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千萬不要投入可能損失所有資產的投資活動(節錄)
若是長期從事投資活動,有時總會遇上難得一見的獲利機會。雖說是獲利機會,卻也不一定真的能獲利。既然說是機會,就表示有一定的風險。獲利機會往往隱含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就我個人而言,在判斷是否投入資金時,會有一個明確的優先順序。我會在遵守這個優先順序的條件下,去投資某個獲利良機。讓我們先從歷史偉人的行動中學習,來了解這優先順序中排名第一的項目。這一次,就從被譽為「越後之虎」的上杉謙信的故事,來探討這個問題。
永祿四年(西元一五六一年),越後的上杉謙信率領上杉軍一萬三千人,與來自甲斐的武田信玄所率領的武田軍兩萬人,在川中島(今長野縣北部)激戰,史稱第四次川中島之戰。
兩軍隔著千曲川對峙一段時間後,武田信玄趁著黑夜,派出一支一萬兩千人的奇襲部隊,攻擊上杉軍所在的山丘。然而,謙信提前察覺到了這個計畫,於是決定在武田的奇襲部隊繞行山路時,趁機襲擊留守的八千武田軍,其中也包括了信玄的本陣。為確保武田的奇襲部隊無法輕易返回,謙信還派出一支部隊堵住他們的回程路線。另一方面,謙信也考慮到被擊敗的可能,命直江兼續率一千五百人在北方的犀川待命,確保退路。
之後,謙信以車懸之陣,攻擊信玄本陣的八千武田軍。在謙信的猛烈攻勢下,武田軍只能被動防守。此時,武田的一萬兩千人奇襲部隊得知奇襲被謙信識破,便打算急忙返回,救援信玄本陣。卻因謙信安排的部隊封鎖了回程路線,使武田奇襲部隊難以返回支援。
在這段期間,上杉軍攻勢十分猛烈。在這樣的攻勢下,信玄有許多厲害的家臣接連戰死,包括軍師山本勘助與其他重臣,甚至連武田軍副將武田信繁(信玄的弟弟)也不幸陣亡。謙信見武田軍副將戰死之後,下令對信玄本陣發動總攻擊。此時,信玄的親信與負責傳令的旗本眾(主君直屬護衛隊)都不得不加入戰鬥,身邊已無護衛的信玄,幾乎成為謙信軍的囊中之物。
就在此時,武田一萬兩千人的奇襲部隊終於突破謙信的封鎖,回到主戰場。謙信見狀,立刻下令全軍撤退。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已不可能取勝。在武田的奇襲部隊加入戰鬥後,上杉軍便成了撤退的一方。武田軍趁勢追擊,回敬之前的猛攻,斬殺了上杉軍的大量士兵。
最後,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成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戰役。兩軍共三萬兩千人中,有兩萬七千人傷亡,占了所有士兵的八成以上。這是日本戰國史上最為激烈的戰役之一。就結果而言,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是武田軍的勝利,但武田軍同樣損失慘重,信玄更是差點命喪於此。這也讓人覺得,就戰事內容而言,或許謙信還技高一籌。接下來,我們就從謙信的角度,分析他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的報酬與風險。
在預期報酬方面,若是能擊殺信玄,謙信將可掌控信濃(今長野縣)、甲斐(今山梨縣),成為擁有壓倒性實力的霸主,之後的發展更是難以想像(這裡姑且不討論謙信是否有擴張領土的野心)。與此相對的,在風險方面,若是武田軍奇襲部隊回歸戰線,謙信軍就可能面臨武田軍前後夾擊而全軍覆沒。當謙信得知奇襲部隊的一萬兩千人已趕回時,即使信玄的首級已近在眼前,謙信仍果斷選擇撤退。顯然,這是因為謙信認為,避免全軍覆沒是最優先、最重要的事。另外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謙信將直江隊的一千五百人安排在退路上待命。從結果來看,如果讓上杉軍中最強的直江隊參與攻擊信玄本陣,或許有很大機會可以砍下信玄的首級,不過謙信刻意讓直江隊於犀川的渡河處待命。這是因為,一旦犀川渡河處被武田軍占據,便會完全封鎖住上杉軍的退路,全軍覆沒的機率將大幅上升。最後,直江隊成功守住犀川的渡河處,阻擋住武田軍的追擊,讓上杉軍各部隊可以成功撤退。回顧歷史上許多戰役,要用少數兵力阻擋士氣高昂且數量為好幾倍的敵軍,那是相當困難的事。在精銳輩出的上杉軍中,也只有直江隊可以完成這個艱難任務。
謙信顯然是算到這點,才讓直江隊於犀川渡河處待命。由此可以看出,比起進攻,謙信更在乎的是要避免全軍覆沒。一般認為,謙信是徹底的決戰主義者,所以有人認為他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中,選擇破釜沉舟地一搏。但由他的實際行動看來,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實際上,謙信是將全軍覆沒這個最大的風險擺在了第一位,在避免這個風險的條件下,去試圖獲取最大的報酬,也就是取得信玄首級。雖然謙信最後敗北,但影響最後勝負的關鍵,僅為相當微小的運氣差異。
【摘文2】看清大局
在持續投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有時股價波動劇烈,有時股價平穩。所以在面對形態多變的市場時,如果自己的投資方法始終如一,有時可能會奏效,但也可能會遇到不奏效的情況。
舉例來說,假設有個棒球投手能投出一百六十公里的直球。但若他始終只投一百六十公里的直球,不久後就會被打者識破而掉分。在棒球比賽中,根據當下情況投出適合的球路,才是最佳策略。「根據情況調整行動」在歷史上也是極為重要的作法。本節讓我們從歷史的教訓來探討這個主題。
本章第一節中,以三國時代諸葛孔明的戰略為例,探討他對防禦的態度。而在本節中,將試著分析孔明最大的對手──司馬懿的戰略。
孔明多次北伐魏國(首都位於今河南省),司馬懿則是魏國的軍事指揮官。司馬懿自年輕時期便才華出眾,在人才輩出的司馬家族中,司馬懿被認為是最優秀的人物。甚至連吳國的皇帝孫權,都曾稱讚司馬懿說「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可見司馬懿的厲害之處。
然而這位被譽為天才的司馬懿,在與孔明的主力軍對決時,始終未能徹底戰勝孔明(局部戰爭除外)。孔明步步為營,逐步侵蝕魏國的領土與勢力。多次交戰後,司馬懿逐漸制定出一項特別的戰略。那就是不要試圖擊敗孔明的軍隊,而是專注於防守魏國。一般來說,當敵軍侵入國境時,會為了保衛國家而以擊潰敵軍為目標。然而,司馬懿深知自己在與孔明的對抗中難以取勝,因此果斷選擇全面防守。
無論是司馬懿的部下,還是魏國內部的官員與將領,都對司馬懿這樣的策略不滿,對其口誅筆伐,甚至罵他是「膽小鬼」。即使如此,司馬懿依然龜縮在城內,堅守不動。如此一來,即使是才智過人的孔明,也無法對毫不行動的魏軍制定有效的作戰計畫。最後,因為司馬懿堅守城池、持久抗戰,孔明終在北伐途中病逝。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即使是被譽為天才的司馬懿,在勝算不高的情況下,也會像烏龜一樣,徹底專注於守城(防守)。後來遼東(今遼寧省大連附近)發生叛亂時,他又率軍擊潰了兵力數倍於己的叛軍(攻擊)。另外,當魏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時,他以生病和年邁為由躲在家中,表面上看似隱退,甚至在前來探望的權力鬥爭對手面前,裝成無能的老頭(休息)。
司馬懿時而防守,時而進攻,時而休息,可根據情勢靈活應變。他曾留下「軍事大要有五」的名言如下。
「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能作戰時就奮戰,無法作戰就防守,守不住就逃。剩下的,就只有投降與死亡兩條路了。語出《晉書.帝紀第一》。)
投資和這完全一樣。勝算很大時,應果斷進攻;當勝算不足時,應以防守為主;當勝算極低時,則應暫時退出市場觀望。若不曉得該怎麼辦,可以將資金交由投資信託代為管理(交給他人決定,可算是廣義上的「投降」),或者選擇破產(相當於「死亡」)。
司馬懿的精神傳承給了他的子孫,最終由他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使歷經百年戰亂的中國再度統一。如果能像司馬懿一樣準確把握大局,距離偉大夢想的實現也就不遠了。
若是長期從事投資活動,有時總會遇上難得一見的獲利機會。雖說是獲利機會,卻也不一定真的能獲利。既然說是機會,就表示有一定的風險。獲利機會往往隱含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就我個人而言,在判斷是否投入資金時,會有一個明確的優先順序。我會在遵守這個優先順序的條件下,去投資某個獲利良機。讓我們先從歷史偉人的行動中學習,來了解這優先順序中排名第一的項目。這一次,就從被譽為「越後之虎」的上杉謙信的故事,來探討這個問題。
永祿四年(西元一五六一年),越後的上杉謙信率領上杉軍一萬三千人,與來自甲斐的武田信玄所率領的武田軍兩萬人,在川中島(今長野縣北部)激戰,史稱第四次川中島之戰。
兩軍隔著千曲川對峙一段時間後,武田信玄趁著黑夜,派出一支一萬兩千人的奇襲部隊,攻擊上杉軍所在的山丘。然而,謙信提前察覺到了這個計畫,於是決定在武田的奇襲部隊繞行山路時,趁機襲擊留守的八千武田軍,其中也包括了信玄的本陣。為確保武田的奇襲部隊無法輕易返回,謙信還派出一支部隊堵住他們的回程路線。另一方面,謙信也考慮到被擊敗的可能,命直江兼續率一千五百人在北方的犀川待命,確保退路。
之後,謙信以車懸之陣,攻擊信玄本陣的八千武田軍。在謙信的猛烈攻勢下,武田軍只能被動防守。此時,武田的一萬兩千人奇襲部隊得知奇襲被謙信識破,便打算急忙返回,救援信玄本陣。卻因謙信安排的部隊封鎖了回程路線,使武田奇襲部隊難以返回支援。
在這段期間,上杉軍攻勢十分猛烈。在這樣的攻勢下,信玄有許多厲害的家臣接連戰死,包括軍師山本勘助與其他重臣,甚至連武田軍副將武田信繁(信玄的弟弟)也不幸陣亡。謙信見武田軍副將戰死之後,下令對信玄本陣發動總攻擊。此時,信玄的親信與負責傳令的旗本眾(主君直屬護衛隊)都不得不加入戰鬥,身邊已無護衛的信玄,幾乎成為謙信軍的囊中之物。
就在此時,武田一萬兩千人的奇襲部隊終於突破謙信的封鎖,回到主戰場。謙信見狀,立刻下令全軍撤退。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已不可能取勝。在武田的奇襲部隊加入戰鬥後,上杉軍便成了撤退的一方。武田軍趁勢追擊,回敬之前的猛攻,斬殺了上杉軍的大量士兵。
最後,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成了一場極為慘烈的戰役。兩軍共三萬兩千人中,有兩萬七千人傷亡,占了所有士兵的八成以上。這是日本戰國史上最為激烈的戰役之一。就結果而言,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是武田軍的勝利,但武田軍同樣損失慘重,信玄更是差點命喪於此。這也讓人覺得,就戰事內容而言,或許謙信還技高一籌。接下來,我們就從謙信的角度,分析他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的報酬與風險。
在預期報酬方面,若是能擊殺信玄,謙信將可掌控信濃(今長野縣)、甲斐(今山梨縣),成為擁有壓倒性實力的霸主,之後的發展更是難以想像(這裡姑且不討論謙信是否有擴張領土的野心)。與此相對的,在風險方面,若是武田軍奇襲部隊回歸戰線,謙信軍就可能面臨武田軍前後夾擊而全軍覆沒。當謙信得知奇襲部隊的一萬兩千人已趕回時,即使信玄的首級已近在眼前,謙信仍果斷選擇撤退。顯然,這是因為謙信認為,避免全軍覆沒是最優先、最重要的事。另外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謙信將直江隊的一千五百人安排在退路上待命。從結果來看,如果讓上杉軍中最強的直江隊參與攻擊信玄本陣,或許有很大機會可以砍下信玄的首級,不過謙信刻意讓直江隊於犀川的渡河處待命。這是因為,一旦犀川渡河處被武田軍占據,便會完全封鎖住上杉軍的退路,全軍覆沒的機率將大幅上升。最後,直江隊成功守住犀川的渡河處,阻擋住武田軍的追擊,讓上杉軍各部隊可以成功撤退。回顧歷史上許多戰役,要用少數兵力阻擋士氣高昂且數量為好幾倍的敵軍,那是相當困難的事。在精銳輩出的上杉軍中,也只有直江隊可以完成這個艱難任務。
謙信顯然是算到這點,才讓直江隊於犀川渡河處待命。由此可以看出,比起進攻,謙信更在乎的是要避免全軍覆沒。一般認為,謙信是徹底的決戰主義者,所以有人認為他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中,選擇破釜沉舟地一搏。但由他的實際行動看來,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實際上,謙信是將全軍覆沒這個最大的風險擺在了第一位,在避免這個風險的條件下,去試圖獲取最大的報酬,也就是取得信玄首級。雖然謙信最後敗北,但影響最後勝負的關鍵,僅為相當微小的運氣差異。
【摘文2】看清大局
在持續投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有時股價波動劇烈,有時股價平穩。所以在面對形態多變的市場時,如果自己的投資方法始終如一,有時可能會奏效,但也可能會遇到不奏效的情況。
舉例來說,假設有個棒球投手能投出一百六十公里的直球。但若他始終只投一百六十公里的直球,不久後就會被打者識破而掉分。在棒球比賽中,根據當下情況投出適合的球路,才是最佳策略。「根據情況調整行動」在歷史上也是極為重要的作法。本節讓我們從歷史的教訓來探討這個主題。
本章第一節中,以三國時代諸葛孔明的戰略為例,探討他對防禦的態度。而在本節中,將試著分析孔明最大的對手──司馬懿的戰略。
孔明多次北伐魏國(首都位於今河南省),司馬懿則是魏國的軍事指揮官。司馬懿自年輕時期便才華出眾,在人才輩出的司馬家族中,司馬懿被認為是最優秀的人物。甚至連吳國的皇帝孫權,都曾稱讚司馬懿說「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可見司馬懿的厲害之處。
然而這位被譽為天才的司馬懿,在與孔明的主力軍對決時,始終未能徹底戰勝孔明(局部戰爭除外)。孔明步步為營,逐步侵蝕魏國的領土與勢力。多次交戰後,司馬懿逐漸制定出一項特別的戰略。那就是不要試圖擊敗孔明的軍隊,而是專注於防守魏國。一般來說,當敵軍侵入國境時,會為了保衛國家而以擊潰敵軍為目標。然而,司馬懿深知自己在與孔明的對抗中難以取勝,因此果斷選擇全面防守。
無論是司馬懿的部下,還是魏國內部的官員與將領,都對司馬懿這樣的策略不滿,對其口誅筆伐,甚至罵他是「膽小鬼」。即使如此,司馬懿依然龜縮在城內,堅守不動。如此一來,即使是才智過人的孔明,也無法對毫不行動的魏軍制定有效的作戰計畫。最後,因為司馬懿堅守城池、持久抗戰,孔明終在北伐途中病逝。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即使是被譽為天才的司馬懿,在勝算不高的情況下,也會像烏龜一樣,徹底專注於守城(防守)。後來遼東(今遼寧省大連附近)發生叛亂時,他又率軍擊潰了兵力數倍於己的叛軍(攻擊)。另外,當魏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時,他以生病和年邁為由躲在家中,表面上看似隱退,甚至在前來探望的權力鬥爭對手面前,裝成無能的老頭(休息)。
司馬懿時而防守,時而進攻,時而休息,可根據情勢靈活應變。他曾留下「軍事大要有五」的名言如下。
「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能作戰時就奮戰,無法作戰就防守,守不住就逃。剩下的,就只有投降與死亡兩條路了。語出《晉書.帝紀第一》。)
投資和這完全一樣。勝算很大時,應果斷進攻;當勝算不足時,應以防守為主;當勝算極低時,則應暫時退出市場觀望。若不曉得該怎麼辦,可以將資金交由投資信託代為管理(交給他人決定,可算是廣義上的「投降」),或者選擇破產(相當於「死亡」)。
司馬懿的精神傳承給了他的子孫,最終由他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使歷經百年戰亂的中國再度統一。如果能像司馬懿一樣準確把握大局,距離偉大夢想的實現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