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明明小時候很可愛,為什麼愈長大愈講不聽?
記得孩子五、六歲時對我說:
「媽咪,等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娶像妳這樣的女生。」
可是這死小子前幾天卻衝著我大聲嘶喊:
「真不知道老爸當年怎麼會娶像妳這樣的女人!」
只見這位母親眼眶泛紅,兀自強忍著淚水不肯落下。
「K老師啊,你告訴我,他講的哪句話才是真的?」她問。
「兩句都是真的。」我輕聲回答。
語畢,空氣彷彿凝結了。
我扶了一下鏡框後,順手抽了一張面紙遞過去。
青少年父母最感痛苦的,莫過自己對孩子如此在意的心,竟得不到絲毫理解;更讓人心傷的是,不管對孩子再怎麼努力付出,卻只換來一臉的不屑。
是的,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孩子們培養出的最厲害的新技能之一,就是把父母、師長自身性格中不那麼成熟的部份完全激發出來。幸運的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也都曾是青少年,正公平地親身經歷著與上一代相同的難題。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
「請問K老師,要怎樣才能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啊?為什麼他愈大愈講不聽?以前不會這樣啊!」
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家長對我提出類似的疑問。如果您也有這類困擾,不妨繼續翻下去。說不定還能因此而省下日後一筆心理晤談開銷呢!
「講不聽」,就是親子溝通中的「反作用力」。
漸比父母高壯的青春期孩子,此時已經長成一把待磨的刀;為成就一把鋒利亮眼的好劍,自然少不了磨刀霍霍的揮汗過程。至於,鐵片能否化身為寶刀名劍,實取決於磨刀石是否耐磨?
此刻,發現自己就是那塊磨刀石的家長,請別昏倒。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並不容易,過多的刻意作為,往往只會逼出利刃的「反作用力」,就像此刻在我前面這對已經完全無法對話的母子,早在家裡廝殺了無數回:
母:快關機啦,來吃飯囉。
子:好,等一下就好。
五分鐘後—
母:叫你關機沒聽到嗎?
子:再等一下下啦,就要破關了嘛!
又一個五分鐘—
母:你說再等一下,已經等九下了。你電玩再玩個不停,眼睛準瞎掉!
子:吵屁啦,瞎就瞎嘛,我的眼睛不用你管!
結果,母子內心各自#$&*@……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幾近決裂。
進入青春期之後,身高比父母高的孩子,如火;爸媽脫口而出的話,似油。火上一旦加了油,家就陷入了祝融,而心理師也跟著受到波及。
後來在晤談室,我與這對母子開啟了另一場對話。
「當一個人連眼瞎也不在乎,您說嚴不嚴重?」媽媽冷不防劈頭一問。
「這個嘛……眼瞎也不在乎,是有點嚴重。」沉吟半晌,我總得給回應。
「就跟你說,你的問題很嚴重吧!心理專家也這麼認為。」媽媽轉過頭去,開始對孩子說教。
而我,突然發現自己被媽媽「設計」了。
「我哪有!」進診間後一句沒吭的孩子,此時猛然地如暴龍般大吼。
「你看你看,就說你脾氣愈來愈差,還不承認……」媽媽在口頭上不甘示弱,完全不明白自己在講這句話的同時,又對孩子開了一槍。
為了中止這場充滿「反作用力」的溝通,我只能將母親先請出晤談室。
就心理師的專業角度而言,任何再嚴重不過的親子衝突,只要肯錯開「空間」,並給彼此一些「時間」冷靜後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是沒辦法商量的。
只是,道理人人都懂,真在日常碰上時卻很難做到。
也因此,幾乎所有大人都試圖想搞懂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什麼」,只不過在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之前,我們要先明白青少年究竟「是什麼」?
下一代,沒救了?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華許(David Walsh),在《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Why do they act that way?A Survival Guide to the Adolescent Brain for You and Your Teen)一書中提到,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個過渡階段:
他們不再是兒童,也算不上大人,而是這兩階段的銜接。
進入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們,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大幅度的生理變化。
對成年人來說,三、五年之內也許只是看來「年長」了些,但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短短三、五年就足以讓他變成完全不同的人。
這些巨大的變化經常讓絕大多數的家長措手不及,所以稱面對子女青春期,是為人父母最具挑戰的階段並不為過。
不過,讓現代父母更頭疼的是,出生在網路時代的孩子,因為家戶生得少,投入在其身上的資源反而更集中,所以他們會比過往的孩子更快脫離童年,並且更晚步入社會。
換言之,網路世代的家長,陪子女過渡到成人階段的時期將會特別的長!
偏偏對於身處少子化年代的家長而言,說什麼也得把這唯一,或唯二的子女給「教好」啊!
至於,家長該怎麼把孩子教好?倘若孩子還小,多點耐心,再加上用力喊叫,勉為其難或可奏效;但是當子女漸漸長大之後,過去那些招數全都無效,孩子還愈來愈不受教。
「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態度這麼惡劣啊?」
「我在他那個年紀,絕對不會如此離譜!」
幾乎每一位來請教青春期子女問題的家長都會這麼說,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在西元前五世紀,也覺得下一代沒救了!
「現在的年輕人崇尚奢華、欠缺禮節、輕視權威,對年長者毫無敬意,喜歡在運動的地方閒聊。他們不像過去的年輕人懂得在長者進來時起身致意。他們頂撞父母,在客人面前喋喋不休,進食時狼吞虎嚥,對待師長有如暴君。」
—蘇格拉底(Socrates)
看了具備人生大智慧的哲人蘇格拉底,對於年輕人的評價以後,就知道青少年孩子的倨傲無禮和甩門抗議,都不是近代才出現的「新發明」。而且從蘇格拉底到現代父母,面對青少年都同樣地感到困惑和失措,那就證明了: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得更糟。
但是,面對這些連蘇格拉底都受不了的年輕人,如果你想讓日子好過些,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與青少年孩子的相處之道,大人們得多學幾手新招,才有辦法和孩子長期過招,而且有能力見招拆招。
02生命施工中,大人請改道
「叛逆期,我懂啊!可是一看到那副彷彿欠他幾百萬的嘴臉,問了他老半天也不回應,再不然就應付一句,『忘記了』或『不知道』,我實在是忍不下去,但是這個孩子現在變得講也講不聽,罵也罵不動……」
一位在職場上雷厲風行,見慣商場大風大浪的大企業高階主管,此時非常無助地望向我,低聲詢問:
「這種狀況已經一年多了,K老師啊,你說,我這個兒子還有救嗎?」
很多家長只要一聽說,我是個專門跟青少年晤談的臨床心理師,就忍不住想「打聽」一下,自己的子女變得「陰陽怪氣」,他們究竟是怎麼了?更甚者還有不少「未雨綢繆」的家長會認為,再這樣下去,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毀了!
其實說穿了,青春期的孩子也沒多難懂!
他們之所以讓人感覺古怪的原因是:連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再加上這些「準大人」們極不願意自己被他人輕易看透,因為這會使其覺得自己太容易被人掌握。所以就算心裡面的想法被旁人「說中」時,往往就會出現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要如此的「強力否認」。
同時,為了證明自己才沒被旁人說中,還會刻意做出與本意相反的舉動,最終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青少年的「藏」見心事
如果大人們願意認真回想,自己在青春迷惘時究竟在意些什麼,也就不難猜出青少年孩子「藏」見的心事不外乎下列這些吧:
· 想被朋友在乎(不落單且得到同儕認同)
· 希望自己成績優異,唸書不行,至少運動、遊戲某一項要強(就是想要變厲害)
· 超級怕丟臉
· 性(幻想多)
· 討厭被管
·
偏偏青少年對於自己愈在乎的事,就愈想要藏起來,導致這些舉止極容易讓大人感到不安,因而劃錯重點:
· 亂交損友會耽誤課業
· 每天沉迷網路,不思上進,未來人生怎麼辦?
· 死愛面子,整天在意外表有什麼用?
· 小小年紀怎麼可以談情說愛?
· 講不聽還態度差
「你的意思是,我們就要任憑他沉迷網路,不唸書嗎?」講到這裡,有些父母會忍不住地語帶質問。
「所以,我們就得接受他這種不尊重人的態度嗎?」也有些父母自認對子女費盡心力,最後卻換來如此不堪,難免將沮喪的心情投射到心理師身上。
或許是聽得多了,我時常半開玩笑地對這些洩了氣的大人說:「要不要調錄音檔重聽呢?我可是從頭到尾都沒這樣說喔!」
「那我還能怎麼辦?」父母近乎絕望地反問,聲音超無力。
「太好了,會這麼問就對了!」我笑答,真正的療程總算開工囉!
改款、重建的生命工程
話鋒一轉,我詢問坐在晤談室裡,正為親子溝通不良而苦惱的媽媽。
「敢問,方才您是從後面那扇門進來的吧?」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她一臉狐疑地點頭。
「要是這房子經過整建,將入口改到前頭,下回您再造訪時,應該就會換由前面新開的門進來,對吧?還是說,您會不信邪地硬要從後頭那堵牆猛衝進來?」我故意語帶誇張,還加了手勢。
大部份家長被這麼一問,答案毫無懸念:「當然是從新開的門進來啊。」
「那就對了!當孩子在身高接近或超越家長時,其實他的生命也正在進行一項改款、整建的重大工程,想必爸媽也該重新審視和孩子溝通的入口吧?」這就是我對青少年家長心理建設「動工」的起手式。
當孩子的生命正在進行大幅改款、重新整建,如果你還期望用過去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當然「不得其門而入」,親子關係上自然老是「碰壁」!
親子關係的「換季」時刻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在親子溝通上會出現問題,大多是爸媽不願接受家中那位「曾經的」小心肝,竟然出現了以下的變化:
一、生理時鐘延後(作息愈拖愈晚)
二、脾氣起伏,令人摸不著頭緒(變得敏感而容易受傷)
三、私下對性產生好奇與渴望(不確定這樣的自己算不算變態)
四、想得到肯定又怕成為眾人的焦點(覺得總有人在注視著)
五、因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情緒而更煩躁(孩童時被允許自然釋放情緒,但是現在「長大」了,理應懂事卻又無法做到)
六、與大人的對話明顯減少(認定跟大人話不投機)
這些變化令人猝不及防,突然間以前那個總把「爸爸、媽媽」掛嘴邊的小心肝不見了,轉眼變成眼前這個怪裡怪氣、亂吼亂叫的大暴龍。做爸媽的除了感覺欲哭無淚之外,也只能無奈地問一句:「所以,我們就只能接受他/她變成這樣?」
親愛的青少年爸媽,可別只是回憶甜蜜的過往啊!從古至今,每一位父母都得經歷這段孩子「轉大人」的變化,做爸媽的與其覺得委屈、無奈,何妨換個心態來看待呢?
人生四季,風景本不同。孩子跟您的關係只是從春天,轉入比較躁熱的夏季罷了!難道你不覺得進入「換季置裝」的時刻,還頗令人期待嗎?
而且,既然是換季時刻,氣溫(孩子的情緒)冷暖不定,不也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嗎?甚至於,當你體認到「換季」也就是「置辦新裝」的時刻,也就找到了和孩子溝通的新入口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練習看看,和府上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新模式吧。
03親子溝通新入口,請先吃個甜甜圈
「你們聽過甜甜圈理論嗎?」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中,我提出這個問題。
「沒聽過很正常啦!這是有一次我買甜甜圈時發想的。」大夥愣了半晌,我忙解釋道。
「哈哈!」家長們如釋重負地笑了。
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我請家長拿筆在記事本上畫一個甜甜圈,然後在中間洞口處填入:「本意」,在帶餡料的外圈部份寫上:「嘴臉」。
「真的要寫上『嘴臉』兩個字嗎?」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家長,忍不住出聲問道。
請你先試著這麼想:
每一個孩子就像個甜甜圈,內心都有其行事初衷,通常也不會想傷害他人,但是當「本意」受挫,他們就會增生出「嘴臉」,試圖保護自己的初衷。
另外,在人生「膨脹」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和其他正在擴張的甜甜圈發生碰撞。倘若兩個甜甜圈的「嘴臉」對「嘴臉」持續碰撞,那雙方的「賣相」肯定都會變得很難看。
我邊解釋邊想起,那天返家打開袋子後,發現擠碰後變了形的甜甜圈,就顯得不那麼美味了。
甜甜圈溝通術
「所以,想要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就是練習擱置對方的『嘴臉』,然後試著看懂,並說出對方心中的『本意』。」我清了清喉嚨,眼見大家似懂非懂,便在黑板上畫了兩個甜甜圈,分別寫進「本意」與「嘴臉」,然後開始解釋:
當孩子回家顯出一副不理人的「嘴臉」時,他的「本意」很可能是:
我好累、好煩,請暫時讓我放鬆混一下。
但爸媽往往受不了他那副要死不活的「嘴臉」,於是便脫口而出:
你有必要對家人用這種態度嗎?
「其實爸媽的本意也只是想關心孩子,卻忘了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你在說這句話時,自帶惡狠的嘴臉(表情),而非本意喔!」聽到這裡,好幾位媽媽笑了出來。
所以,這兩天不妨練習對孩子這麼說話:
「你那天對我們講話口氣不好,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擱置嘴臉)
才教這麼一句,就發現有人皺起眉頭。
我趕忙補充道:「孩子那種態度是有些故意啦,但我要傳授的叫N.L.P.催眠術,所以,頭一句非得這麼說。」
「我家那隻哪有可能被催眠!」台下冒出了這麼一句。
為了達成目的,我特別強調,催眠術要有效,接下來的第二句最為關鍵,請仔細聽好:
「我猜是你在學校一整天也累了,回家只是想滑滑手機放鬆一下,偏偏碰上我跟你爸一直唸你:就知道盯著手機,對家人關心不理不睬,於是你覺得受不了,才大吼出來。」(說出孩子心中的本意)
「哇,還得這麼替他解釋喔!」聽得出有媽媽不太情願。
「沒錯,既然都說他不是故意口氣不好的,就非得幫他的情緒失控找到一兩個原因囉!」我的語氣益發堅定,畢竟論及專業,實在沒得商量。
「要是真的找不出孩子怪裡怪氣的原由,我幫你們掰了個特好笑的說法:應該是全球暖化,讓二十四個節氣亂了套,搞得你情緒不太穩定。」
「哈哈哈……」現場的笑聲此起彼落。
讓孩子覺得自己良善
「反正就是要讓犯了錯的孩子明白:之所以會露出不好看的嘴臉,絕對不是出於其本意。因為只有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在本意上還算是個良善的孩子時,才會有動力探討、修正其嘴臉,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嗎?」一口氣講完,連自己都覺得溫馨滿滿。
「記得結尾再補上一句:媽媽會為你祈福。」
一陣笑聲後,我發現有好幾位家長都提筆抄寫著。
我轉身,喝了口水後,繼續說道:
「你們這麼努力,真是很盡心的爸媽。但我得事先提醒你們喔,這個『催眠術』最多兩天有效,要不多久,孩子還是會故態復萌。不過也請各位家長相信,光憑你們這份努力用心,已為孩子做了最好的『溝通』身教了。」
「有沒有家長還想提問呢?如果沒有,今天就是各位回去實戰體驗、驗收成果的時候囉。」我輕聲詢問著。
內心也期待,所有大人們都能學會暫且擱置孩子的「嘴臉」,看懂並理解現在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
記得孩子五、六歲時對我說:
「媽咪,等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娶像妳這樣的女生。」
可是這死小子前幾天卻衝著我大聲嘶喊:
「真不知道老爸當年怎麼會娶像妳這樣的女人!」
只見這位母親眼眶泛紅,兀自強忍著淚水不肯落下。
「K老師啊,你告訴我,他講的哪句話才是真的?」她問。
「兩句都是真的。」我輕聲回答。
語畢,空氣彷彿凝結了。
我扶了一下鏡框後,順手抽了一張面紙遞過去。
青少年父母最感痛苦的,莫過自己對孩子如此在意的心,竟得不到絲毫理解;更讓人心傷的是,不管對孩子再怎麼努力付出,卻只換來一臉的不屑。
是的,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孩子們培養出的最厲害的新技能之一,就是把父母、師長自身性格中不那麼成熟的部份完全激發出來。幸運的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也都曾是青少年,正公平地親身經歷著與上一代相同的難題。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
「請問K老師,要怎樣才能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啊?為什麼他愈大愈講不聽?以前不會這樣啊!」
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家長對我提出類似的疑問。如果您也有這類困擾,不妨繼續翻下去。說不定還能因此而省下日後一筆心理晤談開銷呢!
「講不聽」,就是親子溝通中的「反作用力」。
漸比父母高壯的青春期孩子,此時已經長成一把待磨的刀;為成就一把鋒利亮眼的好劍,自然少不了磨刀霍霍的揮汗過程。至於,鐵片能否化身為寶刀名劍,實取決於磨刀石是否耐磨?
此刻,發現自己就是那塊磨刀石的家長,請別昏倒。
當一塊稱職的磨刀石並不容易,過多的刻意作為,往往只會逼出利刃的「反作用力」,就像此刻在我前面這對已經完全無法對話的母子,早在家裡廝殺了無數回:
母:快關機啦,來吃飯囉。
子:好,等一下就好。
五分鐘後—
母:叫你關機沒聽到嗎?
子:再等一下下啦,就要破關了嘛!
又一個五分鐘—
母:你說再等一下,已經等九下了。你電玩再玩個不停,眼睛準瞎掉!
子:吵屁啦,瞎就瞎嘛,我的眼睛不用你管!
結果,母子內心各自#$&*@……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幾近決裂。
進入青春期之後,身高比父母高的孩子,如火;爸媽脫口而出的話,似油。火上一旦加了油,家就陷入了祝融,而心理師也跟著受到波及。
後來在晤談室,我與這對母子開啟了另一場對話。
「當一個人連眼瞎也不在乎,您說嚴不嚴重?」媽媽冷不防劈頭一問。
「這個嘛……眼瞎也不在乎,是有點嚴重。」沉吟半晌,我總得給回應。
「就跟你說,你的問題很嚴重吧!心理專家也這麼認為。」媽媽轉過頭去,開始對孩子說教。
而我,突然發現自己被媽媽「設計」了。
「我哪有!」進診間後一句沒吭的孩子,此時猛然地如暴龍般大吼。
「你看你看,就說你脾氣愈來愈差,還不承認……」媽媽在口頭上不甘示弱,完全不明白自己在講這句話的同時,又對孩子開了一槍。
為了中止這場充滿「反作用力」的溝通,我只能將母親先請出晤談室。
就心理師的專業角度而言,任何再嚴重不過的親子衝突,只要肯錯開「空間」,並給彼此一些「時間」冷靜後就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是沒辦法商量的。
只是,道理人人都懂,真在日常碰上時卻很難做到。
也因此,幾乎所有大人都試圖想搞懂青春期的孩子在「想什麼」,只不過在了解青少年的心理之前,我們要先明白青少年究竟「是什麼」?
下一代,沒救了?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華許(David Walsh),在《為什麼青少年都衝動?》(Why do they act that way?A Survival Guide to the Adolescent Brain for You and Your Teen)一書中提到,青少年時期本來就是個過渡階段:
他們不再是兒童,也算不上大人,而是這兩階段的銜接。
進入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們,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大幅度的生理變化。
對成年人來說,三、五年之內也許只是看來「年長」了些,但對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短短三、五年就足以讓他變成完全不同的人。
這些巨大的變化經常讓絕大多數的家長措手不及,所以稱面對子女青春期,是為人父母最具挑戰的階段並不為過。
不過,讓現代父母更頭疼的是,出生在網路時代的孩子,因為家戶生得少,投入在其身上的資源反而更集中,所以他們會比過往的孩子更快脫離童年,並且更晚步入社會。
換言之,網路世代的家長,陪子女過渡到成人階段的時期將會特別的長!
偏偏對於身處少子化年代的家長而言,說什麼也得把這唯一,或唯二的子女給「教好」啊!
至於,家長該怎麼把孩子教好?倘若孩子還小,多點耐心,再加上用力喊叫,勉為其難或可奏效;但是當子女漸漸長大之後,過去那些招數全都無效,孩子還愈來愈不受教。
「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態度這麼惡劣啊?」
「我在他那個年紀,絕對不會如此離譜!」
幾乎每一位來請教青春期子女問題的家長都會這麼說,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在西元前五世紀,也覺得下一代沒救了!
「現在的年輕人崇尚奢華、欠缺禮節、輕視權威,對年長者毫無敬意,喜歡在運動的地方閒聊。他們不像過去的年輕人懂得在長者進來時起身致意。他們頂撞父母,在客人面前喋喋不休,進食時狼吞虎嚥,對待師長有如暴君。」
—蘇格拉底(Socrates)
看了具備人生大智慧的哲人蘇格拉底,對於年輕人的評價以後,就知道青少年孩子的倨傲無禮和甩門抗議,都不是近代才出現的「新發明」。而且從蘇格拉底到現代父母,面對青少年都同樣地感到困惑和失措,那就證明了:這個世界並沒有變得更糟。
但是,面對這些連蘇格拉底都受不了的年輕人,如果你想讓日子好過些,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與青少年孩子的相處之道,大人們得多學幾手新招,才有辦法和孩子長期過招,而且有能力見招拆招。
02生命施工中,大人請改道
「叛逆期,我懂啊!可是一看到那副彷彿欠他幾百萬的嘴臉,問了他老半天也不回應,再不然就應付一句,『忘記了』或『不知道』,我實在是忍不下去,但是這個孩子現在變得講也講不聽,罵也罵不動……」
一位在職場上雷厲風行,見慣商場大風大浪的大企業高階主管,此時非常無助地望向我,低聲詢問:
「這種狀況已經一年多了,K老師啊,你說,我這個兒子還有救嗎?」
很多家長只要一聽說,我是個專門跟青少年晤談的臨床心理師,就忍不住想「打聽」一下,自己的子女變得「陰陽怪氣」,他們究竟是怎麼了?更甚者還有不少「未雨綢繆」的家長會認為,再這樣下去,孩子未來的人生就毀了!
其實說穿了,青春期的孩子也沒多難懂!
他們之所以讓人感覺古怪的原因是:連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再加上這些「準大人」們極不願意自己被他人輕易看透,因為這會使其覺得自己太容易被人掌握。所以就算心裡面的想法被旁人「說中」時,往往就會出現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要如此的「強力否認」。
同時,為了證明自己才沒被旁人說中,還會刻意做出與本意相反的舉動,最終搞得大家一頭霧水。
青少年的「藏」見心事
如果大人們願意認真回想,自己在青春迷惘時究竟在意些什麼,也就不難猜出青少年孩子「藏」見的心事不外乎下列這些吧:
· 想被朋友在乎(不落單且得到同儕認同)
· 希望自己成績優異,唸書不行,至少運動、遊戲某一項要強(就是想要變厲害)
· 超級怕丟臉
· 性(幻想多)
· 討厭被管
·
偏偏青少年對於自己愈在乎的事,就愈想要藏起來,導致這些舉止極容易讓大人感到不安,因而劃錯重點:
· 亂交損友會耽誤課業
· 每天沉迷網路,不思上進,未來人生怎麼辦?
· 死愛面子,整天在意外表有什麼用?
· 小小年紀怎麼可以談情說愛?
· 講不聽還態度差
「你的意思是,我們就要任憑他沉迷網路,不唸書嗎?」講到這裡,有些父母會忍不住地語帶質問。
「所以,我們就得接受他這種不尊重人的態度嗎?」也有些父母自認對子女費盡心力,最後卻換來如此不堪,難免將沮喪的心情投射到心理師身上。
或許是聽得多了,我時常半開玩笑地對這些洩了氣的大人說:「要不要調錄音檔重聽呢?我可是從頭到尾都沒這樣說喔!」
「那我還能怎麼辦?」父母近乎絕望地反問,聲音超無力。
「太好了,會這麼問就對了!」我笑答,真正的療程總算開工囉!
改款、重建的生命工程
話鋒一轉,我詢問坐在晤談室裡,正為親子溝通不良而苦惱的媽媽。
「敢問,方才您是從後面那扇門進來的吧?」聽到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她一臉狐疑地點頭。
「要是這房子經過整建,將入口改到前頭,下回您再造訪時,應該就會換由前面新開的門進來,對吧?還是說,您會不信邪地硬要從後頭那堵牆猛衝進來?」我故意語帶誇張,還加了手勢。
大部份家長被這麼一問,答案毫無懸念:「當然是從新開的門進來啊。」
「那就對了!當孩子在身高接近或超越家長時,其實他的生命也正在進行一項改款、整建的重大工程,想必爸媽也該重新審視和孩子溝通的入口吧?」這就是我對青少年家長心理建設「動工」的起手式。
當孩子的生命正在進行大幅改款、重新整建,如果你還期望用過去的方法與孩子溝通,當然「不得其門而入」,親子關係上自然老是「碰壁」!
親子關係的「換季」時刻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在親子溝通上會出現問題,大多是爸媽不願接受家中那位「曾經的」小心肝,竟然出現了以下的變化:
一、生理時鐘延後(作息愈拖愈晚)
二、脾氣起伏,令人摸不著頭緒(變得敏感而容易受傷)
三、私下對性產生好奇與渴望(不確定這樣的自己算不算變態)
四、想得到肯定又怕成為眾人的焦點(覺得總有人在注視著)
五、因不曉得該怎麼處理情緒而更煩躁(孩童時被允許自然釋放情緒,但是現在「長大」了,理應懂事卻又無法做到)
六、與大人的對話明顯減少(認定跟大人話不投機)
這些變化令人猝不及防,突然間以前那個總把「爸爸、媽媽」掛嘴邊的小心肝不見了,轉眼變成眼前這個怪裡怪氣、亂吼亂叫的大暴龍。做爸媽的除了感覺欲哭無淚之外,也只能無奈地問一句:「所以,我們就只能接受他/她變成這樣?」
親愛的青少年爸媽,可別只是回憶甜蜜的過往啊!從古至今,每一位父母都得經歷這段孩子「轉大人」的變化,做爸媽的與其覺得委屈、無奈,何妨換個心態來看待呢?
人生四季,風景本不同。孩子跟您的關係只是從春天,轉入比較躁熱的夏季罷了!難道你不覺得進入「換季置裝」的時刻,還頗令人期待嗎?
而且,既然是換季時刻,氣溫(孩子的情緒)冷暖不定,不也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嗎?甚至於,當你體認到「換季」也就是「置辦新裝」的時刻,也就找到了和孩子溝通的新入口了。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練習看看,和府上青春期孩子溝通的新模式吧。
03親子溝通新入口,請先吃個甜甜圈
「你們聽過甜甜圈理論嗎?」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中,我提出這個問題。
「沒聽過很正常啦!這是有一次我買甜甜圈時發想的。」大夥愣了半晌,我忙解釋道。
「哈哈!」家長們如釋重負地笑了。
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下,我請家長拿筆在記事本上畫一個甜甜圈,然後在中間洞口處填入:「本意」,在帶餡料的外圈部份寫上:「嘴臉」。
「真的要寫上『嘴臉』兩個字嗎?」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家長,忍不住出聲問道。
請你先試著這麼想:
每一個孩子就像個甜甜圈,內心都有其行事初衷,通常也不會想傷害他人,但是當「本意」受挫,他們就會增生出「嘴臉」,試圖保護自己的初衷。
另外,在人生「膨脹」的過程中,他們也會和其他正在擴張的甜甜圈發生碰撞。倘若兩個甜甜圈的「嘴臉」對「嘴臉」持續碰撞,那雙方的「賣相」肯定都會變得很難看。
我邊解釋邊想起,那天返家打開袋子後,發現擠碰後變了形的甜甜圈,就顯得不那麼美味了。
甜甜圈溝通術
「所以,想要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就是練習擱置對方的『嘴臉』,然後試著看懂,並說出對方心中的『本意』。」我清了清喉嚨,眼見大家似懂非懂,便在黑板上畫了兩個甜甜圈,分別寫進「本意」與「嘴臉」,然後開始解釋:
當孩子回家顯出一副不理人的「嘴臉」時,他的「本意」很可能是:
我好累、好煩,請暫時讓我放鬆混一下。
但爸媽往往受不了他那副要死不活的「嘴臉」,於是便脫口而出:
你有必要對家人用這種態度嗎?
「其實爸媽的本意也只是想關心孩子,卻忘了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你在說這句話時,自帶惡狠的嘴臉(表情),而非本意喔!」聽到這裡,好幾位媽媽笑了出來。
所以,這兩天不妨練習對孩子這麼說話:
「你那天對我們講話口氣不好,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擱置嘴臉)
才教這麼一句,就發現有人皺起眉頭。
我趕忙補充道:「孩子那種態度是有些故意啦,但我要傳授的叫N.L.P.催眠術,所以,頭一句非得這麼說。」
「我家那隻哪有可能被催眠!」台下冒出了這麼一句。
為了達成目的,我特別強調,催眠術要有效,接下來的第二句最為關鍵,請仔細聽好:
「我猜是你在學校一整天也累了,回家只是想滑滑手機放鬆一下,偏偏碰上我跟你爸一直唸你:就知道盯著手機,對家人關心不理不睬,於是你覺得受不了,才大吼出來。」(說出孩子心中的本意)
「哇,還得這麼替他解釋喔!」聽得出有媽媽不太情願。
「沒錯,既然都說他不是故意口氣不好的,就非得幫他的情緒失控找到一兩個原因囉!」我的語氣益發堅定,畢竟論及專業,實在沒得商量。
「要是真的找不出孩子怪裡怪氣的原由,我幫你們掰了個特好笑的說法:應該是全球暖化,讓二十四個節氣亂了套,搞得你情緒不太穩定。」
「哈哈哈……」現場的笑聲此起彼落。
讓孩子覺得自己良善
「反正就是要讓犯了錯的孩子明白:之所以會露出不好看的嘴臉,絕對不是出於其本意。因為只有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在本意上還算是個良善的孩子時,才會有動力探討、修正其嘴臉,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嗎?」一口氣講完,連自己都覺得溫馨滿滿。
「記得結尾再補上一句:媽媽會為你祈福。」
一陣笑聲後,我發現有好幾位家長都提筆抄寫著。
我轉身,喝了口水後,繼續說道:
「你們這麼努力,真是很盡心的爸媽。但我得事先提醒你們喔,這個『催眠術』最多兩天有效,要不多久,孩子還是會故態復萌。不過也請各位家長相信,光憑你們這份努力用心,已為孩子做了最好的『溝通』身教了。」
「有沒有家長還想提問呢?如果沒有,今天就是各位回去實戰體驗、驗收成果的時候囉。」我輕聲詢問著。
內心也期待,所有大人們都能學會暫且擱置孩子的「嘴臉」,看懂並理解現在孩子們所面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