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從傳統到革新――東漢末的混亂與「亂世奸雄」的登場
牧角悅子
前言
一九五四年,毛澤東(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在北戴河說,「曹操是奸臣」這種形象,是歷史上的冤罪。毛澤東也認為曹操是歷史上的英傑,將他的武略與詩才和自己相比擬。
說到曹操,就像「說曹操曹操到」這句中國至今仍然流傳的俗諺中可以感受到的那樣,總給人一種陰險、狡猾的王朝篡奪者印象。這主要是來自於明代撰寫的《三國演義》這部廣受人們喜愛的通俗娛樂小說所引出的形象。小說作為通俗讀物,必須要有明確的構圖;在主角劉備(玄德)與諸葛亮(孔明)為善、敵對角色曹操為惡的構圖下,《三國演義》廣受讀者所歡迎。
不過,將曹操邪惡形象進行一百八十度轉換的,其實並不只有毛澤東;被稱為近代文學之父的魯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事實上在毛澤東之前,就已經對曹操的歷史革新性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在〈魏晉風度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篇標題很長的演講當中,魯迅給予在混沌時代中,開拓出嶄新價值觀的曹操高度評價。魯迅描述的不是大眾小說中作為反派角色的曹操,而是超越古老價值、開啟「清峻」、「通脫」風氣,身為時代改革者的曹操。
魯迅和毛澤東對曹操的重新評價,並非偶然。他們身處的近代,是中國在世界的重大價值變化中,從作為世界中心的「中華」,不得不變質成一個相對化「國家」的時期,也是個必須從根本否定作為中華思想骨幹、支撐跨越兩千年王朝統治基礎的儒教之時代。儒教在漢代占據了王朝統治的核心,雖然有各式各樣的變貌,但仍持續為王朝統治提供理念與政策。在意圖於中華之中,否定這種支撐中華王朝的儒教價值這點上,近代與曹操在立場上是相同的。在近代這一前所未見的價值轉換時期,毛澤東與魯迅兩位時代領袖,之所以會用深有同感的方式,回顧曹操在歷史上具備的意義,就是出於這個理由。
被稱為「非常之人、超世之豪傑」的曹操,在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中,究竟繼承了什麼,又革新了什麼?我在這裡就要以這點為中心,來看漢代確立的儒教價值與王朝統治之間的交織對立,並以東漢末年到三國、六朝的亂世樣貌為背景,來試著追溯曹操及其周遭人物,在傳統繼承與革新上的意義。
曹操(一五五―二二○年)
虛像與實像
當我們要談論曹操的一生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歷史上人物的實像與虛像。歷史上的人物是怎樣一號人物、過著怎樣的生涯,對這些事情又該怎樣評價?關於這點,其實並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可循。畢竟,談論這個人的既然是後世,那理所當然也會反映出談論之際的時代價值觀。
可是,像曹操這樣評價變化多端的人,其實也不多見,而且這些評價既不全是虛像,也不全是實像。比方說,陳壽(二三三―二九七年)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就稱曹操為「武帝」,從繼承漢朝的正式王朝魏國皇帝這個角度來談論他。這種基於正史《三國志》正統論的曹操形象,被繼承曹魏的司馬氏之晉、乃至六朝隋唐一路承襲下來。關於曹操如何承繼漢朝這件事,與王朝的正統性間經常密不可分。
相對於此,到了提倡新視角正統論的宋代,曹操的形象則產生了轉換。南宋以降,將三國中的劉備之蜀看成正統視角成為主流。南宋是受異族侵略、喪失北方統治權、被迫遷都到南方的國度,因此對於恢復北方失土,抱持著深刻的悲願。也正因此,他們和提倡漢朝復興、意圖恢復中原的蜀漢具有共通意識。在這以後,三國中正統的王朝就變成蜀,魏則變成妨礙蜀振興漢朝的不當存在,而率領魏的曹操,自然也變成了反派角色。
將個別人生在另一個維度中展開的過去人物形象,就像這樣,是在王朝的立場與正統性主張中誕生出來的。在北宋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年)的回想中,已經提到「聽三國故事的孩子們,每當聽到劉備活躍就大喝采,聽到劉備輸給曹操,就不甘心地哭泣」這樣的事情。接著在南宋以後,在歷史故事中扮演敵方角色的曹操,因為要強化其篡奪王朝者的形象,所以被形容得更加陰險、卑鄙與負面;到了小說《三國演義》,曹操更進一步被誇張地添加了許多凶狠險惡的軼聞進去。曹操的普遍印象,就這樣被固定成陰險狡猾的王朝篡奪者。
歷史人物的虛像與實像,都是伴隨某人主觀被加以談論、從而形成的「某某像」。既然如此,那我們就首先來注目曹操親口闡述的自身故事。這篇故事是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建安十五年(二一○年)十二月(以下日期依照當時曆法)的〈己亥令〉。
那麼,就讓我們從頭說起吧。
一、掌握實權前夕的回想
二一○年(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以霸者之姿將叛亂分子幾乎討伐一空的曹操,用自己的話語談論迄今為止的人生。被《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刊載在《魏武故事》中的這篇文章,稱為「十二月己亥令」。
在這篇令中,曹操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說自己的人生有八大轉機。以下就依循〈己亥令〉的記述,來追溯曹操自己所言、關於他的半生。
東漢時代「願為大將軍」的曹操
〈己亥令〉是這樣開場的: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曹操一開始任官是二十歲時,當時他是以郎的身分,出任洛陽北部尉。他說,因為自己那時候還很年輕,所以只想當個郡守、好好奉公職守,獲得不負己任的名聲,這樣就夠了。接著他又說:
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彊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他從二十歲被推舉為孝廉,到擔任洛陽北部尉,乃至在濟南惹出禍端的背景,我後面會再詳述。到這裡為止,他談的是自己二十歲的出仕與挫折。接著他又繼續說: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
這是他從檯面上隱退,躲在底層狩獵讀書、沉潛蟄居的時期。《易》的〈繫辭傳〉中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像尺蠖蟲一樣屈起身子,是為了等待下一次伸展)」;《易》的「乾」卦中也說,「潛龍勿用」(飛翔在天的龍,必定要經歷潛藏水底的時期),也就是說,王者必然都有雌伏的時期。就像這種隱藏內心的壯志般,時勢並不允許曹操繼續沉潛。不久他被徵召為都尉,又轉任典軍校尉。於是他立定了新的志向:
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對最初任官到潛伏鄉里、再到重新出仕擔任洛陽北部尉的曹操而言,東漢這個時代,是個立志完成被賦予的任務、為國家擔任將軍就已足夠的時期。說到征西將軍,是獨當一面的將軍,也是堅持捍衛王朝領土的重要職務。以將軍身分將功績流傳到後世,是此時期曹操的志向。
回顧掌握實權的過程
曹操接著繼續回想自己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從與董卓、袁術、袁紹等陸續登場之群雄抗爭中脫穎而出,掌握軍事與統治實權的過程:
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彊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
曹操雖然立志成為東漢的大將軍,但當時東漢王朝本身已經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以黃巾之亂為開端的東漢衰退,經過董卓之亂成為定局,王朝中樞陷入徹底癱瘓,群雄四處割據。曹操在群雄中絕對算不上強而有力,兵力也處於壓倒性劣勢。即使如此,曹操仍作為反董卓的急先鋒,和董卓連番鏖戰。
接下來黃巾賊的平定,不只是曹操在軍事上的重大功績,他所俘虜的黃巾軍精銳,後來也成為人稱「青州兵」的曹操軍主力部隊,擔負重要任務。
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擒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
當曹操把僭稱皇帝的袁術逼到破滅境地後,下一個敵對者是袁紹:
袁紹據河北,兵勢彊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
曹操這樣述說了自己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舉兵討伐董卓之亂、討滅袁術、袁紹,一躍成為亂世之雄的過程。
對一飛沖天的曹操而言,最大的敵人恐怕就是袁紹了吧!在軍事力量處於壓倒性劣勢的狀況中,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得勝利,成為掌握實權的一大轉機。官渡之戰的勝利,雖是源自於曹操在軍事戰略上的巧妙,但從這段自述中「投死為國,以義滅身」,也就是《論語》所謂「殺身成仁」以及《左傳》「立功」的揚名思想,可以看出曹操戰鬥的原動力之一,也是儒教的志向。因此他對王朝統治實權的掌握,絕對不只是為了實現狡猾的野心而已。
										牧角悅子
前言
一九五四年,毛澤東(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在北戴河說,「曹操是奸臣」這種形象,是歷史上的冤罪。毛澤東也認為曹操是歷史上的英傑,將他的武略與詩才和自己相比擬。
說到曹操,就像「說曹操曹操到」這句中國至今仍然流傳的俗諺中可以感受到的那樣,總給人一種陰險、狡猾的王朝篡奪者印象。這主要是來自於明代撰寫的《三國演義》這部廣受人們喜愛的通俗娛樂小說所引出的形象。小說作為通俗讀物,必須要有明確的構圖;在主角劉備(玄德)與諸葛亮(孔明)為善、敵對角色曹操為惡的構圖下,《三國演義》廣受讀者所歡迎。
不過,將曹操邪惡形象進行一百八十度轉換的,其實並不只有毛澤東;被稱為近代文學之父的魯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事實上在毛澤東之前,就已經對曹操的歷史革新性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在〈魏晉風度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篇標題很長的演講當中,魯迅給予在混沌時代中,開拓出嶄新價值觀的曹操高度評價。魯迅描述的不是大眾小說中作為反派角色的曹操,而是超越古老價值、開啟「清峻」、「通脫」風氣,身為時代改革者的曹操。
魯迅和毛澤東對曹操的重新評價,並非偶然。他們身處的近代,是中國在世界的重大價值變化中,從作為世界中心的「中華」,不得不變質成一個相對化「國家」的時期,也是個必須從根本否定作為中華思想骨幹、支撐跨越兩千年王朝統治基礎的儒教之時代。儒教在漢代占據了王朝統治的核心,雖然有各式各樣的變貌,但仍持續為王朝統治提供理念與政策。在意圖於中華之中,否定這種支撐中華王朝的儒教價值這點上,近代與曹操在立場上是相同的。在近代這一前所未見的價值轉換時期,毛澤東與魯迅兩位時代領袖,之所以會用深有同感的方式,回顧曹操在歷史上具備的意義,就是出於這個理由。
被稱為「非常之人、超世之豪傑」的曹操,在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中,究竟繼承了什麼,又革新了什麼?我在這裡就要以這點為中心,來看漢代確立的儒教價值與王朝統治之間的交織對立,並以東漢末年到三國、六朝的亂世樣貌為背景,來試著追溯曹操及其周遭人物,在傳統繼承與革新上的意義。
曹操(一五五―二二○年)
虛像與實像
當我們要談論曹操的一生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歷史上人物的實像與虛像。歷史上的人物是怎樣一號人物、過著怎樣的生涯,對這些事情又該怎樣評價?關於這點,其實並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可循。畢竟,談論這個人的既然是後世,那理所當然也會反映出談論之際的時代價值觀。
可是,像曹操這樣評價變化多端的人,其實也不多見,而且這些評價既不全是虛像,也不全是實像。比方說,陳壽(二三三―二九七年)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就稱曹操為「武帝」,從繼承漢朝的正式王朝魏國皇帝這個角度來談論他。這種基於正史《三國志》正統論的曹操形象,被繼承曹魏的司馬氏之晉、乃至六朝隋唐一路承襲下來。關於曹操如何承繼漢朝這件事,與王朝的正統性間經常密不可分。
相對於此,到了提倡新視角正統論的宋代,曹操的形象則產生了轉換。南宋以降,將三國中的劉備之蜀看成正統視角成為主流。南宋是受異族侵略、喪失北方統治權、被迫遷都到南方的國度,因此對於恢復北方失土,抱持著深刻的悲願。也正因此,他們和提倡漢朝復興、意圖恢復中原的蜀漢具有共通意識。在這以後,三國中正統的王朝就變成蜀,魏則變成妨礙蜀振興漢朝的不當存在,而率領魏的曹操,自然也變成了反派角色。
將個別人生在另一個維度中展開的過去人物形象,就像這樣,是在王朝的立場與正統性主張中誕生出來的。在北宋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年)的回想中,已經提到「聽三國故事的孩子們,每當聽到劉備活躍就大喝采,聽到劉備輸給曹操,就不甘心地哭泣」這樣的事情。接著在南宋以後,在歷史故事中扮演敵方角色的曹操,因為要強化其篡奪王朝者的形象,所以被形容得更加陰險、卑鄙與負面;到了小說《三國演義》,曹操更進一步被誇張地添加了許多凶狠險惡的軼聞進去。曹操的普遍印象,就這樣被固定成陰險狡猾的王朝篡奪者。
歷史人物的虛像與實像,都是伴隨某人主觀被加以談論、從而形成的「某某像」。既然如此,那我們就首先來注目曹操親口闡述的自身故事。這篇故事是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建安十五年(二一○年)十二月(以下日期依照當時曆法)的〈己亥令〉。
那麼,就讓我們從頭說起吧。
一、掌握實權前夕的回想
二一○年(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以霸者之姿將叛亂分子幾乎討伐一空的曹操,用自己的話語談論迄今為止的人生。被《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用、刊載在《魏武故事》中的這篇文章,稱為「十二月己亥令」。
在這篇令中,曹操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說自己的人生有八大轉機。以下就依循〈己亥令〉的記述,來追溯曹操自己所言、關於他的半生。
東漢時代「願為大將軍」的曹操
〈己亥令〉是這樣開場的: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曹操一開始任官是二十歲時,當時他是以郎的身分,出任洛陽北部尉。他說,因為自己那時候還很年輕,所以只想當個郡守、好好奉公職守,獲得不負己任的名聲,這樣就夠了。接著他又說:
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彊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他從二十歲被推舉為孝廉,到擔任洛陽北部尉,乃至在濟南惹出禍端的背景,我後面會再詳述。到這裡為止,他談的是自己二十歲的出仕與挫折。接著他又繼續說: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
這是他從檯面上隱退,躲在底層狩獵讀書、沉潛蟄居的時期。《易》的〈繫辭傳〉中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像尺蠖蟲一樣屈起身子,是為了等待下一次伸展)」;《易》的「乾」卦中也說,「潛龍勿用」(飛翔在天的龍,必定要經歷潛藏水底的時期),也就是說,王者必然都有雌伏的時期。就像這種隱藏內心的壯志般,時勢並不允許曹操繼續沉潛。不久他被徵召為都尉,又轉任典軍校尉。於是他立定了新的志向:
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對最初任官到潛伏鄉里、再到重新出仕擔任洛陽北部尉的曹操而言,東漢這個時代,是個立志完成被賦予的任務、為國家擔任將軍就已足夠的時期。說到征西將軍,是獨當一面的將軍,也是堅持捍衛王朝領土的重要職務。以將軍身分將功績流傳到後世,是此時期曹操的志向。
回顧掌握實權的過程
曹操接著繼續回想自己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從與董卓、袁術、袁紹等陸續登場之群雄抗爭中脫穎而出,掌握軍事與統治實權的過程:
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彊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
曹操雖然立志成為東漢的大將軍,但當時東漢王朝本身已經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以黃巾之亂為開端的東漢衰退,經過董卓之亂成為定局,王朝中樞陷入徹底癱瘓,群雄四處割據。曹操在群雄中絕對算不上強而有力,兵力也處於壓倒性劣勢。即使如此,曹操仍作為反董卓的急先鋒,和董卓連番鏖戰。
接下來黃巾賊的平定,不只是曹操在軍事上的重大功績,他所俘虜的黃巾軍精銳,後來也成為人稱「青州兵」的曹操軍主力部隊,擔負重要任務。
又袁術僭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擒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
當曹操把僭稱皇帝的袁術逼到破滅境地後,下一個敵對者是袁紹:
袁紹據河北,兵勢彊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
曹操這樣述說了自己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舉兵討伐董卓之亂、討滅袁術、袁紹,一躍成為亂世之雄的過程。
對一飛沖天的曹操而言,最大的敵人恐怕就是袁紹了吧!在軍事力量處於壓倒性劣勢的狀況中,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得勝利,成為掌握實權的一大轉機。官渡之戰的勝利,雖是源自於曹操在軍事戰略上的巧妙,但從這段自述中「投死為國,以義滅身」,也就是《論語》所謂「殺身成仁」以及《左傳》「立功」的揚名思想,可以看出曹操戰鬥的原動力之一,也是儒教的志向。因此他對王朝統治實權的掌握,絕對不只是為了實現狡猾的野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