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女神為內在意象(摘錄)
一名脆弱的女嬰被放到我朋友安(Ann)的懷中,那是個有著先天心臟缺陷的「藍嬰」。安摟著小嬰兒,看著她的臉,不禁動容。同時她感到胸腔中央胸骨下方處那深沉的痛楚。很快地,她和小嬰兒間已建立連結。在那之後,安會定期探訪嬰孩,盡可能多和她保持親密接觸。小嬰兒沒能撐過開心手術。她只有短暫幾個月的生命,但她在安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當她們第一次接觸,她便觸碰到安靈魂深處裡蘊藏深厚情感的內在意象。
一九六六年,精神科醫師暨作家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在希臘靠近雅典的米特拉嬰兒中心(Metera Babies Centre)研究嬰兒期的依戀關係。他從護士們與孤兒間的互動所觀察到的狀況,和安的經歷類似。他發現嬰兒會和特定的護士透過共有的喜悅與吸引力而在彼此之間產生緊密連結,過程仿佛墜入愛河一般。
史蒂芬斯的觀察與「餵養生愛理論」(cupboard love theory)完全相反,該理論認為母嬰關係是透過照顧與餵食逐漸建立起連結。他發現至少三分之一的嬰兒對護士們產生依戀,而那些護士在此連結建立之前,很少或是從未對這孩子進行日常照料。之後,護士總會為孩子付出更多,通常是因為她開始回報孩子的依戀,但也因為只要「他/她的」護士在附近,孩子便會拒絕受其他護士的照顧。*
*原註1:Anthony Stevens, Archetypes: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lf (New York: Morrow, 1982), pp. 1–5.
某些母親對她們的新生兒立即發生依戀;當她們抱著自己剛生下的珍貴無助的嬰兒,一種強烈地要保護這小嬰兒的母愛與深邃柔情在她們內心泉湧出來。我們會說,這嬰兒喚起了這些女性內在的母親原型。但是對其他新手母親,母愛則是逐月滋長,並在寶寶八到九個月大時變得明顯。
當一名女性並未因生下孩子而激起內在的「母親」(The Mother),她通常會知道她缺乏了其他母親會有的感受,或缺乏了她對其他孩子所產生的感覺。當「母親」這原型未被啟動,這孩子便失去一個重要的連結,並且會一直渴望這種連結的發生。(雖然,母子的原型模式跟希臘孤兒院裡的護士例子一樣,也能透過非親生母親的女性所實現。)而對這種對於失落了的連結的渴望會一直持續至成年期。一名與我屬於同一個女性團體的四十九歲的女性,在談到她死去的母親時哭了出來,由於她母親的過世,讓這種連結的希望落空,從此永無發展的可能。
就如「母親」是一名孩子可以從女性內在觸發出的、一種令人感受深刻的存在方式,每個小孩也都被「設計」成要尋求「母親」。在母子間(也就是全人類中),母親的意象與母性的行為和情感相關。在心靈中運作的這種內在意象——一種無意識地決定了行為與情感回應方式的意象——是一種原型。
「母親」只是女性內在能被啟動的眾多原型之一,或是說潛在、內定的眾多角色之一。在本書中,我將介紹活躍於女性心靈中以希臘女神形象出現的眾多原型。例如,母性女神狄米特便是母親原型的具體化身。其他則包括波賽芬妮(女兒)、赫拉(妻子)、阿芙蘿黛蒂(情人)、阿特米絲(姊妹與競爭者)、雅典娜(策略家),以及赫絲蒂雅(持家者)。當這些女神所屬的意象與特定女性的感受相符時,以她們為原型名稱才有意義,因為原型並不真正具有名字。
榮格將原型的概念引進心理學。他視原型為被涵蓋於集體無意識中的本能行為模式。集體無意識是無意識中非個人而與普遍全體有關的部分,其內容與行為模式則適用於所有個體。*
*原註2:C. G. Jung, “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36), CW, vol. 9, part 1 (1968), p. 44, and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54), CW. vol. 9, part 1 (1968), pp. 3–4.
神話與童話是原型表達的方式,夢中出現的意象與主題也是。在所有人之中出現共通的原型模式,說明了為何不同文化間的神話有相似之處。作為既存的模式,原型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與對他人的反應方式。
以女神為原型
我們當中大部分都曾在學校學過奧林帕斯山上的那些男神與女神,也看過與他們有關的雕像和繪畫。羅馬人崇拜同樣的神祇,為他們冠上拉丁名字。奧林帕斯神祇們相當人性化:他們的行為、情緒反應、外貌和神話提供我們與人類行為和特性相似的模型。我們對他們感到熟悉是因為他們是原型;也就是說,我們從人類共享的集體無意識中,辨識出他們所代表的存在與行為模式。
他們之中最有名的是這十二位奧林帕斯神:六位男神——宙斯、波賽頓(Poseidon)、黑帝斯、阿波羅(Appolo)、阿瑞斯(Ares)、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和六位女神,赫斯蒂雅、狄米特、赫拉、阿特米絲、雅典娜和阿芙蘿黛蒂。其中赫絲蒂雅(爐灶女神)被狄奧尼索斯(Dionysus,酒神)所取代,改變了男/女平衡而成為七位男神和五位女神。我在本書舉出的女神原型則為這六位女神——赫絲蒂雅、狄米特、赫拉、阿特米絲、雅典娜和阿芙蘿黛蒂——再加上波賽芬,她的神話故事與狄米特密不可分。
我將這七位女神分為三大類別:處女神、脆弱女神,以及煉金女神(或轉化女神)。處女神在古希臘時便已被歸類。其他兩類是我自己的命名。區隔每一組女神的是她們鮮明的意識模式、偏好扮演的角色,以及性格動機因素這些特徵。對待人接物的態度、對愛的需求,以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在每一類中也明顯不同。代表了這三類特質的女神們需要在女性的生命中找到表達的空間——她才能深刻地去愛、有意義地工作,並且充滿情慾而具有創造力。
第一組是處女神:阿特米絲、雅典娜和赫絲蒂雅。阿特米絲(羅馬人稱之為黛安娜)是狩獵女神與月神。荒野是她的領土。她是箭無虛發的神箭手,並且是所有幼小生物的保護者。雅典娜(羅馬人稱之米涅瓦,Minerva)是智慧與工藝女神、是以她為名的雅典城邦守護神,也是無數英雄的守護者。她常被描繪為身穿盔甲,並以戰場上最強的策略家著稱。赫絲蒂雅為爐灶女神(為羅馬神話中的維斯塔女神,Vesta),是奧林匹亞眾神中最不知名的一位。她化身為爐灶中心的火焰,出現在家庭和廟宇中。
處女神代表的是女性內在獨立、自給自足的特質。和奧林匹亞其他神祇不同的是,這三位女神不容易墜入愛河。情感依附不會使她們分心偏離她們認為重要的事。她們不會變成受害者,而且也不會因此受苦。作為原型,她們所傳達的是女性對自主性的需求,以及女性專注意識於對個人具重要意義的事情上的能力。阿特米絲和雅典娜代表目標取向與邏輯思維,這使得她們成為成就導向的原型。赫斯蒂雅則是聚焦於女性內在精神的核心的原型。這三位女神是積極追求個人目標的女性原型。她們納入能力與自立的特色,擴展了我們對女性特質的概念。
第二組——赫拉、狄米特和波賽芬妮妮——我稱之為脆弱女神。赫拉(羅馬人稱之為朱諾;Juno)是婚姻女神。她是奧林帕斯眾神之首宙斯的妻子。狄米特(羅馬神話的席瑞絲,Ceres)是穀物女神。在她主要的神話故事裡,特別強調她的母親角色。波賽芬妮(拉丁文為普瑟庇娜,Proserpina)為狄米特的女兒。希臘人也稱她柯瑞(Kore)——「少女」之意。
這三位脆弱女神代表傳統的女性角色:妻子、母親和女兒。她們是人際關係導向的女神原型,其自我認同與幸福來自於擁有一段有意義的關係。她們表達了女性對連結與歸屬的需求;她們與他人保持和諧,並且脆弱易受傷害。這三位女神曾被男神們強暴、綁架、壓迫或羞辱過。一旦她們依存的重要關係被打破或被玷污,每位女神皆以其特有的方式遭受苦難,並表現出類似心理疾病的症狀。她們每位也都進化成長,同時提供女性一種洞察,理解自己面對失落時其反應的本質與模式,以及這三位女神原型透過痛苦煎熬進而成長的固有潛能。
阿芙蘿黛蒂,愛與美的女神(羅馬人稱之為維納斯,Venus)則獨自形成第三類的煉金女神。她是最美麗、最令人難以抗拒的女神。她風流韻事數之不盡、並因此產生許多後代。她創造了愛與美、性吸引力、感官歡愉、性欲與新生命。她選擇自己想要的情感關係,而且從不成為受害者。因此,她和處女神一樣維持自己的自主性,又和脆弱女神一樣擁有親密關係。她的意識既專注又擴散,容許雙向的交流來影響她與對方。阿芙蘿黛蒂原型促使女性尋求濃烈但不持久的關係,她重視創造歷程,並樂於接受改變。
系譜
為了能對這些女神的身分與她們和其他神祇間的關係有更完善的認識,讓我們先將她們放進神話的脈絡中。在這我們要感謝赫希爾德(Hesiod;約公元前七百年),他是第一位試圖將關於眾神的各種傳統加以系統組織化的學者。他的主要作品《神譜》(Theogony)便敘述了眾神的起源與傳承。*
*原註3:Hesiod, Theogony, in Hesiod, trans. Richard Lattimore (Ann Arbor, Mich.: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9).
根據赫希爾德的描述,一開始世界是一片混沌(Chaos)。在混沌中出現了蓋婭(Gaea;地球)、黑暗的塔塔入斯(Tartarus;冥界的最深處),還有愛洛斯(Eros;愛)。
蓋婭是女性的地球,她生了代表天空(Heaven)的兒子烏拉諾斯(Uranus)。然後她與烏拉諾斯共同創造後代,其中有十二泰坦(Titans)——他們是史上希臘人崇拜的古老、原始之自然力量。在赫希爾德的神譜中,泰坦們是早期的統治者,是奧林匹亞眾神的父母與祖父母。
作為希臘神話中第一個大家長或父親角色的烏拉諾斯,開始對他和蓋婭所生的小孩們產生厭惡,因此孩子一出生他馬上又把他們塞回蓋婭的肚子裡。這造成蓋婭極度痛楚與憤怒。她召喚泰坦孩子們來幫她。除了最年幼的克洛諾斯(Cronos;羅馬神話中的薩頓[Saturn]),其他泰坦們都不敢介入。克洛諾斯回應了蓋婭的呼救,依她之計帶著她給的鐮刀埋伏,等待父親出現。
當烏拉諾斯現身要與蓋婭交媾,張開身體要趴在她身上時,克洛諾斯便拿起鐮刀將他父親的生殖器割下後丟進海裡。克洛諾斯從此成為最強大的男性神祇。他和泰坦們統治宇宙並創造新的神祇。他們之中許多代表自然界裡的元素,像是河流、風,以及彩虹。其他人則是怪物,是邪惡與危險的化身。
克洛諾斯與他的姊姊瑞亞(Rhea)交媾,生下了第一代的奧林匹亞神——赫絲蒂雅、狄米特、赫拉、黑帝斯、波賽頓,以及宙斯。
再一次地,這個家族的大家長——這次輪到克洛諾斯——試圖消滅自己的孩子。由於有預言說警他會被自己的小孩所征服,為了不讓這種事發生,每當孩子一出生他便吞下自己的小孩,至於男嬰或女嬰他連看也不看。他總共吞下了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為孩子的命運悲痛不已並再度懷孕的瑞亞,請求蓋婭與烏拉諾斯幫忙解救最後這個小孩,並懲罰克洛諾斯閹割烏拉諾斯和吞掉自己五個孩子的罪。她的雙親要她在臨盆時到克里特島去,並在襁褓布中放進石頭來騙克洛諾斯。情急下不察的克洛諾斯以為他吞下的石頭是自己的小孩。
最後活下來的這個孩子便是宙斯,之後他的確推翻了他父親主宰眾生與眾神。被祕密養大的宙斯,騙過他的父親克洛諾斯,讓克洛諾斯把他的兄弟姐妹都吐出來。宙斯在手足的協助下,與父親展開一段漫長的權力鬥爭,結局是克洛諾斯和泰坦們抵抗失敗,並且被打入冥界深淵的牢獄中。
獲得勝利之後,三位兄弟——宙斯、波賽頓,以及黑帝斯——抽籤分配各自管轄的宇宙區域。宙斯獲得天界,波賽頓管轄海洋,而黑帝斯統治冥界。地球與奧林帕斯山本屬於共享的區域,但宙斯將他的統治範圍延伸到這兩塊領土上。他的三位姊姊——赫斯蒂雅、狄米特,還有赫拉——則沒有任何財產權,這與希臘宗教的父系結構性質一致。
眾多的姦情使宙斯成為下一代眾神的父親:阿特米絲和阿波羅(太陽神)為宙斯與勒托(Leto)所生,雅典娜為宙斯與美蒂絲(Metis)之女,波賽芬妮為狄米特和宙斯的女兒,荷米斯(Hermes,神的信使)為宙斯與邁亞(Maia)的兒子,而阿瑞斯(Ares,戰神)和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鑄造之神)則為他的王后赫拉所生。關於阿芙蘿黛蒂的誕生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她為宙斯與戴奧妮(Dione)之女;在另一版本中,她的誕生則早於宙斯。*宙斯與一名凡間女子賽莫莉(Semele)生下戴奧尼索斯(Dionysus)。
*譯註:根據赫希爾德,阿芙蘿黛蒂是從烏拉努斯的精液中所誕生:「當克洛諾斯將烏拉努斯的生殖器丟到海裡……這不朽的肢體周邊產生白色的泡沫,與之在海上漂流許久。從這泡沫中誕生了一位美少女……,最終她被海水帶到塞普路斯島,這位女神便是在這裡出現的,她輕盈的腳下長滿嫩綠青草。」(《神譜》,190-195)
本書開始前已提供人物列表:依英文字母順序記載男神與女神傳記大略,以便讀者對照,更加了解這些希臘眾神。
歷史與神話
希臘男神與女神們所登場的這篇神話,源自於歷史事件。這是篇尊崇宙斯與男性英雄的父權神話,所反映的是崇拜母系宗教的人們遭遇一群崇拜戰神與父系神學的侵入者,並被其征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歐洲考古人類學教授—瑪利亞・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描述了歐洲的第一個文明「古歐洲」(Old Europe)。*遠在男性宗教崛起的五千年之前(甚至可能是兩萬五千年前),古歐洲以母系為中心,是平靜祥和、愛好藝術、擁抱大地與海洋並敬拜大母神的文化。從墓葬遺址挖到的證據顯示,古歐洲為無階級制度的平等社會,被來自遙遠北方與東方、騎馬的半遊牧印歐民族所滲透,最終遭到了摧毀。這些侵略者以父系為中心,行為機動好戰,意識形態上崇尚知性天空,但是對藝術無感。
*原註4:Marija Gimbutas, “Women and Culture in Goddess-Oriented Old Europe,” in The Politics of Women’s Spirituality: Essays on the Rise of Spiritual Power Within the Women’s Movement, ed. Charlene Spretnak (New York: Doubleday. 1982), pp.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