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1】
溫熱療法擊退癌症!

癌細胞「怕熱」這一點,可以由流行病學及許多相關文章當中證實。
較早是在1866年,德國的醫學博士發表的研究論文當中指出:「有患者因為丹毒(由產膿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膚或粘膜炎症。「丹」是紅色的意思。)或肺炎等感染症而引起持續高燒,因而治癒了癌症。」
1900年代初期,紐約紀念醫院整形外科醫生的許多論文中也指出:「無法動手術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在感染了丹毒的38人當中有20人痊癒。」
此外,從鏈球菌等提取混合毒素給312位無法進行手術的癌症患者投藥,患者因發燒而痊癒的病例有134例。
日本的國立預防衛生研究所(現在的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在1978年也發表以下實驗結果:「由人體中取出的子宮癌細胞,分別給予32~43℃的溫度變化後,和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在39.6℃以上的情況下於10天左右全數死亡,正常細胞則不受影響。」
基於這項事實,現代醫學也針對癌症進行溫熱療法(Hyperthermia、加溫療法)。
局部的溫熱療法是針對黑色素瘤(皮膚癌的一種)或骨頭、肌肉的腫瘤,使用超音波、微波、高周波等電波,在癌症部位以42~44℃、每次40~60分鐘、一星期一、兩次的間隔,進行約5~10次的加溫。
全身的溫熱療法則是針對會轉移的癌症進行全身加溫,每次2~10小時、將溫度維持在41.5~42℃、每隔一、兩星期進行2~5次加溫。加溫方法則有「溫水浴」或「體外循環血液加溫」(譯注:把血液抽出體外加溫,再輸回體內,殺死癌細胞,在日本是行之有年的癌症治療方式)。
溫熱療法和放射線療法併用的情況很多,對於皮膚癌等會出現在體表的腫瘤確認有70%以上的效果。

三大死因的共通點是「體寒」!
日本人每年死亡總人數約90萬人,死亡原因排行第一名的是癌症(約30萬人)、第二名是心肌梗塞(約15萬人),第三是腦梗塞(中風)(約13萬人),之後第四名是肺炎,第五名是意外事故,第六名是自殺,第七名是衰老,第八名是腎衰竭(腎硬化),第九名是肝硬化,第十名是糖尿病。(●注●2017年台灣十大死因依序是:惡性腫瘤約占28% [48,037人]、心臟疾病約占12% [20,644人]、肺炎約占7.2% [12,480人]、腦血管疾病約占6.8% [11,755人]、糖尿病約占5.7% [9,845人]、意外事故約占4% [6,965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約占3.6% [6,260人]、高血壓性疾病約占3.5% [6,072人]、腎炎和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約占3.1% [5,381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約占2.6% [4,554人]。)
從排名第一的癌症到第三位的腦梗塞(中風),都是屬於「變硬的疾病=寒涼的疾病」,而肺炎在冬天病故死亡的案例也占大多數,可說是因「寒涼」而引起的疾病。
除了肺炎或血管疾病等這些明顯受寒冷影響的疾病以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等也是在冬天死亡人數最多,由此可見,「寒涼=體寒」,對人類的健康而言,可說是頭號敵人。


【摘文2】
●體溫過低=體寒,到底怎麼發生?
我們的身體裡,既然原本就具備產生熱能的構造,為什麼現代人的體溫卻一直下降呢?

體溫變低的六大原因!!
從結論來說,「體溫過低=體寒」的原因,可以分成以下六大項目:
①下半身缺少肌肉
②壓力引起的血液循環不良
③冷氣的不良影響
④錯誤的洗澡方式
⑤服用過多藥物
⑥錯誤的飲食習慣使體溫降低
我想正在閱讀的你應該也包括了其中幾項。接下來我就針對「體寒」的六大原因一一說明。

①下半身不活動,身體就會變冷
一運動,身體就變熱、促進排汗,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反過來說,運動不足、也就是肌肉運動不足,會降低體熱的產生。
尤其是,人的肌肉70%以上都存在腰部以下的位置。經常走路、或多做下肢運動是極為重要的。
有人說腳底是人的「第二個心臟」,透過下肢運動讓肌肉充分地收縮、鬆弛,流回心臟的血液也會變得更順暢。
全身血液循環變好的結果,能促進身體所有細胞和組織的新陳代謝,使身體的熱能上升。
尤其對於依賴汽車代步的現代人而言,為了使體溫上升,多做下肢運動格外重要。相對的,下肢不常活動的結果就會導致體質變得寒涼。

②壓力過大或不動腦
都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而體溫下降
現代社會充滿了壓力,被工作追著跑,人際關係又緊繃,長期無法得到良好休息的狀態下,「緊張的荷爾蒙」──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大為增加,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體溫也會下降。
不過,從前文的數字我們也可以知道,由腦部產生的熱能相當多,什麼都不思考的發呆狀態,反而會造成頭部血液循環變差,降低腦部產生的熱能,而導致體溫降低。
因此有適度的緊張感其實對健康比較好。
這也是用腦力工作,即使很少活動身體,卻相當長壽的人不在少數,或許正是因為腦細胞活動而促使熱量產生的緣故吧!

③都是「夏日生活型態」和冷氣惹的禍!
一到夏天,我們就開始大啖冰淇淋、啤酒、蕎麥麵(日式涼麵)等涼食來度過暑熱,是祖先傳給我們的生活智慧。另外,人的身體一到夏天,也會為了度過夏天,基礎新陳代謝自然地變慢,熱能的產生也趨於和緩。
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本來就具備了在炎熱季節裡,讓體溫下降的生理本能和機制。
但是現在人們即使到了冬天,也在溫暖的室內吃冰冷的食物和飲料,並且視為理所當然。
換句話說,身體一整年都處在「夏天的生活型態」下,夏天一到又會設定溫度過低的冷氣,促使身體變得更加寒涼。
如此周而復始,現代人的體溫自會持續降低了。

④淋浴習慣招致體溫下降
最近的年輕人洗澡採淋浴的人似乎很多。年長的人一到夏天,也有很多人也改成淋浴洗澡。這也是體溫變低的其中原因之一。
在浴缸裡充分浸泡身體,能讓全身血液循環順暢,促進器官和細胞的新陳代謝,使體熱上升。
另外,泡澡也能促進排汗、排尿,將多餘水分排放,更能令體溫上升。
洗澡不光是洗去身體的汙垢而已。充分浸泡身體,讓身體溫暖也是極為重要的。

⑤藥物服用過多引起「體寒」,成為疾病的根源
藥,其實就是化學藥品(甲狀腺荷爾蒙劑除外),可說全都會造成身體溫度下降。譬如說風濕之類的病症,我們通常都會使用鎮痛劑來減輕暫時的疼痛。
但是,就像鎮痛劑又叫鎮痛解熱劑,幾乎所有的鎮定劑都帶有使體溫下降的作用,服用鎮定劑簡直就像是為了迎接「體寒」即將造成的疼痛。
這一點,中藥裡治風濕的藥——桂枝加附子湯,能促進發汗、排尿,讓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由於使用的藥材能讓身體溫暖,用來治療風濕可說是很適合的。
不光是鎮痛、解熱劑,幾乎所有的藥都會令體溫下降。只要想想因服用這類藥物而產生藥疹(蕁麻疹、濕疹)、嘔吐等副作用就會明白。因為藥物使身體變得寒涼,身體自動的機制會試圖排放多餘的水分,令身體溫暖起來,所以才會產生藥疹或嘔吐等反應。
高血壓、肝臟疾病、高膽固醇血症、膠原病等,如果只是長期服用化學藥品,體質就會變得寒涼而再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摘文3】
吃過量.吃太快,是「體寒」的元兇

充分咀嚼、少量飲食是消除體寒的不二法門!
對於預防及治療疾病而言,「改善體寒」及「清理因代謝廢物而混濁的血液」這兩件事的重要性,在第一章已充分說明。
這一章我就針對「食」的方面,說明讓身體溫熱的方法。
首先,為了去除「體寒」,在飲食方面有兩個重點。
少量並充分咀嚼。
充分攝取纖維豐富及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這兩個要點是飲食的基本原則。若無充分咀嚼,囫圇吞棗的結果,不僅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會因為沒有得到飽足感,一不小心就因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我想大家都知道,吃得過量和肥胖是造成血液混濁的元兇。

趕走廢物,多吃能淨化身體的清道夫食物!
另外,就算不是吃得過多,一旦便祕,原本應該和大便一起排出的膽固醇、脂肪、糖等多餘物質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液混濁。防止便祕也是使血液乾淨的重要條件,所以平時就要多吃海藻、豆類、胚芽、玄米、蔬菜等,攝取食物纖維以促進排便。
糖、脂肪等營養過剩物質、和食物一起吃進體內的化學調味料、農藥、戴奧辛、致癌物質等……以上各種「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食物纖維能把它們和大便一起排出體外,可說是「腸內的清道夫」。
而且,食物纖維能使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增生,此類菌能改善腸內環境、產生各種維生素的作用。譬如說,胡蘿蔔或蘋果等所含的維生素Bx(對氨基苯甲酸,PABA)就是乳酸菌的發育因子。因為有利尿作用,也可作為淨化血液之用。
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會隨著汗、眼屎、鼻屎、糞便、尿、痰等排出體外,其中排出最多的是尿。換句話說,能夠利尿的食物,如紅豆、黑豆、葡萄、梨子、花草茶、紅茶等,都對淨化血液有很大的效果。

食慾不振和發燒是值得高興的事!
曾有某位德國醫學家直言:「世上有兩位名醫。一是發燒、一是食慾不振。」
感染症等發炎性病症當然不用說,膠原病、癌症、風濕、心肌梗塞等,絕大多數的疾病一開始的症狀都是發燒、食慾不振。如果說「發燒」、「食慾不振」是生病的結果,那麼生病的原因則是相反的「寒涼」、「吃得過多」。
儘管如此,現代醫學的治療,只要一發燒就急著退燒,又以「為了補充營養」為由而讓病患吃多。這並不符合自然法則。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雖然醫學進步日新月異,但各種病症和病患人數卻有增無減,這都是因為治療時違反了自然法則。
從野生動物們沒有醫院、醫生、護士照顧,但絕大部分都能身體健康、安享天年這一點來看就知道了,因為野生動物們生病時,絕不會勉強吃東西,發燒時也不會去做退燒這種蠢事。
發燒是白血球強化吞噬病菌及殺菌力的一種現象。另外,發燒時淋巴球、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力量也會上升,也就是增強免疫力。而身體會產生食慾不振的現象是為了讓腸胃休息。腸胃負責消化功能,可說「胃腸力=生命力」,所以,食慾不振是身體需要時間讓腸胃恢復功能,是治療疾病的自然反應。
無論未來的醫學會出現多麼神奇驚異的治療法,我想都不可能勝過「發燒」及「食慾不振」這兩位名醫吧!


【摘文4】
●水分攝取過多反而口渴,令人不可思議

水分的「排出」比「攝取」更重要!
就如第一章曾說過的,「水」會使物體變冷。而所有的物體在降溫時都會變硬,因此水分攝取過多,容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水」雖然對生命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攝取過多的話,就如中醫稱為「水中毒」現象一般,對身體有害,容易引起各種疾病。
相反的,三溫暖或泡溫泉、做運動等,充分流汗時,我們會感到全身舒暢!「全身舒暢」這種感覺在現代醫學來說,就是免疫力增強的現象。
雖然對身體而言水分極為重要,但因為在體內積存過多反而有害,所以務必記得水分的「排出」比「攝取」重要這件事。

攝取水分,要選利尿效果好的食物
我們的身體,擔任排出鹽分和水分功能的器官是腎臟和皮膚。因為器官也都是藉熱能在運作,所以水、綠茶、咖啡、果汁、清涼飲料等會使體溫降低的飲品,若大量飲用當然也會使腎臟和皮膚溫度降低、造成功能減退,以致妨礙水分的排出。
為了預防血栓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多攝取水分的人,應該喝能夠溫暖身體又能促進排尿的花草茶、蜂蜜紅茶、薑湯、薑母紅茶、梅乾番茶等飲品。
特別是體溫比年輕人低的老人,一到晚上隨著氣溫變低,體溫也變低,強行攝取過多水分會使身體寒涼,因此導致罹患寒涼相關疾病的機會大增,最糟的情況也許會因心肌梗塞或夜裡猝死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可見「夜間頻尿」的症狀,是老年人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防止疾病發生的身體機制。如此看來「睡前喝水」其實是很奇怪的療法。


【摘文5】
●讓男人精力充沛、女人不再頻尿、白髮、掉髮
──別忽視生命力衰退的訊號!

隨著年齡增長,下半身、腰部的肌肉力量衰退,下半身變瘦、下半身寒涼、腰痛、膝痛、浮腫、勃起障礙、頻尿等癥狀,都是下半身衰退的顯示。另外,和伴隨這些症狀出現的是,眼睛疲乏、老花眼、耳鳴、聽力減退、掉髮、頭髮變白等明顯的老化現象。
這些症狀在中醫裡被稱為「腎虛」。這裡的「腎」,指的是包含腎臟在內的泌尿器官或生殖器官的生命力。要改善腎虛,必須實施下列強化下半身的對策。

強化下半身的具體對策
每天食用牛蒡、胡蘿蔔、蓮藕、長蔥、洋蔥。
人的下半身相當於植物的根部,請每天進食根菜類。多吃涼拌牛蒡或洋蔥沙拉(洋蔥和蘿蔔切片,混合裙帶菜,以醬油調味)。
尤其是山藥,對腎虛具有很好的療效,應多加攝取。
 多吃山藥泥蕎麥麵、山藥飯、山藥梅乾(參見第?頁)等。
 喜歡喝酒的人,可以在睡前喝30毫升左右的山芋酒,然後立刻就寢。
 山芋酒的製法是山藥(或長芋)200公克自然曬乾切碎、砂糖(150公克)以及燒酒(1.8公升)放進廣口瓶,然後在陰涼處擺放3個月。
芝麻含有很多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有強壯強精作用,可多多攝取下列料理:
 ˙黑芝麻鹽(參見第?頁)撒在飯上一起吃。
 ˙每天吃芝麻蜂蜜(市面上販售的奶油狀芝麻糊加蜂蜜,以3:2的比例混合)。
 ˙適量的黑醋,加入約黑醋一半量的芝麻,放置1個月左右,每天喝2湯匙。
牡蠣盛產的季節時,多吃生蠔及牡蠣火鍋。
 牡蠣含有大量被譽為「性活力礦物質」的鋅。
多步行、多做蹲立運動(參見第?頁),鍛鍊下半身肌力。
為了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泡完全身浴後,用溫水淋浴,稍微休息後再進行半身浴(參見第?頁)。

實例「束腹暖暖包」保溫法,讓長期的頻尿困擾迎刃而解
64歲的D小姐,原本就有體寒的問題。最近這一、兩年,特別是腰部及雙腳、大腿,然後頻尿現象漸漸變得嚴重,嚴重干擾了平日作息。因為每10分鐘左右就有尿意,可是一到廁所卻又排不出,即使排出來了,也是極少量。
雖然到醫院接受檢查,卻未在尿液中發現病菌,因此被診斷為神經性膀胱炎。醫生開了精神安定劑的處方,卻看不出什麼效果。
有天,她因為腹部及腰部非常冰冷不舒服,本能地在肚臍上下和腰椎兩側各敷一個暖暖包。如此一來,從肚子開始到全身都暖呼呼的,沒多久之後,重新體驗了暢快的排尿,身心都感到無比舒暢。
之後,D小姐不管什麼時候都圍著束腹,肚子一個、腰部一個,敷暖暖包也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從此睡眠、食慾和排泄都很順利,每天過著心情舒暢的生活。
她說之前身體狀況不佳時,體溫大概是35.6℃左右,現在則是將體溫保持在36.4℃左右。
小姐運用我的「束腹暖暖包」保溫法,以及讓身體溫暖起來的「基本餐」和生活對策,發揮了很好的成效。


【摘文6】
●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病的主因多半是吃太多、喝太多、運動不足
皮膚病整體而言是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水分經由皮膚排泄出來的現象。吃得過量、水分攝取過多、不運動的人容易罹患。因此,盡可能使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水分順利排出,對治療皮膚的疾病而言十分重要。

皮膚病快速痊癒的對策
飲用紫蘇汁(參見第?頁)。
紫蘇因為有解毒效果,一天分2~3次飲用,能促進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每天攝取具有解毒作用、皮膚病妙方的牛蒡。
飲用香菇汁。
香菇10公克用500毫升的水熬煮到剩一半的量,一天分3次溫熱著喝,能促進發疹即早治癒皮膚病。
薑湯(參見第?頁)裡加入3公克葛粉飲用,促進排汗。
枇杷葉或桃子葉加入洗澡水(參見第?頁)
泡生薑澡、鹽巴澡(參見第?頁)的全身浴後,進行淋浴,然後再進行15~30分鐘的半身浴(參見第?頁)。
 如此一來,排出大量的汗能使皮膚病及早痊癒。泡完澡後要再淋浴。
牛蒡磨成泥加熱抹在紗布上,將紗布敷在濕疹、蕁麻疹的患部。
發癢部位如果覺得熱熱的,將小黃瓜泥抹在紗布上貼在患部。
小黃瓜具有解毒作用和退熱作用。
用餐時確實咀嚼,只吃八分飽。
積極健走、運動、泡澡等。

實例3個月,「異位性疾病肌膚」變柔嫩、減重8公斤
28歲的U小姐,身高155公分,體重65公斤,有點肥胖,從小就被氣喘疾病所困擾。
進了中學後她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每年都愈來愈惡化,雖然試過類固醇療法、溫泉療法、免疫療法等各種治療方式,但是卻產生全身發紅、落屑(皮膚表皮的角質層剝落)的皮膚炎使皮膚變得粗糙。臉或脖子也出現金黃色的分泌物,因自卑而不想外出,25歲之後就整天待在家無所事事。但是,身體雖然沒什麼活動卻食慾旺盛,也喝很多飲料。
診察完後,我告訴U小姐:
「體內的代謝及水分,透過呼吸器官排出體外的就是氣喘;透過皮膚排出體外的則是異位性皮膚。少吃一點、多動一點!因為排泄或發汗不足的話,代謝廢物及水分就無法排出,這樣下去是無法痊癒的。即使用藥物控制,也不過是抑制代謝廢物的排出而已。」
然後,我建議她進行下列的生活療法。
首先是飲食方面,早餐喝胡蘿蔔蘋果汁及薑母紅茶;午餐是蕎麥麵;晚餐避免陰性食品,以陽性食品的和食當主餐,且只吃八分飽。
生活方面,要她每天早晚各做40分鐘的健走運動,運動回家後,泡全身浴,然後進行20分鐘的半身浴。
U小姐確實地執行了上述療法,現在幾乎不太出汗的體質開始出汗,尿量也出乎意料的多,一個月內體重減了4公斤,3個月共減了8公斤。
期間雖然也因為全身皮膚分泌出濃臭液體而感到不安,但一心為了徹底痊癒而忍耐地執行,到了第三個月,乾燥粗糙的皮膚回復柔嫩。現在若是不細看,根本看不太出來曾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
之後U小姐仍然持續這些生活習慣,原本季節性發作的氣喘也不再犯了,從初診到現在超過一年,終於開始能享受和朋友外出的樂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