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別再問「你覺得如何?」之類的問題
開放式的問題,反而讓人不知該如何回答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政治人物舉辦記者會,我總是有種感覺,那就是「記者問的問題真是差勁啊!」。同樣地,看談話性節目時也有相同感覺。如果你問我,究竟是覺得哪一個問題不好,我一定會說,就是「關於○○,您覺得如何?」這樣的問題。坦白說,這個問題非常籠統含糊,根本搞不清楚究竟要問什麼。
「關於教育,您覺得如何?」
「關於福利,您覺得如何?」
「關於稅金,您覺得如何?」
從回答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不明白發問者的意圖,所以只能回答得很抽象。雖然政治家向來給人滑頭的印象,常被人批評答非所問,但容我說一句,我認為那是因為記者問的問題本來就不理想。發問時,基本上要問能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

例如,假設這裡有一台電腦,不能問「你覺得這台電腦怎麼樣?」因為對方無從回答起,必須問:
「你用過這台電腦嗎?」
  「它好用嗎?」
  「如果同一家廠商推出新的機種,你還會想買嗎?」等等。
像這樣有「是」或「不是」等肯定答案的問題,對方便能夠輕易回答。此外,醫院和圖書館裡多半都設有意見箱,通常就是放一疊紙張和幾支鉛筆,希望人們自由發表意見,問題則多為「關於這項設施,您有什麼看法呢?」等。由於問題籠統,讓人不知該如何回答,所以會去投書的人少之又少。

◎封閉式的問卷,看完才會想回答
其實,只要改變意見表的內容,將問題設計成問卷形式,就能讓人產生想回答的意願,如下:
「候診時間在可容忍的範圍內嗎?」
  「護士的態度親切嗎?」
「醫師看診時,是否面帶笑容?」
發問時,以「覺得如何」的形式,讓人自由表述的問題被歸類為「open question」(開放式問題),能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則歸為「closed question」(封閉式問題)。基本上,採用封閉式的問法才正確,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對開放式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
  設計問題時,絕不能採用自由發表意見或感想,一定要用封閉式的問題。詢問對方「容易回答的問題」比什麼都重要。


★把「答案」偷偷藏在「問題」裡
把「答案」置入在問題裡,讓他依你所想的回答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自己的看法,無論是關於政治、經濟、教育或文學,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意見、感想。因此,當被問到「關於○○,你覺得怎麼樣?」之類的問題時,其實會感到非常困擾。因為自己原本就沒有堅定的看法。
「你覺得嚴格管教小孩比較好嗎?還是寵愛比較好?」
就算被這樣問到,大多數人也只能回答:「這個嘛……怎麼說呢?」被問到:「日圓升值比較好?還是貶值比較好?」「這個嘛……沒辦法肯定地說耶……」,大致上的意見都是如此。
無關聰明或愚昧,人類對事物就是沒有「明確的看法」,就連這麼說的我,看法也並不堅定。基本上,本來就不該問別人對事情的看法。一開始就沒有的東西,就算你試圖將它引出來也是不可能的,這就叫做「無中生有」。

◎在問題中置入想得到的答案,誘導對方回答
英國肯特州立大學的馬利亞.扎拉貢扎博士曾讓98名大學生觀看8分鐘的迪士尼電影,然後問大家:「迪雷尼摔倒時,膝蓋流血了,對吧?」結果,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沒錯,是膝蓋。」實際上,迪雷尼根本沒有流血,即使遭人刻意「置入」,我們也不自覺地就接受了。
另外,美國田納西州克里斯蒂恩兄弟大學的布萊恩.巴儂博士讓30名大學生觀看5分鐘的日常情景影片,事後並提問:「華勒斯在葛洛米特要出門時,對他說了什麼話?」事實上,葛洛米特出門時,華勒斯一句話也沒說。
這樣的提問方式,宛如對學生置入「華勒斯有對葛洛米特說話」的內容。結果,竟然有77%的人都自行幫他杜撰「等我一下」、「別走」之類的台詞。
看法要用「置入」的,若希望對方照自己的想法回答,在提問時就需偷偷置入希望從對方口中引出的答案。我們的大腦極不精確,只要被技巧性的置入特定內容後,便會開始偏向與其一致的方向。只要能了解這個道理,就能輕易地誤導對方的思想。
「我覺得星巴克的焦糖瑪奇朵很好喝,你呢?」這問題中置入了「好喝」這樣的字眼,因此,大多數人都會受到影響,只會說出被暗示的答案。★想結束煩人的對話,怎麼開口?
不停地打岔,讓他自討沒趣地結束對話
要讓對方不再說話時,可以利用「打斷對方說話」、「拚命插嘴」、「中途插入非必要問題」等技巧,如下:
 「前一陣子……」
 「前一陣子是什麼時候?」
 「我與公司的同事們……」
 「同事們包含哪些人?」
 「植松、田中、中島……」
 「然後呢,怎麼了?」
像這樣一直打岔並發問,對方就會覺得很煩,而草草結束談話。要強制結束煩人的對話,這可說是非常好用的方法。
先前也曾談到,像這樣攔腰打斷對方說話是在爭取「對話的主導權」。運動也是如此,只要能一直主導比賽的進行,會遠比對手更容易贏得勝利。對話亦然,「如何掌握主導權」很重要,而掌握主導權的方法就是「不停地發問,打斷對方說話」,這樣就能輕易把主導權移向自己。

◎不停地打岔,能奪回主導權
根據位在奧地利東南部格拉茨大學的烏魯沙拉.亞森史塔特(Urusara Assenstat)博士調查顯示,常常在對方說話時會強行打岔的人,具有「男子氣概」的特質。
因此,會議場上有人在陳述意見時,不妨不停地打岔,擾亂對話的談話。

「現在要宣布這次預備調查的結果……」
  「等一下,這是什麼時候實施的調查?」
  「呃,上個月……」
  「啊,降下傾盆大雨的那天?」
  「不,不是那天……」

只要不斷打岔他的談話,就能主導會議的進行。雖然感覺像是獨裁社長的作風,但就方法論而言,不妨養成這樣的說話風格。
「靜靜聆聽對方說話」是一種美德。不過,光是聽,有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對方的節奏。若不想情勢演變至此,談話時不妨適時提出一些非必要的問題,避免隨對方起舞。

★無法直接說「不」時,也別斷然拒絕
先假裝贊成再拒絕,取得對方的原諒
有些時候,「對方的主張」我們沒辦法照單全收。話雖如此,直接拒絕又會讓對方的面子掛不住,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會心存顧忌,不好意思直接說「不」吧!
這種情況下,暫時假裝「贊同」,再藉由「發問」婉轉拒絕。也就是由接納→拒絕,採取兩階段的進攻。
「原來如此,您說的話我100%認同。」→接納
「不過現在先稍微觀察一下情況好嗎?」→拒絕

「原來如此,這樣我可以接受。」→接納
「可是,預算那一關過得了嗎?」→拒絕

「不愧是○○課長。我絕對想不出這樣的點子。」→接納
「不過關於○○,不知您的高見如何?」→拒絕

依上述的方法暫時先接納對方的主張,就不會太傷人。
只要表面上明確表示「贊同」,之後即使發問時較嚴厲,對方還是會原諒你。就像直接喝醋時會感覺難以下嚥,加入蜂蜜就能正常飲用。因此,這種做法又名「醋與蜂蜜法」,就是將原本直接吃會很苦的藥包上一層糯米紙,便能輕鬆服用。

◎先接納再拒絕,就不惹人厭
當我想委婉拒絕不想做的企畫時,也時常受惠於這一招。
「這企畫很有趣哩,真想做做看。不過,公司內部已經同意這項企畫了嗎?什麼?還沒同意?這樣啊,那經過開會同意後,請再跟我聯絡。」用這種方式拒絕,對方就沒辦法生氣。重要的是,它是一種「不傷害人」的權宜之計。
加州州立大學的珍妮.弗羅拉博士說:「在人際關係上不能胡亂衝撞,需要有避免與對方衝突的調整能力。」聰明人不會到處得罪人,為免傷害對方,就暫時先接納他吧!
先誇獎對方,然後再小題大作似地稍微提出「質疑」即可。「我哪管得著會不會傷害對方」,這種多說無益的斷然拒絕法,我覺得很有男子氣概,並不討厭。但是,如果在任何時候都這樣做,總有一天會惹人厭。
沒有勇氣時,就用「醋與蜂蜜法」婉轉拒絕他人的請求吧!★寄一封空白的郵件,能確認對方的意願
若真的有興趣,收到後一定會主動詢問
「企畫書寄出去了,卻沒收到半點回音」,這是常有的事;「明明答應下週會回覆是否同意,但就是沒消沒息」,這種事也屢見不鮮。在工作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冷處理。
這種時候,還傻傻的去問對方「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就是所謂的笨蛋。因為對方可能是為了不讓你丟臉,才故意用「不聯絡」來表達他的拒絕。
話雖如此,但也有可能只是單純忘記聯絡,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會想要確認。這種時候,不妨使用好用的「空白郵件法」吧!這是大衛.李伯曼(David Lieberman,美國人類行為和人際關係領域的專家)所提倡的技巧,簡單來說就是寄一封「空白郵件」給對方。
假如對方對你的企畫有興趣,勢必一定會回覆這封空白信件,內容可能寫著:「我收到一封空白郵件,到底是怎麼了?」也就是說,對方必定會「主動跟你聯絡」。既然收到對方寄來的信,你不妨再回寄一封信,內容寫著:「不好意思,我好像寄了一封空白郵件給您。對了,關於企畫案……。」這麼一來,就能問出你想問的事。
如果對方對你的企畫案一點興趣也沒有,那麼很遺憾,他就算收到空白郵件,也不會回覆。這時就要懂得放棄,再向別家公司提案吧!

◎留言給他,若沒回應就別再強求
此外,「空白郵件法」也可以用來確認「已分手的對象是否願意和自己重修舊好」。試著寄封空白郵件給已分手的他,倘若他回信了,信中寫著「你好像寄給我一封空白郵件,怎麼了?」那麼,或許有一絲絲破鏡重圓的可能性。
萬一,你連這樣的回覆也沒有收到,很遺憾,那就沒辦法復合了。因為對方無意重修舊好,所以連收到空白郵件都視而不見。
收到空白郵件的人多半心情會感到七上八下,因為很想知道信上到底寫了什麼內容。因此,只要對你還擁有一絲絲興趣,就一定會回覆。此外,這招也可以應用在「電話」上。
確認對方「不會接電話」的時機後,在對方的語音信箱或答錄機內留下這樣的訊息:「我等一下會再聯絡你。」然後就不再打任何電話。
對方因為苦等不到你的電話,反而會更想知道你要說的內容,甚至有可能會回電給你。萬一沒有回電,那麼很遺憾地,別再強求要恢復以往的關係,不妨到此為止吧!

★被問到不懂的問題時,記得隨機應變
隨便答也沒關係,有回應就不容易被識破
我們常常會發生,別人問自己問題,卻完全不知該如何回答的窘況。比方說,被問到自己不太懂的問題,如「但丁在《神曲》中所描寫的世界觀,內藤老師您給予什麼樣的評價呢?」我雖然是心理學家,但對藝術、文學十分陌生。不過像這樣被詢問時,回答「這個嘛……」或「欸,我不是很清楚……」,會有些丟臉。
其實,當被問到這種問題時,就要動用你會的全部知識,總之,就是一定要回應些什麼。因為只要稍微講些與問題有關的知識,就算給予一定程度的回答了。
「說起但丁,他可是世界三大史詩詩人之一,另外兩人,我記得好像是荷馬和米爾頓。不可思議的是,這三人有個共通點。你知道是什麼嗎?其實,他們都是盲人。儘管眼睛看不見,創作能力卻很出色,真是了不起。」像這樣回答,基本上應該就沒問題了。對方也會一邊點頭稱是,一邊露出信服的表情。
事實上,這樣的回答是文不對題的。因為對方要問的是「神曲中的世界觀」。可是我不曾讀過這本書,又不想回答「沒讀過」,只好移花接木從不同論點來回答。不過,就現實來看,這個答案卻能讓我全身而退。

◎就算聽不懂問題,也要隨機回答
不論被問到什麼樣的問題,首要之務就是先給予回應。就像是考試一樣,有寫就有分,就算答案完全文不對題,只要有寫些什麼,就有機會拿到分數。因此,老師也多半會告訴學生:「總之,就是把答案卷寫滿就對了。」
日常對話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方發問時,如果回答「不知道」,容易被人瞧不起。為避免如此,「先回答」就對了,保持這樣的態度很重要。
康乃爾大學的羅伯特.克勞特博士也認為,當對方提出問題時,就算是說謊,只要理直氣壯地迅速回答,聽起來就有一定的真實度,所以完全無需擔心。

★跟「愛遲到的人約會」,就要這樣問
先告知「結束的時間」,讓他心裡有準備
有約會時,我們往往只會注意「約定時間」。但是,只在意「幾點要到」,最後通常都會不自覺的往後拖延。因此,與人相約時,建議要提醒對方注意「結束的時間」。
比方說,約定的時間是「上午10點」,這時若告訴對方:「我們早上10點見。」大部分的人都會遲到5或10分鐘。不過,如果同時也提醒對方注意「結束時間」,提出:「我11點還有其他工作,可以約10點見面嗎?」就能帶來壓力,預防遲到。
只告訴對方「上午10點」見,他會認為反正你有空,沒有時間限制,稍微遲到個幾分鐘也沒關係。開會也是如此,只告訴大家「開始的時間」,大多數的與會者都會遲到。因此,在會議資料上,不要只記載「下午3點」開始,要清楚寫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如「下午3點開始,4時20分結束」。

◎先告知「幾點結束」,就能避免拖延
清楚的標出時間,能大幅改善遲到的狀況,還能預防無意義的馬拉松式會議。事實上,這是一種告知「最後期限」的技巧。只要先說出結束的時間,人在心理上就會感到壓力,不自覺的會注意時間,行動也會變得較利落。
懂得自我管理的人,工作時會特別注意「結束時間」,甚至會設定最後期限,並依據期限行動。一旦發現截止日迫在眉睫,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充滿幹勁,這種現象稱為「截止效應」。不論是約會、提升工作效率等各式情況,只要先說出「結束時間」,就能避免產生拖延。★習慣差,想讓他改掉壞習慣
用「造假的數據」嚇他,達到威嚇作用
只要舉出「科學數據」為證,大多數的人都會無法反駁,抬不起頭來,只能乖乖順從,不再有任何異議。由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詹姆斯.莫爾博士所發表的實驗結果顯示,同樣的話由「物理學者」口中說出,和由「郵差」口中說出,對方信服的程度居然相差到6倍以上。
但是,如果沒有數據可以舉例,怎麼辦?這時,不妨任意捏造。舉個例子,假設丈夫喜歡在馬桶上看書,而你希望他能戒掉在廁所裡久待的習慣。這時,你可以若無其事地這樣說:
「喂,老公,聽說搞外遇的男人76%都有在馬桶上看書的壞毛病。你也是一坐在馬桶上看書,就會超過30分鐘以上的人,對不對?」
這麼一來,丈夫就不敢再關在廁所裡不出來了。因為一旦在廁所裡看書,就會被老婆懷疑有外遇。這是可以立刻改變丈夫惡習的妙招,請各位務必試試看。

◎提出數據為證,讓他不得不信服
○1「喂,老公,我看到一篇報導上說,容易出現家暴行為的男性中,67%在吃飯時都會發出聲音,你吃飯也會這樣,對吧?」
○2「喂,老公,聽說容易禿頭的男性中,82%都習慣半夜不睡覺打電動。如果你在乎你的頭髮,何不少打一點電動呢?」
○3「喂,老公,據說無法功成名就的男性中,77%都有「完全不做家事」的傾向。相反地,成功的男性有九成都會分擔家事。而你這個人,什麼都不會幫我做,對吧?」

像上述的例子一樣提出來,丈夫應該就會慢慢朝你期望的方向改變。重點是,拿出你希望對方改變的行為與可能會排斥的行為間,有連結關係的假數據,攤在對方面前。
如果對方是受過完整訓練的科學家,可能會繼續深究:
「這項數據的出處呢?」
「訊息的來源有得到證實嗎?」
「是透過怎麼樣的實驗計畫所得到的數據?」
不過,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能力如此反駁。就算數據是捏造的,只要加上「科學式的包裝」,一般人就會心悅誠服,完全不需要擔心。

★有事情想拜託別人幫忙,該怎麼問?
找「關鍵人物」打關係,比自己親自出馬更有用
世界上有許多事其實「不必自己去做」,請他人代為執行反而比較順利。比方說,客戶要訂貨時,委由對方中意的負責人去接洽,便能順利談妥。
如果是由與對方不熟的自己去接洽,可能見十次面還無法達成協議;若是委由對方熟悉的人接洽,一次就能順利談成了。因此,委請他人代替自己出面,可減省體力和時間上的耗損。
假設想要讓A小姐行動,前提是要先找到與A小姐熟稔的B先生。然後拜託B先生:「可以幫我跟A小姐這麼說嗎?」
由你直接與A小姐聯絡,可能並不順利,但在中間插入B先生作緩衝,以「你→B先生→A小姐」的順序進行,就能打動A小姐的心。
我也是如此,當不熟識的人有工作想委託我時,我大部分都會說:「現在有點忙……」,想都不想便推辭。如果是熟人有事找我,我會馬上接受,完全不會考慮條件之類的,只是覺得「前輩的請託我無法拒絕」。

◎換個人出面,比自己更容易打動對方的心
紐約大學的費滋席蒙博士發表的一項數據指出,當同事有麻煩事找我們幫忙時,只有18.8%的人會接受;但好朋友來拜託時,高達52.9%的人都會接受。就算拜託的內容相同,但因為拜託的「人」不同,答案也會有所不同。
職場上也是,要與上司的太太而不是上司建立好交情。萬一有什麼事,就可以拜託上司的太太當說客。說句:「不好意思,能不能請夫人幫忙說句好話?」就能讓上司照你所希望的去做。
不論什麼樣的人,一定有個「剋星」,像是家人。有人在老婆面前就抬不起頭來,有人則是在母親或孩子面前,因此,要先找出對方的剋星,然後拜託那個人代替自己出面。
不需凡事都「親力親為」,不妨考慮有時「請別人代勞」吧!會比自己做來得輕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