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戴著「主觀眼鏡」
假設你正在做主管交付的工作。
你心想:「完成了,這樣一定沒問題!」然而,拿去給主管過目後,他卻提出一大堆意見,讓自己的心情和動力都跌到谷底⋯⋯
你是否曾有過上述的經驗呢?
和別人意見相左、不太認同對方的建議,但因為對象是主管,不得不遵從他的指示。
當你心想「我受夠了」,有一句有效的腦內獨白是:
「原來還有這種觀點,長知識了!」
每個人都戴著「主觀眼鏡」。
大家都是以「主觀」看待事物、思考並採取行動。
以B先生為例,他在主管的指示下,負責製作要給客戶的文件。
B先生認為這分文件要給人「信賴感」,所以盡量使用鄭重其事字詞,花心思將內文寫得嚴謹又可靠。
然而主管看了卻說:「內容讀起來好生硬,要改得更平易近人。」
該文字件的內容是基於B先生自身的考量撰寫而成,這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成果遭到否定,但是當他按照主管的吩咐,改用更平易近人的文字,完成後的文件也確實更貼近顧客。
「原來如此,親切感也很重要!這也是一種觀點。」
我們從出生起,便透過目前累積的各種經驗,將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模式化,建立起「某件事就應該如何」的信念和價值觀。
這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認知論」,重點並不在於對或錯,而是每個人都戴著「主觀眼鏡」看待事物、思考和行動。
思維、價值觀、規矩⋯⋯。當你感受到和別人的差異,大可不必浪費心力生氣、情緒低落或喪失動力。
這時,請回想「人都戴著主觀眼鏡」這點,用一句:「原來還有這種觀點,長知識了!」來應對,讓自己更有包容力。
你自己也是用「主觀眼鏡」看事情。
忍不住和某人比較時
別人的負面評價讓你很受傷?
尤其是在意的地方被拿來和別人比較,更是令人沮喪。
「和他比起來,我真沒用!」
遇到這種情況,有個有效的祕訣。
亦即將比較的對象從別人換成自己。
「比較的對象是從前的自己。」
請在腦海中默念這句話。
只要這樣做,心情就會神奇地好轉。
以下舉L小姐為例。
L小姐是個業務員,這陣子業績不佳,她明白必須想辦法改進。而主管也落井下石地說:「妳最近都沒有拉到生意,看看人家M小姐做得有聲有色,妳不覺得自己的口才不夠好嗎?」
「和M小姐比起來,我拉生意的話術技巧確實沒那麼好。」
「或許是因為這樣,我沒能好好表達出商品的魅力。」
「話說回來,我搞不好也沒有掌握客戶的需求。」
「我很不擅長結束話題,推銷能力也很弱。」
像這樣,L小姐不停在腦海中替自己「扣分」。
正因為這樣,更應該想的是:「比較的對象是從前的自己。」
一把比較的對象從別人改成過去的自己,想法就會瞬間改變。
和以前相比,我現在能和初次見面的人侃侃而談,學會如何分析客戶的需求,而且營業額還是五年前的兩倍多。像這樣,逐漸替自己「加分」。
這一項有進步,那一項也變得更上手。一件件加總起來,就能給自己正面評價,提高自我肯定感。
若用「加分主義」來看自己,即使有人像前述那樣說你不如人,內心也不會受傷,「別人家的草皮比較綠」的情況也會減少,不會平白無故羨慕別人。
無論是被人拿去做比較而感到受傷,或是自認不如人而心情低落,請你務必要活用這句腦內獨白。
不要緊,你已有成長。
外在冷淡,內心不一定也如此
和初次見面的人聊不太起來,對方回話很小聲,態度也不好親近。
「他該不會在生氣吧?」
「是我太無趣嗎?」
「他是不是對我沒興趣?」
你心裡會不會這樣懷疑呢?
但是,對方態度冷淡,不一定代表他的內心也是如此。
有一句腦內獨白能讓你察覺這一點:
「我要更仔細地觀察對方。」
然後,請實踐這句話。
以下是剛創業的H先生的故事。
H先生從以前就很崇拜創業家B。當得知在某場聚會上有機會見到B,便迫不及待前往。
H先生一見到B便立刻上前攀談,但B卻莫名冷淡,不但會回避視線交會,說話也很小聲、很簡短。即使H先生說出自己對他的崇拜,B也沒有露出特別開心的神色。
「我說話很無趣嗎?」
「他說不定其實不想理我。」
「繼續纏著他或許會造成他的困擾。」
H先生腦海中開啟了一連串的負面獨白,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漸漸消失。
這時,就可以使出「我要更仔細地觀察對方」這句話。
當H先生打算結束話題,別人也來向B攀談,這才發現B對其他人的回應也一樣冷淡,並非只針對自己。
接著,H先生試著進一步仔細觀察,便察覺B只是乍看之下不好親近,其實有可能是個很害羞的人。他確實話很少,但回答問題時切中核心,令人佩服。
在人際溝通上,我們不僅會聽別人說話的內容,還會下意識地觀察對方的態度、語氣、姿勢和肢體動作。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麥拉賓法則」。
當別人態度冷淡,或是說話讓你不舒服,請回想「說出口的話不一定等於真心話」,並且更仔細地觀察對方。
你是不是誤會了別人呢?
假設你正在做主管交付的工作。
你心想:「完成了,這樣一定沒問題!」然而,拿去給主管過目後,他卻提出一大堆意見,讓自己的心情和動力都跌到谷底⋯⋯
你是否曾有過上述的經驗呢?
和別人意見相左、不太認同對方的建議,但因為對象是主管,不得不遵從他的指示。
當你心想「我受夠了」,有一句有效的腦內獨白是:
「原來還有這種觀點,長知識了!」
每個人都戴著「主觀眼鏡」。
大家都是以「主觀」看待事物、思考並採取行動。
以B先生為例,他在主管的指示下,負責製作要給客戶的文件。
B先生認為這分文件要給人「信賴感」,所以盡量使用鄭重其事字詞,花心思將內文寫得嚴謹又可靠。
然而主管看了卻說:「內容讀起來好生硬,要改得更平易近人。」
該文字件的內容是基於B先生自身的考量撰寫而成,這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成果遭到否定,但是當他按照主管的吩咐,改用更平易近人的文字,完成後的文件也確實更貼近顧客。
「原來如此,親切感也很重要!這也是一種觀點。」
我們從出生起,便透過目前累積的各種經驗,將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模式化,建立起「某件事就應該如何」的信念和價值觀。
這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認知論」,重點並不在於對或錯,而是每個人都戴著「主觀眼鏡」看待事物、思考和行動。
思維、價值觀、規矩⋯⋯。當你感受到和別人的差異,大可不必浪費心力生氣、情緒低落或喪失動力。
這時,請回想「人都戴著主觀眼鏡」這點,用一句:「原來還有這種觀點,長知識了!」來應對,讓自己更有包容力。
你自己也是用「主觀眼鏡」看事情。
忍不住和某人比較時
別人的負面評價讓你很受傷?
尤其是在意的地方被拿來和別人比較,更是令人沮喪。
「和他比起來,我真沒用!」
遇到這種情況,有個有效的祕訣。
亦即將比較的對象從別人換成自己。
「比較的對象是從前的自己。」
請在腦海中默念這句話。
只要這樣做,心情就會神奇地好轉。
以下舉L小姐為例。
L小姐是個業務員,這陣子業績不佳,她明白必須想辦法改進。而主管也落井下石地說:「妳最近都沒有拉到生意,看看人家M小姐做得有聲有色,妳不覺得自己的口才不夠好嗎?」
「和M小姐比起來,我拉生意的話術技巧確實沒那麼好。」
「或許是因為這樣,我沒能好好表達出商品的魅力。」
「話說回來,我搞不好也沒有掌握客戶的需求。」
「我很不擅長結束話題,推銷能力也很弱。」
像這樣,L小姐不停在腦海中替自己「扣分」。
正因為這樣,更應該想的是:「比較的對象是從前的自己。」
一把比較的對象從別人改成過去的自己,想法就會瞬間改變。
和以前相比,我現在能和初次見面的人侃侃而談,學會如何分析客戶的需求,而且營業額還是五年前的兩倍多。像這樣,逐漸替自己「加分」。
這一項有進步,那一項也變得更上手。一件件加總起來,就能給自己正面評價,提高自我肯定感。
若用「加分主義」來看自己,即使有人像前述那樣說你不如人,內心也不會受傷,「別人家的草皮比較綠」的情況也會減少,不會平白無故羨慕別人。
無論是被人拿去做比較而感到受傷,或是自認不如人而心情低落,請你務必要活用這句腦內獨白。
不要緊,你已有成長。
外在冷淡,內心不一定也如此
和初次見面的人聊不太起來,對方回話很小聲,態度也不好親近。
「他該不會在生氣吧?」
「是我太無趣嗎?」
「他是不是對我沒興趣?」
你心裡會不會這樣懷疑呢?
但是,對方態度冷淡,不一定代表他的內心也是如此。
有一句腦內獨白能讓你察覺這一點:
「我要更仔細地觀察對方。」
然後,請實踐這句話。
以下是剛創業的H先生的故事。
H先生從以前就很崇拜創業家B。當得知在某場聚會上有機會見到B,便迫不及待前往。
H先生一見到B便立刻上前攀談,但B卻莫名冷淡,不但會回避視線交會,說話也很小聲、很簡短。即使H先生說出自己對他的崇拜,B也沒有露出特別開心的神色。
「我說話很無趣嗎?」
「他說不定其實不想理我。」
「繼續纏著他或許會造成他的困擾。」
H先生腦海中開啟了一連串的負面獨白,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漸漸消失。
這時,就可以使出「我要更仔細地觀察對方」這句話。
當H先生打算結束話題,別人也來向B攀談,這才發現B對其他人的回應也一樣冷淡,並非只針對自己。
接著,H先生試著進一步仔細觀察,便察覺B只是乍看之下不好親近,其實有可能是個很害羞的人。他確實話很少,但回答問題時切中核心,令人佩服。
在人際溝通上,我們不僅會聽別人說話的內容,還會下意識地觀察對方的態度、語氣、姿勢和肢體動作。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麥拉賓法則」。
當別人態度冷淡,或是說話讓你不舒服,請回想「說出口的話不一定等於真心話」,並且更仔細地觀察對方。
你是不是誤會了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