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一
有沒有哪個化學物質,在實驗上能夠100%地啟動實驗動物的癌症,而當這項物質相對缺少時,又能把動物罹癌的機率降低到0%?更重要的是,這個化學物質是否能在一般的攝取範圍內,就造成100%或0%的結果?
事實上,世界上的確是有這種化學物質存在,這個化學物質就是──
蛋白質!
只要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就能輕易改變避免致癌物轉化成危險代謝物。這種危險代謝物如果來不及移除或修復,它可能就會攻擊DNA,破壞基因或使之突變,並傳給其他細胞,進而啟動癌症。
實驗結果發現,減少蛋白質攝取量(從20%降到5%),能快速地大幅降低會影響黃麴毒素(超級致癌物)發展的酵素的活動,這暗示著,藉由低蛋白質飲食來降低酵素活動,可以讓較少的黃麴毒素轉化成可能與DNA結合、並使之突變的危險代謝物,證明了降低蛋白質的攝取,可以大幅減少腫瘤的啟動。
蛋白質和腫瘤細胞的發展
就算腫瘤細胞已經產生,蛋白質的攝取仍有絕對性的影響。從實驗中,我們發現,病灶發展幾乎全部都由攝取多少蛋白質來決定,而非攝取多少黃麴毒素。而且,就算一開始所接觸的黃麴毒素量不同,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還是超乎我們想像中的大!
從實驗發現,兩組大鼠都吃標準基線飲食,一組施予高劑量黃麴毒素,另一組則施予低劑量。啟動癌症進程之後,我們對之前施予高劑量黃麴毒素(指有較多癌症啟動因子)的那組老鼠,改用低蛋白質飲食,而施予低劑量的那組則用高蛋白質飲食。結果前者在食用只含5%蛋白質的飲食後,病灶的發展明顯降低;而後者在餵食20%蛋白質的飲食之後,反倒產生更多病灶。
這個結果顯示,無論一開始的接觸量為多少,在病灶要變成癌細胞、變成臨床看得見的腫瘤的過程中,蛋白質攝取量的影響,都勝過致癌物。要特別注意的是,低蛋白質飲食雖然能暫時讓致癌物進入休眠狀態,但是別就此大意,如果我們過去曾接觸到致癌物,並因而啟動癌細胞,就算低蛋白質飲食讓它暫時休眠,但日後只要營養攝取不當,恢後高蛋白質的飲食,仍可以把它重新喚醒。
吃多少蛋白質會致癌?
適當調整蛋白質攝取量,將能改變癌症發展。不過,要如何定義蛋白質的多寡?
在大鼠的研究之中,其飲食中蛋白質含量為4%到24%,而病灶需要10%的蛋白質才會發展,然而,一旦超過了10%,增加的蛋白質將會導致病灶急遽發展。我實驗室的日本訪問學者崛尾教授(Fumiyiki Horio)日後也再度驗證了這個結果。
這項實驗最有意義的發現是:動物成長所需的飲食蛋白質比例為12%,唯有在達到或超過這個比例時,病灶才會開始發展──動物吃的蛋白質符合或超過需求,疾病就會發動攻勢。
幼鼠和孩童發育,以及成鼠與成人維持健康所需之蛋白質,是非常類似的,所以這項發現和人類很有關係。根據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人類有10%的能量來源應取自於蛋白質,雖然這遠超過實際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議攝取量定為1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只是,多數人每天食用的蛋白質多半都超過10%:美國人平均攝取達15%至16%!如此是否會導致罹患癌症的風險?從動物研究結果來看,答案是:是的──不見得只因為蛋白質的特殊效應,也由於被取代的是妨礙這種蛋白質效應的食物。
依據體重與總攝取熱量來估算,飲食中蛋白質占10%,表示每天會吃下約50至60公克的蛋白質。若美國人的平均攝取量為15%至16%,表示每人每天平均要吃下70到100公克的蛋白質,其中男性吃得較多,女性較少。如果以食物來說明,100大卡的菠菜(425公克)有12公克蛋白質;100大卡的生埃及豆(約2大匙)有5公克蛋白質;100大卡的上等腰肉牛排(約42.5克)就有13公克的蛋白質。
這些資訊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黃麴毒素的劑量,與病灶形成之間的重要關係,是否會受蛋白質攝取量而變動?
一種化學物質唯有在劑量提高,致癌率也隨之提高時,才能算是致癌物;如果某種有致癌嫌疑的化學物質並無這種現象,就該認真思考這種物質究竟是否為致癌物。
為了研究劑量所產生的反應,我們運用了十組大鼠,每一組接觸黃麴毒素的份量都依序遞增,之後再於促進期間以普通水準(20%)的蛋白質或低量蛋白質(5%至10%)來餵食。
結果正如預期,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為20%的大鼠,病灶的數量與大小都會隨著黃麴毒素劑量而增加,劑量與反應的關係既強烈又清楚。然而,僅攝取5%蛋白質的動物,劑量與反應的相關曲線則完全消失──即便動物被施予最大承受量的黃麴毒素,病灶依然沒有反應。這項結果再度顯示,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可超越強力致癌物(黃麴毒素)的致癌效果。
照這樣看來,人們可能會問:如果缺乏「適當」的營養條件,化學致癌物是不是就可能不會引起癌症?如果我們時常接觸少量會致癌的化學物質,是否只要不提供促進並滋養腫瘤發展的食物,就可能不會罹癌?我們能否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
蛋白質可不是全都一個樣
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到現在都還是很激進的觀念,不過事情還不僅止於此,我們還有另一項議題,會產生更具爭議的資訊──若是實驗中所使用的蛋白質種類不同,是否會有任何差別?一般而言,我們在實驗中都使用酪蛋白。
所以,下一個問題理所當然是:如果以相同的方式來檢驗植物性蛋白質,那麼其促癌效果是不是也和酪蛋白一樣呢?答案非常驚人:不會!實驗中,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促成癌腫瘤生長,即便攝取量很高也一樣。一名從我這邊獲得榮譽學位的大學部學生大衛.舒辛格(David Schulsinger),進行了下面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即使以20%的水準餵食,麥麩(小麥蛋白)也不會產生和酪蛋白一樣的促癌效果。
我們同時也檢測了大豆蛋白對病灶的發展,想看看它是否和酪蛋白有相同的影響。結果餵以20%大豆蛋白飲食的大鼠和攝取20%小麥蛋白的大鼠,都沒有形成早期病灶。突然,牛奶蛋白看起來不再那麼優了!
我們發現,降低蛋白質攝取量,可同時以多種方式避免癌症啟動,而超過成長所需的高蛋白質攝取量,則會促進癌症在啟動期之後繼續發展。不過,這裡所說的、會促成癌症的是牛奶蛋白──
要同事們接受蛋白質會助長癌症發展的觀念,已經夠困難了,更何況是牛奶蛋白?
摘文二
這樣減重最有用
持續穩定的減重,必須是一種長期生活型態的一部分,凡是標榜能快速大幅減重的花招,都不具有長期的功效。短期的瘦身成果,並不應該造成長期病痛,但是這些只風行一時的節食風潮卻會引發許多問題,例如腎臟病、心臟病、癌症、骨頭與關節疾病等。
體重是經年累月慢慢增加的,怎能冀望在短時間內就能輕鬆擺脫,還能保持健康?有一項以2萬1105名素食與全素者為對象的調查顯示,若與吃素不到五年的人相比,「遵循素食五年以上的人,BMI都較低。」
從上面種種看來,體重增加的問題,絕對有解決之道,但要怎麼做才能把它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把計算熱量的想法拋諸腦後。一般來說,你可以一邊隨心所欲地吃,一邊瘦身──只要你吃的食物是正確的。
第二,沒有必要犧牲自己、餓肚子或吃淡而無味的食物。肚子餓就表示不對勁,而長期飢餓會啟動身體的防衛機制,導致整體新陳代謝率都降低。
除此之外,人體機制會自然而然地從正確的植物性食品中取得營養,我們沒有必要為吃什麼而費神。這是一種無憂無慮的飲食方式,只要給身體正確的食物,身體就會做正確的事。
有些研究指出,採行全食物低脂蔬食的人所攝取的熱量比較少,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讓自己餓肚子;事實上,他們比葷食者花更多時間吃東西,吃得也更多,但蔬果與穀類等全食物的能量密度,不如動物性食品與添加脂肪那麼高,因此每一湯匙或一杯全食物的熱量都比較低。
別忘了!每公克脂肪含有9大卡熱量,而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只有4大卡。此外,完整的水果與穀類都富含纖維質,可以讓人產生飽足感,卻幾乎不為飲食添加熱量。就算你吃得真的比較多,但只要是健康的飲食,就能減少你所攝取與消化吸收的熱量。
不過,上述觀念還不足以說明全食物蔬食的優點。我之前對阿金飲食法與其他「低碳水化合物」流行飲食的批評,也可以在一些短期實驗中看出。
在這些實驗中,受試者在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時候,還同時攝取較少熱量。就長期來看,這些受試者會發現,持續採取熱量過低的飲食方式並不可行,而靠著限制熱量攝取所得到的減重效果,也很少能長期維持。正因如此,能夠解釋全食物蔬食優點的研究就更顯重要了,因為這些研究證明,減重不能光靠著限制熱量來達成。
這些研究記載著:素食者與葷食者攝取的熱量相同,甚至多得多,但仍比較苗條。中國營養研究證明,就相同的體重比例而言,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中國鄉下人所攝取的熱量,其實比美國人高出許多,但卻仍然比較瘦。無疑地,這應歸功於他們的身體活動量較大,問題是,這項研究的比較基準是一般美國人與活動量最小的中國人,也就是坐辦公室的中國人。不僅如此,以色列與英國所進行的研究也指出,素食者所攝取的熱量與葷食者相同,甚至更多,但體重仍然較輕,而以、英兩國都不是以農立國的國家。
這現象隱藏的奧祕之一就是先前提過的「產熱效應」,即人體會藉由新陳代謝而產生體熱,而素食者靜止時的新陳代謝率稍微較高,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較多未消化的熱量轉換成體熱,而非儲存為體脂肪,而只要新陳代謝速率稍微增加一點,在一天之內所燃燒的脂肪就會大幅增加。
對的飲食會讓你更愛活動
體能活動可以帶來明顯的瘦身效果,並且早有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論點。近來有一項評論把許多可靠的研究加以比較,發現身體活動量較大的人,體重均較輕。另一組研究則指出,運動有助於減重,而持續運動也能維持瘦身效果。
不過,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並非好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當成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這麼一來除了燃燒熱量,還能讓身材更為健美。
要做多少運動才能減重?
根據某項可靠評論的粗估,每天運動15到45分鐘,就會比不運動時減輕5到8公斤;日常生活的家事也能消耗100到800大卡的熱量,因此常忙進忙出者,體重會比困在靜止生活型態的人輕盈許多。
我是因為簡單的動物實驗,才完全了解飲食與運動結合,具控制體重之效。我們之前用20%酪蛋白的一般飲食餵食一組大鼠,另一組的飲食中酪蛋白則僅有5%,結果後者的罹癌比例少得令人訝異,且血膽固醇較低,壽命也較長。最有趣的是,牠們攝取的熱量稍微多些,但皆以體熱的方式燃燒掉。
在實驗過程中,有人發現吃5%酪蛋白的動物,似乎比20%的好動。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們把餵以5%與20%的大鼠分別放進裝有運動滾輪的籠子,滾輪上設有儀表,記錄輪子滾動的次數。實驗的第一天,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自發滾輪子的次數,就比餵以20%酪蛋白的高出一倍。為期兩週的實驗中,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運動量,一直都比另一組高得多。
總結以上觀察,植物性食品以兩種方式維持熱量平衡,進而控制體重:
第一,它以體熱的方式來消耗熱量,而不是把熱量儲存為體脂肪,一年下來,就算熱量攝取的變化不大,但是體重差異卻很明顯。
第二,植物性飲食能鼓勵身體多多活動,一旦體重減輕,身體活動起來又更為方便。飲食加運動不僅能減輕體重,還能全面改善健康。
有沒有哪個化學物質,在實驗上能夠100%地啟動實驗動物的癌症,而當這項物質相對缺少時,又能把動物罹癌的機率降低到0%?更重要的是,這個化學物質是否能在一般的攝取範圍內,就造成100%或0%的結果?
事實上,世界上的確是有這種化學物質存在,這個化學物質就是──
蛋白質!
只要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就能輕易改變避免致癌物轉化成危險代謝物。這種危險代謝物如果來不及移除或修復,它可能就會攻擊DNA,破壞基因或使之突變,並傳給其他細胞,進而啟動癌症。
實驗結果發現,減少蛋白質攝取量(從20%降到5%),能快速地大幅降低會影響黃麴毒素(超級致癌物)發展的酵素的活動,這暗示著,藉由低蛋白質飲食來降低酵素活動,可以讓較少的黃麴毒素轉化成可能與DNA結合、並使之突變的危險代謝物,證明了降低蛋白質的攝取,可以大幅減少腫瘤的啟動。
蛋白質和腫瘤細胞的發展
就算腫瘤細胞已經產生,蛋白質的攝取仍有絕對性的影響。從實驗中,我們發現,病灶發展幾乎全部都由攝取多少蛋白質來決定,而非攝取多少黃麴毒素。而且,就算一開始所接觸的黃麴毒素量不同,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還是超乎我們想像中的大!
從實驗發現,兩組大鼠都吃標準基線飲食,一組施予高劑量黃麴毒素,另一組則施予低劑量。啟動癌症進程之後,我們對之前施予高劑量黃麴毒素(指有較多癌症啟動因子)的那組老鼠,改用低蛋白質飲食,而施予低劑量的那組則用高蛋白質飲食。結果前者在食用只含5%蛋白質的飲食後,病灶的發展明顯降低;而後者在餵食20%蛋白質的飲食之後,反倒產生更多病灶。
這個結果顯示,無論一開始的接觸量為多少,在病灶要變成癌細胞、變成臨床看得見的腫瘤的過程中,蛋白質攝取量的影響,都勝過致癌物。要特別注意的是,低蛋白質飲食雖然能暫時讓致癌物進入休眠狀態,但是別就此大意,如果我們過去曾接觸到致癌物,並因而啟動癌細胞,就算低蛋白質飲食讓它暫時休眠,但日後只要營養攝取不當,恢後高蛋白質的飲食,仍可以把它重新喚醒。
吃多少蛋白質會致癌?
適當調整蛋白質攝取量,將能改變癌症發展。不過,要如何定義蛋白質的多寡?
在大鼠的研究之中,其飲食中蛋白質含量為4%到24%,而病灶需要10%的蛋白質才會發展,然而,一旦超過了10%,增加的蛋白質將會導致病灶急遽發展。我實驗室的日本訪問學者崛尾教授(Fumiyiki Horio)日後也再度驗證了這個結果。
這項實驗最有意義的發現是:動物成長所需的飲食蛋白質比例為12%,唯有在達到或超過這個比例時,病灶才會開始發展──動物吃的蛋白質符合或超過需求,疾病就會發動攻勢。
幼鼠和孩童發育,以及成鼠與成人維持健康所需之蛋白質,是非常類似的,所以這項發現和人類很有關係。根據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人類有10%的能量來源應取自於蛋白質,雖然這遠超過實際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議攝取量定為1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只是,多數人每天食用的蛋白質多半都超過10%:美國人平均攝取達15%至16%!如此是否會導致罹患癌症的風險?從動物研究結果來看,答案是:是的──不見得只因為蛋白質的特殊效應,也由於被取代的是妨礙這種蛋白質效應的食物。
依據體重與總攝取熱量來估算,飲食中蛋白質占10%,表示每天會吃下約50至60公克的蛋白質。若美國人的平均攝取量為15%至16%,表示每人每天平均要吃下70到100公克的蛋白質,其中男性吃得較多,女性較少。如果以食物來說明,100大卡的菠菜(425公克)有12公克蛋白質;100大卡的生埃及豆(約2大匙)有5公克蛋白質;100大卡的上等腰肉牛排(約42.5克)就有13公克的蛋白質。
這些資訊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黃麴毒素的劑量,與病灶形成之間的重要關係,是否會受蛋白質攝取量而變動?
一種化學物質唯有在劑量提高,致癌率也隨之提高時,才能算是致癌物;如果某種有致癌嫌疑的化學物質並無這種現象,就該認真思考這種物質究竟是否為致癌物。
為了研究劑量所產生的反應,我們運用了十組大鼠,每一組接觸黃麴毒素的份量都依序遞增,之後再於促進期間以普通水準(20%)的蛋白質或低量蛋白質(5%至10%)來餵食。
結果正如預期,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為20%的大鼠,病灶的數量與大小都會隨著黃麴毒素劑量而增加,劑量與反應的關係既強烈又清楚。然而,僅攝取5%蛋白質的動物,劑量與反應的相關曲線則完全消失──即便動物被施予最大承受量的黃麴毒素,病灶依然沒有反應。這項結果再度顯示,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可超越強力致癌物(黃麴毒素)的致癌效果。
照這樣看來,人們可能會問:如果缺乏「適當」的營養條件,化學致癌物是不是就可能不會引起癌症?如果我們時常接觸少量會致癌的化學物質,是否只要不提供促進並滋養腫瘤發展的食物,就可能不會罹癌?我們能否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
蛋白質可不是全都一個樣
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到現在都還是很激進的觀念,不過事情還不僅止於此,我們還有另一項議題,會產生更具爭議的資訊──若是實驗中所使用的蛋白質種類不同,是否會有任何差別?一般而言,我們在實驗中都使用酪蛋白。
所以,下一個問題理所當然是:如果以相同的方式來檢驗植物性蛋白質,那麼其促癌效果是不是也和酪蛋白一樣呢?答案非常驚人:不會!實驗中,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促成癌腫瘤生長,即便攝取量很高也一樣。一名從我這邊獲得榮譽學位的大學部學生大衛.舒辛格(David Schulsinger),進行了下面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即使以20%的水準餵食,麥麩(小麥蛋白)也不會產生和酪蛋白一樣的促癌效果。
我們同時也檢測了大豆蛋白對病灶的發展,想看看它是否和酪蛋白有相同的影響。結果餵以20%大豆蛋白飲食的大鼠和攝取20%小麥蛋白的大鼠,都沒有形成早期病灶。突然,牛奶蛋白看起來不再那麼優了!
我們發現,降低蛋白質攝取量,可同時以多種方式避免癌症啟動,而超過成長所需的高蛋白質攝取量,則會促進癌症在啟動期之後繼續發展。不過,這裡所說的、會促成癌症的是牛奶蛋白──
要同事們接受蛋白質會助長癌症發展的觀念,已經夠困難了,更何況是牛奶蛋白?
摘文二
這樣減重最有用
持續穩定的減重,必須是一種長期生活型態的一部分,凡是標榜能快速大幅減重的花招,都不具有長期的功效。短期的瘦身成果,並不應該造成長期病痛,但是這些只風行一時的節食風潮卻會引發許多問題,例如腎臟病、心臟病、癌症、骨頭與關節疾病等。
體重是經年累月慢慢增加的,怎能冀望在短時間內就能輕鬆擺脫,還能保持健康?有一項以2萬1105名素食與全素者為對象的調查顯示,若與吃素不到五年的人相比,「遵循素食五年以上的人,BMI都較低。」
從上面種種看來,體重增加的問題,絕對有解決之道,但要怎麼做才能把它應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把計算熱量的想法拋諸腦後。一般來說,你可以一邊隨心所欲地吃,一邊瘦身──只要你吃的食物是正確的。
第二,沒有必要犧牲自己、餓肚子或吃淡而無味的食物。肚子餓就表示不對勁,而長期飢餓會啟動身體的防衛機制,導致整體新陳代謝率都降低。
除此之外,人體機制會自然而然地從正確的植物性食品中取得營養,我們沒有必要為吃什麼而費神。這是一種無憂無慮的飲食方式,只要給身體正確的食物,身體就會做正確的事。
有些研究指出,採行全食物低脂蔬食的人所攝取的熱量比較少,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讓自己餓肚子;事實上,他們比葷食者花更多時間吃東西,吃得也更多,但蔬果與穀類等全食物的能量密度,不如動物性食品與添加脂肪那麼高,因此每一湯匙或一杯全食物的熱量都比較低。
別忘了!每公克脂肪含有9大卡熱量,而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只有4大卡。此外,完整的水果與穀類都富含纖維質,可以讓人產生飽足感,卻幾乎不為飲食添加熱量。就算你吃得真的比較多,但只要是健康的飲食,就能減少你所攝取與消化吸收的熱量。
不過,上述觀念還不足以說明全食物蔬食的優點。我之前對阿金飲食法與其他「低碳水化合物」流行飲食的批評,也可以在一些短期實驗中看出。
在這些實驗中,受試者在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時候,還同時攝取較少熱量。就長期來看,這些受試者會發現,持續採取熱量過低的飲食方式並不可行,而靠著限制熱量攝取所得到的減重效果,也很少能長期維持。正因如此,能夠解釋全食物蔬食優點的研究就更顯重要了,因為這些研究證明,減重不能光靠著限制熱量來達成。
這些研究記載著:素食者與葷食者攝取的熱量相同,甚至多得多,但仍比較苗條。中國營養研究證明,就相同的體重比例而言,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中國鄉下人所攝取的熱量,其實比美國人高出許多,但卻仍然比較瘦。無疑地,這應歸功於他們的身體活動量較大,問題是,這項研究的比較基準是一般美國人與活動量最小的中國人,也就是坐辦公室的中國人。不僅如此,以色列與英國所進行的研究也指出,素食者所攝取的熱量與葷食者相同,甚至更多,但體重仍然較輕,而以、英兩國都不是以農立國的國家。
這現象隱藏的奧祕之一就是先前提過的「產熱效應」,即人體會藉由新陳代謝而產生體熱,而素食者靜止時的新陳代謝率稍微較高,也就是說他們會把較多未消化的熱量轉換成體熱,而非儲存為體脂肪,而只要新陳代謝速率稍微增加一點,在一天之內所燃燒的脂肪就會大幅增加。
對的飲食會讓你更愛活動
體能活動可以帶來明顯的瘦身效果,並且早有科學證據支持這個論點。近來有一項評論把許多可靠的研究加以比較,發現身體活動量較大的人,體重均較輕。另一組研究則指出,運動有助於減重,而持續運動也能維持瘦身效果。
不過,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並非好事,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運動當成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這麼一來除了燃燒熱量,還能讓身材更為健美。
要做多少運動才能減重?
根據某項可靠評論的粗估,每天運動15到45分鐘,就會比不運動時減輕5到8公斤;日常生活的家事也能消耗100到800大卡的熱量,因此常忙進忙出者,體重會比困在靜止生活型態的人輕盈許多。
我是因為簡單的動物實驗,才完全了解飲食與運動結合,具控制體重之效。我們之前用20%酪蛋白的一般飲食餵食一組大鼠,另一組的飲食中酪蛋白則僅有5%,結果後者的罹癌比例少得令人訝異,且血膽固醇較低,壽命也較長。最有趣的是,牠們攝取的熱量稍微多些,但皆以體熱的方式燃燒掉。
在實驗過程中,有人發現吃5%酪蛋白的動物,似乎比20%的好動。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們把餵以5%與20%的大鼠分別放進裝有運動滾輪的籠子,滾輪上設有儀表,記錄輪子滾動的次數。實驗的第一天,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自發滾輪子的次數,就比餵以20%酪蛋白的高出一倍。為期兩週的實驗中,餵以5%酪蛋白的動物運動量,一直都比另一組高得多。
總結以上觀察,植物性食品以兩種方式維持熱量平衡,進而控制體重:
第一,它以體熱的方式來消耗熱量,而不是把熱量儲存為體脂肪,一年下來,就算熱量攝取的變化不大,但是體重差異卻很明顯。
第二,植物性飲食能鼓勵身體多多活動,一旦體重減輕,身體活動起來又更為方便。飲食加運動不僅能減輕體重,還能全面改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