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告別負面思維,重獲澄澈的內在
擺脫消極的負面思維模式
在今天的社會裡,我們的知識、情緒、感覺、性格、溝通方式、對事情的態度、各種法令制度等等,好像都越來越僵化,越來越頑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常常觀察周圍的人是怎麼活動的,並注意到他們的動作完全不流暢,身體各個部分都很僵硬,好像內在有什麼東西被撕開來了。他們似乎是在同時做出攻擊和逃跑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內心的一面在說「可以」,另一面又在說「不可以」。可憐的身體收到相反的兩個指令,卻又必須同時服從。結果要動又不動,動起來就像是在抽搐。你留心一下自己和旁人的動作,有沒有這個現象?
一般人的身體僵化,卻又不能保持靜止,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不先解決僵化的問題,就不可能做到靜止。學會了靜止的人,身體動作自然會變得流暢。時下很多舞蹈表演,舞者的身體是僵化的,動作連貫但完全不流暢,只是從一個姿勢突然變成另一個姿勢。
又例如很多人不敢講話,卻又有話非講不可,所以說話就容易結巴,或者斷斷續續的。他們講話時心神不寧,心口不一,你有注意到這種情形嗎?自己有這種情形嗎?可以想見,他們內部的器官和各種生理系統,一定也是處在撕裂的狀態中。如果身心長期存在這種分裂的情形,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為什麼人常常會想做什麼事卻做不到?因為人總是不停地製造衝突和混亂,意志力就被抵消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選定自己的目標,就會變得僵化並造成衝突。我也經歷過這種
衝突和掙扎,會把不如意的事怪到別人身上。後來遇到上師,他知道我有這個問題。
有一次,他對我說:「我一直在幫你,可是你卻總是排斥。」
我吃驚地問他:「我怎麼會排斥?」
他說:「你自己去想一想。」
(我和上師之間的關係非常妙,我永遠都在琢磨他每句話、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
選定目標不同於形成成見。成見是僵化了的思維,我們牢牢守著自己的成見不放,變成了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慣,以至於跳不出觀念的桎梏。個人如此,團體如此,社會、國家
都是如此。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民,普遍的心態是不關心他國的情形。不久前,我聽到一位美國內閣成員公開講:「約旦位於敘利亞和伊朗兩國之間。」這位參與制定重大國策的官員,只要稍微看一下地圖就知道,約旦根本不和伊朗接壤。不只是美國,前一陣子印度有支探測隊抵達了南極洲,印度報紙的頭條新聞是「印度團抵達南極頂點」。報導新聞的人居然不知道南極洲和南極頂點有什麼區別!為國家制定政策、為大眾報導新聞的人尚且欠缺基本常識,難怪大家都有鎖國自閉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心態僵硬,觀念閉鎖,常常說:「這就是我一貫辦事的風格。」那麼身體自然會受到影響,走路的樣子都會變得僵硬,好像所有的重量都落在腳上,使得體內能量只能往下聚集,而不會向上流通。
有的人可能想過要改變,可是又做不到,總覺得有什麼障礙「阻擋」了自己,但又說不出究竟是什麼障礙。
朋友,那個障礙就是我們自己。但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人做不到的事!拿破崙說過,只有愚人的字典中才有「不可能」這個詞。成功的祕訣在於要深刻瞭解自我,養成自我觀察的習慣。當然,這並不容易,因為人的心態是僵化的,往往認為事情非黑即白,沒有智慧來調和及融合對立的觀點。
舉例來說,要產生電流必須有正負電,磁鐵也是同時有南北極,我們的心態卻是非此即彼,彼此不能共容。磁鐵的南北極雖然相斥,但是不能相離,其實是互補共存的。我們沒辦法在磁鐵上劃條線來區分南北極。如果把一塊磁體切成兩塊,結果會如何呢?難道其中一塊只有南極,另一塊只有北極?不可能的。每一塊又立刻形成了各自的南北極,這就是自然規律。自然的本質不是僵化,而是變異、流通。
可是人卻反其道而行,不願意融通,不能夠接受不同的觀點,只用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看所有的事。現代人有機會周遊世界、行萬里路,卻完全學不到開闊,因為他們是帶著成見上路,用自己的文化觀點來看別的社會。
例如,有些西方人士前往印度,走在擁擠的市集中,看見牛在街上走動,於是就得出結論:印度有很多人吃不飽,是因為他們不肯吃牛肉!前不久,美國德州有一位熱衷慈善事業的富人,讀到印度有些地方在鬧饑荒的新聞,當即決定伸出援手,捐出了大量熱狗,還雇了冷凍船把它們運到印度來!這的確是出於慈悲的行為,但是他僵化的思維反而把好事變成了無知的鬧劇。
有一次,我在加拿大旅行,從加格利(Calgary)搭乘火車去溫哥華。我最喜歡坐火車,這也是最適合觀賞沿路洛磯山脈風景的旅行方式。火車上,有幾位同車廂的英國遊客也對我發表高見:「如果你們印度人肯吃牛肉的話,就不會有人挨餓了。」我真不明白,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說中所描寫的當時英國社會的饑饉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他們這個民族可是吃牛肉的,不是嗎?
我在印度的街上看見牛隻,就會覺得很開心。那位德州的富豪、那幾位火車上的旅客,他們的觀念是:「我們吃牛肉,我們的街道乾乾淨淨,交通秩序井然,這才是正確的社會。任何與此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夠跳出自己的思維窠臼,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呢?
對我而言,街道上有牛隻在閒蕩,代表的是另一種價值觀,意味著人類和其他生物能在地球上和諧共處。而且人和車停下來讓路給牛的時刻,可以幫助人培養耐性,讓內心在當下保持平靜,有何不好?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就不能有自己的立場。只是,追求心靈成長、尋求解脫的人,都要掙脫僵化的束縛,還要懂得出離內在,客觀看待自己採取的立場。然而,大多數人都會替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無法走出一貫的行為和心理模式。
不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國家,都應該要有胸襟、雅量、勇氣,去突破已經僵硬了的模式,改變習以為常的行為。而且,不論是國家的政策還是社團的集體行為,都反映了國民或其成員的心態。大家下次要批評時政,或對任何事情有不滿情緒時,請記住應該負責任的是自己。
我們在做出改變時也應小心,不要剛走出一個陷阱,又踏入另一個。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然後新的行為形成了新模式,又走向了另一個僵化的極端。
突破僵化的模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能看出存在著問題,而且問題在於自己絆住了自己,以致無法進步。很多時候我們是在自我否定,不讓自己進步,可是卻不肯面對,甚至根本不知道存在這種情況。我們要找出自身的問題,因為那是失敗的原因所在。應該反求諸己,不應事事怨天尤人。
有時候我們會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但又馬上自我開脫:「我就是這種個性,還能怎麼辦呢?」我們能怎麼辦?答案很簡單:勇氣加信心。要相信自己能擺脫慣性,也要有勇氣去擺脫慣性,然後努力付諸行動。不妨試試看,去做一些原本自認為辦不到的事。
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原來並不是真的辦不到。
以前我曾說過,上師常常指派我去做一些在我看來完全違反自己個性的事。我心想:「我永遠也做不到。」但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如果不去做就不會進步。一般人會認為那是老師在考驗我。其實不是考驗,而是訓練。老師吩咐你去做什麼事,是在訓練你去克服自我。
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你去做,直到你真正學會為止。
基督教《聖經》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啟示錄》2:26)
「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啟示錄》3:5)
「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啟示錄》3:12)
「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啟示錄》3:21)
誰是這得勝者?誰是這征服者?在印度,我們用一個詞來稱呼真正的大師,就是Jina(耆那),意思是能勝者、大圓滿者。
要想想有什麼事是自己排斥去做,甚至會產生這種心理的:「這完全違反我的個性,我做不到。雖然做到了會有極大的好處,讓人更滿足、更成功,但我就是沒有勇氣去做。」一旦你認出自己對哪些事有上述的心理抗拒感,接下來就要生起信心,跳出負面思維的限制,鼓起勇氣去做它;絕不半途放棄,一定要做到成功為止。
你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會成功呢?」答案是,你肯定知道,不要懷疑,不要抵消自己的意志,不要再設下障礙,讓負面思考、懷疑、焦慮擋住自己。
「唉,真不知道那個決定對不對,怎麼還不見成效?」「究竟什麼時候才會成功呢?看樣子是不成了。」如果一直說不成了、不成了,久而久之就自然不成了。
試試看對自己說:「我不能呼吸了、不能呼吸了……」你的呼吸肯定會變得急促。又如果一直說:「我吃東西不消化、不消化……」三個月後消化系統就會出毛病。為什麼要給自己這種暗示?因為你已經養成習慣,它就成了阻擋、牽制你的障礙。具體表現就是猶豫不決、總是拿不定主意。
要做出抉擇,選擇自由,從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樣一來,哪怕自幼體弱多病,你終有一天也可以在運動比賽中奪標。人內在的心靈和意志原本是絕對健康的,習氣卻是它的殺手。沉溺於自己的習氣之中,無異於謀殺心靈和意志。
我們的心靈本來是健康的,即使精神失常的人也一樣。你可以去精神病院參觀,裡面的病人吃飯時一定會把食物放到嘴裡。斯瓦米拉瑪說過,即使是精神嚴重失常的人,也不會把食物放進耳朵裡,不會把五官的作用混淆了。
同樣的,即使你處在最心慌意亂的時刻,內在也依然有一個絕對冷靜清醒的自我。在最疲乏困倦的時刻,也依然有一個安逸超然的自我存在。任何不健康的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絕對健康、從不生病的自我。你的目標是找到那個「自我」,不要讓外在的情況和環境影響自己。要下決心,用意志讓內在的「自我」體現到表面上。
解放自己、掙脫束縛的第一步行動是做決定、下決心:我靠自己就行,我能做到,我現在就開始做。
從那一刻開始,你的心態和行為不再受制於舊的習性。立刻開始,不再找藉口,不再蹉跎,不再等明天,不用找誰商量。在下決心之際就開始,即使自以為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仍然要立即開始,用實際行為來改變心理習慣。要堅定!
假如你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做出改變,也可以觀想自己是在用脊柱呼吸,然後去做。倘若沒有勇氣說出口,就把心念集中在心腹之間,把話從那裡講出來。不要畏畏縮縮、猶猶豫豫、吞吞吐吐,「嗯,呃,那麼,怎麼說,我的意思是……」是誰掐住了你的脖子?為什麼說不出來?
你要留心觀察自己:我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讓我拿不定主意?我要做的事有沒有違背良知?假如沒有,就全力以赴吧。但是內心要保持靜定。只要心能定,做什麼事都會成功。甩開焦慮,不要擔心,把心靜下來,只管去做吧。
我的經驗是,只要心定下來,往往事情就水到渠成。很多時候我還沒開口,別人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並且能順利完成。因為我很清楚什麼事是該做的,心念堅定,身邊的人就會自動自發地去做。
要克服焦慮就得多多練習,但同樣需要先靜心。你可以透過練習放鬆心腹,即心窩和肚臍之間的部位,讓心漸漸平靜、安定。放鬆的重點不在於頭部,而是心腹部位的肌肉、神經。此外,應先要有放鬆的意念,然後開始放鬆心腹部位,呼吸才能深長而流暢,心才能靜下來,這時焦慮自然會消失,意志也得以貫徹。如果能做到這個地步,那麼即使你是國王,也可以毫不猶豫地捐出自己的帝國而無悔了。
事實上,這種事真的發生過。十七世紀時,印度有一位武士出身的國王,採用游擊戰術戰勝了當時統治印度的回教帝國,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他功成名就後,要把整個國家捐出來,送給他的心靈上師,因為是上師讓他去建國的。
上師是出家人,什麼都捨了,怎麼會接受一個國家呢?於是,睿智的他對國王說:「好的,我接受,但是我要你來替我打理國事。」
如果換做是你,會願意把自己一手建立的王國送出去嗎?其實能捐出多大的財富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看清是什麼在阻礙自己。你的心念是否清明,能否掃除籠罩心靈的雲霧?如果能,儘管放手去做想做的事吧。因為內心沒有疑惑的話,就一定會成功。否則就會有壓力,也會把壓力帶給周圍的人。你說話的音調會因此變得高亢而尖銳,並夾雜著焦慮感。而如果你既焦慮又沒有把握,就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放鬆心腹部位。在這樣的狀態下發言,才能讓旁人也靜下來留心地聽。大家不論是與人面對面交談,還是對著一群人演講,都應該記住這項技巧。如果覺得別人並不專心聽,就該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只要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就能成功。
所謂成功的真正關鍵,並不在於最終得到了什麼,而是在於能否轉變心態。
印度有一句很古老的梵文格言,大意是說掘井人挖掘的過程很辛苦,常常泥土滿身、口渴難忍,但是當他挖到深處、掘出井水後,就可以洗去身上的泥,還能喝到清甜的水。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和掘井非常相似。那些經歷可能讓人精疲力竭、渾身沾滿汙泥,但如果能堅持到底,掘到深處自會見到甘泉,可以滋潤疲憊的身心、洗去身上的塵埃。可是倘若半途放棄,便不會得到水,而只能帶著一身汙泥離開。
很多人習慣了在遇到困難的局面時選擇放棄,他們不願意面對、無法堅持下去,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當然,即使是毅力堅強的人也會有半途而退的時候,不同之處是他能看出自己走錯了方向,在審慎評估情況後重新做出決定,而不是因為沒有耐心、軟弱、恐懼、焦慮而打退堂鼓。但我的意思不是說一旦開始掘井就不能夠退出,因為我們挖掘的也可能是一口乾井。只是須記住,絕不要因為自己軟弱而選擇退出。
擺脫消極的負面思維模式
在今天的社會裡,我們的知識、情緒、感覺、性格、溝通方式、對事情的態度、各種法令制度等等,好像都越來越僵化,越來越頑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常常觀察周圍的人是怎麼活動的,並注意到他們的動作完全不流暢,身體各個部分都很僵硬,好像內在有什麼東西被撕開來了。他們似乎是在同時做出攻擊和逃跑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內心的一面在說「可以」,另一面又在說「不可以」。可憐的身體收到相反的兩個指令,卻又必須同時服從。結果要動又不動,動起來就像是在抽搐。你留心一下自己和旁人的動作,有沒有這個現象?
一般人的身體僵化,卻又不能保持靜止,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不先解決僵化的問題,就不可能做到靜止。學會了靜止的人,身體動作自然會變得流暢。時下很多舞蹈表演,舞者的身體是僵化的,動作連貫但完全不流暢,只是從一個姿勢突然變成另一個姿勢。
又例如很多人不敢講話,卻又有話非講不可,所以說話就容易結巴,或者斷斷續續的。他們講話時心神不寧,心口不一,你有注意到這種情形嗎?自己有這種情形嗎?可以想見,他們內部的器官和各種生理系統,一定也是處在撕裂的狀態中。如果身心長期存在這種分裂的情形,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為什麼人常常會想做什麼事卻做不到?因為人總是不停地製造衝突和混亂,意志力就被抵消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選定自己的目標,就會變得僵化並造成衝突。我也經歷過這種
衝突和掙扎,會把不如意的事怪到別人身上。後來遇到上師,他知道我有這個問題。
有一次,他對我說:「我一直在幫你,可是你卻總是排斥。」
我吃驚地問他:「我怎麼會排斥?」
他說:「你自己去想一想。」
(我和上師之間的關係非常妙,我永遠都在琢磨他每句話、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
選定目標不同於形成成見。成見是僵化了的思維,我們牢牢守著自己的成見不放,變成了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慣,以至於跳不出觀念的桎梏。個人如此,團體如此,社會、國家
都是如此。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民,普遍的心態是不關心他國的情形。不久前,我聽到一位美國內閣成員公開講:「約旦位於敘利亞和伊朗兩國之間。」這位參與制定重大國策的官員,只要稍微看一下地圖就知道,約旦根本不和伊朗接壤。不只是美國,前一陣子印度有支探測隊抵達了南極洲,印度報紙的頭條新聞是「印度團抵達南極頂點」。報導新聞的人居然不知道南極洲和南極頂點有什麼區別!為國家制定政策、為大眾報導新聞的人尚且欠缺基本常識,難怪大家都有鎖國自閉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心態僵硬,觀念閉鎖,常常說:「這就是我一貫辦事的風格。」那麼身體自然會受到影響,走路的樣子都會變得僵硬,好像所有的重量都落在腳上,使得體內能量只能往下聚集,而不會向上流通。
有的人可能想過要改變,可是又做不到,總覺得有什麼障礙「阻擋」了自己,但又說不出究竟是什麼障礙。
朋友,那個障礙就是我們自己。但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人做不到的事!拿破崙說過,只有愚人的字典中才有「不可能」這個詞。成功的祕訣在於要深刻瞭解自我,養成自我觀察的習慣。當然,這並不容易,因為人的心態是僵化的,往往認為事情非黑即白,沒有智慧來調和及融合對立的觀點。
舉例來說,要產生電流必須有正負電,磁鐵也是同時有南北極,我們的心態卻是非此即彼,彼此不能共容。磁鐵的南北極雖然相斥,但是不能相離,其實是互補共存的。我們沒辦法在磁鐵上劃條線來區分南北極。如果把一塊磁體切成兩塊,結果會如何呢?難道其中一塊只有南極,另一塊只有北極?不可能的。每一塊又立刻形成了各自的南北極,這就是自然規律。自然的本質不是僵化,而是變異、流通。
可是人卻反其道而行,不願意融通,不能夠接受不同的觀點,只用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來看所有的事。現代人有機會周遊世界、行萬里路,卻完全學不到開闊,因為他們是帶著成見上路,用自己的文化觀點來看別的社會。
例如,有些西方人士前往印度,走在擁擠的市集中,看見牛在街上走動,於是就得出結論:印度有很多人吃不飽,是因為他們不肯吃牛肉!前不久,美國德州有一位熱衷慈善事業的富人,讀到印度有些地方在鬧饑荒的新聞,當即決定伸出援手,捐出了大量熱狗,還雇了冷凍船把它們運到印度來!這的確是出於慈悲的行為,但是他僵化的思維反而把好事變成了無知的鬧劇。
有一次,我在加拿大旅行,從加格利(Calgary)搭乘火車去溫哥華。我最喜歡坐火車,這也是最適合觀賞沿路洛磯山脈風景的旅行方式。火車上,有幾位同車廂的英國遊客也對我發表高見:「如果你們印度人肯吃牛肉的話,就不會有人挨餓了。」我真不明白,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說中所描寫的當時英國社會的饑饉現象是如何發生的?他們這個民族可是吃牛肉的,不是嗎?
我在印度的街上看見牛隻,就會覺得很開心。那位德州的富豪、那幾位火車上的旅客,他們的觀念是:「我們吃牛肉,我們的街道乾乾淨淨,交通秩序井然,這才是正確的社會。任何與此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是不正確的。」為什麼他們就不能夠跳出自己的思維窠臼,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呢?
對我而言,街道上有牛隻在閒蕩,代表的是另一種價值觀,意味著人類和其他生物能在地球上和諧共處。而且人和車停下來讓路給牛的時刻,可以幫助人培養耐性,讓內心在當下保持平靜,有何不好?
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就不能有自己的立場。只是,追求心靈成長、尋求解脫的人,都要掙脫僵化的束縛,還要懂得出離內在,客觀看待自己採取的立場。然而,大多數人都會替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無法走出一貫的行為和心理模式。
不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國家,都應該要有胸襟、雅量、勇氣,去突破已經僵硬了的模式,改變習以為常的行為。而且,不論是國家的政策還是社團的集體行為,都反映了國民或其成員的心態。大家下次要批評時政,或對任何事情有不滿情緒時,請記住應該負責任的是自己。
我們在做出改變時也應小心,不要剛走出一個陷阱,又踏入另一個。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然後新的行為形成了新模式,又走向了另一個僵化的極端。
突破僵化的模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能看出存在著問題,而且問題在於自己絆住了自己,以致無法進步。很多時候我們是在自我否定,不讓自己進步,可是卻不肯面對,甚至根本不知道存在這種情況。我們要找出自身的問題,因為那是失敗的原因所在。應該反求諸己,不應事事怨天尤人。
有時候我們會意識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但又馬上自我開脫:「我就是這種個性,還能怎麼辦呢?」我們能怎麼辦?答案很簡單:勇氣加信心。要相信自己能擺脫慣性,也要有勇氣去擺脫慣性,然後努力付諸行動。不妨試試看,去做一些原本自認為辦不到的事。
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原來並不是真的辦不到。
以前我曾說過,上師常常指派我去做一些在我看來完全違反自己個性的事。我心想:「我永遠也做不到。」但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如果不去做就不會進步。一般人會認為那是老師在考驗我。其實不是考驗,而是訓練。老師吩咐你去做什麼事,是在訓練你去克服自我。
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你去做,直到你真正學會為止。
基督教《聖經》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啟示錄》2:26)
「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啟示錄》3:5)
「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啟示錄》3:12)
「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啟示錄》3:21)
誰是這得勝者?誰是這征服者?在印度,我們用一個詞來稱呼真正的大師,就是Jina(耆那),意思是能勝者、大圓滿者。
要想想有什麼事是自己排斥去做,甚至會產生這種心理的:「這完全違反我的個性,我做不到。雖然做到了會有極大的好處,讓人更滿足、更成功,但我就是沒有勇氣去做。」一旦你認出自己對哪些事有上述的心理抗拒感,接下來就要生起信心,跳出負面思維的限制,鼓起勇氣去做它;絕不半途放棄,一定要做到成功為止。
你可能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會成功呢?」答案是,你肯定知道,不要懷疑,不要抵消自己的意志,不要再設下障礙,讓負面思考、懷疑、焦慮擋住自己。
「唉,真不知道那個決定對不對,怎麼還不見成效?」「究竟什麼時候才會成功呢?看樣子是不成了。」如果一直說不成了、不成了,久而久之就自然不成了。
試試看對自己說:「我不能呼吸了、不能呼吸了……」你的呼吸肯定會變得急促。又如果一直說:「我吃東西不消化、不消化……」三個月後消化系統就會出毛病。為什麼要給自己這種暗示?因為你已經養成習慣,它就成了阻擋、牽制你的障礙。具體表現就是猶豫不決、總是拿不定主意。
要做出抉擇,選擇自由,從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樣一來,哪怕自幼體弱多病,你終有一天也可以在運動比賽中奪標。人內在的心靈和意志原本是絕對健康的,習氣卻是它的殺手。沉溺於自己的習氣之中,無異於謀殺心靈和意志。
我們的心靈本來是健康的,即使精神失常的人也一樣。你可以去精神病院參觀,裡面的病人吃飯時一定會把食物放到嘴裡。斯瓦米拉瑪說過,即使是精神嚴重失常的人,也不會把食物放進耳朵裡,不會把五官的作用混淆了。
同樣的,即使你處在最心慌意亂的時刻,內在也依然有一個絕對冷靜清醒的自我。在最疲乏困倦的時刻,也依然有一個安逸超然的自我存在。任何不健康的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絕對健康、從不生病的自我。你的目標是找到那個「自我」,不要讓外在的情況和環境影響自己。要下決心,用意志讓內在的「自我」體現到表面上。
解放自己、掙脫束縛的第一步行動是做決定、下決心:我靠自己就行,我能做到,我現在就開始做。
從那一刻開始,你的心態和行為不再受制於舊的習性。立刻開始,不再找藉口,不再蹉跎,不再等明天,不用找誰商量。在下決心之際就開始,即使自以為還沒有完全準備好,仍然要立即開始,用實際行為來改變心理習慣。要堅定!
假如你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做出改變,也可以觀想自己是在用脊柱呼吸,然後去做。倘若沒有勇氣說出口,就把心念集中在心腹之間,把話從那裡講出來。不要畏畏縮縮、猶猶豫豫、吞吞吐吐,「嗯,呃,那麼,怎麼說,我的意思是……」是誰掐住了你的脖子?為什麼說不出來?
你要留心觀察自己:我是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讓我拿不定主意?我要做的事有沒有違背良知?假如沒有,就全力以赴吧。但是內心要保持靜定。只要心能定,做什麼事都會成功。甩開焦慮,不要擔心,把心靜下來,只管去做吧。
我的經驗是,只要心定下來,往往事情就水到渠成。很多時候我還沒開口,別人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並且能順利完成。因為我很清楚什麼事是該做的,心念堅定,身邊的人就會自動自發地去做。
要克服焦慮就得多多練習,但同樣需要先靜心。你可以透過練習放鬆心腹,即心窩和肚臍之間的部位,讓心漸漸平靜、安定。放鬆的重點不在於頭部,而是心腹部位的肌肉、神經。此外,應先要有放鬆的意念,然後開始放鬆心腹部位,呼吸才能深長而流暢,心才能靜下來,這時焦慮自然會消失,意志也得以貫徹。如果能做到這個地步,那麼即使你是國王,也可以毫不猶豫地捐出自己的帝國而無悔了。
事實上,這種事真的發生過。十七世紀時,印度有一位武士出身的國王,採用游擊戰術戰勝了當時統治印度的回教帝國,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他功成名就後,要把整個國家捐出來,送給他的心靈上師,因為是上師讓他去建國的。
上師是出家人,什麼都捨了,怎麼會接受一個國家呢?於是,睿智的他對國王說:「好的,我接受,但是我要你來替我打理國事。」
如果換做是你,會願意把自己一手建立的王國送出去嗎?其實能捐出多大的財富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看清是什麼在阻礙自己。你的心念是否清明,能否掃除籠罩心靈的雲霧?如果能,儘管放手去做想做的事吧。因為內心沒有疑惑的話,就一定會成功。否則就會有壓力,也會把壓力帶給周圍的人。你說話的音調會因此變得高亢而尖銳,並夾雜著焦慮感。而如果你既焦慮又沒有把握,就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
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放鬆心腹部位。在這樣的狀態下發言,才能讓旁人也靜下來留心地聽。大家不論是與人面對面交談,還是對著一群人演講,都應該記住這項技巧。如果覺得別人並不專心聽,就該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只要能夠轉變自己的心態,就能成功。
所謂成功的真正關鍵,並不在於最終得到了什麼,而是在於能否轉變心態。
印度有一句很古老的梵文格言,大意是說掘井人挖掘的過程很辛苦,常常泥土滿身、口渴難忍,但是當他挖到深處、掘出井水後,就可以洗去身上的泥,還能喝到清甜的水。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和掘井非常相似。那些經歷可能讓人精疲力竭、渾身沾滿汙泥,但如果能堅持到底,掘到深處自會見到甘泉,可以滋潤疲憊的身心、洗去身上的塵埃。可是倘若半途放棄,便不會得到水,而只能帶著一身汙泥離開。
很多人習慣了在遇到困難的局面時選擇放棄,他們不願意面對、無法堅持下去,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當然,即使是毅力堅強的人也會有半途而退的時候,不同之處是他能看出自己走錯了方向,在審慎評估情況後重新做出決定,而不是因為沒有耐心、軟弱、恐懼、焦慮而打退堂鼓。但我的意思不是說一旦開始掘井就不能夠退出,因為我們挖掘的也可能是一口乾井。只是須記住,絕不要因為自己軟弱而選擇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