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
生活中各種習以為常的痠痛感,對身體而言其實是一種「人體力學壓力的訊號」,所謂人體力學壓力是指身體組織承受擠壓、拉扯、扭轉等各種的物理壓力,例如:提肩胛肌緊繃拉扯頸椎,限制脖子的活動。當身體承受上述人體力學壓力,因而感到疼痛或任何不適,即為人體力學壓力的訊號, 它提醒身體的關節、肌肉與肌腱韌帶正在承受壓力。
如同肚子餓與口渴也是生理需求的訊號,這些都是引導我們注意身體狀況的警訊。
面對痠痛,許多人只是急迫地想直接舒緩,例如:吃止痛藥或使用膏藥貼布來緩解疼痛,而鮮少留意身體發出的痠痛訊號, 究竟是要傳達什麼訊息。如果無法確實解讀痠痛背後的訊息,只能暫時消解症狀,而無法找到有效鬆解痠痛的方法,就好像生病只顧吃藥消除症狀,但平常還是維持著糟糕的生活習慣,結果疾病無法根除,反覆復發變成宿疾。
與大家分享鬆解痠痛的方法前,需讓大家先認識痠痛訊號的組成來源。我們常在尋找能一次鬆解所有痠痛問題的方法,實際上,針對不同痠痛類型理應使用不同的鬆解痠痛方法,本書介紹的肌筋膜篩檢療法適用哪種痠痛對象呢? 請先認識痠痛訊號的來源。
從力學角度切入,痠痛其實是某些組織承受人體力學壓力後所釋放的訊號,釋放痠痛訊號的來源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源於「關節」的痠痛訊號
這類痠痛是指關節面或關節囊承受壓力而刺激周圍痛覺神經所產生的痠痛訊號,這類型的痠痛通常和關節軌跡錯誤、骨頭排列歪斜讓關節承受壓力有關。例如:長期習慣翹腳的人,通常會有骨盆歪斜問題,歪斜的骨盆可能造成腰椎關節受壓不對稱,讓腰部活動過程出現卡卡感覺,這類腰痠訊號就是來自於歪斜的骨盆,因腰部關節負擔增加所致。
此痠痛類型的鬆解重點在恢復關節活動軌跡與排列,非本書所針對的鬆解對象。
源於「椎間盤」的痠痛訊號
此類的痠痛是指椎間盤承受壓力而刺激周圍的痛覺神經所產生的痠痛訊號,此痠痛類型主要源於椎間盤突出或退化,而在脊椎活動過程中遭受壓力。例如: 常要反覆彎腰工作的朋友,容易因頻繁推擠腰椎椎間盤,最後讓椎間盤逐漸變得鬆弛不穩定,之後只要輕微彎腰就會讓椎間盤向後位移,擠壓到會引起疼痛的神經組織, 而這類型的腰痠就是不穩定的椎間盤刺激所致。
這種痠痛類型的鬆解重點在椎間盤的復位與減壓,因此該類型痠痛也非本書針對的鬆解對象。
源於「肌筋膜」的痠痛訊號
這類痠痛是指肌筋膜緊繃,阻礙身體維持姿勢與活動,導致身體某部位肌群過度用力所產生的痠痛訊號,這通常和某肌筋膜緊繃干擾身體正常出力的品質有關。例如: 睡太軟的枕頭時,常會讓脖子一些肌群整晚不自主出力而緊繃,起床後發現脖子落枕, 頭朝某一側轉不過去,這類型的肩頸痠痛是由於某條肌筋膜緊繃,限制了脖子活動所致。
這種痠痛類型的鬆解重點在找出干擾身體出力的壓力來源(也就是關鍵緊繃位置),再進行針對性放鬆,此痠痛類型即為本書主要針對的痠痛族群。
大部份痠痛的區域都非真正壓力來源,臨床上,當人體力學壓力刺激某身體組織產生疼痛,我們常會發現造成人體力學壓力的源頭與疼痛部位是不同區域,例如:落枕的右側肩膀疼痛,卻是左側脖子前方的胸鎖乳突肌緊繃所致,因此如何準確找出真正構成壓力的關鍵緊繃位置相當重要, 這也是本書所介紹的肌筋膜力線篩 檢療法(Myofascial Line Screen
Method,MLS療法)主要的特色。
★ 肌筋膜力線失衡=拉力不均的繩子
在前言已提到本書所介紹的「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針對的痠痛族群為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而這類型的痠痛多與身體的肌筋膜力線不平衡有很大的關係。
什麼是「肌筋膜力線」?
每條肌肉群外圍都會被筋膜所包覆, 稱之為「肌筋膜」,而從頭到腳各處的筋膜會依特定路徑相連在一起(參閱第二章),這一條條相連的肌筋膜就像力線般,提供身體產生特定方向的支撐力;當某些方向的肌筋膜太緊繃時, 就像是拉扯阻礙我們身體活動的繩索。針對這些串聯在一起的肌筋膜,為了能更貼近肌筋膜以力線形式影響我們的力學特徵,在本書將其統稱為「肌筋膜力線」,換言之,「肌筋膜」是指包覆單一肌肉群的筋膜,而「肌筋膜力線」則是無數條肌筋膜串聯在一起呈現力線型態的筋膜。
身體是由四面八方的肌筋膜力線所包覆(參閱第二章),這些肌筋膜富有彈性與張力,使身體就好像穿著緊身衣般,透過這些張力與彈性來支撐身體,使身體能靠著肌筋膜的張力不用過度出力就得以維持體態直立姿勢, 肢體活動時,也能透過肌筋膜的彈力輔助出力,大大降低能量的消耗與運動傷害。
正常情況下,這些遍布全身的肌筋膜力線, 其張力需要維持適度的平衡,才能形成上述所提及對我們有幫助的人體力學;身體就像帳篷,肌筋膜力線就好比固定帳篷四周的繩索, 帳篷如要獲得穩固的支撐,需要各方向的固定繩索皆能維持均勻的張力,不能有哪條繩索拉太緊或哪條繩索拉得太鬆(參考左頁),如此平衡的肌筋膜張力,才能有助於維持輕鬆姿勢與不需過度耗能的身體活動,如此痠痛自然不容易找上門。
反之,當固定帳篷的周圍繩索拉力不均時,帳篷上的骨幹與某些繩索將會承受極大壓力(參考左頁),相同情境如發生在身體上,出現了不平衡的肌筋膜力線,將導致人體在維持姿勢時,身體各部位充滿壓力,身體在活動出力過程中總伴隨層層阻力。這樣的狀況持續一段時間,痠痛就會悄悄產生。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痠痛經驗是否大多都是突然產生的,比如某天突然轉頭會痠痛,不知何時開始坐久會感到腰痠—在痠痛發生前似乎都沒有特別的徵兆,而痠痛就這樣突然降臨。其實痠痛並非「突然產生」,而是「終於產生了」。
在我們感受到痠痛前,身體就已開始因為日常的慣性姿勢或錯誤用力習慣,悄悄地引發各處的肌筋膜力線逐漸出現不平衡。直到身體的壓力與阻力累積到疼痛臨界點,我們才突然感覺到痠痛,實際上,痠痛早已經埋伏在我們身體好一陣子,終於等到爆發的時刻!
★ 源於「肌筋膜」痠痛類型的鬆解關鍵: 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
上述提及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和肌筋膜失衡有關, 所謂「肌筋膜不平衡」,是指身體上有些肌筋膜力線過於短縮(簡稱肌筋膜S),而有些肌筋膜力線被拉扯得過長(簡稱肌筋膜L)。
S類型的肌筋膜主要會限制關節的活動,讓身體在活動過程中充滿阻力,造成我們在做特定動作時其他部位因承受壓力或過度出力而感到痠痛, 換句話說, 在生活中S類型肌筋膜所產生的痠痛大多是痛在其他位置,肌筋膜S平時大多不會察覺到痠痛感,只有在按壓它或特別伸展它時才會感到痠痛,肌筋膜S可說是肌筋膜沉默殺手,例如:我們頭轉右側時脖子會感到痠痛(參考左頁上圖),可能是因為右側提肩胛肌緊縮(肌筋膜S),導致脖子向右轉時,左側斜方肌會不自主過度出力而出現痠痛感。
L類型的肌筋膜通常會因長時間被拉長而伴隨非自主性的隱藏性出力, 以保護肌肉不會被拉傷,例如:伸展大腿筋時,伸展到一個程度,你的腿會不自主地想用力去抵抗伸展力量, 只是當這種非自主性的保護用力持續時間過長,肌肉會因反覆疲乏而出現痠痛,甚至可以在肌筋膜L發現激痛點(Trigger Point), 筋膜L可以說是肌筋膜哀號者。
當身體出現這些人體力學失衡現象時,可能造成以下力學影響:
1靜態姿勢下的痠痛: 失衡的肌筋膜會導致我們在維持特定姿勢時,身體某些區域需要過度用力以平衡這種不均勻的肌筋膜拉力,而過度出力的地方長時間下來就容易痠痛,例如:站久腰痠、坐久肩膀痛的問題。
2動態活動過程痠痛: 緊繃的肌筋膜會限制身體活動,讓我們在動作過程中充滿阻力,造成在做一些特定動作時,身體某部位會感到痠痛,例如:彎腰造成右臀部痠痛、頭轉左側會引發脖子痠痛等。
要鬆解肌筋膜失衡造成的痠痛,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找出沉默殺手肌筋膜S(短縮的肌筋膜), 在此稱為「關鍵緊繃肌筋膜」,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以後,再進行按摩或伸展,將可迅速解除肌筋膜緊繃所帶來的壓力。
★ 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比選擇放鬆方法更重要!
多數肌筋膜相關書籍中,大多會把重心著重在放鬆方式或工具上,這樣的思維反而容易讓民眾在放鬆肌筋膜時,過度專注在痠痛部位上,迷失真正應該放鬆的位置,例如:肩膀痠痛時,會想找尋放鬆肩膀區域的手法, 當腰部痠痛時,總想嘗試所有可放鬆腰部的伸展運動。
實際上,有非常高比例痠痛的區域並非真正壓力源所在,我們常會形容真正的兇手(造成痠痛的緊繃來源)是沉默安靜的,如果不特別去按壓它, 多數人平常都是察覺不到它有任何異樣的!
由於痠痛是一種力學壓力失衡的現象,因此找出力學壓力的來源將是鬆解痠痛關鍵的第一步,只有找出真正壓力來源並進行鬆解紓壓,才能阻斷人體力學壓力的連鎖反應,讓痠痛真正獲得舒緩!
學會找出真正造成痠痛的來源再對其進行鬆解減壓,就是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MLS療法)所要傳遞的核心思維。
在第一章介紹了源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類型,其痠痛原因和身體肌筋膜力線出現拉力不均有關,要解決這類型的痠痛壓力,就需要找出構成壓力的關鍵緊繃肌筋膜。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主要是篩檢出究竟哪一條肌筋膜是造成痠痛的主要阻力來源,並且針對篩檢出的元兇肌筋膜進行放鬆。
★ 運用「MLS療法」 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 力學原理介紹
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會透過「力線縮短技巧」逐一篩檢各肌筋膜力線,在進行力線縮短過程中,能明顯讓痠痛緩解的肌筋膜部位,即為關鍵緊繃肌筋膜。
何謂「力線縮短技巧」?把拉扯身體的肌肉或肌筋膜視為一種力線,為了確認痠痛是否源自該力線,可用徒手方式改變肌筋膜力線的拉力方向,力線縮短即是將肌肉或肌筋膜力線朝原拉扯痛源的方向進行反向回縮,用以觀察痠痛感增加或減少的變化。
MLS療法「力線縮短技巧」示範
以脖子朝左轉會引起脖子痠痛為例, 可以手指輕扣住脖子左側前方的胸鎖乳突肌,扣住的力道需穩固但不可過於大力引起壓痛感,進一步把左側胸鎖乳突肌朝向耳朵方向回縮, 再嘗試頭向左轉,觀察脖子痠痛是否會緩解,如能因而緩解痠痛,則代表左側胸鎖乳突肌即為造成脖子痠痛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 如何透過MLS療法「力線縮短技巧」 判斷痠痛訊號來源
MLS療法主要是針對「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這也是大多數痠痛最常見的類型,因此在使用MLS 療法來鬆解痠痛時,需要確認是否屬於源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類型,而我們能透過MLS療法中的「力線縮短技巧」來判斷痠痛是否屬於源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訊號。
以脖子後仰時會引起痠痛為例,在脖子後仰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所有可能限制脖子後仰的肌肉群,進行「力線縮短技巧」,觀察其疼痛反應。
類型一:力線縮短後,原痠痛感消失
如果經過力線縮短篩檢技巧,原痠痛感能完全消失,這意味著該痠痛類型完全屬於「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同時也是本書MLS療法最佳能鬆解痠痛的對象。
類型二:力線縮短後,原痠痛感有改善但未完全消失
如果經過力線縮短篩檢技巧,原痠痛感雖有改善卻不能使其完全消失,這意味著該痠痛只有部分來自於「肌筋膜緊繃所致」,另有一部分痠痛來自於肌筋膜緊繃以外的原因,而使用MLS 療法的策略來鬆解這類痠痛族群預期能緩解部分痠痛,另一部分痠痛來源可能需要尋求其他方法。
類型三:力線縮短後,原痠痛感完全沒變化
如果經過力線縮短篩檢技巧,原痠痛感完全沒有變化,這意味著該痠痛與「肌筋膜緊繃」無關,其痠痛應來自於肌筋膜緊繃以外的原因(例如:脊椎關節受限、椎間盤突出),非
MLS療法所能鬆解的痠痛類型。
如果使用MLS療法的「力線縮短技巧」時,找不到任何一條肌肉力線能立即讓痠痛暫時緩解,代表該痠痛類型不屬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類型, 也意味著該痠痛問題不是MLS療法所要鬆解的族群,需要進一步尋求專業人士進行評估。
★ MLS療法執行步驟
步驟1:確認誘痛動作或姿勢
進行MLS療法的篩檢程序,需先確認你是在什麼狀況下會誘發痠痛感, 然後在引起痠痛的狀態下進行肌肉力線篩檢,找出造成痠痛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一般引發痠痛的情境主要可分為靜態痠痛與動態痠痛兩大類。
1.靜態痠痛
靜止不做任何動作就會引起痠痛
2.動態痠痛
需要做特定動作才會誘發痠痛後續的MLS療法篩檢步驟,會依以上兩種誘發痠痛情境進行不同的篩檢流程。
步驟2:找出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確認何種姿勢或動作會誘發痠痛後, 接著就請受檢測者暴露在會誘發痠痛的特定姿勢與動作下,仔細感受痠痛的變化, 再進一步施行「肌肉力線縮短」的篩檢程序, 觀察痠痛增減的改變,找出潛在會限制活動或拉扯姿勢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在進入此步驟的篩檢程序時,需要知道每個部位會限制活動的肌肉力線有哪些,並徒手對各肌肉力線進行「肌肉力線縮短」篩檢,當該肌肉力線為主要造成痠痛的緊繃來源時,受檢測者會立即感受到「痠痛感減輕」,該肌肉力線即為「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步驟3: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力線
經過前一步驟找出造成痠痛來源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後,接著進一步透過第三章的肌筋膜力線地圖導覽核對與其相連的肌筋膜力線有哪幾條,接下來的步驟即要在這些肌筋膜力線上, 篩檢出主要影響痠痛的肌筋膜部位。
步驟3是在「關鍵緊繃肌肉力線」所連結的肌筋膜力線上,進行「肌筋膜力線縮短」篩檢程序,首先會從最遠處的肌筋膜部位慢慢篩檢至近端肌筋膜部位,觀察哪一段肌筋膜部位能在「肌筋膜力線縮短」時最先明顯減輕痠痛,則該肌筋膜部位為「關鍵緊繃肌筋膜」 。
步驟4:放鬆關鍵緊繃肌筋膜
經由步驟3找出的關鍵緊繃肌筋膜即為主要需放鬆的部位,可以選擇使用徒手按摩、伸展或任何放鬆工具逐步將其放鬆,你將會發現原本痠痛區域獲得顯著改善。
生活中各種習以為常的痠痛感,對身體而言其實是一種「人體力學壓力的訊號」,所謂人體力學壓力是指身體組織承受擠壓、拉扯、扭轉等各種的物理壓力,例如:提肩胛肌緊繃拉扯頸椎,限制脖子的活動。當身體承受上述人體力學壓力,因而感到疼痛或任何不適,即為人體力學壓力的訊號, 它提醒身體的關節、肌肉與肌腱韌帶正在承受壓力。
如同肚子餓與口渴也是生理需求的訊號,這些都是引導我們注意身體狀況的警訊。
面對痠痛,許多人只是急迫地想直接舒緩,例如:吃止痛藥或使用膏藥貼布來緩解疼痛,而鮮少留意身體發出的痠痛訊號, 究竟是要傳達什麼訊息。如果無法確實解讀痠痛背後的訊息,只能暫時消解症狀,而無法找到有效鬆解痠痛的方法,就好像生病只顧吃藥消除症狀,但平常還是維持著糟糕的生活習慣,結果疾病無法根除,反覆復發變成宿疾。
與大家分享鬆解痠痛的方法前,需讓大家先認識痠痛訊號的組成來源。我們常在尋找能一次鬆解所有痠痛問題的方法,實際上,針對不同痠痛類型理應使用不同的鬆解痠痛方法,本書介紹的肌筋膜篩檢療法適用哪種痠痛對象呢? 請先認識痠痛訊號的來源。
從力學角度切入,痠痛其實是某些組織承受人體力學壓力後所釋放的訊號,釋放痠痛訊號的來源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源於「關節」的痠痛訊號
這類痠痛是指關節面或關節囊承受壓力而刺激周圍痛覺神經所產生的痠痛訊號,這類型的痠痛通常和關節軌跡錯誤、骨頭排列歪斜讓關節承受壓力有關。例如:長期習慣翹腳的人,通常會有骨盆歪斜問題,歪斜的骨盆可能造成腰椎關節受壓不對稱,讓腰部活動過程出現卡卡感覺,這類腰痠訊號就是來自於歪斜的骨盆,因腰部關節負擔增加所致。
此痠痛類型的鬆解重點在恢復關節活動軌跡與排列,非本書所針對的鬆解對象。
源於「椎間盤」的痠痛訊號
此類的痠痛是指椎間盤承受壓力而刺激周圍的痛覺神經所產生的痠痛訊號,此痠痛類型主要源於椎間盤突出或退化,而在脊椎活動過程中遭受壓力。例如: 常要反覆彎腰工作的朋友,容易因頻繁推擠腰椎椎間盤,最後讓椎間盤逐漸變得鬆弛不穩定,之後只要輕微彎腰就會讓椎間盤向後位移,擠壓到會引起疼痛的神經組織, 而這類型的腰痠就是不穩定的椎間盤刺激所致。
這種痠痛類型的鬆解重點在椎間盤的復位與減壓,因此該類型痠痛也非本書針對的鬆解對象。
源於「肌筋膜」的痠痛訊號
這類痠痛是指肌筋膜緊繃,阻礙身體維持姿勢與活動,導致身體某部位肌群過度用力所產生的痠痛訊號,這通常和某肌筋膜緊繃干擾身體正常出力的品質有關。例如: 睡太軟的枕頭時,常會讓脖子一些肌群整晚不自主出力而緊繃,起床後發現脖子落枕, 頭朝某一側轉不過去,這類型的肩頸痠痛是由於某條肌筋膜緊繃,限制了脖子活動所致。
這種痠痛類型的鬆解重點在找出干擾身體出力的壓力來源(也就是關鍵緊繃位置),再進行針對性放鬆,此痠痛類型即為本書主要針對的痠痛族群。
大部份痠痛的區域都非真正壓力來源,臨床上,當人體力學壓力刺激某身體組織產生疼痛,我們常會發現造成人體力學壓力的源頭與疼痛部位是不同區域,例如:落枕的右側肩膀疼痛,卻是左側脖子前方的胸鎖乳突肌緊繃所致,因此如何準確找出真正構成壓力的關鍵緊繃位置相當重要, 這也是本書所介紹的肌筋膜力線篩 檢療法(Myofascial Line Screen
Method,MLS療法)主要的特色。
★ 肌筋膜力線失衡=拉力不均的繩子
在前言已提到本書所介紹的「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針對的痠痛族群為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而這類型的痠痛多與身體的肌筋膜力線不平衡有很大的關係。
什麼是「肌筋膜力線」?
每條肌肉群外圍都會被筋膜所包覆, 稱之為「肌筋膜」,而從頭到腳各處的筋膜會依特定路徑相連在一起(參閱第二章),這一條條相連的肌筋膜就像力線般,提供身體產生特定方向的支撐力;當某些方向的肌筋膜太緊繃時, 就像是拉扯阻礙我們身體活動的繩索。針對這些串聯在一起的肌筋膜,為了能更貼近肌筋膜以力線形式影響我們的力學特徵,在本書將其統稱為「肌筋膜力線」,換言之,「肌筋膜」是指包覆單一肌肉群的筋膜,而「肌筋膜力線」則是無數條肌筋膜串聯在一起呈現力線型態的筋膜。
身體是由四面八方的肌筋膜力線所包覆(參閱第二章),這些肌筋膜富有彈性與張力,使身體就好像穿著緊身衣般,透過這些張力與彈性來支撐身體,使身體能靠著肌筋膜的張力不用過度出力就得以維持體態直立姿勢, 肢體活動時,也能透過肌筋膜的彈力輔助出力,大大降低能量的消耗與運動傷害。
正常情況下,這些遍布全身的肌筋膜力線, 其張力需要維持適度的平衡,才能形成上述所提及對我們有幫助的人體力學;身體就像帳篷,肌筋膜力線就好比固定帳篷四周的繩索, 帳篷如要獲得穩固的支撐,需要各方向的固定繩索皆能維持均勻的張力,不能有哪條繩索拉太緊或哪條繩索拉得太鬆(參考左頁),如此平衡的肌筋膜張力,才能有助於維持輕鬆姿勢與不需過度耗能的身體活動,如此痠痛自然不容易找上門。
反之,當固定帳篷的周圍繩索拉力不均時,帳篷上的骨幹與某些繩索將會承受極大壓力(參考左頁),相同情境如發生在身體上,出現了不平衡的肌筋膜力線,將導致人體在維持姿勢時,身體各部位充滿壓力,身體在活動出力過程中總伴隨層層阻力。這樣的狀況持續一段時間,痠痛就會悄悄產生。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的痠痛經驗是否大多都是突然產生的,比如某天突然轉頭會痠痛,不知何時開始坐久會感到腰痠—在痠痛發生前似乎都沒有特別的徵兆,而痠痛就這樣突然降臨。其實痠痛並非「突然產生」,而是「終於產生了」。
在我們感受到痠痛前,身體就已開始因為日常的慣性姿勢或錯誤用力習慣,悄悄地引發各處的肌筋膜力線逐漸出現不平衡。直到身體的壓力與阻力累積到疼痛臨界點,我們才突然感覺到痠痛,實際上,痠痛早已經埋伏在我們身體好一陣子,終於等到爆發的時刻!
★ 源於「肌筋膜」痠痛類型的鬆解關鍵: 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
上述提及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和肌筋膜失衡有關, 所謂「肌筋膜不平衡」,是指身體上有些肌筋膜力線過於短縮(簡稱肌筋膜S),而有些肌筋膜力線被拉扯得過長(簡稱肌筋膜L)。
S類型的肌筋膜主要會限制關節的活動,讓身體在活動過程中充滿阻力,造成我們在做特定動作時其他部位因承受壓力或過度出力而感到痠痛, 換句話說, 在生活中S類型肌筋膜所產生的痠痛大多是痛在其他位置,肌筋膜S平時大多不會察覺到痠痛感,只有在按壓它或特別伸展它時才會感到痠痛,肌筋膜S可說是肌筋膜沉默殺手,例如:我們頭轉右側時脖子會感到痠痛(參考左頁上圖),可能是因為右側提肩胛肌緊縮(肌筋膜S),導致脖子向右轉時,左側斜方肌會不自主過度出力而出現痠痛感。
L類型的肌筋膜通常會因長時間被拉長而伴隨非自主性的隱藏性出力, 以保護肌肉不會被拉傷,例如:伸展大腿筋時,伸展到一個程度,你的腿會不自主地想用力去抵抗伸展力量, 只是當這種非自主性的保護用力持續時間過長,肌肉會因反覆疲乏而出現痠痛,甚至可以在肌筋膜L發現激痛點(Trigger Point), 筋膜L可以說是肌筋膜哀號者。
當身體出現這些人體力學失衡現象時,可能造成以下力學影響:
1靜態姿勢下的痠痛: 失衡的肌筋膜會導致我們在維持特定姿勢時,身體某些區域需要過度用力以平衡這種不均勻的肌筋膜拉力,而過度出力的地方長時間下來就容易痠痛,例如:站久腰痠、坐久肩膀痛的問題。
2動態活動過程痠痛: 緊繃的肌筋膜會限制身體活動,讓我們在動作過程中充滿阻力,造成在做一些特定動作時,身體某部位會感到痠痛,例如:彎腰造成右臀部痠痛、頭轉左側會引發脖子痠痛等。
要鬆解肌筋膜失衡造成的痠痛,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找出沉默殺手肌筋膜S(短縮的肌筋膜), 在此稱為「關鍵緊繃肌筋膜」,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以後,再進行按摩或伸展,將可迅速解除肌筋膜緊繃所帶來的壓力。
★ 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比選擇放鬆方法更重要!
多數肌筋膜相關書籍中,大多會把重心著重在放鬆方式或工具上,這樣的思維反而容易讓民眾在放鬆肌筋膜時,過度專注在痠痛部位上,迷失真正應該放鬆的位置,例如:肩膀痠痛時,會想找尋放鬆肩膀區域的手法, 當腰部痠痛時,總想嘗試所有可放鬆腰部的伸展運動。
實際上,有非常高比例痠痛的區域並非真正壓力源所在,我們常會形容真正的兇手(造成痠痛的緊繃來源)是沉默安靜的,如果不特別去按壓它, 多數人平常都是察覺不到它有任何異樣的!
由於痠痛是一種力學壓力失衡的現象,因此找出力學壓力的來源將是鬆解痠痛關鍵的第一步,只有找出真正壓力來源並進行鬆解紓壓,才能阻斷人體力學壓力的連鎖反應,讓痠痛真正獲得舒緩!
學會找出真正造成痠痛的來源再對其進行鬆解減壓,就是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MLS療法)所要傳遞的核心思維。
在第一章介紹了源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類型,其痠痛原因和身體肌筋膜力線出現拉力不均有關,要解決這類型的痠痛壓力,就需要找出構成壓力的關鍵緊繃肌筋膜。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主要是篩檢出究竟哪一條肌筋膜是造成痠痛的主要阻力來源,並且針對篩檢出的元兇肌筋膜進行放鬆。
★ 運用「MLS療法」 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 力學原理介紹
肌筋膜力線篩檢療法會透過「力線縮短技巧」逐一篩檢各肌筋膜力線,在進行力線縮短過程中,能明顯讓痠痛緩解的肌筋膜部位,即為關鍵緊繃肌筋膜。
何謂「力線縮短技巧」?把拉扯身體的肌肉或肌筋膜視為一種力線,為了確認痠痛是否源自該力線,可用徒手方式改變肌筋膜力線的拉力方向,力線縮短即是將肌肉或肌筋膜力線朝原拉扯痛源的方向進行反向回縮,用以觀察痠痛感增加或減少的變化。
MLS療法「力線縮短技巧」示範
以脖子朝左轉會引起脖子痠痛為例, 可以手指輕扣住脖子左側前方的胸鎖乳突肌,扣住的力道需穩固但不可過於大力引起壓痛感,進一步把左側胸鎖乳突肌朝向耳朵方向回縮, 再嘗試頭向左轉,觀察脖子痠痛是否會緩解,如能因而緩解痠痛,則代表左側胸鎖乳突肌即為造成脖子痠痛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 如何透過MLS療法「力線縮短技巧」 判斷痠痛訊號來源
MLS療法主要是針對「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這也是大多數痠痛最常見的類型,因此在使用MLS 療法來鬆解痠痛時,需要確認是否屬於源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類型,而我們能透過MLS療法中的「力線縮短技巧」來判斷痠痛是否屬於源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訊號。
以脖子後仰時會引起痠痛為例,在脖子後仰過程中,我們可針對所有可能限制脖子後仰的肌肉群,進行「力線縮短技巧」,觀察其疼痛反應。
類型一:力線縮短後,原痠痛感消失
如果經過力線縮短篩檢技巧,原痠痛感能完全消失,這意味著該痠痛類型完全屬於「源於肌筋膜緊繃所致的痠痛類型」,同時也是本書MLS療法最佳能鬆解痠痛的對象。
類型二:力線縮短後,原痠痛感有改善但未完全消失
如果經過力線縮短篩檢技巧,原痠痛感雖有改善卻不能使其完全消失,這意味著該痠痛只有部分來自於「肌筋膜緊繃所致」,另有一部分痠痛來自於肌筋膜緊繃以外的原因,而使用MLS 療法的策略來鬆解這類痠痛族群預期能緩解部分痠痛,另一部分痠痛來源可能需要尋求其他方法。
類型三:力線縮短後,原痠痛感完全沒變化
如果經過力線縮短篩檢技巧,原痠痛感完全沒有變化,這意味著該痠痛與「肌筋膜緊繃」無關,其痠痛應來自於肌筋膜緊繃以外的原因(例如:脊椎關節受限、椎間盤突出),非
MLS療法所能鬆解的痠痛類型。
如果使用MLS療法的「力線縮短技巧」時,找不到任何一條肌肉力線能立即讓痠痛暫時緩解,代表該痠痛類型不屬於「肌筋膜緊繃」的痠痛類型, 也意味著該痠痛問題不是MLS療法所要鬆解的族群,需要進一步尋求專業人士進行評估。
★ MLS療法執行步驟
步驟1:確認誘痛動作或姿勢
進行MLS療法的篩檢程序,需先確認你是在什麼狀況下會誘發痠痛感, 然後在引起痠痛的狀態下進行肌肉力線篩檢,找出造成痠痛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一般引發痠痛的情境主要可分為靜態痠痛與動態痠痛兩大類。
1.靜態痠痛
靜止不做任何動作就會引起痠痛
2.動態痠痛
需要做特定動作才會誘發痠痛後續的MLS療法篩檢步驟,會依以上兩種誘發痠痛情境進行不同的篩檢流程。
步驟2:找出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確認何種姿勢或動作會誘發痠痛後, 接著就請受檢測者暴露在會誘發痠痛的特定姿勢與動作下,仔細感受痠痛的變化, 再進一步施行「肌肉力線縮短」的篩檢程序, 觀察痠痛增減的改變,找出潛在會限制活動或拉扯姿勢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在進入此步驟的篩檢程序時,需要知道每個部位會限制活動的肌肉力線有哪些,並徒手對各肌肉力線進行「肌肉力線縮短」篩檢,當該肌肉力線為主要造成痠痛的緊繃來源時,受檢測者會立即感受到「痠痛感減輕」,該肌肉力線即為「關鍵緊繃肌肉力線」。
步驟3:找出關鍵緊繃肌筋膜力線
經過前一步驟找出造成痠痛來源的「關鍵緊繃肌肉力線」後,接著進一步透過第三章的肌筋膜力線地圖導覽核對與其相連的肌筋膜力線有哪幾條,接下來的步驟即要在這些肌筋膜力線上, 篩檢出主要影響痠痛的肌筋膜部位。
步驟3是在「關鍵緊繃肌肉力線」所連結的肌筋膜力線上,進行「肌筋膜力線縮短」篩檢程序,首先會從最遠處的肌筋膜部位慢慢篩檢至近端肌筋膜部位,觀察哪一段肌筋膜部位能在「肌筋膜力線縮短」時最先明顯減輕痠痛,則該肌筋膜部位為「關鍵緊繃肌筋膜」 。
步驟4:放鬆關鍵緊繃肌筋膜
經由步驟3找出的關鍵緊繃肌筋膜即為主要需放鬆的部位,可以選擇使用徒手按摩、伸展或任何放鬆工具逐步將其放鬆,你將會發現原本痠痛區域獲得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