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遠渡重洋:一切從福爾摩沙開始
第一章
人生大轉彎,從加拿大到台灣
一八三○年,馬偕的父母親喬治和海倫從蘇格蘭遷徙到加拿大,是第一批搭船橫渡大西洋的移民;累代祖輩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具有蘇格蘭人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勇氣與毅力。
一八四四年三月二十一日,馬偕出生在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他的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教會信徒,有清教徒堅定的信仰,全家都過著很敬虔的生活。
有一天,十歲的馬偕在教會聽到一位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報告在中國廈門宣教的情形,大受感動。那時候,馬偕最崇拜的人就是賓威廉牧師,他在那裡整整七年,有很多非常稀罕的東方見聞,讓馬偕非常嚮往。想到《聖經》上說:「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他就默默在心中立志長大要當一個到海外宣教的宣教師,要去很遠很遠、充滿異國文化的國家。從那時起,他知道中國需要有人去傳福音,將來要到那裡宣教。在後來求學時,他也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
馬偕十四歲從師範學校畢業,擔任小學教師六年;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深造。一八六七年,他轉入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接受裝備;一八七○年畢業回到加拿大,即向海外宣道會申請成為外派異國的宣教師。當時,這家宣教機構對馬偕的動機存疑,而且當年他一馬當先提出離鄉赴異地宣教申請時,並不被鼓勵,甚至還引來「過於自大」、「急躁的青年」等批評。因而對他的申請未予處理。馬偕並不氣餒,轉而遠渡重洋,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繼續神學裝備。
一八七一年,馬偕終於長大成為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迫不急待想要去看大千世界,因為剛得到牧師資格(基督教界稱之為「按牧」典禮,其重要性等同一般人大學畢業取得學位的意思),他立刻申請去國外宣教,經過加拿大母會的同意,決定到亞洲宣教,作為宣教師。
沒想到,當年派到亞洲的這位年僅二十八歲的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後來竟然成為傳揚福音到北台灣的重要人物。
馬偕對中國相當陌生,他到書店蒐羅購買所有與中國相關的書籍,而當時華萊士(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在馬來群島的回憶錄和相關叢書、於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名著《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的原鄉》更激發了馬偕的好奇心:「大陸邊緣的島嶼動植物,是否因地理的阻隔而發展出不同的物種?」這個問題一直在他的心中盤旋。
當年馬偕還是神學院學生之時,就非常想去國外宣教。那個年代可還沒有飛機,到遙遠的東方必須搭輪船,往往要花上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
一八七一年十月十九日,馬偕帶著上帝給的信心,辭別了故鄉親友,隻身啟程,離開故鄉加拿大東岸安大略省的牛津郡,先搭乘火車到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坐上一艘「SS美利堅號」大型輪船,橫渡太平洋,來到日本,稍事休息,又轉赴中國東南岸,最終在同年的十二月五日初冬,來到中國廣東省沿海的大港:香港(彼時香港當時是英國在東亞的重要據點,從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清朝對西方國家開港做貿易以來,一直是西方宣教師重要的轉運據點)。
第二天,在兩位英國長老教會的代表陪同下,搭乘汽船進入中國,完成了他多年來的心願。當船型比較小的汽船載著他們三人進入中國沿海較小的城市,馬偕心裡不斷吶喊:「神啊,我的禱告終於成真,我來到東方的中國服事你!」
其中有位代表建議馬偕的宣教地點,或許可以選在廣東的汕頭,但是汕頭當時已經有一位不是牧師的教友史密斯在負責,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禱告,馬偕牧師決定勇敢選擇當時宣教師不多、大家還很陌生的地方:台灣北部淡水港。其實,馬偕原計劃的宣教目的地並非台灣,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說:「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同年年底十二月三十日,馬偕從香港出發,先抵達距離比較近的台灣南部大港:打狗(即今天的高雄港)。馬偕乘著船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那是台灣男人還留著辮子、女人裹小腳的清朝末年。
考證歷史,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據台灣南部後,始有基督教傳入,所以,馬偕並不是第一位來台宣教的長老教會牧師。早在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便在台灣南部登陸宣教,因此馬偕後來決定轉往還沒有宣教師的台灣北部開創新局。
當時長老教會在打狗的旗后(今天的高雄市旗津區),已經有以行醫傳教的醫生館據點,是由萬巴德醫師的弟弟萬大衛醫師負責,而台南市(府城)的二老口醫生館,則由德馬太醫師負責,而最先為台南市的醫師館宣教地點打下基礎的是英國長老會的馬雅各醫師,則已經回到英國。
一八七二年一月一日,馬偕由打狗轉到阿里港(今天的屏東縣里港鄉)拜會在那裡宣教的李庥牧師,在這裡住了兩個月。一月五日,馬偕決定前往北台灣,當天的日記寫著:「離開加拿大時,我的靈魂肩負著一個巨大重擔至今尚未完全放下,加拿大海外宣道會告訴我,『為自己選擇一個地方作為宣教區』,雖然尚未決定,但是我感覺到某種力量引領我來到福爾摩沙。」
之後,三月七日在李庥牧師陪同下,由打狗搭乘海龍號輪船,前往當時發展比南台灣慢的北部,準備在當地宣教。
李庥牧師、馬偕牧師、德馬太醫師一行三人搭上的是由南往北的「海龍號」客輪,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下午三點,冒著台灣海峽的巨大風浪,抵達長老教會希望在北台灣開拓的第一個據點:滬尾(今天的新北市淡水港)。
馬偕上岸的地點,就是今日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邊,當年這裡是船隻來來往往停靠的繁忙碼頭。鄰近並有英國洋行所屬的輪船公司,船班定期來往於香港、高雄、台南,淡水和廈門之間,是重要的航運樞紐。
他們三人在滬尾上岸的時候,馬偕激動地跪在地上,做了一個禱告:「我舉目向北向南看,向內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下午三點,船入淡水港並且下錨。受到這裡深深的感動。我的心裡馬上知曉,這就是一直在等待我的所在,在我之前沒有人在此地服事。噢!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的心裡歡愉直到感覺真想高興的拍手。美麗的淡水,我的心裡實在感動。」日後我們在《馬偕日記》裡,可以看見他的手稿,寫下了內心當下的感動。
遠渡重洋:一切從福爾摩沙開始
第一章
人生大轉彎,從加拿大到台灣
一八三○年,馬偕的父母親喬治和海倫從蘇格蘭遷徙到加拿大,是第一批搭船橫渡大西洋的移民;累代祖輩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具有蘇格蘭人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勇氣與毅力。
一八四四年三月二十一日,馬偕出生在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他的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教會信徒,有清教徒堅定的信仰,全家都過著很敬虔的生活。
有一天,十歲的馬偕在教會聽到一位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報告在中國廈門宣教的情形,大受感動。那時候,馬偕最崇拜的人就是賓威廉牧師,他在那裡整整七年,有很多非常稀罕的東方見聞,讓馬偕非常嚮往。想到《聖經》上說:「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他就默默在心中立志長大要當一個到海外宣教的宣教師,要去很遠很遠、充滿異國文化的國家。從那時起,他知道中國需要有人去傳福音,將來要到那裡宣教。在後來求學時,他也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
馬偕十四歲從師範學校畢業,擔任小學教師六年;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深造。一八六七年,他轉入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接受裝備;一八七○年畢業回到加拿大,即向海外宣道會申請成為外派異國的宣教師。當時,這家宣教機構對馬偕的動機存疑,而且當年他一馬當先提出離鄉赴異地宣教申請時,並不被鼓勵,甚至還引來「過於自大」、「急躁的青年」等批評。因而對他的申請未予處理。馬偕並不氣餒,轉而遠渡重洋,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繼續神學裝備。
一八七一年,馬偕終於長大成為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迫不急待想要去看大千世界,因為剛得到牧師資格(基督教界稱之為「按牧」典禮,其重要性等同一般人大學畢業取得學位的意思),他立刻申請去國外宣教,經過加拿大母會的同意,決定到亞洲宣教,作為宣教師。
沒想到,當年派到亞洲的這位年僅二十八歲的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後來竟然成為傳揚福音到北台灣的重要人物。
馬偕對中國相當陌生,他到書店蒐羅購買所有與中國相關的書籍,而當時華萊士(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在馬來群島的回憶錄和相關叢書、於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名著《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的原鄉》更激發了馬偕的好奇心:「大陸邊緣的島嶼動植物,是否因地理的阻隔而發展出不同的物種?」這個問題一直在他的心中盤旋。
當年馬偕還是神學院學生之時,就非常想去國外宣教。那個年代可還沒有飛機,到遙遠的東方必須搭輪船,往往要花上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
一八七一年十月十九日,馬偕帶著上帝給的信心,辭別了故鄉親友,隻身啟程,離開故鄉加拿大東岸安大略省的牛津郡,先搭乘火車到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坐上一艘「SS美利堅號」大型輪船,橫渡太平洋,來到日本,稍事休息,又轉赴中國東南岸,最終在同年的十二月五日初冬,來到中國廣東省沿海的大港:香港(彼時香港當時是英國在東亞的重要據點,從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清朝對西方國家開港做貿易以來,一直是西方宣教師重要的轉運據點)。
第二天,在兩位英國長老教會的代表陪同下,搭乘汽船進入中國,完成了他多年來的心願。當船型比較小的汽船載著他們三人進入中國沿海較小的城市,馬偕心裡不斷吶喊:「神啊,我的禱告終於成真,我來到東方的中國服事你!」
其中有位代表建議馬偕的宣教地點,或許可以選在廣東的汕頭,但是汕頭當時已經有一位不是牧師的教友史密斯在負責,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禱告,馬偕牧師決定勇敢選擇當時宣教師不多、大家還很陌生的地方:台灣北部淡水港。其實,馬偕原計劃的宣教目的地並非台灣,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說:「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同年年底十二月三十日,馬偕從香港出發,先抵達距離比較近的台灣南部大港:打狗(即今天的高雄港)。馬偕乘著船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那是台灣男人還留著辮子、女人裹小腳的清朝末年。
考證歷史,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據台灣南部後,始有基督教傳入,所以,馬偕並不是第一位來台宣教的長老教會牧師。早在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便在台灣南部登陸宣教,因此馬偕後來決定轉往還沒有宣教師的台灣北部開創新局。
當時長老教會在打狗的旗后(今天的高雄市旗津區),已經有以行醫傳教的醫生館據點,是由萬巴德醫師的弟弟萬大衛醫師負責,而台南市(府城)的二老口醫生館,則由德馬太醫師負責,而最先為台南市的醫師館宣教地點打下基礎的是英國長老會的馬雅各醫師,則已經回到英國。
一八七二年一月一日,馬偕由打狗轉到阿里港(今天的屏東縣里港鄉)拜會在那裡宣教的李庥牧師,在這裡住了兩個月。一月五日,馬偕決定前往北台灣,當天的日記寫著:「離開加拿大時,我的靈魂肩負著一個巨大重擔至今尚未完全放下,加拿大海外宣道會告訴我,『為自己選擇一個地方作為宣教區』,雖然尚未決定,但是我感覺到某種力量引領我來到福爾摩沙。」
之後,三月七日在李庥牧師陪同下,由打狗搭乘海龍號輪船,前往當時發展比南台灣慢的北部,準備在當地宣教。
李庥牧師、馬偕牧師、德馬太醫師一行三人搭上的是由南往北的「海龍號」客輪,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下午三點,冒著台灣海峽的巨大風浪,抵達長老教會希望在北台灣開拓的第一個據點:滬尾(今天的新北市淡水港)。
馬偕上岸的地點,就是今日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邊,當年這裡是船隻來來往往停靠的繁忙碼頭。鄰近並有英國洋行所屬的輪船公司,船班定期來往於香港、高雄、台南,淡水和廈門之間,是重要的航運樞紐。
他們三人在滬尾上岸的時候,馬偕激動地跪在地上,做了一個禱告:「我舉目向北向南看,向內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下午三點,船入淡水港並且下錨。受到這裡深深的感動。我的心裡馬上知曉,這就是一直在等待我的所在,在我之前沒有人在此地服事。噢!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的心裡歡愉直到感覺真想高興的拍手。美麗的淡水,我的心裡實在感動。」日後我們在《馬偕日記》裡,可以看見他的手稿,寫下了內心當下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