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傳達的訊息
◎利用身體姿勢使精氣流動,傳達療效
若以身體姿勢和精氣流動的關係來說,由於肌肉原本就朝某個方向收縮,因此當你稍加協助讓它處於更加收縮的方向時,應該會找到最感舒適的關節位置,只要用手壓住那個部位,精氣的流動就會變得順暢。我自己親身試著做過後發覺果真如此。於是我開始採用這個做法,慢慢地調整找出人體精氣流動最順暢的姿勢或位置,進而改良成近似我目前的治療方法。
◎人體擁有恢復平衡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無意識狀態下已經做了許多維持平衡的動作,例如打呵欠或是睡覺翻身等;又好比說突然無意識地做某件事,就廣義的角度,也可以說是活元運動,像是藉由衝動購物、享用美食、沒來由想大掃除等無意識動作來調整我們的身體。從狹義的角度來解讀,也就是藉由身體本身的自主性動作來維持體內的平衡。
【愉氣、活元運動、身體慣性(體癖)】
◎「愉氣」手觸療法以暢通精氣
稍微碰觸或是靠近(不碰觸)身體,藉此取得體內的某種平衡;也就是說,利用暢通精氣,使其順暢流動來優化體內平衡。
◎「活元運動」意識下的自然律動
活元運動原本是指一旦暢通精氣,身體便會在當事人無意識的情況下自然律動。活元運動的動作形態有很多種,以野口整體的活元運動為例,看似普通的坐著,但身體卻會前後左右地搖晃或是扭動,大多以這類型的動作居多。譬如中國「氣功」當中有所謂的「自發動功」,雖然與野口整體有些不一樣,但也屬於活元運動。從更廣義的層面來看,「想去某個地方」的念頭,也是身體想要取得平衡的表徵。
當我們要做什麼快樂的事時,能量就會來到「丹田」(下腹部),但是,當我們要做些討厭的事時,能量就會來到「心窩」(上腹部中央),這種情況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像這些精神層面的平衡,也是屬於活元運動的一部分。
◎「身體慣性」擁有個體差異
將人們如何移動兩腿重心來為身體慣性進行分類,也就是重心放在前方或是後方,內側或是外側,或是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利用這個方式將身體慣性分類為前後、開合等五種,此外再加上「過敏」及「遲鈍」兩種;進一步將各種情況分為偶數身體慣性與奇數身體慣性,歸類出十二類。上下型=大腦型(第1類、第2類)
•左右型=消化器官型(第3類、第4類)
•前後型=呼吸器官型(第5類、第6類)
•扭曲型=泌尿器官型(第7類、第8類)
•開關型=骨盆型(第9類、第10類)
•過度敏感型(第11類)
•遲鈍型(第12類)
◎「健康」依人的個性而變化
就精氣流動的角度來說,氣流的偏向就是「身體慣性」。例如精氣容易往頭部流動,或是往左右流動時,這些傾向就是身體慣性。身體慣性並不需要設定絕對的基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良好狀態。
人類在成長、老化、死亡的過程中,有許多妨礙順利進行的事物,若要我定義我自己本身對於「整體」的想法,我認為就是「去除這些障礙物的技術」。就算只是去除其中的某一項,我們也就相對地生活得更輕鬆。
★氣與身體的關係
◎「氣」在根源處驅動生命
我們平時常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在意」、「擔心」、「舒服」、「噁心」等與「精氣」相關的用詞。若是將「氣」更嚴密地加以定義,我認為「氣」是在根源處驅動生命的物質。
雖然從一般的角度檢視,氣無法用手觸及,不過,無論是物品或是生物,必定都有氣場或是律動。我認為可以將「有些什麼」與「氣的存在」劃上等號。所謂存在(生命、物體),只要將它想像成氣海中的一種「形態」即可。
◎「氣」存在於人體及所有物體中
不僅是人類有「氣」,所有物體都存在著「氣」。例如當人與不同物體接近時,而人與物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也會受到某些影響。一旦有所反應,單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彼此就是處於會相互受到影響的關係上。
當你將意識朝向這個方位或是將視線投注於那邊,就可以說是氣動。我們將集中意識稱為專心。由於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將氣集中於某處,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那就是氣動。
◎精氣的流動與調節──「經絡」
在中國有所謂「經絡」的概念。經絡被視為人體中氣流的主要通道,而穴道可以說是從皮膚表面通往經絡的聯絡窗口,人體透過穴道來吸取並且釋放精氣以調整體內的氣流。
經絡不僅存在於體表,也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深層。經絡大致上分為奇經八脈以及十二經脈,雖然歸屬不同的流動,但卻互相有關連。從骶骨的基底部開始,沿脊柱向上昇起的氣流(在瑜伽領域稱為中脈,在經絡領域稱為督脉)為源流,它會流向全身。所謂氣流,並非只是在體內不斷地循環,也需要出口,必須進行釋放。因此,精氣在流過全身後會從末端或是皮膚表面釋放出去;另一方面,經絡也會從體表的穴道將氣引入體內。
一般來說,精氣大量流動並釋放的狀態才是健康的狀態。精氣流動並非只是在經絡這個狹小的範圍,而是需遍及全身每個角落才算是健康的狀態。若以細胞比擬,則精氣要流過每一個細胞。經絡在這當中擔任調節系統的角色,負責精氣的流動。
◎人體的共鳴
精氣的人體,就好比是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相互產生共鳴,如此一來,所謂的「順氣」或是「運氣」才得以成立。以常見的現象舉例,像是打呵欠會傳染,或是經過某人身旁時會感到格外緊張或放鬆,都是直接讓身體產生感覺的共鳴現象。
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有類似共鳴的反應,像是身上所穿的衣服、衣服的顏色或是樣式等,都會影響氣流。房屋也是相同的情況,只要有人居住,建築物與人之間就會出現共鳴關係,因此,有人居住的房屋和無人居住的空屋當然會產生變化;此外,房屋的結構也會改變氣流的方式。總而言之,房屋會影響人體,而人體的氣流也會影響房屋。
【體內器官協調,才能產生共鳴】
「共鳴」可說是彼此間擁有一種類似波動的物質,且各自存在著某種頻率。這種頻率不是堅硬的,而是有彈性,是能夠調整的,你也可以將它想像成是在為樂器調音或是進行合奏。
一個人的身體,其體內各個部位以及器官彼此間頻率協調的狀態,就是身體平衡良好的狀態,或可以想成是精氣流動非常順暢的狀態。譬如說,我們可以想像人體中充滿各種樂器,平衡的狀態就是所有樂器產生共鳴、順暢鳴響的狀態。所謂順暢鳴響,包括當接近其他物體時,該物體也會順暢鳴響,而且彼此體內共鳴的方式也會變好。
健康地過生活,就是像這樣順暢鳴響的狀態;反之,完全四分五裂,彼此之間蕩然無存共鳴的狀態,就是死亡。◎體內精氣順暢了,身體自然輕鬆
精氣的流動更加順暢後,接著就會出現精氣不斷由皮膚表面釋放的狀態,皮膚表面會覺得涼涼的。當體內精氣流動與釋放處於相抗衡的狀態時,就不會感到暖和或是涼爽,說得更詳細一點,也就是皮膚表面會涼涼的,但體內會覺得暖暖的。當精氣流動與釋放越強時,感受也會變得越明顯。
一旦氣流在某個部位堵住了,那個部位就會感到非常沉重。關節是體內特別容易堵塞的部位,當堵塞時,有時候會感到疼痛;相反的,一旦通暢後,就會感到輕鬆。例如,當腿往上抬感覺很沉重時,就是氣流堵住了;當氣流順暢時,就會覺得很輕。因此,基本上當你覺得全身都感到沉重時,就要意識到是氣流堵住了。所謂輕鬆的感覺,就是精氣順暢地流動以及釋放的狀態。
★疾病是生存的一部分
◎感冒是為了找回體內精氣的平衡
感冒時會因為每一年或是季節不同,身體發冷或是感到緊繃的部位也會有些許差別。
當我們發燒時,基本上能量會強烈集中於頭部,因此額頭會發熱;當能量完全集中至頭部後,接著就會朝手、腳的方向開始流動,此時氣流很強,所以常常會感到疼痛。一開始,以脊椎為中心的精氣流動會增強。不過,在這之前,第五胸椎處於過度敏感的狀態,第五胸椎似乎與全身的免疫力相關。因此,不只是感冒,每當各種免疫力開始作動時,第五胸椎就會處於過度敏感或扭曲的狀態。
◎人體平衡汰舊換新的過程
孩童有時會出現所謂「智慧熱」這種突然發燒的症狀,因處於成長的轉折點感冒而導致高燒。不過,一般來說,當我們面對某些事物進而打算變換體內精氣的平衡時,身體就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譬如換季時,身體為了適應新的氣候,會企圖改變精氣的平衡,此時就必須先瓦解原有的平衡,人體就是在平衡汰舊換新的過程中出現感冒症狀。
如果汰舊換新的過程進行得非常迅速,就不會出現感冒症狀,或者會出現近似感冒的狀態但不會發燒。總之,身體還是會出現某些變化。醫學上將感冒定義為「上呼吸道感染」,只要上呼吸道沒有發炎,就不能說是感冒。不過,還是有在更敏感部位發生變化的情況,因此才會出現各種症狀。◎發炎反應與平衡
無論咳嗽或是流鼻水都是一種發炎反應,因此,出現發炎反應也代表著人體的免疫活動變得活躍。雖然無法保證絕對不會因為這些免疫活動或是發炎的症狀喪命,不過,這些都只不過是症狀,很難想像會因為感冒而喪命。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體還是有些許通融性,就算服用一些藥,身體的免疫力還是大過於藥劑作用,因此病症還是會痊癒。不過,像類固醇這種硬是將發炎症狀壓下去的強力藥品,一旦過度使用絕對是有害的。正常的情況下,藥品本身並不會有強大殺傷力,所以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傷害,但仍無法根治疾病,最多能止住症狀。
從精氣的層面來說,能量在強烈流動的狀態下完全釋放,並且取得平衡,讓人體進入了新的平衡狀態。如果在過程中被打斷(使用藥品),能量的流動就會變得不夠強,導致人體無法取得新的平衡。
◎「鬱」和「躁」的狀態──眉心的緊繃與釋放
正常情況下,能量得以從眉心釋放,但是處於「鬱」的狀態時,眉心緊閉,能量完全無法釋放;當處於「躁」的狀態時,能量會異常地從這個部位釋放,如果用手貼近眉心,會感受到非常明顯的振動,這就是異常釋放的現象。「躁」是凝聚於某個部位無法獲得釋放的能量,突然間暴發般一洩而盡的情況。一旦「躁」的狀態持續,接下來就會轉變為「鬱」的狀態。
最近為什麼這樣的病症如此之多呢?我覺得是因為現今環境已經讓這些人不自覺地就想過度勉強自己。
★在動態間取得平衡
◎腿部內側的力量
腳底內側力量較弱的原因,經調查發現並非只是腳底,而是整條腿的內側,包含小腿、大腿在內,所有的內側肌肉都會比較沒有力氣。由於有太多人都出現這種狀態,試著思考可能的原因後,發現最大的影響來自於到處舖設的柏油路,導致人們必須以雙腳,尤其是膝蓋用力的狀態持續站立,或是也必須用這樣的姿勢行走所致。
腿部內側之所以會使不上力,恐怕是因為人類原本就不是在平坦的地方過生活。數萬年來人類總是踩著凹凸不平的地面,因此人體構造並非是為了要在平坦地方生活。就連日本的地面也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才變得到處都很平坦,所以人體出現不適應的症狀。膝蓋在打直的狀態下漸漸硬化,由於腿部內側使不上力,因此身體難以保持平衡。◎肌肉支撐著脊椎
腹部側邊有兩塊名為「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的肌肉,看起來像是斜面寬廣的包覆物,緊緊地從周圍包覆般支撐著人體。脊椎看似自行佇立的鐵架,事實上並非如此,脊椎由許多骨骼構成,若不藉由肌肉自四周拉扯保持平衡的話,根本無法立起來。
上了年紀之後,原本支撐關節的肌肉如果逐漸失去力量,硬化的脊椎反而比較容易支撐得住,這是人體對老化喪失體力的一種適應方式。雖然就外觀來看有些許不妥,不過對人體來說這樣比較輕鬆。因此,駝背不見得一定是不好的,對老年人來說,駝背的姿勢可能比較輕鬆。當腹部使不上力時,彎著腰反而比較輕鬆。所以人才會漸漸駝背。
★人體的各種症狀與精氣
◎解讀人體常見的症狀
•風濕症
•出汗、免疫反應
•圓形禿
•慢性腎炎
•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哮喘
•子宮肌瘤
•頸肩腕症候群
•精神的症狀
•暈眩
•外傷
•慢性症狀
★時代與體質
◎兩極體質的時代,相互共鳴就能重拾元氣
例如人體內各種器官分別發揮不同功能,各有各的頻率與聲響。雖然頻率不同,但是整體聽起來感覺像是一種聲響。每個項目雖然各自獨立,不過卻會在某處產生共鳴。以細胞舉例,取出一個細胞放入培養液中與取出多個放入培養液相比,放入多個細胞的這一方顯然生存比較久,人類存活也是同樣的道理。人類集合多種器官,雖然不表示它們將相互協助,不過卻可以活得比較久。像草履蟲這種生物,一旦細胞分裂數次後,就會在某個時點喪失分裂能力,並且藉由結合來恢復分裂能力。
一旦有了某種交流,有時候就會變得有活力。這並非只是意味著要相互認同彼此的差異,而是一旦有得以交流的機會,雙方都將變得十分有活力。
★整體法的實際應用
◎33個實際應用篇
日常生活動作的導氣,像是「打呵欠」、「伸懶腰」、「抖腳」、「呼吸」等,好好做就能改善身體精氣;微妙運動調整身體的平衡,讓身體富有彈性,精氣自然暢通。藉由上述的姿勢與動作,調整改善精氣不暢的種種身體症狀。
★附錄
◎精氣流動的方法
◎利用身體姿勢使精氣流動,傳達療效
若以身體姿勢和精氣流動的關係來說,由於肌肉原本就朝某個方向收縮,因此當你稍加協助讓它處於更加收縮的方向時,應該會找到最感舒適的關節位置,只要用手壓住那個部位,精氣的流動就會變得順暢。我自己親身試著做過後發覺果真如此。於是我開始採用這個做法,慢慢地調整找出人體精氣流動最順暢的姿勢或位置,進而改良成近似我目前的治療方法。
◎人體擁有恢復平衡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在無意識狀態下已經做了許多維持平衡的動作,例如打呵欠或是睡覺翻身等;又好比說突然無意識地做某件事,就廣義的角度,也可以說是活元運動,像是藉由衝動購物、享用美食、沒來由想大掃除等無意識動作來調整我們的身體。從狹義的角度來解讀,也就是藉由身體本身的自主性動作來維持體內的平衡。
【愉氣、活元運動、身體慣性(體癖)】
◎「愉氣」手觸療法以暢通精氣
稍微碰觸或是靠近(不碰觸)身體,藉此取得體內的某種平衡;也就是說,利用暢通精氣,使其順暢流動來優化體內平衡。
◎「活元運動」意識下的自然律動
活元運動原本是指一旦暢通精氣,身體便會在當事人無意識的情況下自然律動。活元運動的動作形態有很多種,以野口整體的活元運動為例,看似普通的坐著,但身體卻會前後左右地搖晃或是扭動,大多以這類型的動作居多。譬如中國「氣功」當中有所謂的「自發動功」,雖然與野口整體有些不一樣,但也屬於活元運動。從更廣義的層面來看,「想去某個地方」的念頭,也是身體想要取得平衡的表徵。
當我們要做什麼快樂的事時,能量就會來到「丹田」(下腹部),但是,當我們要做些討厭的事時,能量就會來到「心窩」(上腹部中央),這種情況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像這些精神層面的平衡,也是屬於活元運動的一部分。
◎「身體慣性」擁有個體差異
將人們如何移動兩腿重心來為身體慣性進行分類,也就是重心放在前方或是後方,內側或是外側,或是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利用這個方式將身體慣性分類為前後、開合等五種,此外再加上「過敏」及「遲鈍」兩種;進一步將各種情況分為偶數身體慣性與奇數身體慣性,歸類出十二類。上下型=大腦型(第1類、第2類)
•左右型=消化器官型(第3類、第4類)
•前後型=呼吸器官型(第5類、第6類)
•扭曲型=泌尿器官型(第7類、第8類)
•開關型=骨盆型(第9類、第10類)
•過度敏感型(第11類)
•遲鈍型(第12類)
◎「健康」依人的個性而變化
就精氣流動的角度來說,氣流的偏向就是「身體慣性」。例如精氣容易往頭部流動,或是往左右流動時,這些傾向就是身體慣性。身體慣性並不需要設定絕對的基準,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良好狀態。
人類在成長、老化、死亡的過程中,有許多妨礙順利進行的事物,若要我定義我自己本身對於「整體」的想法,我認為就是「去除這些障礙物的技術」。就算只是去除其中的某一項,我們也就相對地生活得更輕鬆。
★氣與身體的關係
◎「氣」在根源處驅動生命
我們平時常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在意」、「擔心」、「舒服」、「噁心」等與「精氣」相關的用詞。若是將「氣」更嚴密地加以定義,我認為「氣」是在根源處驅動生命的物質。
雖然從一般的角度檢視,氣無法用手觸及,不過,無論是物品或是生物,必定都有氣場或是律動。我認為可以將「有些什麼」與「氣的存在」劃上等號。所謂存在(生命、物體),只要將它想像成氣海中的一種「形態」即可。
◎「氣」存在於人體及所有物體中
不僅是人類有「氣」,所有物體都存在著「氣」。例如當人與不同物體接近時,而人與物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也會受到某些影響。一旦有所反應,單從這一點來看,我覺得彼此就是處於會相互受到影響的關係上。
當你將意識朝向這個方位或是將視線投注於那邊,就可以說是氣動。我們將集中意識稱為專心。由於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將氣集中於某處,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那就是氣動。
◎精氣的流動與調節──「經絡」
在中國有所謂「經絡」的概念。經絡被視為人體中氣流的主要通道,而穴道可以說是從皮膚表面通往經絡的聯絡窗口,人體透過穴道來吸取並且釋放精氣以調整體內的氣流。
經絡不僅存在於體表,也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深層。經絡大致上分為奇經八脈以及十二經脈,雖然歸屬不同的流動,但卻互相有關連。從骶骨的基底部開始,沿脊柱向上昇起的氣流(在瑜伽領域稱為中脈,在經絡領域稱為督脉)為源流,它會流向全身。所謂氣流,並非只是在體內不斷地循環,也需要出口,必須進行釋放。因此,精氣在流過全身後會從末端或是皮膚表面釋放出去;另一方面,經絡也會從體表的穴道將氣引入體內。
一般來說,精氣大量流動並釋放的狀態才是健康的狀態。精氣流動並非只是在經絡這個狹小的範圍,而是需遍及全身每個角落才算是健康的狀態。若以細胞比擬,則精氣要流過每一個細胞。經絡在這當中擔任調節系統的角色,負責精氣的流動。
◎人體的共鳴
精氣的人體,就好比是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相互產生共鳴,如此一來,所謂的「順氣」或是「運氣」才得以成立。以常見的現象舉例,像是打呵欠會傳染,或是經過某人身旁時會感到格外緊張或放鬆,都是直接讓身體產生感覺的共鳴現象。
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有類似共鳴的反應,像是身上所穿的衣服、衣服的顏色或是樣式等,都會影響氣流。房屋也是相同的情況,只要有人居住,建築物與人之間就會出現共鳴關係,因此,有人居住的房屋和無人居住的空屋當然會產生變化;此外,房屋的結構也會改變氣流的方式。總而言之,房屋會影響人體,而人體的氣流也會影響房屋。
【體內器官協調,才能產生共鳴】
「共鳴」可說是彼此間擁有一種類似波動的物質,且各自存在著某種頻率。這種頻率不是堅硬的,而是有彈性,是能夠調整的,你也可以將它想像成是在為樂器調音或是進行合奏。
一個人的身體,其體內各個部位以及器官彼此間頻率協調的狀態,就是身體平衡良好的狀態,或可以想成是精氣流動非常順暢的狀態。譬如說,我們可以想像人體中充滿各種樂器,平衡的狀態就是所有樂器產生共鳴、順暢鳴響的狀態。所謂順暢鳴響,包括當接近其他物體時,該物體也會順暢鳴響,而且彼此體內共鳴的方式也會變好。
健康地過生活,就是像這樣順暢鳴響的狀態;反之,完全四分五裂,彼此之間蕩然無存共鳴的狀態,就是死亡。◎體內精氣順暢了,身體自然輕鬆
精氣的流動更加順暢後,接著就會出現精氣不斷由皮膚表面釋放的狀態,皮膚表面會覺得涼涼的。當體內精氣流動與釋放處於相抗衡的狀態時,就不會感到暖和或是涼爽,說得更詳細一點,也就是皮膚表面會涼涼的,但體內會覺得暖暖的。當精氣流動與釋放越強時,感受也會變得越明顯。
一旦氣流在某個部位堵住了,那個部位就會感到非常沉重。關節是體內特別容易堵塞的部位,當堵塞時,有時候會感到疼痛;相反的,一旦通暢後,就會感到輕鬆。例如,當腿往上抬感覺很沉重時,就是氣流堵住了;當氣流順暢時,就會覺得很輕。因此,基本上當你覺得全身都感到沉重時,就要意識到是氣流堵住了。所謂輕鬆的感覺,就是精氣順暢地流動以及釋放的狀態。
★疾病是生存的一部分
◎感冒是為了找回體內精氣的平衡
感冒時會因為每一年或是季節不同,身體發冷或是感到緊繃的部位也會有些許差別。
當我們發燒時,基本上能量會強烈集中於頭部,因此額頭會發熱;當能量完全集中至頭部後,接著就會朝手、腳的方向開始流動,此時氣流很強,所以常常會感到疼痛。一開始,以脊椎為中心的精氣流動會增強。不過,在這之前,第五胸椎處於過度敏感的狀態,第五胸椎似乎與全身的免疫力相關。因此,不只是感冒,每當各種免疫力開始作動時,第五胸椎就會處於過度敏感或扭曲的狀態。
◎人體平衡汰舊換新的過程
孩童有時會出現所謂「智慧熱」這種突然發燒的症狀,因處於成長的轉折點感冒而導致高燒。不過,一般來說,當我們面對某些事物進而打算變換體內精氣的平衡時,身體就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譬如換季時,身體為了適應新的氣候,會企圖改變精氣的平衡,此時就必須先瓦解原有的平衡,人體就是在平衡汰舊換新的過程中出現感冒症狀。
如果汰舊換新的過程進行得非常迅速,就不會出現感冒症狀,或者會出現近似感冒的狀態但不會發燒。總之,身體還是會出現某些變化。醫學上將感冒定義為「上呼吸道感染」,只要上呼吸道沒有發炎,就不能說是感冒。不過,還是有在更敏感部位發生變化的情況,因此才會出現各種症狀。◎發炎反應與平衡
無論咳嗽或是流鼻水都是一種發炎反應,因此,出現發炎反應也代表著人體的免疫活動變得活躍。雖然無法保證絕對不會因為這些免疫活動或是發炎的症狀喪命,不過,這些都只不過是症狀,很難想像會因為感冒而喪命。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體還是有些許通融性,就算服用一些藥,身體的免疫力還是大過於藥劑作用,因此病症還是會痊癒。不過,像類固醇這種硬是將發炎症狀壓下去的強力藥品,一旦過度使用絕對是有害的。正常的情況下,藥品本身並不會有強大殺傷力,所以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傷害,但仍無法根治疾病,最多能止住症狀。
從精氣的層面來說,能量在強烈流動的狀態下完全釋放,並且取得平衡,讓人體進入了新的平衡狀態。如果在過程中被打斷(使用藥品),能量的流動就會變得不夠強,導致人體無法取得新的平衡。
◎「鬱」和「躁」的狀態──眉心的緊繃與釋放
正常情況下,能量得以從眉心釋放,但是處於「鬱」的狀態時,眉心緊閉,能量完全無法釋放;當處於「躁」的狀態時,能量會異常地從這個部位釋放,如果用手貼近眉心,會感受到非常明顯的振動,這就是異常釋放的現象。「躁」是凝聚於某個部位無法獲得釋放的能量,突然間暴發般一洩而盡的情況。一旦「躁」的狀態持續,接下來就會轉變為「鬱」的狀態。
最近為什麼這樣的病症如此之多呢?我覺得是因為現今環境已經讓這些人不自覺地就想過度勉強自己。
★在動態間取得平衡
◎腿部內側的力量
腳底內側力量較弱的原因,經調查發現並非只是腳底,而是整條腿的內側,包含小腿、大腿在內,所有的內側肌肉都會比較沒有力氣。由於有太多人都出現這種狀態,試著思考可能的原因後,發現最大的影響來自於到處舖設的柏油路,導致人們必須以雙腳,尤其是膝蓋用力的狀態持續站立,或是也必須用這樣的姿勢行走所致。
腿部內側之所以會使不上力,恐怕是因為人類原本就不是在平坦的地方過生活。數萬年來人類總是踩著凹凸不平的地面,因此人體構造並非是為了要在平坦地方生活。就連日本的地面也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才變得到處都很平坦,所以人體出現不適應的症狀。膝蓋在打直的狀態下漸漸硬化,由於腿部內側使不上力,因此身體難以保持平衡。◎肌肉支撐著脊椎
腹部側邊有兩塊名為「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的肌肉,看起來像是斜面寬廣的包覆物,緊緊地從周圍包覆般支撐著人體。脊椎看似自行佇立的鐵架,事實上並非如此,脊椎由許多骨骼構成,若不藉由肌肉自四周拉扯保持平衡的話,根本無法立起來。
上了年紀之後,原本支撐關節的肌肉如果逐漸失去力量,硬化的脊椎反而比較容易支撐得住,這是人體對老化喪失體力的一種適應方式。雖然就外觀來看有些許不妥,不過對人體來說這樣比較輕鬆。因此,駝背不見得一定是不好的,對老年人來說,駝背的姿勢可能比較輕鬆。當腹部使不上力時,彎著腰反而比較輕鬆。所以人才會漸漸駝背。
★人體的各種症狀與精氣
◎解讀人體常見的症狀
•風濕症
•出汗、免疫反應
•圓形禿
•慢性腎炎
•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哮喘
•子宮肌瘤
•頸肩腕症候群
•精神的症狀
•暈眩
•外傷
•慢性症狀
★時代與體質
◎兩極體質的時代,相互共鳴就能重拾元氣
例如人體內各種器官分別發揮不同功能,各有各的頻率與聲響。雖然頻率不同,但是整體聽起來感覺像是一種聲響。每個項目雖然各自獨立,不過卻會在某處產生共鳴。以細胞舉例,取出一個細胞放入培養液中與取出多個放入培養液相比,放入多個細胞的這一方顯然生存比較久,人類存活也是同樣的道理。人類集合多種器官,雖然不表示它們將相互協助,不過卻可以活得比較久。像草履蟲這種生物,一旦細胞分裂數次後,就會在某個時點喪失分裂能力,並且藉由結合來恢復分裂能力。
一旦有了某種交流,有時候就會變得有活力。這並非只是意味著要相互認同彼此的差異,而是一旦有得以交流的機會,雙方都將變得十分有活力。
★整體法的實際應用
◎33個實際應用篇
日常生活動作的導氣,像是「打呵欠」、「伸懶腰」、「抖腳」、「呼吸」等,好好做就能改善身體精氣;微妙運動調整身體的平衡,讓身體富有彈性,精氣自然暢通。藉由上述的姿勢與動作,調整改善精氣不暢的種種身體症狀。
★附錄
◎精氣流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