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就想著逃離
我的家鄉郴州,是湖南南部的一座小山城。
這座城市在丘陵之間野蠻生長,一年四季漫天遍野都是綠色。
城市盡是上山下坡的路。少時的我時常站在坡頂向遠方的坡底張望,那綿延起伏的道路總讓我不自覺陷入悵然。
我懷疑自己本是個心思簡單的孩子,是這一城交織起伏的山路在我的心上劃出了深淺不一的皺褶。為了熨平這些溝壑,我把自己整個藏進心裡,在裡面忙來忙去,看起來就成了心事重重的樣子。
「郴」這個字除了本地人,外地多數人不認識。剛去外地念書時,我總要糾正同學,這個字唸「ㄔㄣ」。可就算提醒了,很多人還是記不住,第二次大概會唸成「彬」。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提到這座山城,都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馬到郴州死,船到郴州止,人到郴州打擺子」,打擺子的意思就是生病發抖拉肚子,加上糧不夠、水不足、環境惡劣,這便成了外界對家鄉郴州的第一印象。
我爸是當地衛校附屬醫院的醫生,我媽是同部門的護士,他倆在這裡相遇,組成家庭,然後有了我。
那時,為了工作方便,爸媽公司分配的平房就在醫院住院樓的對面,中間隔著一條勉強能並行兩輛車的路,他們上下班的路程不過十來公尺。
我媽總擔心把病菌帶回家裡,所以家裡常備84消毒液,在一個大澡盆裡稀釋,再用稀釋的水拖地、洗手、洗衣服。
自小時候起,家裡有且只有一種味道──84消毒液的味道。
以至於後來,我在其他場合,只要有清潔員在用84消毒液清潔,我總是會多看一眼,他們的身上大概也藏著媽媽的影子。
因為爸媽身上全是這種味道,所以我便很少往他倆身上撲,顯得不夠親近大概也是這個原因。
因為工作單位離家近,他倆總是很晚下班,剛到家沒幾分鐘又被叫回科室也是常事。
我就像是父母工作之餘的贈品,只有在他倆極其放鬆的情況下,才會偶爾想起我。
我爸經常加班動手術,我媽是護士,自然也會一起。一次我媽的同事告訴她:「妳趕快回去看看妳兒子,他躺在門口睡著了。」我媽這才想起來我早就放學了,沒有家裡的鑰匙。
她趕忙回家,發現我躺在木門和紗窗門之間呼呼大睡,我媽哭著把我搖醒,緊緊抱住我,又馬上替我做飯。
她內心偶爾愧疚,就會情緒激動。而我早已習慣了被忽視,所以情緒穩定,她內疚她的,我看她一眼,繼續睡我的。
我小時候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他們最好工作一直那麼忙,這樣就不會有人催我學習、做作業。也正因如此,我那時的作業都是第二天一早趕到學校去抄,埋下了成績不好的禍根。
我爸媽都是努力的人,在公司人緣好、能力強,我完全配不上他們。
這一點也是我慢慢有了自尊心之後才意識到的。
爸媽那個年代的人,沒孩子時大家比工作成績;有了孩子,大家便開始比孩子的成績。每到這時,我總是抬不起頭。
大家對我的評價十年如一日:「你兒子看起來滿聰明的,但為什麼就是學什麼都不行呢?」
「看起來滿聰明」重點不是「滿聰明」,而是「看起來」,說明實際上我應該很蠢。這是一種被包裝得很深的嘲諷。
我很好奇,我看起來很聰明嗎?我看起來就很笨好嗎!
他們不如說:「你兒子看起來就不聰明,所以成績差也很正常。」
這樣的話,我爸媽可能也不會對我抱有什麼期待。
大家總說我看起來聰明,這種評價給我和爸媽都帶來了困擾。
我從小個子就矮,進了高中也才一百五十幾公分,戴著800度的厚玻璃鏡片眼鏡,又瘦又黑,扔在哪裡都不起眼。恐怕我爸媽也常困惑:為什麼他倆的結合會生出一個我這樣的孩子?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另一個事實──我出生之前,有一個哥哥,早產,很快就夭折了。此後,我媽情緒低落了很久。是我的出生讓她又恢復了對未來的希望,所以光是我出生且能長大這件事,就值得她開心一輩子了。
大概是因為這樣,我爸媽從不埋怨我笨,畢竟他們對我最大的期待是──活著就很好。
他倆為我報過不少才藝班,美術、武術、籃球、小提琴、珠算……其他孩子輕易就能抓住其中的訣竅,被篩選出來,被誇讚說很有天資,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只有我,在任何才藝班都找不到訣竅,全靠胡亂比劃蒙混過關。
每個才藝班的老師和我媽聊天後,我媽的臉上總有掩飾不住的失落。
我跟在她後頭,也失落。
她從不指責我,我知道這是無能為力的意思。
我笨嗎?笨是將一個人的未來徹底封死的最好理由,也是一個人放棄自己最坦蕩的原因。但真正笨的孩子是不會有內疚感的。
可我有內疚感,還過量。
我整天都在思考:為什麼我和同齡人相比那麼糟糕?為什麼我成績就是不好?為什麼我運動就是那麼差?為什麼我美術、音樂沒一個有天賦?為什麼我那麼矮,長得又那麼不端正?為什麼我有高度近視?為什麼所有的詬病都集中在我一個人身上?
我滿腦子疑惑,時常眼神失焦,陷入發呆狀態。
旁人便說:「他又在發呆了,發什麼鬼呆,想點正經事情不好嗎?」
發呆不是放空,恰恰是在聚精會神的想一件正經事,但需要用極其安靜的姿勢去悄悄靠近,潛伏在其周圍,才有可能等到答案偷偷探頭。
因為沒有自我,無法靠雙腿堂堂正正的站立。我像個不倒翁,被來往的路人推來推去。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朝南後又朝北,誰經過都能推我一把,我重心不穩,總是顛三倒四惹人笑話。
你的舊傷口總會找到新的OK繃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寫的一本書,此時的你寫到了第幾章第幾行?是否一直在某個章節打轉,無論如何都寫不完?又或者在某個段落字字斟酌,塗塗改改,重複書寫那三兩行?
我第一次意識到「人生需要翻篇」是來源於我父母長年累月對同一個問題的爭吵。
每次我媽回到爸爸的老家過年,總是會突然悶悶不樂。原因我從小學就了解得一清二楚,我爸媽剛結婚那會兒,爺爺奶奶對媽媽的態度不好,大概是說了一句:「娶了個老婆,丟了個兒子。」加上媽媽的家裡人都在江西,離她很遠,所以她的孤單也就讓一切的相處細節都變得意味深長。
在我的印象當中,爸爸是解釋過很多遍的,說那時剛成家,自己什麼也不懂,忽略了爺爺奶奶,他們說出那樣的話只是氣話,不能一直抓著不放。奶奶也好,姑姑也罷,都跟媽媽解釋過很多次。
但不知怎的,或許是觸景生情,每次回到爸爸老家過年,媽媽就想起那些不愉快。
他們年年吵,次次吵,從我小學吵到大學畢業,作為兒子的我,不堪重負。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同一個話題可以吵一輩子。
直到幾年前,奶奶走了,當媽媽再度提起過去時,爸爸說了一句:「我媽走了,這件事也該翻篇了。」
原來,翻篇是這麼用的。
人們肉眼可見的看時間把某件事翻來覆去打磨成了光滑的鵝卵石,當事人雙方將它不停拾起來反覆擲向對方。當事件本身的當事人紛紛離場後,真相似乎也變得沒那麼重要了。最後將這塊石頭扔向遠方,只能在記憶的水面上激起層層漣漪,水波慢慢消散,鵝卵石沉於水底,成為歷史的某個部分。
爸爸說完那句話後,媽媽果然沒再說什麼,狠狠的在房間裡哭了一場。他們將手裡的最後一塊石頭打出喧囂,之後又迅速恢復了寧靜。
我同情我媽,理解我爸,也為爺爺奶奶感到不值得。
最終,結束這件事情的,不是某個段落或句子,不是一笑泯恩仇的皆大歡喜,而是命運將這一頁硬生生翻了過去。翻了篇就是救贖。
有時聊起人生過往,尤其是令人難過的部分,除了那些用文字刻意記錄的只是當作教訓的部分,其餘的我統統記不住。我曾一度以為自己臉皮夠厚,心夠糙,很難有事情可以傷害到我。但我明明又是INFJ(16型人格測試中的一種)的性格,敏感又細膩,面對任何細微的不愉快,都像是白襯衣上被後桌同學轉筆時甩了一身墨水。
後來我明白了,我會刻意遺忘讓自己難堪的很多事,不去想,不去琢磨,迅速投入別的事情裡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既然已於某個現場丟盡臉面,就讓那個不省人事的自己趕快腐爛,化為養料去滋養新的自我,使之更為堅強。
我很少和痛苦的自己死纏爛打,一身泥濘。我深知,造成自己痛苦的,不是那個敏感又愚鈍的自己,而是外界給的壓力,我又怎能責怪自己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但做錯了,走歪了,那就重新來過,而不是一直守在角落自責。
只要你放過自己,大腦自然會放過你。最怕你一直躲在過去失敗的陰影裡,任何人要拉你一把,都要步行回你跌落的泥潭旁或走到的岔路上,於你要等待的時間太久,於他人要尋找你隱蔽的藏身之處又太難。
我喜歡的人轉頭喜歡了別人。
我信任的朋友,轉頭欺騙了我。
我以為欣賞我的主管,轉頭就翻臉不認人。
我對世界的認知就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驚訝中變得清晰,當時的我痛苦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人生經歷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只要你願意往前走,還有能力走,就必須一直往前走,因為你一定能遇到新的OK繃治癒曾經的傷口。
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受傷或受過傷就覺得難以啟齒。
大學時,我對喜歡的人說:「妳是第一個讓我動心的人,這是我第一次覺得喜歡一個人有多快樂。」那個人並不覺得被我喜歡有什麼了不起,甚至都沒追問更多的細節。我就當自己對自己動了心。
我的家鄉郴州,是湖南南部的一座小山城。
這座城市在丘陵之間野蠻生長,一年四季漫天遍野都是綠色。
城市盡是上山下坡的路。少時的我時常站在坡頂向遠方的坡底張望,那綿延起伏的道路總讓我不自覺陷入悵然。
我懷疑自己本是個心思簡單的孩子,是這一城交織起伏的山路在我的心上劃出了深淺不一的皺褶。為了熨平這些溝壑,我把自己整個藏進心裡,在裡面忙來忙去,看起來就成了心事重重的樣子。
「郴」這個字除了本地人,外地多數人不認識。剛去外地念書時,我總要糾正同學,這個字唸「ㄔㄣ」。可就算提醒了,很多人還是記不住,第二次大概會唸成「彬」。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提到這座山城,都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馬到郴州死,船到郴州止,人到郴州打擺子」,打擺子的意思就是生病發抖拉肚子,加上糧不夠、水不足、環境惡劣,這便成了外界對家鄉郴州的第一印象。
我爸是當地衛校附屬醫院的醫生,我媽是同部門的護士,他倆在這裡相遇,組成家庭,然後有了我。
那時,為了工作方便,爸媽公司分配的平房就在醫院住院樓的對面,中間隔著一條勉強能並行兩輛車的路,他們上下班的路程不過十來公尺。
我媽總擔心把病菌帶回家裡,所以家裡常備84消毒液,在一個大澡盆裡稀釋,再用稀釋的水拖地、洗手、洗衣服。
自小時候起,家裡有且只有一種味道──84消毒液的味道。
以至於後來,我在其他場合,只要有清潔員在用84消毒液清潔,我總是會多看一眼,他們的身上大概也藏著媽媽的影子。
因為爸媽身上全是這種味道,所以我便很少往他倆身上撲,顯得不夠親近大概也是這個原因。
因為工作單位離家近,他倆總是很晚下班,剛到家沒幾分鐘又被叫回科室也是常事。
我就像是父母工作之餘的贈品,只有在他倆極其放鬆的情況下,才會偶爾想起我。
我爸經常加班動手術,我媽是護士,自然也會一起。一次我媽的同事告訴她:「妳趕快回去看看妳兒子,他躺在門口睡著了。」我媽這才想起來我早就放學了,沒有家裡的鑰匙。
她趕忙回家,發現我躺在木門和紗窗門之間呼呼大睡,我媽哭著把我搖醒,緊緊抱住我,又馬上替我做飯。
她內心偶爾愧疚,就會情緒激動。而我早已習慣了被忽視,所以情緒穩定,她內疚她的,我看她一眼,繼續睡我的。
我小時候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他們最好工作一直那麼忙,這樣就不會有人催我學習、做作業。也正因如此,我那時的作業都是第二天一早趕到學校去抄,埋下了成績不好的禍根。
我爸媽都是努力的人,在公司人緣好、能力強,我完全配不上他們。
這一點也是我慢慢有了自尊心之後才意識到的。
爸媽那個年代的人,沒孩子時大家比工作成績;有了孩子,大家便開始比孩子的成績。每到這時,我總是抬不起頭。
大家對我的評價十年如一日:「你兒子看起來滿聰明的,但為什麼就是學什麼都不行呢?」
「看起來滿聰明」重點不是「滿聰明」,而是「看起來」,說明實際上我應該很蠢。這是一種被包裝得很深的嘲諷。
我很好奇,我看起來很聰明嗎?我看起來就很笨好嗎!
他們不如說:「你兒子看起來就不聰明,所以成績差也很正常。」
這樣的話,我爸媽可能也不會對我抱有什麼期待。
大家總說我看起來聰明,這種評價給我和爸媽都帶來了困擾。
我從小個子就矮,進了高中也才一百五十幾公分,戴著800度的厚玻璃鏡片眼鏡,又瘦又黑,扔在哪裡都不起眼。恐怕我爸媽也常困惑:為什麼他倆的結合會生出一個我這樣的孩子?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另一個事實──我出生之前,有一個哥哥,早產,很快就夭折了。此後,我媽情緒低落了很久。是我的出生讓她又恢復了對未來的希望,所以光是我出生且能長大這件事,就值得她開心一輩子了。
大概是因為這樣,我爸媽從不埋怨我笨,畢竟他們對我最大的期待是──活著就很好。
他倆為我報過不少才藝班,美術、武術、籃球、小提琴、珠算……其他孩子輕易就能抓住其中的訣竅,被篩選出來,被誇讚說很有天資,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只有我,在任何才藝班都找不到訣竅,全靠胡亂比劃蒙混過關。
每個才藝班的老師和我媽聊天後,我媽的臉上總有掩飾不住的失落。
我跟在她後頭,也失落。
她從不指責我,我知道這是無能為力的意思。
我笨嗎?笨是將一個人的未來徹底封死的最好理由,也是一個人放棄自己最坦蕩的原因。但真正笨的孩子是不會有內疚感的。
可我有內疚感,還過量。
我整天都在思考:為什麼我和同齡人相比那麼糟糕?為什麼我成績就是不好?為什麼我運動就是那麼差?為什麼我美術、音樂沒一個有天賦?為什麼我那麼矮,長得又那麼不端正?為什麼我有高度近視?為什麼所有的詬病都集中在我一個人身上?
我滿腦子疑惑,時常眼神失焦,陷入發呆狀態。
旁人便說:「他又在發呆了,發什麼鬼呆,想點正經事情不好嗎?」
發呆不是放空,恰恰是在聚精會神的想一件正經事,但需要用極其安靜的姿勢去悄悄靠近,潛伏在其周圍,才有可能等到答案偷偷探頭。
因為沒有自我,無法靠雙腿堂堂正正的站立。我像個不倒翁,被來往的路人推來推去。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朝南後又朝北,誰經過都能推我一把,我重心不穩,總是顛三倒四惹人笑話。
你的舊傷口總會找到新的OK繃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寫的一本書,此時的你寫到了第幾章第幾行?是否一直在某個章節打轉,無論如何都寫不完?又或者在某個段落字字斟酌,塗塗改改,重複書寫那三兩行?
我第一次意識到「人生需要翻篇」是來源於我父母長年累月對同一個問題的爭吵。
每次我媽回到爸爸的老家過年,總是會突然悶悶不樂。原因我從小學就了解得一清二楚,我爸媽剛結婚那會兒,爺爺奶奶對媽媽的態度不好,大概是說了一句:「娶了個老婆,丟了個兒子。」加上媽媽的家裡人都在江西,離她很遠,所以她的孤單也就讓一切的相處細節都變得意味深長。
在我的印象當中,爸爸是解釋過很多遍的,說那時剛成家,自己什麼也不懂,忽略了爺爺奶奶,他們說出那樣的話只是氣話,不能一直抓著不放。奶奶也好,姑姑也罷,都跟媽媽解釋過很多次。
但不知怎的,或許是觸景生情,每次回到爸爸老家過年,媽媽就想起那些不愉快。
他們年年吵,次次吵,從我小學吵到大學畢業,作為兒子的我,不堪重負。
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同一個話題可以吵一輩子。
直到幾年前,奶奶走了,當媽媽再度提起過去時,爸爸說了一句:「我媽走了,這件事也該翻篇了。」
原來,翻篇是這麼用的。
人們肉眼可見的看時間把某件事翻來覆去打磨成了光滑的鵝卵石,當事人雙方將它不停拾起來反覆擲向對方。當事件本身的當事人紛紛離場後,真相似乎也變得沒那麼重要了。最後將這塊石頭扔向遠方,只能在記憶的水面上激起層層漣漪,水波慢慢消散,鵝卵石沉於水底,成為歷史的某個部分。
爸爸說完那句話後,媽媽果然沒再說什麼,狠狠的在房間裡哭了一場。他們將手裡的最後一塊石頭打出喧囂,之後又迅速恢復了寧靜。
我同情我媽,理解我爸,也為爺爺奶奶感到不值得。
最終,結束這件事情的,不是某個段落或句子,不是一笑泯恩仇的皆大歡喜,而是命運將這一頁硬生生翻了過去。翻了篇就是救贖。
有時聊起人生過往,尤其是令人難過的部分,除了那些用文字刻意記錄的只是當作教訓的部分,其餘的我統統記不住。我曾一度以為自己臉皮夠厚,心夠糙,很難有事情可以傷害到我。但我明明又是INFJ(16型人格測試中的一種)的性格,敏感又細膩,面對任何細微的不愉快,都像是白襯衣上被後桌同學轉筆時甩了一身墨水。
後來我明白了,我會刻意遺忘讓自己難堪的很多事,不去想,不去琢磨,迅速投入別的事情裡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既然已於某個現場丟盡臉面,就讓那個不省人事的自己趕快腐爛,化為養料去滋養新的自我,使之更為堅強。
我很少和痛苦的自己死纏爛打,一身泥濘。我深知,造成自己痛苦的,不是那個敏感又愚鈍的自己,而是外界給的壓力,我又怎能責怪自己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但做錯了,走歪了,那就重新來過,而不是一直守在角落自責。
只要你放過自己,大腦自然會放過你。最怕你一直躲在過去失敗的陰影裡,任何人要拉你一把,都要步行回你跌落的泥潭旁或走到的岔路上,於你要等待的時間太久,於他人要尋找你隱蔽的藏身之處又太難。
我喜歡的人轉頭喜歡了別人。
我信任的朋友,轉頭欺騙了我。
我以為欣賞我的主管,轉頭就翻臉不認人。
我對世界的認知就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驚訝中變得清晰,當時的我痛苦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人生經歷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只要你願意往前走,還有能力走,就必須一直往前走,因為你一定能遇到新的OK繃治癒曾經的傷口。
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受傷或受過傷就覺得難以啟齒。
大學時,我對喜歡的人說:「妳是第一個讓我動心的人,這是我第一次覺得喜歡一個人有多快樂。」那個人並不覺得被我喜歡有什麼了不起,甚至都沒追問更多的細節。我就當自己對自己動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