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楔子 文化覺醒,從狂飆年代走向新派復古

二十世紀末復古風潮席捲全球,這股風潮已非僅限於時裝界的一種循環過程,也有別於純粹的懷舊,而是用當代的視角擁抱舊時光的美好。就像是扭開時光的瓶蓋,讓過去的質樸與新世代的創意相遇,激盪出新的文化火花,不管是建築、裝潢風格、家具、生活用品、藝術、表演等,都掀起一股New(新)與Retro(復古)結合的新派復古浪潮,對年輕世代影響至深,甚至因此出現「Newtro」這個新的詞彙。
回顧解嚴後的臺灣,隨著外匯解除管制,熱錢湧入、股市指數飆上萬點,在那個臺灣錢淹腳目,全民瘋簽大家樂、瘋飆車的狂飆年代,思想、藝術、文化經過了戒嚴時期的壓抑之後,也迸發出強大能量,既期盼可以找回傳統價值,也積極享受創新的自由。各種地方戲曲不僅恢復野台演出,也進入劇場、國家劇院,藝術價值受到了肯定,布袋戲重返電視螢幕,開創盛極一時的霹靂布袋戲,甚至拍成電影,原住民音樂響徹國際舞台,被聯合國列入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古老雅樂南管、地方民謠,不僅開始有年輕學子願意投入學習,創作方式也注入新意。
對於年輕人來說,復古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元素;也有人認為,復古是一種反撲,在對抗現今的全球化趨勢,使得具在地特色的復古更加珍貴,也更符合提倡永續的需求。而擁有特殊歷史、地理條件的臺灣,正好擁有十足豐沛的動能。
臺灣介於中國大陸、日本及東南亞之間的關鍵地理位置,進入大航海時代後,短短四百年來就歷經荷蘭(1624年~1662年)及西班牙人(1626年~1642年)的占領、明鄭至清領時期(1662年~1985年)漢人的移墾、馬關條約後割讓給日本治理(1895年~1945年),以及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的巨大改變,對政治、經濟、教育、宗教信仰、文學創作、藝術文化都造成巨大衝擊,並形成族群、文化多元共融的現象。

從漢文化到日本皇民化
荷蘭及西班牙占據臺灣,著眼的是將臺灣做為拓展東亞貿易的基地,加上分據臺灣南、北的時間不長,對於臺灣並不像對待歐洲殖民地一般進行文化擴張,只是為了方便傳教及編寫聖經,在教會使用的羅馬拼音文字,一直到現在依然成為原住民和臺語文的重要書寫方式之一。
明末至清朝時期,隨著漢族政權移轉,大量福建、廣東的族群遷移來臺,對臺灣帶來強勢的文化殖民,中國傳統的宗族制度、祖先祭祀、廟宇慶典、以及地主與佃農的經濟結構,民間信仰都於此時承襲了漢族文化,因應祭祀及慶典活動需求,地方戲曲也同時傳入臺灣,既為酬神,也是民間重要的休閒活動,從南管、潮州戲、閩劇、北管、歌仔戲、採茶戲等,百家爭鳴。
中國古典文學也在明鄭時期傳進臺灣,文人來臺開辦私塾,傳授漢人及平埔族子弟漢文。由於清朝移民以閩南人居多,文學創作也以臺語漢文為主,並融入臺灣的風土民情進行創作,造就出許多優秀的臺灣古典文學家。地方戲曲落地臺灣後,同樣也開設館閣授課,其中北管戲因為活潑熱鬧,不僅有職業的亂彈戲班,業餘的子弟戲班更是遍地開花,蓬勃發展直到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
1937年日本開始針對殖民地推行皇民化政策,戲劇的演出形式開始受到很大箝制,例如,歌仔戲要求混合東洋及西洋歌劇的表現方式,布袋戲的主角成了日本武士和浪人,口白也成了日語,同時限制了廟會及婚喪喜慶的演出,戲曲館閣大受影響。
日本人也透過教育制度的建立,進行徹底的語言同化及文化滲透,要求臺灣人要說、寫日文。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臺灣逐漸失去自己的文化根源。由林獻堂及蔣渭水等人發起,訴求臺灣集體意識與思想的「臺灣文化協會」於是在1921成立,呼籲從文化改革代替武裝抗日。主張消弭臺、日差別待遇的臺灣同化會、新民會等團體也紛紛興起,掀起了臺灣文化的啟蒙運動。
當時的臺灣人不僅努力保存自己的文化,更將這份執著延續到了未來的時代。

戒嚴至解嚴的風起雲湧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在文化上推行統一政策,強化國族認同,並推動「國語運動」,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戲劇演出。除了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京劇,布袋戲、歌仔戲、客家採茶戲等非「國語」口白的戲曲,只能面臨被壓制的命運,私下傳唱。二二八白色恐怖事件後,隨之而來的戒嚴施行,更嚴格限制集會活動,多數劇團演出機會都大為減少。
於此同時,由於美國對臺灣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也帶來美式文化的影響,無論電影、音樂、飲食、服飾、甚至文學創作等,都對臺灣本土文化造成衝擊,年輕人開始穿年仔褲、聽爵士、搖滾音樂。
但還是有一群堅守本土文化的有志之士們,熱情未曾消減,在那個艱難時代記錄、保存、推動臺灣的文化。1954年,仍在戒嚴期間成立的臺北西區扶輪社,就是堅持以臺語為例會語言的社團,其成員包括了臺灣四大家族,鹿港辜家、霧峰林家、基隆顏家,以及高雄陳家。此外,還有銀行家、醫學博士、化學博士等各界精英,將發揚臺灣文化視為重要使命,首屆的「扶輪獎」,就特別針對文化、音樂、美術、體育、科學及醫學等,對國家社會有貢獻者提供獎勵,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化協會宗旨一脈相承,1984年的教育文化獎更直接支持母語教學。
1987年臺灣宣布解嚴,臺灣社會再經歷了一次文化轉型。數十年的威權體制結束,臺灣社會邁向民主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強烈的本土意識。地方語言不再是問題,甚至政策上逐步推動母語教學,隨言論自由而來的是媒體及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促成各種藝術、文學創作的自由及多樣性。原住民音樂、實驗性音樂、文化反思影片、獨立製片、臺灣文學均發揮極大創作力。
創新的同時,振興傳統也成了許多文化工作者努力的目標,尤其是音樂、戲劇表演在長期受到壓抑,以及影音媒體出現造成衝擊後,面臨了世代斷層、後繼無人的危機。在復古的同時,也透過加入創意變革吸引新世代、新的關注群眾,「創新復古」成了重要解方,也是時代必然趨勢。傳統戲曲運用科技,將傳統布景結合燈光投影,甚至運用擴增實境(AR)手法增加舞台效果,布袋戲可以和義大利歌劇融合,恆春民謠和爵士樂、嘻哈樂手同台較勁也不違和,演出場域更是彈性自由,傳統與創新碰撞出亮眼火花。
然而,解嚴後的臺灣,經濟快速起飛,整體的社會風氣卻浮躁不安。鳳甲美術館創辧人邱再興、也是臺北西區扶輪社資深社員回憶,1990年代的臺灣,雖然股市高漲,文化底蘊卻日漸缺乏。做為電子產業的企業家,他意識到臺灣人內心的匱乏,這促使他在1991年創辦了邱再興文教基金會,他所加入的臺北西區扶輪社也在1995年正式成立「臺灣文化獎」這個獎項,希望鼓勵對臺灣文化有研究、推廣及保存的人士,1999年邱再興再成立鳳甲美術館,積極扶植本土藝術家。
邱再興以自己在東德拓展事業的生活經歷做為反思,他認為,即便歷經長期的共產統治造成經濟困頓,文化滋養仍能使人們內心充實滿足。

文化競爭力,社會前進指標
藝術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個人生活,提升社會的人文價值,長此以往也能對周遭事物產生共鳴與尊重,進而推動社會的包容與溫度。臺北西區扶輪社2024年至2025年社長王政修指出,「臺灣文化獎」三十年來給獎範圍涵蓋了各個族群,獎項更是包羅萬象,正是為了展現臺灣文化的多元與包容;臺北西區扶輪社第七十屆臺灣文化獎主委翁嘉立則強調,增進臺灣人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是提升自信心的關鍵。只有深入了解臺灣的文化魅力,才能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中,讓臺灣人與世界對話時更加自信,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現任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及北師美術館總策劃林曼麗認為,文化競爭力是社會前進的指標,但從她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及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位至今,深知單靠政府力量的局限性,因此非常認同扶輪社以民間力量支持藝文的努力。
「藝術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尊嚴,是國家的核心價值。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藝術文化,即使再怎麼強大也無法贏得真正的尊重,」林曼麗強調,文化愈具包容性就愈強大,臺灣的歷史匯聚了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文化、荷蘭及明清時期的影響,還經歷了日本與國民政府的統治,形成了一個文化的交會點,讓臺灣文化具備無可取代的韌性與包容力,就像大海可以吸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內涵。
林曼麗指出,在她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並不會特別否認故宮是中華文化的殿堂,因為中華文化來到臺灣,也就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核心在於「包容」與「主體性」。林曼麗認為,臺灣人應對自身的文化充滿自信,建立起清晰的文化認同。這樣,無論是原住民、閩南、客家,或是中華文化的各種元素,都能被納入其中,形成獨特的「臺灣新文化」。文化不必單一化,只要有主體性,這些多元的文化脈絡都能成為臺灣最珍貴的資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