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活用跨領域的心智模式,成為超級思維者
每天早晨,當我們的孩子出門去學校或是去露營後,我們會一起去散步,聊一聊生活、事業和目前的狀況。我們討論的主題雖然很廣泛,卻經常發現共同的思路,也就是幫助我們解釋、預測,或是處理看似毫不相關但反覆出現的概念。從比較熟悉的概念,例如機會成本和慣性,到比較晦澀的概念,像是「葛哈德法則」(Goodhart’s law)和「管制俘虜」(regulatory capture)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解釋這些重要的概念。
這些反覆出現的概念稱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一旦熟悉它們之後,就可以很快運用它們創造一個情境的心智圖像。在本書裡,介紹主要的心智模式時,將以粗體字呈現(如心智模式);強調模式名稱裡的詞語,還有常見的相關概念和慣用語則改換黑體字呈現(如心智)。
這些模式雖然很有用,但即便是在大學裡,大部分的概念也通常不會教。我們從正規教育中挑選出一些概念(我們兩人都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拿到大學和研究所學位),但大多數都是我們自己從閱讀、會話和經驗裡學習而來。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早一點就學會這些概念,因為它們不只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周遭發生的事,也讓我們在生活中的所有領域成為更有效率的決策者。雖然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去教導年輕的自己這些概念,但是可以提供這個指南給其他人和我們的小孩。這是我們寫本書的主要動機。
物理學的一個好用的心智模式例子就是「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概念,臨界質量指的是,核材料的質量需要創造出一個臨界狀態,核子連鎖反應才可能發生。臨界質量是發展原子彈的重要心智模式。
和物理學一樣,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心智模式,讓各領域的人經由課程、師徒制和第一手經驗中學習。不過,其中有些心智模式,有助於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解決問題和尋求真理,通常源自於特定的學科(物理學、經濟學等),但其中的隱喻價值卻超越其原始領域。
臨界質量是應用較廣泛的一種心智模式。想法能夠到達臨界質量;集會可以達到臨界質量;在物理學的脈絡之外,臨界質量也有廣泛的運用(第4章將進一步仔細探討臨界質量)。
我們稱這些具有能廣泛運用的心智模式為「超級模式」,藉由經常運用它們,你將會擁有超級力量:「超級思維」(Super Thinking),也就是對這個世界有更好的思考能力。你可以善加利用,以便在個人和專業上做出更好的決策。
多年前,我們經由知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夥伴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而接觸到超級模式的概念。1994 年,蒙格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馬歇爾商學院(Marshall Business School)一場以「關於投資管理與商業的普世智慧」為題的演講中解釋道:

什麼是普世智慧?第一個原則是,如果你只是記得單一的事實,然後把它們硬湊在一起,就不可能真的理解那件事。如果事實不能在理論的架構上組合在一起,你就無法真正運用它們。
你腦海裡必須要有模式,且必須把你間接感受到的,或是直接的經驗,與模式連結在一起。

他繼續說:「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會有規律。」如果你能找出一個適用於眼前狀況的心智模式,那麼就會立刻掌握很多事。例如,假設你正在思考著要開一間公司,讓人們把通常閒置於車庫裡的昂貴電動器具拿來出租,這時如果你了解臨界質量的概念能夠運用在這個事業上,就會知道在實行之前,有些需要滿足的門檻。
一旦你確定可以用臨界質量的角度解釋一部分的商業模式,就能開始從更高的層次理解它,並且回答類似這樣的問題:

.在特定區域裡要達到臨界質量,工具需要多密集?
.在那個區域裡,工具與工具之間,距離要多遠?
.某個地區是不是可以達到臨界質量,為什麼?
.為了讓臨界質量可以達成或是比較容易達成,你可以改變這個商業模式嗎?(例如,公司可以在每個地區投入自己的工具。)

如你所知,超級模式是通往更高階思維的捷徑。假如你能夠了解一個狀況的相關模式,那麼你就可以越過低階思維,立即躍升到高階思維。相對地,不知道這些模式的人可能永遠不會到達更高的層次,也肯定沒有辦法用快速的方法抵達。
回想你第一次學乘法時,你可能還記得,乘法只是重複的加法。事實上,所有以算術為基礎的運算都能回歸到加法,例如減法只是加上一個負數,除法只是重複的減法等。然而,用加法來做複雜的運算可能會非常慢,這就是為什麼你要用乘法的原因。
假設你眼前有一個計算機或試算表,當你有158 個「7」,而你想要知道總數,可以利用你的工具把7 加上158 次(較緩慢的方式),或是只要把7 乘以158(較迅速的方式)。當你知道乘法這個更高階的概念,可以幫助你快速而有效率地工作時,耗費時間的加法就會讓人感到頭大了。
當你沒有利用心智模式時,思考就像是明明有乘法卻使用加法一樣。你沒有利用這些可以幫助你從更高層次來理解問題的元素,卻每一次都從頭開始。這正是為什麼知道正確的心智模式能夠開啟超級思維,就像減法、乘法和除法開啟你解決更複雜數學問題的能力一樣。
一旦你像運用乘法一樣內化一個心智模式,就會難以想像沒有它的世界。但很少心智模式是與生俱來的,也曾有過人們不知道加法的時代,甚至現今依然能找到完全都不需要它也能生存的社會,例如巴西亞馬遜雨林的皮拉哈族(Pirahã),他們沒有具體的數字概念,只有「較小的數」和「較大的數」的概念,因此他們沒辦法簡單計算超過三的數量,更不用說運用加法。就像英國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布萊恩.巴特沃斯(Brian Butterworth)在2004 年10 月20 日《衛報》(The Guardian)的文章〈當你不會計算超過四以上的數時,會發生什麼事呢?〉(What Happens When You Can’t Count Past Four?)中所描述的:

因為沒有太多的數字詞彙,沒有像是1、2、3 的數字符號,因此不能用我們在英國測試五歲小孩的方法去測試他們的算術技巧。高登反而實施了一個配對的試驗,他在桌上擺放最多八樣物品,參與測試的皮拉哈人需要把數目相同的物品依照順序排在桌子上。測試結果顯示,即使順利將物品排成一列,但在三樣物品之後,準確性卻大幅降低。

思考一下,可能有很多的學科,你只有初淺的知識,或許物理就是其中一個,大部分的物理概念是深奧的,但本書介紹的物理心智模式,在你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卻經常會用到。因此,雖然你對這個學科只有初淺的知識,你還是能夠,而且也應該要充分學習特定的概念,以便在非物理學的領域裡派上用場。
舉例來說,除非你是物理學家,你不太可能會每天用到「柯氏力」(Coriolis force)、「冷次定律」(Lenz’s law)、「繞射」(diffraction)等上百種物理概念,但我們將會證實臨界質量的心智模式可以活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是一般心智模式和超級模式之間的差異,而且這個模式會重複發生於每一個主要的學科。如同蒙格所說的:

模式來自好幾個學科,因為小小的學術科系不可能包含世界上所有的智慧⋯⋯你必須擁有橫跨許多學科的模式。

你可能會說:「天啊,這也太難了!」不過幸運的是,它並沒有那麼難,因為只要掌握80到90個模式,幾乎就能讓你成為善於處世的人。而且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真的很重要。

你最好隨時擁有大量的心智模式,否則無法使用最佳模式來解決事情。針對特定的狀況,你會想要使用正確的工具,但前提是你需要一個裝滿超級模式的工具箱。
這本書就是那個工具箱,系統化列出、分類和解釋所有跨領域的重要心智模式。在9個章節裡,以敘述的方式替你把所有的超級模式組織起來,希望讀起來有趣,並且容易理解。每個章節都有一個貫穿的主題,書寫的方式也方便日後回頭參看。
我們相信把這些超級模式整理在一起,將讓你終生受用,包括讓你了解情況、協助你產生想法、幫助你做決策。然而,要讓這些心智模式發揮最大的作用,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情境下應用。而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充分理解,才能將正確的模式和所處的情境結合。當你深入了解一個心智模式後,它會像乘法一樣自然而然出現在你的腦海裡。
以這種方式學習應用超級心智模式無法一夕可成,你不會立即就精通,必須要從這些心智模式的初步知識中發展出超能力。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如同蜘蛛人被蜘蛛咬傷,或是綠巨人浩克受到放射線照射一樣,在第一次變形之後,你必須藉由不斷練習,培養自己的能力。
這是一本我們希望很多年前就有人送給我們的書。不論你處於生命的哪一個階段,本書的設計是用來幫助你即刻開啟你的超級思維旅程,成為一個超級思維者。這讓我們想到另一句諺語:「種樹的最佳時機是二十年前,第二個最好時機就是現在。」

第1章 減少出錯,做出好決策
想要減少錯誤,我們必須更客觀,或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以降低認知的偏誤。

或許你沒意識到,你每天做的決定有好幾十個。不論是個人或工作上的,當你做這些決定時,通常想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不是犯錯。然而,因為這個世界很複雜,而且持續在改變,想要一直都做對決策,通常是困難的。你會不斷面對陌生的狀況,通常還伴隨著大量的選項,而正確答案總是要到事後才會看得清楚。
19世紀德國數學家卡爾.雅可比(Carl Jacobi)經常說:「反向,永遠反向思考。」他的意思是從反向的角度思考一個問題,可以開啟新的解答和策略。例如,大部分的人是從賺更多錢的角度投資金錢,反向則是從不賠錢的角度投資金錢。
假設想要吃得健康,直接的方式是建立一套健康飲食的方法,也許可以自己選擇食材在家料理;相對地,反向的方式則是避免不健康的選項,你可能還是外食,但只挑選比較健康的選項。
「反向思考」(inverse thinking,又稱逆向思考)的概念可以幫你在面對挑戰時做出好決策。對的比較多,反向就是錯誤少一點。心智模式是一套可以幫你錯誤少一點的工具,是幫你更有效地探索複雜世界的概念。
如同序言中所指出的,心智模式來自各種特定的學科,但是有很多模式在各自的領域之外,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當你要解決眼前發生的狀況時,如果可以運用這些心智模式幫你做決定,就可以減少出錯機會。
讓我們舉一個體育界的例子來說明。在網球運動中,「非受迫性失誤」(unforced error)的發生不是因為另一個選手產生失誤,而是選手自己判斷錯誤或產生失誤所造成。例如,把一個簡單的球打到網子上就是一種非受迫性失誤。打網球若想要錯誤少一點,在球場上就需要少犯一點非受迫性失誤;想在做決定時錯誤少一點,你就需要少犯一些非受迫性失誤。
這還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呢?非受迫性失誤雖然是來自網球的概念,但是在任何狀況裡,當出現可以避免的錯誤時,就可以用來作為一種比喻。烘焙時把湯匙當成茶匙;約會時不小心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決策時沒有考慮到所有的選項,都屬於非受迫性失誤。開始檢視你的周遭,將會發現它們無所不在。
不過,非受迫性失誤並不是做出錯誤決定的唯一形式。基於當下所有的資訊而做出認為是最好的決定,事後來看也很容易變成錯誤的決定,這是因為事情本身即具有不確定性。無論你多麼努力,但由於不確定性,做決定時還是可能會出錯,而且比你所預期的更頻繁。你所能做的是,無時無刻都運用健全的判斷和技巧,做出最佳決定,努力在歷程中減少非受迫性失誤。
另一個幫你改善思考的心智模式稱為「反脆弱」(antifragile),這是金融分析師納西姆. 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同名的書籍裡所探討的概念。他的說法是:

有些事情會因衝擊得到好處,當這些事情處在不穩定、隨機性、失序、壓力源、風險和不確定性時,會茁壯成長。然而,即使這些現象無所不在,卻沒有精確的字詞形容脆弱的相反意義。讓我們姑且稱之為「反脆弱」。
反脆弱超越彈性或堅強,彈性會抵抗衝擊,並維持相同的狀態,反脆弱則會變得更好。
就像面對經濟衝擊,反而讓你的投資組合反脆弱;同樣地,在面對新的決定時,也會讓你的思考反脆弱。如果你的思考是反脆弱的,那麼當你從錯誤中學習,並與周遭人、事、物互動時,它就會跟著得到改善。和在健身房運動一樣,你震顫你的肌肉和骨頭,讓它們長得更強壯。我們想藉著幫助你把心智模式納入每日的思考,而逐漸找到與特定狀況相符的正確模式,以改善你的思考過程。
當你閱讀完本書時,會有來自幾十個學科、超過三百個心智模式浮現在你的腦海裡,迫不及待在適當的時機出現。你不需要是網球專家或金融分析師才能獲得這些概念的好處,你只需要了解它們廣泛的意義,適時加以運用。如果你持續、正確地運用這些心智模式,你的決策將會變得錯誤少一些,或者反向來說,對的多一點。這就是超級思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