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發行人語
走過璀璨的輝煌年代/李天鐸

  為什麼蔣經國總統時期,在國內外環境,那麼艱困的條件下,他可以成功領導中華民國,以「十大建設」開創經濟奇蹟,為我們贏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地位?
  那時候臺灣錢淹腳目,我們走路也有風!
  那個時代,正是經國先生從創辦政工幹校,到政治作戰學校,耗費20年時間,所培養政治、新聞、影劇、音樂、藝術、體育各系的大量人才,散佈在國家社會各個層面,遵循經國先生思想領導、團結一致,基本條件成熟、成功、穩定,所發揮的作用。
  這是經國先生的遠見,政校畢業、分佈在各階層的師生,是他改革、改造社會,最基本的力量。
  所以復興崗文教基金會,在編撰《政戰風雲路:歷史 傳承 變革》的時候,焦點集中在軍中思想、政戰工作的遂行為主軸,去面對、檢討。
  到第二本《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政戰風雲路 卷Ⅱ》,從國家、社會、藝術、文化角度著手時,豁然發現那正是我們來到臺灣,臥薪嚐膽、20年有成的輝煌年代,那朵政戰的花,透過新聞筆、音樂歌、影劇演、藝術美,為臺灣社會、人民百姓,創造出一個「安居樂業、富強繁榮」的生活條件,整體國家更充滿活力、希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些積極奮進的條件,是所有研究「蔣經國思想」的單位或個人,經常被刻意遺忘、疏忽、甚至不敢面對、避諱談論的成就,卻忘記那是經國先生在創校之初,要求王昇(化公):找到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最嚴格、包容的訓練。
  這才是兩位先師最大的貢獻。
  所以:編撰《政戰風雲路 卷Ⅱ》比起卷I,當然難多了,難在「取捨」,因為這「五大業科系」在社會上,人才輩出、頭角崢嶸,還要扛著「復興崗人」的十字架:刻苦、冒險、忍辱、負重,甚至不能夠大聲喊出:我們是政戰孕育的復興崗人!
  我們這一代復興崗人,卻承載起那麼多:從大陸逃難帶到臺灣來,從幼年兵在軍中、社會發光發熱,來自五湖四海、中華各省、民族文化的基因種子,這份基因養成胎,型塑這一代軍中所吸收、營養、包容、茁壯、融合成功的文化力量。
  這正是我們出版《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政戰風雲路卷Ⅱ》,想送給臺灣社會的一本書;讓民進黨人學習正面思考;讓國民黨知所慚愧,他們從來不願承認「思想」的重要性,沒有檢討,怎麼進步?
  個人從接任復興崗校友會長,到恢復文教基金會運作開始;感謝10期張悅雄學長,擔任我們的思想導引。
  22期喬振中總編輯和26期張志雄,一直是我倚重的左膀右臂。
  財務學校10期,我在安全局的工作夥伴,馬繼津學長,全程參與擔任我們的志工。他每週都到復興崗,和30期的孔繁華秘書長,完成財務、帳記,為每筆資金、捐贈,做出清清楚楚記錄,送經教育部審核無誤的財務報表。
  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董事:王明我、田鑫泉、馮慧智、樂曉天、趙代川、王蒼鴻,及宣捷集團董事長宣昶有的全力資助下,我們完成了項不可能的任務。
  感謝14期王漢國學長,率領30期程富陽、預官轉役(上校退伍)陳東波、36期王先正、38期祁志榮,及各系代表團隊的竭心盡力,以將近兩年時間,共同完成這本《政戰風雲路 卷II》的鉅著。
  這是我們所有「復興崗人」對歷史的交代。


本書導讀
/王漢國

  復興崗文教基金會繼2021年底出版《政戰風雲路︰歷史 傳承 變革》之後,在李天鐸董事長的提議暨榮民榮眷基金會的贊助下,創作團隊又毅然決然地邁出了一大步,此即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政戰風雲路 卷Ⅱ》這部專著。
  作為一部類校史,它必然涉及時空變遷的龐雜,面對許多紛至沓來的人物與事件,如何書寫不失其真,如何說理不違其善,又如何舖敘而見其美,胥賴每一位書寫者以面對歷史,誠實不欺地,從文獻或專訪裡來爬梳、整理和詮釋,以期彰顯復興崗人迭宕起伏的壯采和弦。

崗上往事.今人細說
本書的研究設計與範圍,是以1952年政工幹部學校創立之初所成立的六個系(政治、新聞、音樂、美術、戲劇、體育),以及1960年代增設的法律系為主軸的。諸君且莫忘,那可是個「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的年代,軍心士氣的提振、國政綱常的維繫,乃至如何彌合一個個離散家庭的傷痛,皆是迫切而棘手的課題。
  彼時,創校維艱、從無到有。其中如覓校地、徵賢才、籌經費、建學舍,固屬萬般艱難、煞費苦心,但樹校風、立校訓、求慧性、除妄念,無疑更顯得重要而垂諸久遠。如今,若細數各系傳承七十餘年的系訓,無一不是以「志不養則心氣不固,心不固則思慮不達」,相期於萬千學子,展佈於革命征途的。
  由復興崗人,說崗上事,既是面對歷史,也是面對自己,更是面對一切能言或不能言。而我們這一群志同道合的創作夥伴,以「全觀敘事」、「直觀其心」之法,相期共勉,惟細索復興崗史,值得撰述者眾,實難周全,只能以「引玉拋磚,投礫引珠」態度,勉力而為;於是「一刀一痕,痕痕生輝,幾番刀起刀落,就是一樁樁超然的美之完成」。(魯蛟語)
  日月交替,斗轉星移。話說崗上事,自有著無盡的回憶、訴說不完的跨世紀辛酸。而團隊夥伴在歷史剝復中,人物更迭裡,始終秉持著「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理念,謙謹於心,敏求於史,雕藝春秋,全力以赴。
  本書包括有「學術鑽探」與「專訪憶往」兩類文體,行家入列,精彩可期。尤其,在過往的六百多個日子裡,「千呼萬喚始出來」,是切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互勉;「心有靈犀一點通」,是會意;「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則是開悟。
  經歷此番淬鍊,本書不但掌握了「政工改造」的思想精髓,也體現了「崗上兒女」的使命責任,青山依舊在,我們始終沒有忘記,那是用無數的青春生命和熱血織就的,以不變的初心和慧運鑄成的。

風雲之路.師恩永懷
  本書的三十三篇集文,既有往日舊情,也有惕勵當下,更有叮嚀未來。尤其是師長們那栩栩如生,鮮活如初的音容笑貌,迄今難忘。
  韓愈論〈師道〉,最為後世推崇者,殆為「傳道、授業、解惑」三事,其實「薰陶」二字,寓意更為深刻。蓋前者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而後者則強調教師應富於人格魅力,以之發揮其陶、薰染之功。此即,一為經師、一為人師是也。
  回顧復興崗政工幹校創立迄今的七十餘年,從克難建校到規模初具,從禮聘名師到完備體系,從敦品勵學到為人師表,從掌握教軸到發揮影響,無一不是從「追隨杖履」和「從師之道」中所獲得的。而師長們所敦敦教誨者,正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督勉。
  感念師恩是情真意切、脈絡可循的。因為師長們賜予我們的是知恩的、倫理的、和諧的教化;要求的是健康的、向上的和光明的生命態度,以及富有正氣的、磊落的、坦蕩的價值觀。誠如鄭板橋詩云︰泱泱壯懷「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若無當年的啟蒙和教化,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焉能變桑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秉此耿耿初衷,我們終於一一說出了久蘊於心、垂諸久遠的師生情。

信仰之旅.止於至善
  固然,復興崗人筆下的學府風采,姿容不一;訴說的人文情懷,各有千秋,但始終環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對「止於至善」的堅持和信守。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我們的「信仰之旅」,是由此開展的,一如從「日月既出而爝火不息」中,去找到人生目標和不朽典範。
  今以新書示人,贏得讀者喜愛,是最高的獎勵。最後,我們冀望藉由本書能得到以下的三點肯認︰
  一、歷史的反思︰政工改制或創設政校,在歷經70餘年的現實考驗後,吾人若從《兩蔣日記》,或「反者道之動」中,去深思體、破除迷障,自可徹悟其間體用、剛柔、虛實的關係,及其裨益於建軍備戰的根本之道。
  二、法政的信念︰在軍隊的社會性裡,政治與法律兩者,皆不可或缺。對於復興崗子弟而言,不論是在朝或在野,其所信守的法政觀與踐行之道無他,總在存誠務實,不慕虛華,問責於己,不負使命。三、美學的薰陶︰政校雖成立於兵荒馬亂的年代,幸有兩蔣的高瞻遠矚、痛定思痛,乃決然成立各相關美學科系,這無疑是要學子們從「審美」上紮根,從「人性」中探索,從「智慧」裡立足,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故可曰︰復興崗人的壯采和弦,乃是從淬煉與內省、沉潛與拓拔之中,展現其時代光華及卓然成就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