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節錄)
我們不時會有社交焦慮,包括公開演講、認識陌生人、與權威人物打交道,以及被別人觀察,這些都是讓人感到不自在的常見情況。所有情況都涉及他人,並且都可能引發對別人負面評價的恐懼。你不孤單,對於我們其中一些人來說,這些情況不僅讓人不自在,而且讓人害怕,然後我們可能會想出藉口,來避免發表演講、參加聚會、會見權威人士或在他人面前表演。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種焦慮可能非常嚴重,甚至妨礙生活,在這些情況下,社交焦慮的程度可能已經超過閾值,到達社交焦慮症的程度,社交焦慮症是官方認定的精神疾病(也稱為社交恐懼症)。然而,好消息是有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因應它,本書描述了這些策略。
本書將非常詳細地描述社交焦慮的原因,這些原因不僅僅是假設或意見,而是基於大量研究,我將予以總結。然而,本書不是科學教科書,而是為了那些正苦於社交焦慮並試圖解決它的讀者而寫。我將在本書把這些以證據為基礎的策略轉化為具體策略,讓你可以用來處理社交焦慮。事實證明,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讓自己暴露在你想迴避的情境中。這似乎是悖論,面對恐懼該如何減少恐懼?這個做法有效其實具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焦慮的自然反應是迴避,因為焦慮是非常不愉快的經驗,面對它需要勇氣,現在你正展現勇氣。迴避與焦慮密切相關,迴避的短期正面結果是暫時鬆一口氣,但長期的負面後果是生活受到限制,過得不滿意甚至悲慘。
如果你繼續讀下去,保持開放的心態,並有動力克服焦慮,讀完本書就會感覺好一點。研究表明,四分之三的社交焦慮症患者運用這些技巧時,他們的問題將獲得顯著且持久的改善,本書將幫助你擺脫社交焦慮的支配,讓你能過著有意義的幸福生活。
也許這不是你看過的第一本相關書籍,若是如此,無論你之前嘗試過什麼方法,可能效果都不佳。這次將有所不同,請繼續讀下去,我會告訴你原因。
社交焦慮與極度害羞很常見,許多社交情境都會引起我們的不自在感受。對公開演講的恐懼是最常被認定的恐懼,甚至比對死亡的恐懼還普遍。事實上,社交焦慮非常普遍,它似乎是人類的正常反應,以確保我們符合團體的期望,並且不違反社會規範。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社會支持對我們的情緒健康至關重要,從古至今,個體在團體中的生存機會更大,這表明社交焦慮具有演化適應能力。
雖然社交焦慮很常見,但它可能變得非常嚴重,導致它從只是讓人不自在到嚴重妨礙生活,例如一些極具才華的人,可能因為無法應對社交表現的要求而從大學輟學,或者他們可能選擇明顯低於自己能力及天賦的職業,只是為了迴避某些情境,上述乃是壞消息。好消息是,對於有這種讓人衰弱的疾病的患者而言,存在著有效的治療方法。
過去十五年,我與同事基於大量研究,開發了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用於治療社交焦慮,這種方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人們辨認與改變負面思考模式,以實現行為與情緒的正面變化,專為社交焦慮症患者量身打造。
儘管許多早期研究以小組形式提供這種治療,但我的朋友烏利.史丹吉爾(Uli Stangier)及其同事表明,其中一些策略的個體化方法將帶來更好的結果。我們的學術論文首次描述了該方法,成為引用次數極高的科學文獻論文,並且被發現是對社交焦慮症極有效的心理療法之一。評估該方法的許多研究已經產生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即使從長遠來看,其成功率也達到70至75%。因此,我們的治療方法被美國心理學會(第十二分會-臨床心理學分會)認定為「以經驗為依據的治療」,本書將透過你能自行使用的方式來描述這種方法。
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大家有獨特的經歷與優缺點,因此,沒有單一方法能以相同的方式,來解決所有人的全部問題。有些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效果很好,而有些策略則對其他人來說效果更好,通用的方法鮮少帶來成功,然而,這是大多數自助書籍追求的方法。本書不同,你將學習探索並找到適合自己解決特定問題的正確策略,社交焦慮包含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人害怕社交情境是因為他們非常害羞,一些人害怕社交情境是因為對自己的看法相當負面,還有一些人的自我意識總體上健康,但在特定的社交表現場合感到極度恐懼。本書承認這種異質性,並針對你的特定問題提供正確的策略。
首先,我將描述社交焦慮及恐懼的本質、來源,以及維持原因,然後你將學習控制恐懼和減少焦慮的技巧。建立這個基礎後,你將開發工具來因應社交焦慮的不同層面,這些策略彼此相關,但也可以當成獨立策略加以運用。你就是你的個人問題專家,因此,你處於解決問題的最佳位置,我建議你先閱讀整本書並學習所有策略,然後再回到對你最有效的策略。
第一章描述問題,將為你提供關於社交焦慮的重要資訊與事實、臨床表現、診斷定義(即許多醫生用來判定問題嚴重程度的標準)、盛行率(即在一般人口的常見程度)、對我們生活的干擾、其演化重要性及生物意義。你將了解到社交焦慮是常見問題,甚至是正常問題,這是讓我們成為人類的一環,如果沒有它,我們這個物種就無法生存。然而,社交焦慮也可能成為問題,當它超過關鍵閾值,甚至會變成精神障礙,然後就讓人感到痛苦、干擾和變得普遍。為了理解這種適應性感受可能變成問題的原因與時間點,我們必須先辨認社交焦慮的不同組成要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章檢視了儘管(或者也許是因為)我們每天面臨如此多的社交情境,社交焦慮仍然存在的原因,這些維持因素對於理解克服問題的建議策略,以及人們的社交焦慮為何持續存在的差異至關重要。我將在本書描述的干預措施背後的理論核心是,人們在社交情境感到擔憂,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社會標準(即期望與社會目標)很高。他們希望給別人留下特殊印象,同時懷疑自己能否做到這一點,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定義目標,並選擇可實現的具體行為策略來實現這些目標。這導致社交憂慮與自我關注進一步增加,從而引發許多密切相關的認知反應(即思想與信念)。
具體來說,弱勢個體誇大社會事故的可能性與社交情境涉及的潛在社會成本。社交焦慮症患者認為自己陷入表現得無能與讓人難以接受的危險,並相信這將導致災難後果。他們進一步認為自己在社交情境幾乎無法控制焦慮反應,誇大自己的焦慮反應引起別人關注的程度。這些反應彼此密切相關,並與在社交情境負面地看待自己的傾向有關。這些因素受到觸發會加劇社交焦慮,結果這個人將採取迴避和/或安全行為,接著事後反芻思考。這個循環依靠自身持續下去,最終導致問題維持並進一步惡化,針對每個維持因素的策略將在後續章節描述。
第三章介紹被稱為「暴露」的策略(也就是讓自己面對具有威脅的社交情境,藉此測試信念),並解釋它是克服社交焦慮的重要工具之原因。這個重要的章節指出,迴避是焦慮維持的主要原因,對於任何形式的焦慮都是如此,但有社交焦慮的人不是迴避社交情境,而是迴避充分面對恐懼。因此,迴避策略可能採取許多不同的形式,其中一些也許是非常微妙的行為,為我們帶來安全感,這些安全行為是社交焦慮成為持久問題的重要原因。
我們在第四章討論關於焦慮的想法及思維的本質,這兩種基本的適應不良思維方式,是機率高估(誇大不愉快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災難化思維(對不愉快的結果小題大作)。你將學習特定的技巧,我稱為「思考工具」,來對抗這些適應不良的思考方式。
第五章介紹一項練習,我發現它是治療社交焦慮極有效的單一策略之一。某種程度上,這項專注於面對社交事故的練習,是許多不同策略的結果與組合。我的經驗是,一旦患者接受它,他們的社交焦慮就會像沙漠豔陽下的冰淇淋般融化消失,這就像開啟阿拉丁神燈,最終釋放了精靈,而精靈將永遠不想再回到神燈裡。
第六章針對有社交焦慮者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即他們作為社會客體的負面扭曲自我意識。透過注意力訓練練習,你將學習如何調整自我關注,並且透過「鏡像暴露」與「自己的聲音暴露」練習,最終將對真實的自己與外表感到更自在。我還討論了稱為慈愛或梅塔冥想(loving-kindness〔metta〕meditation)的練習,增強你對自己與他人的感情,對於患有嚴重社交焦慮症與憂鬱症的人尤其有益。
第七章描述降低神經系統激發狀態的簡單工具,這樣就不會妨礙使用其他技巧。我們在這一章討論內感受習慣化練習(interoceptive habituation exercise)及放鬆練習。「內感受」一詞是指對身體症狀的體驗與感知,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紅、雙手發冷等,這些症狀可能非常強烈且讓人痛苦。透過內感受習慣化練習,將學習到當你在社交情境出現這些症狀時,如何變得比較不痛苦。這裡的習慣化一詞,是指一種簡單的學習形式,在此期間,你對刺激的本能反應會隨著重複的呈現而減弱。
在內感受習慣化的情況下,你會反覆出現可怕的身體經驗(如心跳加速),逐漸導致焦慮減少,或者你可以選擇透過漸進式肌肉放鬆(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的流行放鬆技巧,來主動降低激發狀態,從而減輕這些症狀的強度。然而,我必須指出的是,這些技巧不應該被用來迴避這種情況下的恐懼感,相反地,你應該在身體症狀強烈且讓人痛苦,而導致注意力分散並妨礙你暴露於社交情境的能力時使用,請將它們視為必須少用的緊急工具。
第八章討論改善社交技巧的簡單工具,儘管大多數患有極端社交焦慮症的人,都擁有足夠或非常優秀的社交技巧,但有些人確實苦於技巧問題。我在這裡將情境敏感度與靈活度評為社交互動必須考慮的重要層面,社交技巧始終是因地制宜,這意味著所需的特定技巧取決於環境與文化等。然後我會檢視一些互動技巧、社交表現、演講技巧,這些技巧可以幫助你因應不同的社交需求。
第一章 社交焦慮是什麼?(節錄)
為何感到社交焦慮?
有點害羞內向並不是問題。情況恰恰相反,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甚至你的一些朋友、同事可能都有點內向,人們有些社交焦慮甚至可能是種魅力。我們似乎對憤怒、批評或社會非難的其他方法很敏感,並且自然地渴望與同儕合得來並被接納。社交焦慮的早期跡象存在於人類的典型發育過程,例如嬰兒出生後的八到九個月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出焦慮跡象,這種發展與對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依戀不斷增加一致。換句話說,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社交焦慮。
因此,某種程度的社交焦慮似乎有其必要且具備適應能力,演化的壓力促進社會合作。團體比缺乏支持的單一個體更可能生存,團體讓人類能克服驚人的挑戰。團體可以委派責任;在狩獵採集社會,孩子由母親養育,父親採集食物,偶爾也會捕獵無法獨自捕獲的獵物。同樣地,一群狼在狩獵上會比一匹狼更成功。團體提供形成超有機體所需的社會結構,包括蜂窩、鳥群、魚群、人類部落、文化團體,因此成為團體的一分子是生存的演化必然性,社會心理學家稱此為「歸屬需求」。
英國研究人員彼得.特羅爾(Peter Trower)與保羅.吉伯特(Paul Gilbert)認為,社交焦慮的演化目的可能是促進複雜社會團體的運作,從而增加每個成員與人類物種的生存可能性。根據該理論,獲得食物、性伴侶、個人空間等資源的機會,與較高的社會階級地位有關,因此,團體成員若非競爭階級更高的地位,就是至少嘗試維持目前的地位。這種情況會導致團體成員之間持續不斷的激烈爭鬥,最終可能危及整個團體的生存,除非有適當的管理制度來因應這種趨勢。
特羅爾與吉伯特認為,下屬成員對團體主導成員的社交焦慮與發出服從信號的意願,構成這種管理制度,因為它可以防止或限制團體成員之間的衝突。然而,這在人類演化的早期階段可能是正確的,現在或許就不正確了,一種特徵的功能可能在數千年裡有所變化。儘管如此,社交焦慮在某個時刻可能具有重要的演化生存價值,也許是因為它激發從屬成員的順從行為,並抑制主導成員的侵略行為,這或許讓從屬成員得以繼續是社會團體的一分子,並且接近主導成員。
因此,社交焦慮可能是自我保護本能的表現。話說回來,當時有益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來說,輕則讓人煩惱,最壞的情況是嚴重妨礙健康。如果社交恐懼妨礙我們的生活,就可能成為問題並導致適應不良。後來的研究多多少少支持特羅爾與吉伯特的模型,並進一步顯示患有社交焦慮症的個體,認為社會威脅挑戰了社會連結及其在社會階級的相對地位。
當社交焦慮變成疾病
社交焦慮症的界定特徵是過度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當我們成為關注的焦點,並且被要求在別人面前表現,就常常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常接觸到其他人,經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且必須頻繁地在別人面前表現。我們都曾在別人面前經歷重要的考試情境,例如口試與公開演講,但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境,只是規模較小,例如可能必須在人們面前簽字,或者在人們面前數零錢,或者為人們指路、問路等。直到1980年,隨著美國精神醫學會(APA 1980)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第三版出版,社交焦慮症才首次被認為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目標是定義與描述所有已知的精神疾病(即精神障礙),社交焦慮症是其中之一。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列出了鑑別社交焦慮症最重要特徵的一組標準,藉此定義這項疾病,這些標準的最新修訂版於2005年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APA 2013)發布。世界衛生組織也出版了一份診斷手冊,目前發布在第十一個修訂版本──《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其社交焦慮症標準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標準非常相似。
以下是《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列出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準。
基本(必需)功能
‧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持續出現明顯且過度的恐懼或焦慮,例如社交互動(像是交談),覺得自己受到觀察時做某事(如在別人面前吃喝),或者在別人面前表現(如發表意見)。
‧擔心自己的行為方式或表現出焦慮症狀,會得到別人的負面評價(例如丟臉與尷尬,導致拒絕或冒犯)。
‧始終迴避或忍受相關的社交情境,並伴隨強烈的恐懼或焦慮。
‧並非暫時的症狀,也就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例如至少數個月)。
‧無法以另一種精神疾病(如懼曠症、身體臆形症、嗅覺牽連障礙)更恰當地解釋這些症狀。
‧這些症狀導致因經歷持續焦慮症狀而嚴重痛苦,或者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遭受嚴重損害。如果要維持功能運作,只能透過額外的巨大努力。
界定特徵是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表現出明顯且過度的恐懼或焦慮,一些社交焦慮症患者只害怕某些表現情境(例如公開演講、在餐廳用餐、使用公廁,或在人們觀看時寫作),其他患者則表現出廣泛的恐懼,其中可能包括許多社交場合與互動情境(例如結識陌生人、出門約會,或者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一些人描述對於臉紅、出汗或顫抖等身體症狀的擔憂,而不是最初對負面評價的恐懼。
我們不時會有社交焦慮,包括公開演講、認識陌生人、與權威人物打交道,以及被別人觀察,這些都是讓人感到不自在的常見情況。所有情況都涉及他人,並且都可能引發對別人負面評價的恐懼。你不孤單,對於我們其中一些人來說,這些情況不僅讓人不自在,而且讓人害怕,然後我們可能會想出藉口,來避免發表演講、參加聚會、會見權威人士或在他人面前表演。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種焦慮可能非常嚴重,甚至妨礙生活,在這些情況下,社交焦慮的程度可能已經超過閾值,到達社交焦慮症的程度,社交焦慮症是官方認定的精神疾病(也稱為社交恐懼症)。然而,好消息是有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因應它,本書描述了這些策略。
本書將非常詳細地描述社交焦慮的原因,這些原因不僅僅是假設或意見,而是基於大量研究,我將予以總結。然而,本書不是科學教科書,而是為了那些正苦於社交焦慮並試圖解決它的讀者而寫。我將在本書把這些以證據為基礎的策略轉化為具體策略,讓你可以用來處理社交焦慮。事實證明,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讓自己暴露在你想迴避的情境中。這似乎是悖論,面對恐懼該如何減少恐懼?這個做法有效其實具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焦慮的自然反應是迴避,因為焦慮是非常不愉快的經驗,面對它需要勇氣,現在你正展現勇氣。迴避與焦慮密切相關,迴避的短期正面結果是暫時鬆一口氣,但長期的負面後果是生活受到限制,過得不滿意甚至悲慘。
如果你繼續讀下去,保持開放的心態,並有動力克服焦慮,讀完本書就會感覺好一點。研究表明,四分之三的社交焦慮症患者運用這些技巧時,他們的問題將獲得顯著且持久的改善,本書將幫助你擺脫社交焦慮的支配,讓你能過著有意義的幸福生活。
也許這不是你看過的第一本相關書籍,若是如此,無論你之前嘗試過什麼方法,可能效果都不佳。這次將有所不同,請繼續讀下去,我會告訴你原因。
社交焦慮與極度害羞很常見,許多社交情境都會引起我們的不自在感受。對公開演講的恐懼是最常被認定的恐懼,甚至比對死亡的恐懼還普遍。事實上,社交焦慮非常普遍,它似乎是人類的正常反應,以確保我們符合團體的期望,並且不違反社會規範。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社會支持對我們的情緒健康至關重要,從古至今,個體在團體中的生存機會更大,這表明社交焦慮具有演化適應能力。
雖然社交焦慮很常見,但它可能變得非常嚴重,導致它從只是讓人不自在到嚴重妨礙生活,例如一些極具才華的人,可能因為無法應對社交表現的要求而從大學輟學,或者他們可能選擇明顯低於自己能力及天賦的職業,只是為了迴避某些情境,上述乃是壞消息。好消息是,對於有這種讓人衰弱的疾病的患者而言,存在著有效的治療方法。
過去十五年,我與同事基於大量研究,開發了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用於治療社交焦慮,這種方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人們辨認與改變負面思考模式,以實現行為與情緒的正面變化,專為社交焦慮症患者量身打造。
儘管許多早期研究以小組形式提供這種治療,但我的朋友烏利.史丹吉爾(Uli Stangier)及其同事表明,其中一些策略的個體化方法將帶來更好的結果。我們的學術論文首次描述了該方法,成為引用次數極高的科學文獻論文,並且被發現是對社交焦慮症極有效的心理療法之一。評估該方法的許多研究已經產生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即使從長遠來看,其成功率也達到70至75%。因此,我們的治療方法被美國心理學會(第十二分會-臨床心理學分會)認定為「以經驗為依據的治療」,本書將透過你能自行使用的方式來描述這種方法。
沒有兩個人完全相同,大家有獨特的經歷與優缺點,因此,沒有單一方法能以相同的方式,來解決所有人的全部問題。有些策略對某些人來說效果很好,而有些策略則對其他人來說效果更好,通用的方法鮮少帶來成功,然而,這是大多數自助書籍追求的方法。本書不同,你將學習探索並找到適合自己解決特定問題的正確策略,社交焦慮包含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人害怕社交情境是因為他們非常害羞,一些人害怕社交情境是因為對自己的看法相當負面,還有一些人的自我意識總體上健康,但在特定的社交表現場合感到極度恐懼。本書承認這種異質性,並針對你的特定問題提供正確的策略。
首先,我將描述社交焦慮及恐懼的本質、來源,以及維持原因,然後你將學習控制恐懼和減少焦慮的技巧。建立這個基礎後,你將開發工具來因應社交焦慮的不同層面,這些策略彼此相關,但也可以當成獨立策略加以運用。你就是你的個人問題專家,因此,你處於解決問題的最佳位置,我建議你先閱讀整本書並學習所有策略,然後再回到對你最有效的策略。
第一章描述問題,將為你提供關於社交焦慮的重要資訊與事實、臨床表現、診斷定義(即許多醫生用來判定問題嚴重程度的標準)、盛行率(即在一般人口的常見程度)、對我們生活的干擾、其演化重要性及生物意義。你將了解到社交焦慮是常見問題,甚至是正常問題,這是讓我們成為人類的一環,如果沒有它,我們這個物種就無法生存。然而,社交焦慮也可能成為問題,當它超過關鍵閾值,甚至會變成精神障礙,然後就讓人感到痛苦、干擾和變得普遍。為了理解這種適應性感受可能變成問題的原因與時間點,我們必須先辨認社交焦慮的不同組成要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章檢視了儘管(或者也許是因為)我們每天面臨如此多的社交情境,社交焦慮仍然存在的原因,這些維持因素對於理解克服問題的建議策略,以及人們的社交焦慮為何持續存在的差異至關重要。我將在本書描述的干預措施背後的理論核心是,人們在社交情境感到擔憂,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社會標準(即期望與社會目標)很高。他們希望給別人留下特殊印象,同時懷疑自己能否做到這一點,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定義目標,並選擇可實現的具體行為策略來實現這些目標。這導致社交憂慮與自我關注進一步增加,從而引發許多密切相關的認知反應(即思想與信念)。
具體來說,弱勢個體誇大社會事故的可能性與社交情境涉及的潛在社會成本。社交焦慮症患者認為自己陷入表現得無能與讓人難以接受的危險,並相信這將導致災難後果。他們進一步認為自己在社交情境幾乎無法控制焦慮反應,誇大自己的焦慮反應引起別人關注的程度。這些反應彼此密切相關,並與在社交情境負面地看待自己的傾向有關。這些因素受到觸發會加劇社交焦慮,結果這個人將採取迴避和/或安全行為,接著事後反芻思考。這個循環依靠自身持續下去,最終導致問題維持並進一步惡化,針對每個維持因素的策略將在後續章節描述。
第三章介紹被稱為「暴露」的策略(也就是讓自己面對具有威脅的社交情境,藉此測試信念),並解釋它是克服社交焦慮的重要工具之原因。這個重要的章節指出,迴避是焦慮維持的主要原因,對於任何形式的焦慮都是如此,但有社交焦慮的人不是迴避社交情境,而是迴避充分面對恐懼。因此,迴避策略可能採取許多不同的形式,其中一些也許是非常微妙的行為,為我們帶來安全感,這些安全行為是社交焦慮成為持久問題的重要原因。
我們在第四章討論關於焦慮的想法及思維的本質,這兩種基本的適應不良思維方式,是機率高估(誇大不愉快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災難化思維(對不愉快的結果小題大作)。你將學習特定的技巧,我稱為「思考工具」,來對抗這些適應不良的思考方式。
第五章介紹一項練習,我發現它是治療社交焦慮極有效的單一策略之一。某種程度上,這項專注於面對社交事故的練習,是許多不同策略的結果與組合。我的經驗是,一旦患者接受它,他們的社交焦慮就會像沙漠豔陽下的冰淇淋般融化消失,這就像開啟阿拉丁神燈,最終釋放了精靈,而精靈將永遠不想再回到神燈裡。
第六章針對有社交焦慮者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即他們作為社會客體的負面扭曲自我意識。透過注意力訓練練習,你將學習如何調整自我關注,並且透過「鏡像暴露」與「自己的聲音暴露」練習,最終將對真實的自己與外表感到更自在。我還討論了稱為慈愛或梅塔冥想(loving-kindness〔metta〕meditation)的練習,增強你對自己與他人的感情,對於患有嚴重社交焦慮症與憂鬱症的人尤其有益。
第七章描述降低神經系統激發狀態的簡單工具,這樣就不會妨礙使用其他技巧。我們在這一章討論內感受習慣化練習(interoceptive habituation exercise)及放鬆練習。「內感受」一詞是指對身體症狀的體驗與感知,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臉紅、雙手發冷等,這些症狀可能非常強烈且讓人痛苦。透過內感受習慣化練習,將學習到當你在社交情境出現這些症狀時,如何變得比較不痛苦。這裡的習慣化一詞,是指一種簡單的學習形式,在此期間,你對刺激的本能反應會隨著重複的呈現而減弱。
在內感受習慣化的情況下,你會反覆出現可怕的身體經驗(如心跳加速),逐漸導致焦慮減少,或者你可以選擇透過漸進式肌肉放鬆(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的流行放鬆技巧,來主動降低激發狀態,從而減輕這些症狀的強度。然而,我必須指出的是,這些技巧不應該被用來迴避這種情況下的恐懼感,相反地,你應該在身體症狀強烈且讓人痛苦,而導致注意力分散並妨礙你暴露於社交情境的能力時使用,請將它們視為必須少用的緊急工具。
第八章討論改善社交技巧的簡單工具,儘管大多數患有極端社交焦慮症的人,都擁有足夠或非常優秀的社交技巧,但有些人確實苦於技巧問題。我在這裡將情境敏感度與靈活度評為社交互動必須考慮的重要層面,社交技巧始終是因地制宜,這意味著所需的特定技巧取決於環境與文化等。然後我會檢視一些互動技巧、社交表現、演講技巧,這些技巧可以幫助你因應不同的社交需求。
第一章 社交焦慮是什麼?(節錄)
為何感到社交焦慮?
有點害羞內向並不是問題。情況恰恰相反,許多著名的政治家,甚至你的一些朋友、同事可能都有點內向,人們有些社交焦慮甚至可能是種魅力。我們似乎對憤怒、批評或社會非難的其他方法很敏感,並且自然地渴望與同儕合得來並被接納。社交焦慮的早期跡象存在於人類的典型發育過程,例如嬰兒出生後的八到九個月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出焦慮跡象,這種發展與對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依戀不斷增加一致。換句話說,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社交焦慮。
因此,某種程度的社交焦慮似乎有其必要且具備適應能力,演化的壓力促進社會合作。團體比缺乏支持的單一個體更可能生存,團體讓人類能克服驚人的挑戰。團體可以委派責任;在狩獵採集社會,孩子由母親養育,父親採集食物,偶爾也會捕獵無法獨自捕獲的獵物。同樣地,一群狼在狩獵上會比一匹狼更成功。團體提供形成超有機體所需的社會結構,包括蜂窩、鳥群、魚群、人類部落、文化團體,因此成為團體的一分子是生存的演化必然性,社會心理學家稱此為「歸屬需求」。
英國研究人員彼得.特羅爾(Peter Trower)與保羅.吉伯特(Paul Gilbert)認為,社交焦慮的演化目的可能是促進複雜社會團體的運作,從而增加每個成員與人類物種的生存可能性。根據該理論,獲得食物、性伴侶、個人空間等資源的機會,與較高的社會階級地位有關,因此,團體成員若非競爭階級更高的地位,就是至少嘗試維持目前的地位。這種情況會導致團體成員之間持續不斷的激烈爭鬥,最終可能危及整個團體的生存,除非有適當的管理制度來因應這種趨勢。
特羅爾與吉伯特認為,下屬成員對團體主導成員的社交焦慮與發出服從信號的意願,構成這種管理制度,因為它可以防止或限制團體成員之間的衝突。然而,這在人類演化的早期階段可能是正確的,現在或許就不正確了,一種特徵的功能可能在數千年裡有所變化。儘管如此,社交焦慮在某個時刻可能具有重要的演化生存價值,也許是因為它激發從屬成員的順從行為,並抑制主導成員的侵略行為,這或許讓從屬成員得以繼續是社會團體的一分子,並且接近主導成員。
因此,社交焦慮可能是自我保護本能的表現。話說回來,當時有益的東西在現代社會來說,輕則讓人煩惱,最壞的情況是嚴重妨礙健康。如果社交恐懼妨礙我們的生活,就可能成為問題並導致適應不良。後來的研究多多少少支持特羅爾與吉伯特的模型,並進一步顯示患有社交焦慮症的個體,認為社會威脅挑戰了社會連結及其在社會階級的相對地位。
當社交焦慮變成疾病
社交焦慮症的界定特徵是過度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當我們成為關注的焦點,並且被要求在別人面前表現,就常常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常接觸到其他人,經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且必須頻繁地在別人面前表現。我們都曾在別人面前經歷重要的考試情境,例如口試與公開演講,但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境,只是規模較小,例如可能必須在人們面前簽字,或者在人們面前數零錢,或者為人們指路、問路等。直到1980年,隨著美國精神醫學會(APA 1980)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第三版出版,社交焦慮症才首次被認為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目標是定義與描述所有已知的精神疾病(即精神障礙),社交焦慮症是其中之一。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列出了鑑別社交焦慮症最重要特徵的一組標準,藉此定義這項疾病,這些標準的最新修訂版於2005年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APA 2013)發布。世界衛生組織也出版了一份診斷手冊,目前發布在第十一個修訂版本──《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1),其社交焦慮症標準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標準非常相似。
以下是《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列出的社交焦慮症診斷標準。
基本(必需)功能
‧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持續出現明顯且過度的恐懼或焦慮,例如社交互動(像是交談),覺得自己受到觀察時做某事(如在別人面前吃喝),或者在別人面前表現(如發表意見)。
‧擔心自己的行為方式或表現出焦慮症狀,會得到別人的負面評價(例如丟臉與尷尬,導致拒絕或冒犯)。
‧始終迴避或忍受相關的社交情境,並伴隨強烈的恐懼或焦慮。
‧並非暫時的症狀,也就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例如至少數個月)。
‧無法以另一種精神疾病(如懼曠症、身體臆形症、嗅覺牽連障礙)更恰當地解釋這些症狀。
‧這些症狀導致因經歷持續焦慮症狀而嚴重痛苦,或者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遭受嚴重損害。如果要維持功能運作,只能透過額外的巨大努力。
界定特徵是在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表現出明顯且過度的恐懼或焦慮,一些社交焦慮症患者只害怕某些表現情境(例如公開演講、在餐廳用餐、使用公廁,或在人們觀看時寫作),其他患者則表現出廣泛的恐懼,其中可能包括許多社交場合與互動情境(例如結識陌生人、出門約會,或者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一些人描述對於臉紅、出汗或顫抖等身體症狀的擔憂,而不是最初對負面評價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