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就是氣的溝通
‧良好共鳴的「氣」,健康過活的人生
為什麼我會不自覺地去追求「氣」或「身體」呢?因為我會在某個瞬間實際感受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甚至是人與物品之間的些許連結性、連續性與滲透性。我認為這種相互共鳴的作用,或相互影響的概念是萬物「存在」的根本,稱作「氣」。
人類若是無法感受到存在於周遭的人或物之間的連結性,就無法健康地活下去。即便是無精打采的人,一旦體驗與其他人的共鳴,就會充滿活力。換句話說,所謂「沒有元氣」,指的是與周遭世界的連結狀況不佳;「活力十足」指的則是與周遭世界的連結狀況良好。
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頻道一旦被開啟後,其顯現的功效將超越「獨自一人時」。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處於與他人順利連結、活力十足的狀態呢?因為人類似乎具有強烈慾望,企圖斷絕與他人之間的共鳴關係,而且這樣的慾望也創建出社會性的構造;此外,每個人的「慾望」迥然不同,阻礙共鳴的方式也有所差異。更糟的是,社會現況和每個人的「惑望」連手蠱惑人們孤立。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該如何才能活得好呢?只要意識到存在於人類的行動、言語或是交談中的「共鳴」及「氣」作用,彼此應該都能變得更愉悅,世界也會變得較和平吧!
★氣學,即和諧的共鳴狀態
‧能量的集中與釋放
所謂的氣,可以將它想成是一種訊息,這麼一來會變得更加有意思。或許將「氣」以「溝通」來稱呼,會比「訊息」來得恰當。不過,說到一般的溝通,多半也是訊息相互一來一往所構成。不過,氣的溝通並非一來一往,而是同時的,沒有發送與接收之區分,也絕非單向通行。
聽到「送氣」或是「通氣」,事實上,「送出方」同時也接收對方的氣,而「接收方」也在「送出」。因此,將其稱之為「正在『共鳴』」最為恰當。
「送出方」會持續調整「共鳴」的對象或是方法(取得間隔的方法)。若是共鳴的情況良好,就會感覺「合得來」;若是共鳴不佳,則會覺得「合不來」或是「冷淡」。所謂的「氣」,首先是在個體與個體之間,特別是在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作動,是一種與萬物間存在著連結性的想法。相互作動(由主體來說,指的是取得間隔的方法)有其範圍,從沒有自他區分的共鳴關係,延展到愛恨、對立、捕食、支配等緊張關係。共鳴關係(寬鬆的間隔)會促使能量釋放,緊張關係(緊密的間隔)則會促使能量集中。
相反的,能量的釋放會產生共鳴,集中則會產生緊張。應該將氣解讀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連結或關係,而非想作是能量本身。總之,萬物均存在著企圖相互連結的「氣」。
‧無所不在的「共鳴」
共鳴,雖然是一種寬鬆的關係,卻能夠相互影響,提升超乎彼此獨立個體的能力,是一種能在相互「之間」創造出某些更為強大結果的關係。
就能量的角度,先藉由釋放「集中在每個個體的能量」進行共鳴,雖然是釋放,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產生更大的集中效應,就是創造了活動力。藉由個體與個體間的相互影響,能量得以自由集中與釋放。雖然相互影響,卻是自由的關係,是彼此溝通行為最活絡的關係。
這樣的共鳴會發生在細胞和細胞之間、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以及萬物之間。尤其是生存,更需要不斷集中能量(緊張),不過,其背後肯定會進行釋放,氣的「釋放、共鳴」的交錯情況越頻繁,越能活得自在。
因此,個體與個體間的共鳴美學,就是「氣學」的一種。
‧能量釋放的方法
就算是屬於能夠取得適合間隔的人,根據當下的情況,間隔也會有些許變化(並非全部源自對方的狀態,也包括自己的狀態)。能量的密度越高,間隔就越接近,密度稀薄時,間隔也就拉長。依照身體部位可分為能量集中部位(實)及能量微弱部位(虛),間隔也會因此改變。
若是以手觸摸的感覺來比喻,能量集中的部位,可以感受到對方身體回饋的力道。(不過,因能量凝結而遲鈍的部位比較不容易有反應。這些部位請勿強行施行。就感覺的層面來說,你並不會想去碰觸這些部位,若強行碰觸只會徒增自己疲憊;反之,就是「手」會自然想去觸碰敏感出現回應的部位)。此時,先做出像是用手和對方互推的感覺並且稍微放鬆;接著,利用能量的彈力或是空氣,而不是直接用手,像和對方互推的感覺,保持意識集中。所謂的「按壓」,在這裡指的是將意識集中於該部位,並不需要觸碰(不去觸碰反而更容易感受);接下來,你會覺得手和自己的體幹(手腳以外)出現逆向的感覺,因為此時的你是以手按壓,所以身體會出現被往後拉的感覺,尤其以第一胸椎為中心最為強烈(朝著背部空氣推的感覺,接著往後拉的力道會突然減緩,或是等待力道緩減),這麼一來你會感覺對方能量超載部位的身體內側變得溫熱,並且流了過來,如同水流般的振動。一開始振動比較激烈,隨著流動會漸漸變成如潺潺流水般的細微振動;此外,皮膚表面會變得涼爽(能量開始釋放至體外)。振動一旦變得細微,就表示己經開始和身體的其他部位於體內共鳴,因此全體的流動也會變得順暢。
能量過剩的部位,一旦進入到共鳴的間隔之後,只要彷彿稍微避開間隔般配合,能量就會開始釋放。只不過,執著傾向越強烈的人,若不進入較為緊密的間隔,就會無法配合對方的間隔動作。即便同樣屬於能量過剩的類型,卻因為過度敏感型身體慣性(請參照二三○頁)導致能量密度原本就稀薄的人,要以非常寬鬆的間隔配合對方。若施行者因體質屬於高密度能量,將難以配合對方的間隔。雖然同樣屬於能量過剩,但卻會因為個人體質而導致密度有所差異,因此,共鳴的間隔也會變得不同。
‧能量集中的方法
相反的,若是能量較弱的部位(虛)又該如何施行呢?就手的感覺來說,會感到對方想要避開,或是覺得一往前推,對方就往後退,有一種當你企圖倚靠卻失去支撐的感覺。這種時候若想要使氣暢通,就要向著對方將自己的手縮回胸前(你會自然想這麼做)。
若從體幹的反應來說,會想將身體縮起來(並不用特意蜷起身體,而是感到全身被壓縮),如果打算進行有意識的控制,首先維持肩膀完全放鬆(勿聳肩),收起下巴,感覺像是壓低頸部,脖子上方(第二頸椎)會有緊繃的感覺。這樣的方式就像是在壓縮間隔,如同從事劍道活動時,兩人的間隔越來越小的感覺。若以相撲為說明,像是繫丁字綁帶一樣;接著靜靜放鬆間隔的緊繃感(一般來說會自行放鬆),這麼一來能量將有所變動而開始集中。‧能量釋放要拉長間隔;能量集中要縮短間隔
綜合來說,想要釋放能量時要盡量拉長間隔,想要集中能量時要縮短間隔,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因此並非刻意拿捏間隔距離,過度意識反而會使間隔的範圍變得沒有彈性。總之,上述說明是以雙方間隔相符,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為前提。因此,若無法產生共鳴只會感覺疲倦而徒勞無功。所謂「雙方間隔相符」,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總覺得彼此合得來、意氣相投或是相處輕鬆自在的感覺。
我經常被問到「如果能量被吸走了,會不會感到疲累?」答案是不會因為共鳴而感到「疲累」,而是強行去配合對方的間隔才會覺得累。能夠盡情與他人共鳴是很舒服的,因此只會感到神清氣爽,而不是「疲累」。
★能量的流動與意識 呼吸
‧透過呼吸放鬆
人會因為各種原因感到興奮,種種資訊與重消費的社會中充斥讓身體興奮的媒介,因此,我們正處於慢性興奮的狀態。能量的流動也是相同,從骶骨基底部往頭部的氣流增強,氣流越強,人就會越興奮;此時,頭頂與會陰部的緊繃度會升高,能量變得不容易釋放,進而漸漸停滯。
一旦到達極限,能量就會停止活動,身體因此變得動彈不得(被五花大綁的狀態),此時若是驚慌(昏倒或是歇斯底里活動、過度換氣症),有時頭頂或是會陰部的緊繃就會自動放鬆,能量開始順利釋放(會覺得愉快)。
‧能量與呼吸的關聯
在一般的情況下,身體能量的流動像是呼吸般,會自然集中(頭頂以及會陰部緊繃並且關閉)或釋放(頭頂以及會陰部放鬆並且開啟)。緊繃與放鬆間的落差越大,能量會越強。
提到能量與呼吸之間關聯性,一般的狀態為「吸氣時身體緊繃,吐氣時身體放鬆」。當處於容易興奮的情境,或是想集中精神時(頭頂與會陰部會先行關閉),能量反而在吐氣時較容易集中,尤其是一點一點深長吐氣(腹式呼吸),或是屏氣,更能夠集中(這個情況下,吐氣時下腹部會凹陷)。‧讓能量釋放的吐氣法
若主動打算集中能量時,由於丹田能量也很強,因此得以維持良好的平衡。若不是主動,或者是因為厭惡的事而情緒高漲時,能量容易集中於頭部,為了緩解緊繃感,變得想要大口吸氣,此時若緊繃感過強而頭頂無法放鬆,能量反而會更加集中到胸口及頭部,造成過度換氣。若能夠順利一邊放鬆頭頂,一邊吐氣,頭頂以及會陰部就會獲得舒緩,能量開始釋放,因而感到輕鬆(如同嘆氣或是抽菸時的呼吸)。
若想釋放能量,要一邊吐氣,一邊讓腹部像是吹氣球般鼓起。這時你必須想像如同水平橫切胸口以及腹部間的部位,讓全體輕輕鼓起。一旦腰部和腹部感到溫熱,手腳以及肩膀四周覺得涼爽,能量就會開始釋放;此時,若對胸部進行相同的想像,一邊吐氣,能量就更加能釋放。一旦能量釋放成為主導,呼吸節奏就會開始附和「頭頂—會陰部的緊繃—放鬆」的基本規律。
★何謂身體慣性?
「身體慣性」是觀察身體最單純的方法之一
當身體處於完全共鳴的狀態時,自我與世界將融為一體,可以說世界裡只有「我」,或是「我」從世界消失了,時間或空間也都失去意義。一般來說,這個狀態是瞬間的,幾乎無法意識到。在我們試圖從世界脫離的能量集中點,與融合於世界共鳴瞬間的運動之間,意識悄悄存在其中。
每個人能量集中或釋放的方向性,以及容易集中或釋放的條件都有不同。在思考事物的方法或是行動模式的根基裡,身體在面對世界時將出現平衡的偏差,在意識之前,我們的身體活在主體性的世界當中。
「身體慣性」是觀察身體最單純的方法之一。
由於環境、文化或是人際關係的變化,身體會漸漸受到影響,因此「身體慣性」不一定會率直呈現出原本的模樣。從氣的角度觀察身體,表示我們可以透視束縛身體外框所形成的不透明外皮,觀察到最單純的身體樣貌。
從看得到或觸摸得到的部分,依據能量集中方式的不同,身體緊繃的中心、釋放的方式、身體運動焦點等,都會出現差異。疲憊的情況或行動會顯現出一定的行為模式,以脊椎為例,就可分為反應敏捷與遲鈍兩種;即便是臟器,也有過度運作與較遲緩的不同。不同的人,頭蓋骨或骨盆的形狀與動作,都具備各自不同的特徵;此外,也會顯現每個人的個性特徵與資質。‧12類身體慣性
野口晴哉先生將身體緊繃—身體緩和的偏頗=能量集中的偏頗類型,進行整理,以身體構造的要素為基礎分類,並將其稱之為「身體慣性」,分為六型:
1上下型=大腦型(第1類、第2類)
2左右型=消化器官型(第3類、第4類)
3前後型=呼吸器官型(第5類、第6類)
4扭曲型=泌尿器官型(第7類、第8類)
5開關型=骨盆型(第9類、第10類)
6過度敏感型(第11類)、遲鈍型(第12類)
各類型當中,又以能量活動作區分,奇數身體慣性(第1、3、5、7、9類),能量釋放是自主且內發;偶數身體慣性(第2、4、6、8、10類),能量容易囤積,需以外在條件為契機來釋放;此外,再附加過度敏感型(第11類)與遲鈍型(第12類),作為身體反應的整體區分模式。
「身體慣性」並非像血型般有固定分類,每個人身體中有不同的比重,藉由其偏頗的情況,奠定每個人的體質與個性特質基礎。越率直面對個人的個性特質,能量就能越順利發揮,並且能夠活得更有活力;當能量越得以發揮,「身體慣性」的特徵就會更加鮮明。能量越率直發揮,雖然可能流於「任性」,但也不會想獲得他人認可,或必須獲得他人認可,反而能率直生活且神采奕奕。
接下來,我想個別說明由身體來觀察、創造出生活之世界原型的「身體慣性」。
‧良好共鳴的「氣」,健康過活的人生
為什麼我會不自覺地去追求「氣」或「身體」呢?因為我會在某個瞬間實際感受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甚至是人與物品之間的些許連結性、連續性與滲透性。我認為這種相互共鳴的作用,或相互影響的概念是萬物「存在」的根本,稱作「氣」。
人類若是無法感受到存在於周遭的人或物之間的連結性,就無法健康地活下去。即便是無精打采的人,一旦體驗與其他人的共鳴,就會充滿活力。換句話說,所謂「沒有元氣」,指的是與周遭世界的連結狀況不佳;「活力十足」指的則是與周遭世界的連結狀況良好。
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頻道一旦被開啟後,其顯現的功效將超越「獨自一人時」。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處於與他人順利連結、活力十足的狀態呢?因為人類似乎具有強烈慾望,企圖斷絕與他人之間的共鳴關係,而且這樣的慾望也創建出社會性的構造;此外,每個人的「慾望」迥然不同,阻礙共鳴的方式也有所差異。更糟的是,社會現況和每個人的「惑望」連手蠱惑人們孤立。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該如何才能活得好呢?只要意識到存在於人類的行動、言語或是交談中的「共鳴」及「氣」作用,彼此應該都能變得更愉悅,世界也會變得較和平吧!
★氣學,即和諧的共鳴狀態
‧能量的集中與釋放
所謂的氣,可以將它想成是一種訊息,這麼一來會變得更加有意思。或許將「氣」以「溝通」來稱呼,會比「訊息」來得恰當。不過,說到一般的溝通,多半也是訊息相互一來一往所構成。不過,氣的溝通並非一來一往,而是同時的,沒有發送與接收之區分,也絕非單向通行。
聽到「送氣」或是「通氣」,事實上,「送出方」同時也接收對方的氣,而「接收方」也在「送出」。因此,將其稱之為「正在『共鳴』」最為恰當。
「送出方」會持續調整「共鳴」的對象或是方法(取得間隔的方法)。若是共鳴的情況良好,就會感覺「合得來」;若是共鳴不佳,則會覺得「合不來」或是「冷淡」。所謂的「氣」,首先是在個體與個體之間,特別是在生命與生命之間相互作動,是一種與萬物間存在著連結性的想法。相互作動(由主體來說,指的是取得間隔的方法)有其範圍,從沒有自他區分的共鳴關係,延展到愛恨、對立、捕食、支配等緊張關係。共鳴關係(寬鬆的間隔)會促使能量釋放,緊張關係(緊密的間隔)則會促使能量集中。
相反的,能量的釋放會產生共鳴,集中則會產生緊張。應該將氣解讀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連結或關係,而非想作是能量本身。總之,萬物均存在著企圖相互連結的「氣」。
‧無所不在的「共鳴」
共鳴,雖然是一種寬鬆的關係,卻能夠相互影響,提升超乎彼此獨立個體的能力,是一種能在相互「之間」創造出某些更為強大結果的關係。
就能量的角度,先藉由釋放「集中在每個個體的能量」進行共鳴,雖然是釋放,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產生更大的集中效應,就是創造了活動力。藉由個體與個體間的相互影響,能量得以自由集中與釋放。雖然相互影響,卻是自由的關係,是彼此溝通行為最活絡的關係。
這樣的共鳴會發生在細胞和細胞之間、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以及萬物之間。尤其是生存,更需要不斷集中能量(緊張),不過,其背後肯定會進行釋放,氣的「釋放、共鳴」的交錯情況越頻繁,越能活得自在。
因此,個體與個體間的共鳴美學,就是「氣學」的一種。
‧能量釋放的方法
就算是屬於能夠取得適合間隔的人,根據當下的情況,間隔也會有些許變化(並非全部源自對方的狀態,也包括自己的狀態)。能量的密度越高,間隔就越接近,密度稀薄時,間隔也就拉長。依照身體部位可分為能量集中部位(實)及能量微弱部位(虛),間隔也會因此改變。
若是以手觸摸的感覺來比喻,能量集中的部位,可以感受到對方身體回饋的力道。(不過,因能量凝結而遲鈍的部位比較不容易有反應。這些部位請勿強行施行。就感覺的層面來說,你並不會想去碰觸這些部位,若強行碰觸只會徒增自己疲憊;反之,就是「手」會自然想去觸碰敏感出現回應的部位)。此時,先做出像是用手和對方互推的感覺並且稍微放鬆;接著,利用能量的彈力或是空氣,而不是直接用手,像和對方互推的感覺,保持意識集中。所謂的「按壓」,在這裡指的是將意識集中於該部位,並不需要觸碰(不去觸碰反而更容易感受);接下來,你會覺得手和自己的體幹(手腳以外)出現逆向的感覺,因為此時的你是以手按壓,所以身體會出現被往後拉的感覺,尤其以第一胸椎為中心最為強烈(朝著背部空氣推的感覺,接著往後拉的力道會突然減緩,或是等待力道緩減),這麼一來你會感覺對方能量超載部位的身體內側變得溫熱,並且流了過來,如同水流般的振動。一開始振動比較激烈,隨著流動會漸漸變成如潺潺流水般的細微振動;此外,皮膚表面會變得涼爽(能量開始釋放至體外)。振動一旦變得細微,就表示己經開始和身體的其他部位於體內共鳴,因此全體的流動也會變得順暢。
能量過剩的部位,一旦進入到共鳴的間隔之後,只要彷彿稍微避開間隔般配合,能量就會開始釋放。只不過,執著傾向越強烈的人,若不進入較為緊密的間隔,就會無法配合對方的間隔動作。即便同樣屬於能量過剩的類型,卻因為過度敏感型身體慣性(請參照二三○頁)導致能量密度原本就稀薄的人,要以非常寬鬆的間隔配合對方。若施行者因體質屬於高密度能量,將難以配合對方的間隔。雖然同樣屬於能量過剩,但卻會因為個人體質而導致密度有所差異,因此,共鳴的間隔也會變得不同。
‧能量集中的方法
相反的,若是能量較弱的部位(虛)又該如何施行呢?就手的感覺來說,會感到對方想要避開,或是覺得一往前推,對方就往後退,有一種當你企圖倚靠卻失去支撐的感覺。這種時候若想要使氣暢通,就要向著對方將自己的手縮回胸前(你會自然想這麼做)。
若從體幹的反應來說,會想將身體縮起來(並不用特意蜷起身體,而是感到全身被壓縮),如果打算進行有意識的控制,首先維持肩膀完全放鬆(勿聳肩),收起下巴,感覺像是壓低頸部,脖子上方(第二頸椎)會有緊繃的感覺。這樣的方式就像是在壓縮間隔,如同從事劍道活動時,兩人的間隔越來越小的感覺。若以相撲為說明,像是繫丁字綁帶一樣;接著靜靜放鬆間隔的緊繃感(一般來說會自行放鬆),這麼一來能量將有所變動而開始集中。‧能量釋放要拉長間隔;能量集中要縮短間隔
綜合來說,想要釋放能量時要盡量拉長間隔,想要集中能量時要縮短間隔,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因此並非刻意拿捏間隔距離,過度意識反而會使間隔的範圍變得沒有彈性。總之,上述說明是以雙方間隔相符,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為前提。因此,若無法產生共鳴只會感覺疲倦而徒勞無功。所謂「雙方間隔相符」,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總覺得彼此合得來、意氣相投或是相處輕鬆自在的感覺。
我經常被問到「如果能量被吸走了,會不會感到疲累?」答案是不會因為共鳴而感到「疲累」,而是強行去配合對方的間隔才會覺得累。能夠盡情與他人共鳴是很舒服的,因此只會感到神清氣爽,而不是「疲累」。
★能量的流動與意識 呼吸
‧透過呼吸放鬆
人會因為各種原因感到興奮,種種資訊與重消費的社會中充斥讓身體興奮的媒介,因此,我們正處於慢性興奮的狀態。能量的流動也是相同,從骶骨基底部往頭部的氣流增強,氣流越強,人就會越興奮;此時,頭頂與會陰部的緊繃度會升高,能量變得不容易釋放,進而漸漸停滯。
一旦到達極限,能量就會停止活動,身體因此變得動彈不得(被五花大綁的狀態),此時若是驚慌(昏倒或是歇斯底里活動、過度換氣症),有時頭頂或是會陰部的緊繃就會自動放鬆,能量開始順利釋放(會覺得愉快)。
‧能量與呼吸的關聯
在一般的情況下,身體能量的流動像是呼吸般,會自然集中(頭頂以及會陰部緊繃並且關閉)或釋放(頭頂以及會陰部放鬆並且開啟)。緊繃與放鬆間的落差越大,能量會越強。
提到能量與呼吸之間關聯性,一般的狀態為「吸氣時身體緊繃,吐氣時身體放鬆」。當處於容易興奮的情境,或是想集中精神時(頭頂與會陰部會先行關閉),能量反而在吐氣時較容易集中,尤其是一點一點深長吐氣(腹式呼吸),或是屏氣,更能夠集中(這個情況下,吐氣時下腹部會凹陷)。‧讓能量釋放的吐氣法
若主動打算集中能量時,由於丹田能量也很強,因此得以維持良好的平衡。若不是主動,或者是因為厭惡的事而情緒高漲時,能量容易集中於頭部,為了緩解緊繃感,變得想要大口吸氣,此時若緊繃感過強而頭頂無法放鬆,能量反而會更加集中到胸口及頭部,造成過度換氣。若能夠順利一邊放鬆頭頂,一邊吐氣,頭頂以及會陰部就會獲得舒緩,能量開始釋放,因而感到輕鬆(如同嘆氣或是抽菸時的呼吸)。
若想釋放能量,要一邊吐氣,一邊讓腹部像是吹氣球般鼓起。這時你必須想像如同水平橫切胸口以及腹部間的部位,讓全體輕輕鼓起。一旦腰部和腹部感到溫熱,手腳以及肩膀四周覺得涼爽,能量就會開始釋放;此時,若對胸部進行相同的想像,一邊吐氣,能量就更加能釋放。一旦能量釋放成為主導,呼吸節奏就會開始附和「頭頂—會陰部的緊繃—放鬆」的基本規律。
★何謂身體慣性?
「身體慣性」是觀察身體最單純的方法之一
當身體處於完全共鳴的狀態時,自我與世界將融為一體,可以說世界裡只有「我」,或是「我」從世界消失了,時間或空間也都失去意義。一般來說,這個狀態是瞬間的,幾乎無法意識到。在我們試圖從世界脫離的能量集中點,與融合於世界共鳴瞬間的運動之間,意識悄悄存在其中。
每個人能量集中或釋放的方向性,以及容易集中或釋放的條件都有不同。在思考事物的方法或是行動模式的根基裡,身體在面對世界時將出現平衡的偏差,在意識之前,我們的身體活在主體性的世界當中。
「身體慣性」是觀察身體最單純的方法之一。
由於環境、文化或是人際關係的變化,身體會漸漸受到影響,因此「身體慣性」不一定會率直呈現出原本的模樣。從氣的角度觀察身體,表示我們可以透視束縛身體外框所形成的不透明外皮,觀察到最單純的身體樣貌。
從看得到或觸摸得到的部分,依據能量集中方式的不同,身體緊繃的中心、釋放的方式、身體運動焦點等,都會出現差異。疲憊的情況或行動會顯現出一定的行為模式,以脊椎為例,就可分為反應敏捷與遲鈍兩種;即便是臟器,也有過度運作與較遲緩的不同。不同的人,頭蓋骨或骨盆的形狀與動作,都具備各自不同的特徵;此外,也會顯現每個人的個性特徵與資質。‧12類身體慣性
野口晴哉先生將身體緊繃—身體緩和的偏頗=能量集中的偏頗類型,進行整理,以身體構造的要素為基礎分類,並將其稱之為「身體慣性」,分為六型:
1上下型=大腦型(第1類、第2類)
2左右型=消化器官型(第3類、第4類)
3前後型=呼吸器官型(第5類、第6類)
4扭曲型=泌尿器官型(第7類、第8類)
5開關型=骨盆型(第9類、第10類)
6過度敏感型(第11類)、遲鈍型(第12類)
各類型當中,又以能量活動作區分,奇數身體慣性(第1、3、5、7、9類),能量釋放是自主且內發;偶數身體慣性(第2、4、6、8、10類),能量容易囤積,需以外在條件為契機來釋放;此外,再附加過度敏感型(第11類)與遲鈍型(第12類),作為身體反應的整體區分模式。
「身體慣性」並非像血型般有固定分類,每個人身體中有不同的比重,藉由其偏頗的情況,奠定每個人的體質與個性特質基礎。越率直面對個人的個性特質,能量就能越順利發揮,並且能夠活得更有活力;當能量越得以發揮,「身體慣性」的特徵就會更加鮮明。能量越率直發揮,雖然可能流於「任性」,但也不會想獲得他人認可,或必須獲得他人認可,反而能率直生活且神采奕奕。
接下來,我想個別說明由身體來觀察、創造出生活之世界原型的「身體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