確認每年四月到九月,確實有好幾群太平洋抹香鯨,分批來到我們十二浬領海範圍內。二〇二三年我們開出三十四次計畫航班,抹香鯨發現率約百分之十一.七六,花蓮海域年度鯨種發現排名第六,也證實每年七月、八月是牠們全年出沒的高峰。
這些資料足以證實,儘管台灣社會對海仍不夠友善,但老天善待我們,仍留給我們年年穩定來訪的大型鯨――抹香鯨朋友。
二〇二四首航
藍振峰
今天是抹香鯨調查計畫第二年的第一次出海,老天爺給了我們一個好天氣,難得在冬天還有風平浪靜,陽光普照,微風徐徐,適合海上調查的海況。
上船後,照例進到船長室討論一下今天出港後航行的方向及離岸距離。一年來的配合,與工作船船長之間已培養出良好的默契。如果海況及時間能配合,離岸越遠越好,航行距離越長越好,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到更遠的海域收集更多的線索。
結束討論後,我悠悠地對船長說,去年的今天,我們記錄到全台灣第一筆白子花紋海豚,可惜那一趟我不在船上。船長安慰我說:「放心,我在上一個航班有丟了一張A4的下去,等等一定找得到這張白紙(白子)。」真是令人內心充滿期待的一句承諾,有時得要好好跟船長相處過後,才能了解討海人的幽默。
出港後,船長將船筆直地朝著東南方向駛去,沒去留意過了多久的時間,只覺得還沒享受夠暖暖的冬陽,三樓麥克風傳來三點鐘方向,發現鯨豚線索。二樓甲板上有一對情侶,相機裝備在水準之上,看似有備而來,心急地朝著船頭的方向想要找到鯨豚的身影。然而其他遊客有點擋到他們的視線,我忍不住出聲提醒他們,其實十點鐘方向也有花紋海豚,不妨先忽略船頭的那一群,找尋容易拍攝的角度吧。
女生有點膽怯但很有禮貌地問我:「你應該就是船上特約的攝影師吧?」咦,什麼時候又多一個頭銜?「不是……我只能算是個特別懶的攝影師,妳看,我的相機都還沒拿出來呢。其實我今天期待的是拍攝白子花紋海豚。」
於是無限輪迴就開始了,這一整個下午的航程,發現的鯨豚種類就是花紋,然後花紋,接著花紋,再來花紋,又是花紋,還是花紋。仁澤船長都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因為你想看白子花紋,所以我很努力地找花紋海豚,看看有沒有白子混在裡面。」船長這樣說,並沒有比較安慰到我。
觀察這八次花紋海豚的過程中,我到船頭跟欣宜聊天,我開玩笑問她,今天最喜歡的鯨豚是不是花紋海豚?她笑著說:「你有讀我寫的文章喔,知道我很善變,今天誰出現,誰就是我心裡的最愛。」
我其實有點擔心欣宜會不會反問我這個問題,我擔心的是自己恐怕無法回答、無法評斷誰是我的最愛了。海上幾年經驗後我發現,自己內心裡早已失去第一次看到海豚或鯨魚的興奮感,取而代之的是看到甲板上的工作夥伴以及海上鯨豚們都還在的欣慰感。
自己常年在陸域、海域生態觀察及記錄,總記得在某個山坡上遇上了悠閒散步的藍腹鷴,某棵樹上停了焦躁愛打架的台灣綠蛺蝶,某個海域遇上了優雅慢游的花紋海豚……每當再次遇上的時候,我嘴角總是略微揚起,心中想著,「啊,大家都還在啊。」
大家都還在,心裡便覺得更踏實;大家都還在,才讓我一次又一次地來看大家,樂此不疲。
忘了已經是第幾群花紋海豚,總之多到讓大家直接放棄觀察,趁著天色還沒完全暗下來,往回程的方向試試找到其他種類。大約在三棧溪出海口,突然看到十點鐘方向有隻海豚,個體大小及游速都不像花紋海豚,於是走到船長室提醒船長。船長放慢船速後,終於遇上了今天的第二種,一群搶親、母子對混在一起的飛旋海豚。
船長將引擎關掉讓我們進行水下錄音,他點了根菸並開口說,這群交配的先錄,等等再去錄前面還有一群在覓食的,回去分析看看,求偶、交配時的聲音,跟呼朋引伴吃飯的聲音是不是不一樣。
哇,突然覺得我們做這些工作好偉大啊!如果可以記錄及分析出來,聽聲音或看頻譜圖就知道鯨豚在做什麼,聽起來真是太有趣了。來訂個題目叫「聽見海豚」好了。
執行計畫的第二年,很多事情都在重複地做、重複地記錄,這些記錄需要透過分析、整理、再製,才能轉換成感動人心的文章、影像或科學報導。二〇二四年的第一次出航調查,也是很多志工第一次出海實戰。下船時看著海幫手們的表情,對於五小時的航程適應得還算不錯。
二〇二四年協會又新增了一群海幫手,而且很多志工都已經是各領域的菁英、翹楚。希望藉由尋找抹香鯨計畫,持續地出海、持續地記錄,累積更多的資料,將來讓不同背景的志工們,各自就自己專業來創造出令人激賞的作品。
										廖鴻基
地標(Landmark),過去用來指稱特殊的地形、地貌,或是具代表性的人為建築。碩大、代表性夠、形貌特殊,被認為是地標的三個基本要件。然而,自一九七〇年聯合國大會宣布《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各項原則後,各國的管轄範圍自此明顯地由陸地延伸到海域。此後,全球絕大部分的沿海國或島國,將十二浬領海,甚至將離岸兩百浬專屬經濟海域,延伸為藍色國土來看待、來經營。
地標這個詞,因為國家主權範圍的延伸而突圍了陸地限制。相對於陸地的穩固,海洋以開放、流動、多元著稱,地標不再限定是固著於定點的狀態。或許可以加上「海洋」兩字,以「海洋地標」的概念來分別為屬於地表十分之三的陸地和十分之七的海洋。
台灣海洋圍繞,海域資源豐富,海洋產業發達。無論遠洋漁業或貨櫃海運,每艘船上的每一寸甲板都是台灣領土的延伸,或可看待是台灣川流不息的海洋地標。
除了來往於四方的船舶,是否每年來到台灣東部海域的西太平洋抹香鯨群,經由「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的努力與累積,有一天若是提到抹香鯨,國際社會將直接聯想到台灣;是否有一天,台灣社會接納並認同這抹香鯨是我們引以為榮的海洋鄰居,並以「海洋台灣新地標」的視角和態度來珍視及善待牠們。
二〇二三計畫概要
廖鴻基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是二〇二三年至二〇二五年的三年計畫。
二〇二三年啟航的目標是「發現」和「回訪」。也不曉得多久了,抹香鯨在我們家門口來來去去,而台灣社會似乎未曾對牠們的到訪有所回應,因而二〇二三年計畫的重點:代表台灣社會帶著回訪的目的開出航班,以計畫來證實牠們的存在。
好幾次相遇,有年輕個體主動游近船邊,那近切距離幾乎擦觸到船身但又分毫未曾觸及,還遇過牠們三五成群一起游在船邊。也許台灣這座島與海、島與抹香鯨的莊嚴互訪儀式,在如此海闊天空的場合一次次往前推進。
或許有人會認為過於一廂情願,我是這麼認為,至少我們帶著回訪的善意,以具體行動來調整過去的不理會和不作為。
經由二〇二三年統計資料,至少我們確認每年四月到九月,確實有好幾群太平洋抹香鯨,分批來到我們十二浬領海範圍內。二〇二三年我們開出三十四次計畫航班,抹香鯨發現率約百分之十一.七六,花蓮海域年度鯨種發現排名第六,也證實每年七月、八月是牠們全年出沒的高峰。
這些資料足以證實,儘管台灣社會對海仍不夠友善,但老天善待我們,仍留給我們年年穩定來訪的大型鯨――抹香鯨朋友。
二〇二四首航
藍振峰
今天是抹香鯨調查計畫第二年的第一次出海,老天爺給了我們一個好天氣,難得在冬天還有風平浪靜,陽光普照,微風徐徐,適合海上調查的海況。
上船後,照例進到船長室討論一下今天出港後航行的方向及離岸距離。一年來的配合,與工作船船長之間已培養出良好的默契。如果海況及時間能配合,離岸越遠越好,航行距離越長越好,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到更遠的海域收集更多的線索。
結束討論後,我悠悠地對船長說,去年的今天,我們記錄到全台灣第一筆白子花紋海豚,可惜那一趟我不在船上。船長安慰我說:「放心,我在上一個航班有丟了一張A4的下去,等等一定找得到這張白紙(白子)。」真是令人內心充滿期待的一句承諾,有時得要好好跟船長相處過後,才能了解討海人的幽默。
出港後,船長將船筆直地朝著東南方向駛去,沒去留意過了多久的時間,只覺得還沒享受夠暖暖的冬陽,三樓麥克風傳來三點鐘方向,發現鯨豚線索。二樓甲板上有一對情侶,相機裝備在水準之上,看似有備而來,心急地朝著船頭的方向想要找到鯨豚的身影。然而其他遊客有點擋到他們的視線,我忍不住出聲提醒他們,其實十點鐘方向也有花紋海豚,不妨先忽略船頭的那一群,找尋容易拍攝的角度吧。
女生有點膽怯但很有禮貌地問我:「你應該就是船上特約的攝影師吧?」咦,什麼時候又多一個頭銜?「不是……我只能算是個特別懶的攝影師,妳看,我的相機都還沒拿出來呢。其實我今天期待的是拍攝白子花紋海豚。」
於是無限輪迴就開始了,這一整個下午的航程,發現的鯨豚種類就是花紋,然後花紋,接著花紋,再來花紋,又是花紋,還是花紋。仁澤船長都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因為你想看白子花紋,所以我很努力地找花紋海豚,看看有沒有白子混在裡面。」船長這樣說,並沒有比較安慰到我。
觀察這八次花紋海豚的過程中,我到船頭跟欣宜聊天,我開玩笑問她,今天最喜歡的鯨豚是不是花紋海豚?她笑著說:「你有讀我寫的文章喔,知道我很善變,今天誰出現,誰就是我心裡的最愛。」
我其實有點擔心欣宜會不會反問我這個問題,我擔心的是自己恐怕無法回答、無法評斷誰是我的最愛了。海上幾年經驗後我發現,自己內心裡早已失去第一次看到海豚或鯨魚的興奮感,取而代之的是看到甲板上的工作夥伴以及海上鯨豚們都還在的欣慰感。
自己常年在陸域、海域生態觀察及記錄,總記得在某個山坡上遇上了悠閒散步的藍腹鷴,某棵樹上停了焦躁愛打架的台灣綠蛺蝶,某個海域遇上了優雅慢游的花紋海豚……每當再次遇上的時候,我嘴角總是略微揚起,心中想著,「啊,大家都還在啊。」
大家都還在,心裡便覺得更踏實;大家都還在,才讓我一次又一次地來看大家,樂此不疲。
忘了已經是第幾群花紋海豚,總之多到讓大家直接放棄觀察,趁著天色還沒完全暗下來,往回程的方向試試找到其他種類。大約在三棧溪出海口,突然看到十點鐘方向有隻海豚,個體大小及游速都不像花紋海豚,於是走到船長室提醒船長。船長放慢船速後,終於遇上了今天的第二種,一群搶親、母子對混在一起的飛旋海豚。
船長將引擎關掉讓我們進行水下錄音,他點了根菸並開口說,這群交配的先錄,等等再去錄前面還有一群在覓食的,回去分析看看,求偶、交配時的聲音,跟呼朋引伴吃飯的聲音是不是不一樣。
哇,突然覺得我們做這些工作好偉大啊!如果可以記錄及分析出來,聽聲音或看頻譜圖就知道鯨豚在做什麼,聽起來真是太有趣了。來訂個題目叫「聽見海豚」好了。
執行計畫的第二年,很多事情都在重複地做、重複地記錄,這些記錄需要透過分析、整理、再製,才能轉換成感動人心的文章、影像或科學報導。二〇二四年的第一次出航調查,也是很多志工第一次出海實戰。下船時看著海幫手們的表情,對於五小時的航程適應得還算不錯。
二〇二四年協會又新增了一群海幫手,而且很多志工都已經是各領域的菁英、翹楚。希望藉由尋找抹香鯨計畫,持續地出海、持續地記錄,累積更多的資料,將來讓不同背景的志工們,各自就自己專業來創造出令人激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