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楚漢相爭
●國士無雙
劉邦回到霸上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處死了通風報信的叛徒曹無傷,這個舉動,無疑象徵著曹無傷所言不虛,也同時代表著劉邦即將有所行動。
不過,項羽似乎並沒有將劉邦放在心上,他最關心的,是將來天下應當如何分配的事。他自己不願意在關中為王,卻也不願意讓劉邦在關中稱王,為此,他在關中多耽擱了幾天,派人請示楚懷王,探探口風,數日之後,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會信守承諾,先入關中者為王。」
項羽屏退了傳遞消息的使者,找來了親信的將領,對他們說道:「看看這個楚懷王!他以為他真的是大王哩,想想這幾年,是誰在外頭東征西討?是我項氏叔姪還有眾位愛將啊!如今,大勢已定,該是分封天下的時候了,哪裡輪得到他來分封呢?」
諸將領點頭附和。
「不過,那楚懷王畢竟也是當年楚國宗室後裔,雖然他沒有半點功勞,我們卻也不能忽略了他,嗯!一定要給他一個很高的地位,還有一塊封地。」
不久之後,由項羽所主持的分封天下,名單出爐,懷王被尊稱為「義帝」,遷到江南地區;劉邦被封到巴蜀漢中之地,稱為漢王。三名秦軍降將之中,章邯如約成為雍王,統領咸陽以西之地;董翳為翟王,領上郡之地;司馬欣為塞王,封咸陽以東,這三人稱為「三秦」。另外,原本即已恢復六國稱號的諸侯王,被項羽以個人之意,或遷都,或另行分封,如趙王歇被封為代王,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魏王豹受封為西魏王,諸如此類。
至於項羽自己,則以彭城為國都,自稱為西楚霸王,為天下諸侯的霸主。零零總總的王,包括項羽自己,一共有十九個。
除了項羽的親信之外,沒有任何人對這次分封感到滿意,尤其對於關中的處置,更是惹人非議。原本最先入關的劉邦,理當受封關中王,卻被封在過去專門流放囚犯的巴蜀漢中之地,而將秦地人人厭惡的章邯等人封於關中稱王,這已非長久之計。至於項羽自己,明明擁有著宰割天下的力量,卻只把自己封為一個諸侯之間的共主,名義上是領袖,實際上地位並不比其他諸侯高,足見這個能征善戰的青年,政治方面的能力實在不怎麼樣。
劉邦聽著分封情況的回報,越聽越怒,捏緊了拳頭,罵道:「該死的項羽,把我封到那什麼鬼地方去?哼!與其承受這種羞辱,不如發動大軍,和他拚了算了。」
「萬萬不可啊!」蕭何勸道:「沛公欲成大事,就得要忍耐這些才行。」
「誰說的?」劉邦道:「以前那些王侯大將,何人曾經受過這種侮辱?」
蕭何悠悠道:「沛公……不,應該稱呼您漢王才是!漢王別忘了,當初成湯、周文王等人,都是先屈居人下,飽經磨難,最後成就大業的啊!」
劉邦問道:「這些人後來成就什麼大業?」
蕭何嘆了一口氣:「我知道漢王不大喜歡儒生,可是還是應該多讀點書才好……呃……成湯後來革命,建立了六百年商朝,周文王勵精圖治,奠定了大周朝八百年的基業,這都是留名千古的成就!」
劉邦沉吟半晌,笑道:「我知道啦!你是說,只要我現在忍一忍,將來就可以被寫進那些書裡是吧?」
「嗯……算是吧。」
「嘿嘿,那也挺不錯的。好吧,我就先屈就一下項羽給我的這什麼漢王吧!漢王,漢王……嗯,其實,『漢』這個字聽起來還滿威武的,比什麼沛公好點。」
「大王英明。」
劉邦率領大軍,從杜縣(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入子午谷,那裡的棧道,是入蜀的必經之路。所謂棧道,是當地居民因應險要地形所修築的快速通道,沿著絕壁鑿出一排石洞,插入木棍,在成排的木棍上鋪接木板,上面只容許一匹馬通過,隔一段距離才會有一處較寬之地,供對向交會,十分險峻。
臨行之前,張良建議劉邦道:「大軍通過之後,就將棧道全部焚燒,一方面可以阻止三秦侵襲,一方面表示誠意,絕不東返,讓項羽失去戒心。」
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大軍抵達漢中之時,棧道已被焚燒個乾淨。
底下的將士們,大部份都是東方各郡人士,他們不知道焚燒棧道是張良的計策,只知道他們返回故鄉的道路以被破壞,心情極為苦悶。巴蜀之地,氣候濕熱,令人難以適應,夜闌人靜之時,野獸的嗥叫聲與兵士們的涕泣聲此起彼落,甚為悽涼。
有些士兵偷偷地逃跑,劉邦並未太過阻攔,連他自己都想逃了,又怎能責怪士兵呢?
在這荒山野嶺之間,他們幾乎斷絕了對外界的一切消息,只從往來商旅口中,輾轉聽說東方各國,由於不願意接受項羽的分封,已經打成一團,局面十分混亂。
「哎!只恨我不能加入,和他們一起作亂啊!」劉邦憤然道:「霸王的分封,最不公平的就是老子,老子沒動,那些小嘍囉卻動起來了……」
「大王……」夏侯嬰對劉邦說道:「我今日想為大王引薦一人,此人才智出眾,有大將之才。」
劉邦正覺得心煩意亂,夏侯嬰推薦的人,他連看都懶得看一眼,順口說道:「嗯,既然是你推薦的人才,那一定錯不了,相國……」劉邦叫的是蕭何,此時他已受劉邦之命為相:「底下還缺些什麼官?」
「昨日剛跑走一個治粟都尉……」
「是啊,那就讓他去當那個官吧!」
眾人退去,夏侯嬰自討沒趣地準備回到崗位,這時蕭何從後面追了上來,笑道:「夏侯老兄今日難得向大王推薦人才啊!」
夏侯嬰嘆了一聲道:「人才難得嘛!可惜大王不看重……」
「能讓夏侯老兄如此看重,想必是個高人,不知是否有緣一見?」
「行啊,他就在我府裡。」夏侯嬰道:「唉!治粟都尉……真不知道該怎麼向他交代。」
夏侯嬰口中的這名人才,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一代大將韓信,蕭何一見韓信,果然相貌堂堂,儀表非凡,與他談論軍國大事,他也能分析事理,有獨到的見解,蕭何十分欽佩。
韓信任治粟都尉後曾向劉邦進言,勸他順應潮流,向東奪取天下,劉邦只是聽著,並沒有認真地放在心上。韓信暗忖:「相國曾經向我擔保他會在大王面前舉薦我,算算時間,這時也舉薦不只一次了,唉!看來漢王也不是我可以投效之人。」
他回想起過去種種,過去在故鄉之時,曾經淪為乞食之人,也曾經忍受胯下之辱,這些苦他都熬過來了,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飛黃騰達。他曾經投靠過項梁、項羽,沒有受到重用,於是他逃往漢中,投奔劉邦,也不受重用。韓信覺得心灰意冷,一橫心一咬牙,掛冠求去。
「天下之大,難道沒有我韓信容身之處?」他心裡這麼想著。
蕭何畢竟慧眼識英雄,當他聽說韓信逃走的消息,來不及向劉邦報告,翻身上馬,趁著星夜沿路追趕。
此時劉邦還在府中飲酒,士卒有事稟報,劉邦不耐煩地說道:「又有人逃走了是吧?我不是說過,想逃的人我不多追究嗎?怎麼還來煩我?」
士卒低聲道:「可是這回逃走的是……是蕭相國……」
劉邦「噗」的一聲,把剛喝下去的酒全噴了出來,覺得五雷轟頂,腦袋嗡嗡作響,「連蕭何也要棄我而去?我還混什麼!」劉邦萬念俱灰,左右勸他趕緊派人去追,他才顫聲說道:「對……快去追……」
過了兩天,蕭何突然又出現了,並且前來晉見劉邦,劉邦難掩內心喜悅,臉上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責問道:「老子待你不薄啊,你怎麼說也不說一聲,就私下潛逃?」
蕭何拱手道:「我並不是逃走,而是去追趕一個逃走的人。」
「誰?」
「韓信。」
劉邦嗤之以鼻,罵道:「天天都有人逃走,連大將都逃了十幾個,你不追,卻去追韓信這樣一個無名小卒,他媽的別跟我鬼扯!」
蕭何又一次鄭重推薦韓信:「大王所說的那十幾個將領,很容易物色得到,可是韓信這人不一樣,韓信……天下奇才,國士無雙啊!」
「有你說的這麼神嗎?」
「當然!大王如果打算一輩子窩在這個鬼地方當你的漢中王,可以讓韓信逃走,如果想要奪取天下,就一定得重用韓信。」
「好好好,我知道了,看你的面子,我封他為將軍,行了吧?」
蕭何搖搖頭:「韓信這種人才,不是用一個普通將軍的地位,就能留得住的。」
「那就拜他為大將軍吧!」
大將軍是所有將領當中最高的稱號,執掌全軍兵符,這是劉邦第一次授予將領這樣高的職位。
不料蕭何仍然搖頭:「這樣恐怕還不夠。」
「還不夠?」
「大王平常輕慢無禮,拜大將的時候,如果還是這樣,韓信能來嗎?既然要拜將,就必須齋戒沐浴,選定良辰吉日,把該有的禮儀都做到才行。」
劉邦同意。
消息傳開,將領們個個喜形於色,他們都以為大將軍的地位非自己莫屬,誰知到了儀式當天,執掌兵符的大將軍,竟然是那個小小的治粟都尉韓信,人人都看傻了眼。
●國士無雙
劉邦回到霸上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處死了通風報信的叛徒曹無傷,這個舉動,無疑象徵著曹無傷所言不虛,也同時代表著劉邦即將有所行動。
不過,項羽似乎並沒有將劉邦放在心上,他最關心的,是將來天下應當如何分配的事。他自己不願意在關中為王,卻也不願意讓劉邦在關中稱王,為此,他在關中多耽擱了幾天,派人請示楚懷王,探探口風,數日之後,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我會信守承諾,先入關中者為王。」
項羽屏退了傳遞消息的使者,找來了親信的將領,對他們說道:「看看這個楚懷王!他以為他真的是大王哩,想想這幾年,是誰在外頭東征西討?是我項氏叔姪還有眾位愛將啊!如今,大勢已定,該是分封天下的時候了,哪裡輪得到他來分封呢?」
諸將領點頭附和。
「不過,那楚懷王畢竟也是當年楚國宗室後裔,雖然他沒有半點功勞,我們卻也不能忽略了他,嗯!一定要給他一個很高的地位,還有一塊封地。」
不久之後,由項羽所主持的分封天下,名單出爐,懷王被尊稱為「義帝」,遷到江南地區;劉邦被封到巴蜀漢中之地,稱為漢王。三名秦軍降將之中,章邯如約成為雍王,統領咸陽以西之地;董翳為翟王,領上郡之地;司馬欣為塞王,封咸陽以東,這三人稱為「三秦」。另外,原本即已恢復六國稱號的諸侯王,被項羽以個人之意,或遷都,或另行分封,如趙王歇被封為代王,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魏王豹受封為西魏王,諸如此類。
至於項羽自己,則以彭城為國都,自稱為西楚霸王,為天下諸侯的霸主。零零總總的王,包括項羽自己,一共有十九個。
除了項羽的親信之外,沒有任何人對這次分封感到滿意,尤其對於關中的處置,更是惹人非議。原本最先入關的劉邦,理當受封關中王,卻被封在過去專門流放囚犯的巴蜀漢中之地,而將秦地人人厭惡的章邯等人封於關中稱王,這已非長久之計。至於項羽自己,明明擁有著宰割天下的力量,卻只把自己封為一個諸侯之間的共主,名義上是領袖,實際上地位並不比其他諸侯高,足見這個能征善戰的青年,政治方面的能力實在不怎麼樣。
劉邦聽著分封情況的回報,越聽越怒,捏緊了拳頭,罵道:「該死的項羽,把我封到那什麼鬼地方去?哼!與其承受這種羞辱,不如發動大軍,和他拚了算了。」
「萬萬不可啊!」蕭何勸道:「沛公欲成大事,就得要忍耐這些才行。」
「誰說的?」劉邦道:「以前那些王侯大將,何人曾經受過這種侮辱?」
蕭何悠悠道:「沛公……不,應該稱呼您漢王才是!漢王別忘了,當初成湯、周文王等人,都是先屈居人下,飽經磨難,最後成就大業的啊!」
劉邦問道:「這些人後來成就什麼大業?」
蕭何嘆了一口氣:「我知道漢王不大喜歡儒生,可是還是應該多讀點書才好……呃……成湯後來革命,建立了六百年商朝,周文王勵精圖治,奠定了大周朝八百年的基業,這都是留名千古的成就!」
劉邦沉吟半晌,笑道:「我知道啦!你是說,只要我現在忍一忍,將來就可以被寫進那些書裡是吧?」
「嗯……算是吧。」
「嘿嘿,那也挺不錯的。好吧,我就先屈就一下項羽給我的這什麼漢王吧!漢王,漢王……嗯,其實,『漢』這個字聽起來還滿威武的,比什麼沛公好點。」
「大王英明。」
劉邦率領大軍,從杜縣(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入子午谷,那裡的棧道,是入蜀的必經之路。所謂棧道,是當地居民因應險要地形所修築的快速通道,沿著絕壁鑿出一排石洞,插入木棍,在成排的木棍上鋪接木板,上面只容許一匹馬通過,隔一段距離才會有一處較寬之地,供對向交會,十分險峻。
臨行之前,張良建議劉邦道:「大軍通過之後,就將棧道全部焚燒,一方面可以阻止三秦侵襲,一方面表示誠意,絕不東返,讓項羽失去戒心。」
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大軍抵達漢中之時,棧道已被焚燒個乾淨。
底下的將士們,大部份都是東方各郡人士,他們不知道焚燒棧道是張良的計策,只知道他們返回故鄉的道路以被破壞,心情極為苦悶。巴蜀之地,氣候濕熱,令人難以適應,夜闌人靜之時,野獸的嗥叫聲與兵士們的涕泣聲此起彼落,甚為悽涼。
有些士兵偷偷地逃跑,劉邦並未太過阻攔,連他自己都想逃了,又怎能責怪士兵呢?
在這荒山野嶺之間,他們幾乎斷絕了對外界的一切消息,只從往來商旅口中,輾轉聽說東方各國,由於不願意接受項羽的分封,已經打成一團,局面十分混亂。
「哎!只恨我不能加入,和他們一起作亂啊!」劉邦憤然道:「霸王的分封,最不公平的就是老子,老子沒動,那些小嘍囉卻動起來了……」
「大王……」夏侯嬰對劉邦說道:「我今日想為大王引薦一人,此人才智出眾,有大將之才。」
劉邦正覺得心煩意亂,夏侯嬰推薦的人,他連看都懶得看一眼,順口說道:「嗯,既然是你推薦的人才,那一定錯不了,相國……」劉邦叫的是蕭何,此時他已受劉邦之命為相:「底下還缺些什麼官?」
「昨日剛跑走一個治粟都尉……」
「是啊,那就讓他去當那個官吧!」
眾人退去,夏侯嬰自討沒趣地準備回到崗位,這時蕭何從後面追了上來,笑道:「夏侯老兄今日難得向大王推薦人才啊!」
夏侯嬰嘆了一聲道:「人才難得嘛!可惜大王不看重……」
「能讓夏侯老兄如此看重,想必是個高人,不知是否有緣一見?」
「行啊,他就在我府裡。」夏侯嬰道:「唉!治粟都尉……真不知道該怎麼向他交代。」
夏侯嬰口中的這名人才,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一代大將韓信,蕭何一見韓信,果然相貌堂堂,儀表非凡,與他談論軍國大事,他也能分析事理,有獨到的見解,蕭何十分欽佩。
韓信任治粟都尉後曾向劉邦進言,勸他順應潮流,向東奪取天下,劉邦只是聽著,並沒有認真地放在心上。韓信暗忖:「相國曾經向我擔保他會在大王面前舉薦我,算算時間,這時也舉薦不只一次了,唉!看來漢王也不是我可以投效之人。」
他回想起過去種種,過去在故鄉之時,曾經淪為乞食之人,也曾經忍受胯下之辱,這些苦他都熬過來了,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飛黃騰達。他曾經投靠過項梁、項羽,沒有受到重用,於是他逃往漢中,投奔劉邦,也不受重用。韓信覺得心灰意冷,一橫心一咬牙,掛冠求去。
「天下之大,難道沒有我韓信容身之處?」他心裡這麼想著。
蕭何畢竟慧眼識英雄,當他聽說韓信逃走的消息,來不及向劉邦報告,翻身上馬,趁著星夜沿路追趕。
此時劉邦還在府中飲酒,士卒有事稟報,劉邦不耐煩地說道:「又有人逃走了是吧?我不是說過,想逃的人我不多追究嗎?怎麼還來煩我?」
士卒低聲道:「可是這回逃走的是……是蕭相國……」
劉邦「噗」的一聲,把剛喝下去的酒全噴了出來,覺得五雷轟頂,腦袋嗡嗡作響,「連蕭何也要棄我而去?我還混什麼!」劉邦萬念俱灰,左右勸他趕緊派人去追,他才顫聲說道:「對……快去追……」
過了兩天,蕭何突然又出現了,並且前來晉見劉邦,劉邦難掩內心喜悅,臉上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責問道:「老子待你不薄啊,你怎麼說也不說一聲,就私下潛逃?」
蕭何拱手道:「我並不是逃走,而是去追趕一個逃走的人。」
「誰?」
「韓信。」
劉邦嗤之以鼻,罵道:「天天都有人逃走,連大將都逃了十幾個,你不追,卻去追韓信這樣一個無名小卒,他媽的別跟我鬼扯!」
蕭何又一次鄭重推薦韓信:「大王所說的那十幾個將領,很容易物色得到,可是韓信這人不一樣,韓信……天下奇才,國士無雙啊!」
「有你說的這麼神嗎?」
「當然!大王如果打算一輩子窩在這個鬼地方當你的漢中王,可以讓韓信逃走,如果想要奪取天下,就一定得重用韓信。」
「好好好,我知道了,看你的面子,我封他為將軍,行了吧?」
蕭何搖搖頭:「韓信這種人才,不是用一個普通將軍的地位,就能留得住的。」
「那就拜他為大將軍吧!」
大將軍是所有將領當中最高的稱號,執掌全軍兵符,這是劉邦第一次授予將領這樣高的職位。
不料蕭何仍然搖頭:「這樣恐怕還不夠。」
「還不夠?」
「大王平常輕慢無禮,拜大將的時候,如果還是這樣,韓信能來嗎?既然要拜將,就必須齋戒沐浴,選定良辰吉日,把該有的禮儀都做到才行。」
劉邦同意。
消息傳開,將領們個個喜形於色,他們都以為大將軍的地位非自己莫屬,誰知到了儀式當天,執掌兵符的大將軍,竟然是那個小小的治粟都尉韓信,人人都看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