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是民族淬煉出來的表情,一往而深:奚淞與白先勇對談
沐羽|記錄
.二十年來的感動,始終如一
回憶當年受邀加入「牡丹幫」的原由,奚淞還是覺得奇妙。「他們因為我多年畫觀音菩薩,就來問我可不可以幫青春版《牡丹亭》畫一張杜麗娘小姐的春容。」奚淞回憶二十年前的往事仍然帶笑:「我說天啊,我畫觀音是修習禪定,明代美女、像唐伯虎所繪那樣的美女圖,我從來也沒有想去畫過。」而且這是《牡丹亭》裡的思春少女杜麗娘,這該如何用觀音的方法來畫?
「本來在劇團裡,他們往往拿一張道具圖來敷衍一下。醜醜的,反正不是美女圖就對了。」白先勇笑說。奚淞回憶當時的困境,他在家裡一直掙扎,畫得滿頭大汗:「我真的是慘了,我就是從來沒有畫過彩妝仕女圖。」直到他讀透了《牡丹亭》劇本裡柳夢梅遊園時,曾誤認為杜麗娘的畫像是觀音像──小生客中孤悶,閒遊後園。湖山之下,拾得一軸小畫。似是觀音佛像。這一來,奚淞就知道應該如何下筆了。
等實際看到青春版《牡丹亭》上映,奚淞還是被這一段(男遊園──〈拾畫〉、〈叫畫〉)的戲震撼了,飾演柳夢梅的俞玖林繞著這幅畫作,自顧自、旁若無人地演出整整二十分鐘的獨角戲。這幅卷軸或捲起,或拉伸,演員或動或靜,甚至與畫對話──「我從來沒看過一張平面的圖畫能這般在舞臺上活起來了,」奚淞形容當時的驚嘆:「演員居然可以藉著表演,把一張畫變成了舞臺上活色生香的角色。這是一個奇蹟,一個魔術,看過的人大概都可以感覺得到。我為之大大歡喜……,想到自己能夠從參與一件道具的製作,成為『牡丹幫』一員,真是非常光榮。」
說到觀音,奚淞形容青春版《牡丹亭》的鑄造,包括重新打造蘇州崑劇院新一代青年演員,以及重新整編劇本內容,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合起來看無異是「千手千眼觀音」現身人間的奇蹟,大家群策群力,乃有今日的成功。而千手千眼之一,就有總是扛著長鏡頭、站在觀眾席最後方的攝影師許培鴻,他已經拍攝了整整二十年的青春版《牡丹亭》。
許培鴻說:「今年九月分我跟白先勇老師去了北京,在青春版《牡丹亭》北京大學演出現場,很多人問我:『你拍了那麼多年,都是一樣的戲,你還在拍呀?』我說,我在等不一樣的故事出現。其實我在等的,就是演員不斷演變、逐漸成熟的情感。」二十年前,當飾演杜麗娘的沈丰英在一個破屋子裡彩排時,她完全投入情感的演出深深感動了他。
「而這次在北京拍,我還是一樣被沈丰英感動了。」許培鴻興之所至地加入了討論:「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因為距離遠,有許多細節是大家看不到的,但是我在整理照片時,居然看到了沈丰英的眼淚。我拍的是〈尋夢〉這一場,二十年後,她還是那麼入戲了。」如果演員沒有投入情感的話,他說,拍一場跟拍十場是一樣的,但常常在拍攝青春版《牡丹亭》時,他還是會被感動得一身雞皮疙瘩。
「二十年前,我們第一次去北京大學演出,那是二○○五年。」白先勇沿著回憶抵達了二十年前的往事:「其實就是一股傻勁,那時不曉得哪來的信心。北大有個教授來跟我講:『我們學生眼界很高的,不好看站起來就走了。』我就跟他說,這個戲,沒有人走的。」他笑著形容。接連三天的演出,頭場那天沒有人走,而且愈演愈旺,第三天還加了椅子,來了兩千多人。
接下來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巡迴,總共超過五百場,最後再次來到臺北。白先勇說:「這些年來我看了快兩百場,但看了那麼多場下來,臺北這場(二○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四月一日)是最好的一場。我想這跟場地有關係,跟觀眾也有關係。青春版《牡丹亭》二○○四年第一次來臺灣就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二十年後原班人馬又在同一個地點上演,演員們心中一定有所感觸,而且這一次先從高雄演起,一路演上來,等於暖身,到了臺北,演員們知道這場才是壓軸的重頭戲,大家都卯上了,好像二十年累積下來的功夫能量在臺北場一古腦兒噴射了出來,臺上氣場十足,臺北觀眾反應熱烈,連一些崑曲行家像王安祈、鄭培凱也讚不絕口。」
在歸納這二十年來的演出時,白先勇形容劇作的原則是「我們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們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而奚淞形容,這大概是因為白先勇成功把握了《牡丹亭》裡的「情」:「白先勇常常說中國人是詩的民族,而且不只是詩的民族,還是抒情詩的民族。這個抒情,可能決定了白先勇一生的命運,而且他想傳遞的也就是這個抒情而已。但他一直在講『美』,因為『情』是不可捉摸的,你跟別人講是講不通、也說不出個道理來的。『情』是一個最大的天問。」
奚淞在這裡強調的,其實是文化傳承的面向;無論是從知識分子的大傳統文化到民間小傳統文化,中國都陷入了傳承危機。為了避免繼續重蹈覆轍,他提到白先勇在二○○三年帶著青春版《牡丹亭》演員,讓他們向汪世瑜、張繼青、蔡正仁等崑曲大師拜師。憶及這段往事時,白先勇說:「我老覺得中國人現在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失去了儀式感。」
二○○三年在蘇崑院,張繼青、汪世瑜正在緊鑼密鼓訓練青春版《牡丹亭》的青年演員,我要求兩位崑曲大師收徒弟舉行傳統的拜師禮,開始兩位大師還有一點疑慮,拜師禮的儀式下跪磕頭是否有些封建,我說就是要恢復封建古禮才顯得隆重莊嚴。十一月,就在蘇崑院裡舉行了拜師大禮,汪世瑜、張繼青還把上崑的蔡正仁也請了來,於是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幾個小蘭花班演員,下跪磕頭行拜師古禮,成為幾位大師的入室弟子了,那天中央電視臺也來錄影。張繼青發言,眼眶都紅了,她深受這場典禮的感動,此後老師傅們傾囊相授,把一生的絕活都傳給了眾弟子。
「無論是宗教儀式,人與人之間的禮儀,都失去了。儀式,它是指一種內涵,一種人倫,要是這個東西沒有了,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白先勇說道,自古以來演員們拜師都要行古禮,要叩頭。那都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在旁人眼中,叩頭拜師或許與抒情傳統一樣難以理解,然而事實與歷史告訴了我們,這一切都已經成功傳承,並將會持續下去。
.七千年來的抒情,一往而深
奚淞為這次對談準備了講稿,從西周的象形文字接駁到青春版《牡丹亭》,三千年一揮而就。這內裡都是儀式,二十年前白先勇帶演員們去向崑曲大師拜師是一種儀式,目標是連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蘊。然而在討論儀式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傳統文化,也如若奚淞形容的,讓一幅畫活起來的神祕經驗。像青春版《牡丹亭》中俞玖林能夠將二十分鐘〈拾畫〉、〈叫畫〉的獨角戲演得旁若無人,把一幅畫演成活人,是怎麼做到的?這不只是個人才華,而是民間文化漫長、一代接一代的記憶傳承,他所展現的卓越表演,等於是站在民間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中華文化的特色是沉澱的,是潛伏的,是上層文化持續不斷積累下來的一段過程。奚淞借用榮格(Carl Jung)的集體潛意識理論來形容:「在七千年的農業文明底下,中國人幾乎處於一個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社會。上層的知識文化不斷地沉澱到老百姓生活當中,變成歲時節令、變成生命禮俗、變成戲劇、變成口耳傳說的民間故事、變成衣食住行和育樂活動,而這份民間小傳統文化又能上升、活化了趨向僵固的大傳統文化,如是不斷上下交相迴流。」
漫長華夏文明流傳中,人民所依靠的其實是抒情。奚淞帶領我們回到公元前八百年的西周毛公鼎上,這個現存於臺北故宮的國寶青銅器,告訴了我們最初的「天」字是怎樣寫的。「天」字結構中藏有「人」和「大」兩個字。甲骨文和鐘鼎文中的「人」字作「人」(圖)狀,而「大」字作「大」(圖)狀,都是象形文字。「人」(圖)是側看躬身、面向大地工作的農民模樣。
一切都從這個彎腰的「人」字站起來開始,「幾千年來的水稻文明總是彎著腰,這腰是吃不消的,所以當農民看到有人經過時,總是會很和善地站起來給你揮揮手。這些農民支持了整個文明,而當你在支持文明時,要不要站起來伸伸懶腰呢?」說到這裡時,奚淞站起來展示了太極的架式:「伸伸懶腰,就是太極的起手式,也就是太極生兩儀。而兩手打開就成了「大」(圖)字,你把身體盡可能地放大,去擁抱這個世界。」
當「人」(圖)成了「大」(圖)就開始仰望天空。而在毛公鼎的天字上面不是一橫,而是一個圓形:「這個圓球代表了人在大地上所承戴的寰宇是圓的,當天與人連結起來時,就成了這個頭頂是圓球的天字。」別小看這個像是孩子所畫出來的火柴人, 其實它已指示出華夏民族千年流貫的「天人合一」文明理念。
就在西周毛公鼎出現「天」字的同時代,有了中國最早民間抒情歌謠的採集──《詩經》。《詩經》編成「風」、「雅」、「頌」三分,其中「風」屬男女情歌,「雅」屬群眾議論,「頌」則屬廟堂祭祀。如此,由清唱歌曲,加上琴瑟配樂和舞蹈,一直抵達莊嚴宏大的鐘鼓和鳴,以此人間至美上達天聽,是祭天,也是調和國族之間關係的禮樂之道。
有趣的是,奚淞說:「相隔兩千多年,明代湯顯祖寫《牡丹亭》,其中最精彩的〈驚夢〉一折,便是由《詩經》三百之首篇〈關雎〉引發的,這就不能不更加看到民族抒情文化的深厚了。誠然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也更加佩服劇中杜麗娘夢中與柳夢梅交歡情節,居然呈現出天人合體的高度……」
在宋明理學繼續開展並成熟「天人合一」哲思的背景下,四百年前文豪湯顯祖創作《牡丹亭》,以無比的文學高度,下降自民間戲曲形式中,又一次展現出華夏民族上下層文化的交融和活化,並示範一則小小的民間愛情傳奇,也可以立地通天。在此奚淞從《牡丹亭》中〈閨塾〉裡「春香鬧學」引發杜麗娘遊園〈驚夢〉的情節為例子。
話說春香伴小姐上學,在塾堂裡把白鬍子老學究陳最良鬧了個雞飛狗跳,是一場可愛的玩笑戲。「可是要注意,」奚淞笑說:「『春香』這名字不是白取的,十四歲的小丫頭她便是『春天的香氣、氛圍和先導』。」那麼,誰又能代表自然節氣裡的春天呢?
但見〈閨塾〉一折裡,湯顯祖點出腐儒陳最良教課,上的正是三千年前華夏文明最早的言情歌謠──《詩經》首篇〈關雎〉,這在杜麗娘步入園林之前,是神祕的愛情預吿。
古往今來,有哪個作家能寫出杜麗娘為遊園而整裝所吟唱〈繞池遊〉詞句「裊晴絲吹來閒庭園,搖漾春如線……」如此神來之筆?湯顯祖的才情自此已入化境,詞意,似可解又不可解,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奧祕了。
「晴」、「情」諧音相通。「大晴天走入園林,驀然若有物拂面一驚,」奚淞說:「難道是那肉眼不見、隨風飄蕩的蛛絲正在造結誘蟲網嗎?」園林裡奼紫嫣紅開遍,一向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養在閨中的十六歲少女杜麗娘,居然隨那無可造作、也無法分辨的「晴絲」(情思)而「搖漾」進入於夢中男女交歡之境,豈不是天地造化的大神祕。「在我看戲的感動中,」奚淞說:「杜麗娘與春天合體為一。若說杜麗娘即是春神也不為過。這才有〈驚夢〉一折中,作者以十二月花神環舞,歌詠杜麗娘與柳夢梅做愛情境的大戲,這是前所未有通天地、宇宙性的做愛……」奚淞滔滔說得意猶未盡。
.從世界眼光,看青春版《牡丹亭》
二○○一年五月十八日,中國的崑曲入選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九項中中國的崑曲被列為首項,至此崑曲已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
而文化傳承絕對不只時間,也涉及了空間。二○○六年當青春版《牡丹亭》前往美國巡演時,到了加州大學四個分校表演。有一位聖地牙哥分校的戲劇教授麥唐娜(Marianne McDonald)每天開兩個鐘頭的車來看劇,看完後她跟白先勇說:「這是我看過,不,這是我一生看過最偉大的戲劇。」
麥唐娜的專業是希臘悲劇,著作等身,世界有名,但她跟白先勇分享的,是《牡丹亭》裡人與自然的和諧溝通,她覺得這就是人類最圓滿的狀態。「你看,西方人一下子就看出這部戲的竅門了。所以我覺得這齣戲是普世的,不光是在英國演出,還是在希臘雅典演出,反應都是一樣的,甚至比在國內熱烈。」白先勇說:「我自己是覺得吃了一驚,怎麼會是西方人呢?我在柏克萊分校那場演出看到,有六成觀眾也都是非華裔的。他們看完後站起來拍了十多分鐘的手,我想,他們也不認識我是誰,不知道這齣戲是哪來的,甚至不知道崑曲,也不知道這個藝術形式比義大利的歌劇還要老,原來中國已經有那麼成熟、那麼精細的藝術。」
而青春版《牡丹亭》走過了二十年,五百多場演出後,白先勇形容今年在臺北的演出是他看過最好的一場,「好像累積了二十年,在這一次全部豁出來。」而奚淞將演出連結到在背景支持的文化系統:「這個成熟的藝術形式後面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哲學,而每一吋的表演都不是當下的,都是演員的技術累積,都是無窮的。所以這是一個大生命,包含了大傳統的文化發展。」白先勇甚至感嘆:「〈尋夢〉那種幾乎快三十分鐘的空臺,一個人自說自話,西方人能接受這種演出,而我這次在臺北看完這場後,就覺得,崑曲藝術達到這種境界,已臻世界性到頂的表演了!」
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始終是因為白先勇在改編《牡丹亭》時「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們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的原則。而青春版《牡丹亭》中,情感以花神的表演上升抵達了一種意境美,奚淞將其連接到最原初的哲學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沐羽|記錄
.二十年來的感動,始終如一
回憶當年受邀加入「牡丹幫」的原由,奚淞還是覺得奇妙。「他們因為我多年畫觀音菩薩,就來問我可不可以幫青春版《牡丹亭》畫一張杜麗娘小姐的春容。」奚淞回憶二十年前的往事仍然帶笑:「我說天啊,我畫觀音是修習禪定,明代美女、像唐伯虎所繪那樣的美女圖,我從來也沒有想去畫過。」而且這是《牡丹亭》裡的思春少女杜麗娘,這該如何用觀音的方法來畫?
「本來在劇團裡,他們往往拿一張道具圖來敷衍一下。醜醜的,反正不是美女圖就對了。」白先勇笑說。奚淞回憶當時的困境,他在家裡一直掙扎,畫得滿頭大汗:「我真的是慘了,我就是從來沒有畫過彩妝仕女圖。」直到他讀透了《牡丹亭》劇本裡柳夢梅遊園時,曾誤認為杜麗娘的畫像是觀音像──小生客中孤悶,閒遊後園。湖山之下,拾得一軸小畫。似是觀音佛像。這一來,奚淞就知道應該如何下筆了。
等實際看到青春版《牡丹亭》上映,奚淞還是被這一段(男遊園──〈拾畫〉、〈叫畫〉)的戲震撼了,飾演柳夢梅的俞玖林繞著這幅畫作,自顧自、旁若無人地演出整整二十分鐘的獨角戲。這幅卷軸或捲起,或拉伸,演員或動或靜,甚至與畫對話──「我從來沒看過一張平面的圖畫能這般在舞臺上活起來了,」奚淞形容當時的驚嘆:「演員居然可以藉著表演,把一張畫變成了舞臺上活色生香的角色。這是一個奇蹟,一個魔術,看過的人大概都可以感覺得到。我為之大大歡喜……,想到自己能夠從參與一件道具的製作,成為『牡丹幫』一員,真是非常光榮。」
說到觀音,奚淞形容青春版《牡丹亭》的鑄造,包括重新打造蘇州崑劇院新一代青年演員,以及重新整編劇本內容,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合起來看無異是「千手千眼觀音」現身人間的奇蹟,大家群策群力,乃有今日的成功。而千手千眼之一,就有總是扛著長鏡頭、站在觀眾席最後方的攝影師許培鴻,他已經拍攝了整整二十年的青春版《牡丹亭》。
許培鴻說:「今年九月分我跟白先勇老師去了北京,在青春版《牡丹亭》北京大學演出現場,很多人問我:『你拍了那麼多年,都是一樣的戲,你還在拍呀?』我說,我在等不一樣的故事出現。其實我在等的,就是演員不斷演變、逐漸成熟的情感。」二十年前,當飾演杜麗娘的沈丰英在一個破屋子裡彩排時,她完全投入情感的演出深深感動了他。
「而這次在北京拍,我還是一樣被沈丰英感動了。」許培鴻興之所至地加入了討論:「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因為距離遠,有許多細節是大家看不到的,但是我在整理照片時,居然看到了沈丰英的眼淚。我拍的是〈尋夢〉這一場,二十年後,她還是那麼入戲了。」如果演員沒有投入情感的話,他說,拍一場跟拍十場是一樣的,但常常在拍攝青春版《牡丹亭》時,他還是會被感動得一身雞皮疙瘩。
「二十年前,我們第一次去北京大學演出,那是二○○五年。」白先勇沿著回憶抵達了二十年前的往事:「其實就是一股傻勁,那時不曉得哪來的信心。北大有個教授來跟我講:『我們學生眼界很高的,不好看站起來就走了。』我就跟他說,這個戲,沒有人走的。」他笑著形容。接連三天的演出,頭場那天沒有人走,而且愈演愈旺,第三天還加了椅子,來了兩千多人。
接下來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各地巡迴,總共超過五百場,最後再次來到臺北。白先勇說:「這些年來我看了快兩百場,但看了那麼多場下來,臺北這場(二○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四月一日)是最好的一場。我想這跟場地有關係,跟觀眾也有關係。青春版《牡丹亭》二○○四年第一次來臺灣就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二十年後原班人馬又在同一個地點上演,演員們心中一定有所感觸,而且這一次先從高雄演起,一路演上來,等於暖身,到了臺北,演員們知道這場才是壓軸的重頭戲,大家都卯上了,好像二十年累積下來的功夫能量在臺北場一古腦兒噴射了出來,臺上氣場十足,臺北觀眾反應熱烈,連一些崑曲行家像王安祈、鄭培凱也讚不絕口。」
在歸納這二十年來的演出時,白先勇形容劇作的原則是「我們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們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而奚淞形容,這大概是因為白先勇成功把握了《牡丹亭》裡的「情」:「白先勇常常說中國人是詩的民族,而且不只是詩的民族,還是抒情詩的民族。這個抒情,可能決定了白先勇一生的命運,而且他想傳遞的也就是這個抒情而已。但他一直在講『美』,因為『情』是不可捉摸的,你跟別人講是講不通、也說不出個道理來的。『情』是一個最大的天問。」
奚淞在這裡強調的,其實是文化傳承的面向;無論是從知識分子的大傳統文化到民間小傳統文化,中國都陷入了傳承危機。為了避免繼續重蹈覆轍,他提到白先勇在二○○三年帶著青春版《牡丹亭》演員,讓他們向汪世瑜、張繼青、蔡正仁等崑曲大師拜師。憶及這段往事時,白先勇說:「我老覺得中國人現在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失去了儀式感。」
二○○三年在蘇崑院,張繼青、汪世瑜正在緊鑼密鼓訓練青春版《牡丹亭》的青年演員,我要求兩位崑曲大師收徒弟舉行傳統的拜師禮,開始兩位大師還有一點疑慮,拜師禮的儀式下跪磕頭是否有些封建,我說就是要恢復封建古禮才顯得隆重莊嚴。十一月,就在蘇崑院裡舉行了拜師大禮,汪世瑜、張繼青還把上崑的蔡正仁也請了來,於是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幾個小蘭花班演員,下跪磕頭行拜師古禮,成為幾位大師的入室弟子了,那天中央電視臺也來錄影。張繼青發言,眼眶都紅了,她深受這場典禮的感動,此後老師傅們傾囊相授,把一生的絕活都傳給了眾弟子。
「無論是宗教儀式,人與人之間的禮儀,都失去了。儀式,它是指一種內涵,一種人倫,要是這個東西沒有了,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白先勇說道,自古以來演員們拜師都要行古禮,要叩頭。那都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在旁人眼中,叩頭拜師或許與抒情傳統一樣難以理解,然而事實與歷史告訴了我們,這一切都已經成功傳承,並將會持續下去。
.七千年來的抒情,一往而深
奚淞為這次對談準備了講稿,從西周的象形文字接駁到青春版《牡丹亭》,三千年一揮而就。這內裡都是儀式,二十年前白先勇帶演員們去向崑曲大師拜師是一種儀式,目標是連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蘊。然而在討論儀式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傳統文化,也如若奚淞形容的,讓一幅畫活起來的神祕經驗。像青春版《牡丹亭》中俞玖林能夠將二十分鐘〈拾畫〉、〈叫畫〉的獨角戲演得旁若無人,把一幅畫演成活人,是怎麼做到的?這不只是個人才華,而是民間文化漫長、一代接一代的記憶傳承,他所展現的卓越表演,等於是站在民間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中華文化的特色是沉澱的,是潛伏的,是上層文化持續不斷積累下來的一段過程。奚淞借用榮格(Carl Jung)的集體潛意識理論來形容:「在七千年的農業文明底下,中國人幾乎處於一個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社會。上層的知識文化不斷地沉澱到老百姓生活當中,變成歲時節令、變成生命禮俗、變成戲劇、變成口耳傳說的民間故事、變成衣食住行和育樂活動,而這份民間小傳統文化又能上升、活化了趨向僵固的大傳統文化,如是不斷上下交相迴流。」
漫長華夏文明流傳中,人民所依靠的其實是抒情。奚淞帶領我們回到公元前八百年的西周毛公鼎上,這個現存於臺北故宮的國寶青銅器,告訴了我們最初的「天」字是怎樣寫的。「天」字結構中藏有「人」和「大」兩個字。甲骨文和鐘鼎文中的「人」字作「人」(圖)狀,而「大」字作「大」(圖)狀,都是象形文字。「人」(圖)是側看躬身、面向大地工作的農民模樣。
一切都從這個彎腰的「人」字站起來開始,「幾千年來的水稻文明總是彎著腰,這腰是吃不消的,所以當農民看到有人經過時,總是會很和善地站起來給你揮揮手。這些農民支持了整個文明,而當你在支持文明時,要不要站起來伸伸懶腰呢?」說到這裡時,奚淞站起來展示了太極的架式:「伸伸懶腰,就是太極的起手式,也就是太極生兩儀。而兩手打開就成了「大」(圖)字,你把身體盡可能地放大,去擁抱這個世界。」
當「人」(圖)成了「大」(圖)就開始仰望天空。而在毛公鼎的天字上面不是一橫,而是一個圓形:「這個圓球代表了人在大地上所承戴的寰宇是圓的,當天與人連結起來時,就成了這個頭頂是圓球的天字。」別小看這個像是孩子所畫出來的火柴人, 其實它已指示出華夏民族千年流貫的「天人合一」文明理念。
就在西周毛公鼎出現「天」字的同時代,有了中國最早民間抒情歌謠的採集──《詩經》。《詩經》編成「風」、「雅」、「頌」三分,其中「風」屬男女情歌,「雅」屬群眾議論,「頌」則屬廟堂祭祀。如此,由清唱歌曲,加上琴瑟配樂和舞蹈,一直抵達莊嚴宏大的鐘鼓和鳴,以此人間至美上達天聽,是祭天,也是調和國族之間關係的禮樂之道。
有趣的是,奚淞說:「相隔兩千多年,明代湯顯祖寫《牡丹亭》,其中最精彩的〈驚夢〉一折,便是由《詩經》三百之首篇〈關雎〉引發的,這就不能不更加看到民族抒情文化的深厚了。誠然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也更加佩服劇中杜麗娘夢中與柳夢梅交歡情節,居然呈現出天人合體的高度……」
在宋明理學繼續開展並成熟「天人合一」哲思的背景下,四百年前文豪湯顯祖創作《牡丹亭》,以無比的文學高度,下降自民間戲曲形式中,又一次展現出華夏民族上下層文化的交融和活化,並示範一則小小的民間愛情傳奇,也可以立地通天。在此奚淞從《牡丹亭》中〈閨塾〉裡「春香鬧學」引發杜麗娘遊園〈驚夢〉的情節為例子。
話說春香伴小姐上學,在塾堂裡把白鬍子老學究陳最良鬧了個雞飛狗跳,是一場可愛的玩笑戲。「可是要注意,」奚淞笑說:「『春香』這名字不是白取的,十四歲的小丫頭她便是『春天的香氣、氛圍和先導』。」那麼,誰又能代表自然節氣裡的春天呢?
但見〈閨塾〉一折裡,湯顯祖點出腐儒陳最良教課,上的正是三千年前華夏文明最早的言情歌謠──《詩經》首篇〈關雎〉,這在杜麗娘步入園林之前,是神祕的愛情預吿。
古往今來,有哪個作家能寫出杜麗娘為遊園而整裝所吟唱〈繞池遊〉詞句「裊晴絲吹來閒庭園,搖漾春如線……」如此神來之筆?湯顯祖的才情自此已入化境,詞意,似可解又不可解,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奧祕了。
「晴」、「情」諧音相通。「大晴天走入園林,驀然若有物拂面一驚,」奚淞說:「難道是那肉眼不見、隨風飄蕩的蛛絲正在造結誘蟲網嗎?」園林裡奼紫嫣紅開遍,一向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養在閨中的十六歲少女杜麗娘,居然隨那無可造作、也無法分辨的「晴絲」(情思)而「搖漾」進入於夢中男女交歡之境,豈不是天地造化的大神祕。「在我看戲的感動中,」奚淞說:「杜麗娘與春天合體為一。若說杜麗娘即是春神也不為過。這才有〈驚夢〉一折中,作者以十二月花神環舞,歌詠杜麗娘與柳夢梅做愛情境的大戲,這是前所未有通天地、宇宙性的做愛……」奚淞滔滔說得意猶未盡。
.從世界眼光,看青春版《牡丹亭》
二○○一年五月十八日,中國的崑曲入選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十九項中中國的崑曲被列為首項,至此崑曲已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
而文化傳承絕對不只時間,也涉及了空間。二○○六年當青春版《牡丹亭》前往美國巡演時,到了加州大學四個分校表演。有一位聖地牙哥分校的戲劇教授麥唐娜(Marianne McDonald)每天開兩個鐘頭的車來看劇,看完後她跟白先勇說:「這是我看過,不,這是我一生看過最偉大的戲劇。」
麥唐娜的專業是希臘悲劇,著作等身,世界有名,但她跟白先勇分享的,是《牡丹亭》裡人與自然的和諧溝通,她覺得這就是人類最圓滿的狀態。「你看,西方人一下子就看出這部戲的竅門了。所以我覺得這齣戲是普世的,不光是在英國演出,還是在希臘雅典演出,反應都是一樣的,甚至比在國內熱烈。」白先勇說:「我自己是覺得吃了一驚,怎麼會是西方人呢?我在柏克萊分校那場演出看到,有六成觀眾也都是非華裔的。他們看完後站起來拍了十多分鐘的手,我想,他們也不認識我是誰,不知道這齣戲是哪來的,甚至不知道崑曲,也不知道這個藝術形式比義大利的歌劇還要老,原來中國已經有那麼成熟、那麼精細的藝術。」
而青春版《牡丹亭》走過了二十年,五百多場演出後,白先勇形容今年在臺北的演出是他看過最好的一場,「好像累積了二十年,在這一次全部豁出來。」而奚淞將演出連結到在背景支持的文化系統:「這個成熟的藝術形式後面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哲學,而每一吋的表演都不是當下的,都是演員的技術累積,都是無窮的。所以這是一個大生命,包含了大傳統的文化發展。」白先勇甚至感嘆:「〈尋夢〉那種幾乎快三十分鐘的空臺,一個人自說自話,西方人能接受這種演出,而我這次在臺北看完這場後,就覺得,崑曲藝術達到這種境界,已臻世界性到頂的表演了!」
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始終是因為白先勇在改編《牡丹亭》時「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們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的原則。而青春版《牡丹亭》中,情感以花神的表演上升抵達了一種意境美,奚淞將其連接到最原初的哲學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