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將討好媽媽視為首要責任
惠秀飽受焦慮症所苦,難以名狀的恐懼總是冷不防襲來,偶爾也會因為過度焦慮,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
這樣的惠秀,實際上卻是乖得讓左鄰右舍讚不絕口的「孝女」,甚至還有人對她說「我下輩子也想要像妳這樣的女兒」。惠秀以女兒獨有的細膩,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媽媽的身體與情緒。
然而,每當惠秀從朋友聚會回來後,思緒都會顯得格外混亂。因為朋友們總是可以輕易地就抱怨起父母,但自己的心裡卻只充滿了對媽媽的掛念與擔憂。而且比起父母,朋友們似乎更重視自己的將來,這點也與自己不一樣。一方面覺得朋友們不懂事,另一方面卻也感覺自己對媽媽的感情好像有點過頭了。

‧承接母親的厭世和孤單
惠秀的媽媽為了在貧寒的環境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確實犧牲了很多。
因為父親的不聞不問,媽媽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細心處理家務與經濟的問題,盡心盡力養育孩子。多虧有了這樣的媽媽,惠秀的家境開始逐漸好轉,經濟狀況也不再有問題。
只是,惠秀依然十分擔心媽媽。深究原因後,才發現是因為媽媽經常向惠秀訴苦—「媽媽覺得活著好孤單」、「我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好想放棄一切」。
為了幫助媽媽,惠秀也曾試著鼓勵她參與一些活動課程,培養興趣。但媽媽總是一口回絕,並表示:「那些事有什麼用?反正人生就是一場空。」
哥哥和姊姊似乎也對這樣的媽媽毫不在意,每個人都忙著過自己的生活,而向來冷漠的爸爸也根本不明白媽媽有多寂寞、多悲傷。於是,惠秀便成了與媽媽一起承擔著孤獨情緒的人。
在家裡,惠秀照顧、擔心媽媽,既是撫慰媽媽的安慰者,也扮演媽媽的情緒配偶3。惠秀默默安慰自己「幸好媽媽身邊還有我」,但每當媽媽向她傾述自己對世界感到萬念俱灰時,惠秀就會湧現害怕失去媽媽的恐懼。
纏繞著惠秀與媽媽的情緒實在太多、太複雜了。惠秀專注在媽媽的情緒與需求上,活不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唯有媽媽快樂,惠秀才快樂;媽媽難受的日子,惠秀也會跟著變得憂鬱。她會帶著媽媽到處享用美食、去旅行,惠秀成了媽媽唯一的安慰者與保護者。

‧總是做不夠多、又做不夠好的焦慮
如果從心理層面剖析惠秀的話,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分離焦慮強烈者。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因為害怕失去所愛或被所愛拋棄而產生的焦慮感。
它也是種複雜的情緒,同時混合了強烈的恐懼與不適當的憤怒、憂鬱、無力、空虛等負面情緒。具有分離焦慮強烈的人,會害怕失去所愛或被所愛拋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們甚至會出現索性就斷絕關係或保持距離的行為。
相反,他們也會為了不失去深愛的對象,竭盡所能地建立密切依賴的關係。因此,惠秀無法將媽媽的不幸或心理不穩定等,視為是媽媽個人的情緒,她會不停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像是「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沒有把媽媽照顧好」、「全都是我這個女兒做得不夠好」,因為只有這麼做,她才能找到焦慮的根源。
因此,惠秀為了修復與媽媽的關係,以及維持整個家庭的心理平衡,她只能一再扮演犧牲自我的角色;最終演變成既無法肯定自己,也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生活。
隨著關係愈親密,愈會過度地想承擔對方的需求與情緒責任。但愈是這樣,愈容易失去自我,到最後整個人只剩下空殼。這種模式,同樣會發生在職場或戀愛關係,就好像重演了自己與媽媽間的關係一樣。

◎不被理解的女兒,成為不懂理解的母親
‧壓抑情感的情緒代代相傳
女兒們是否曾經從媽媽的口中聽過類似這樣的話呢?「妳不該有這種想法、不要再哭了、妳有什麼好為了這種事傷心」等等,如果有,對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的媽媽,很有可能具備上述幾項情緒特徵。既然媽媽連自己的心都不懂了,當然也不可能理解女兒的心。
此外,媽媽會說出這種話,也可能是因為清楚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女兒的情緒,為了逃避自己的無能與怯懦,最終只能透過嘲諷或懲罰的方式來壓抑孩子的情緒。
女兒很容易會因此認為自己內心的情緒毫無價值,或是覺得經歷這些情緒是沒有意義的。猶如一灘無法流動的死水,由於上游關閉了水閘,所以既沒辦法獲得乾淨的水,也不能沖刷內心沸騰的雜質。
這就是「情緒代代相傳」的過程,媽媽本身很有可能也經歷過她父母的這種情緒化,而造成影響,所以才會一代接著一代出現情緒匱乏的情況。
有什麼方法可以切斷這種討人厭的代代相傳呢?我每天都會見到許多人拼了命的想要切斷這種代代相傳,我自己也是。我想,妳之所以拿起這本書,或許也是因為聽見了自己的內心,才會嘗試允許澎湃的情緒洩洪。

◎唯有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愛媽媽
安娜.蘭布克(Anna Lembke)在其著作《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DOPAMINE NATION: Finding Balance in the Age of Indulgence)中提到,與媽媽的關係會形成一種焦慮與「假我」(False self)的概念。她認為,唯有正視自己在童年時期與媽媽間發生衝突時的情緒感受,才有辦法理解媽媽—理解自身經歷的痛苦與認同自己的人生,才得以接納媽媽。
如同安娜.蘭布克所言,唯有覺察在自身經歷事件的真相,與其過程中感受的各種情緒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與原諒媽媽。許多女兒踏進心理諮商室尋求建議,都是因為她們想「理解媽媽」。
儘管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嘗試理解媽媽,卻始終無法做到,於是才會陷入既不能恨又不能愛媽媽的兩個極端之間,而感到混亂。這種心情,其實也是女兒一直以來不斷承受的心情—為了與會傷害自己的母親一起生活所要面對的處境。

‧想要恨,卻忍不住自責的女兒
真媖真的很想理解媽媽,才決定踏進諮商室。我問她,想要理解媽媽的原因是什麼?
真媖表示自己完全無法理解媽媽,也沒辦法愛媽媽,源源不絕的恨意甚至逼得她快要不能呼吸,實在不知道怎麼再忍下去了。在「必須理解媽媽」這句話的背後,累積了真媖滿滿的痛苦、憤怒與挫折。
隨著心理諮商的持續進行,真媖開始剝開「理解媽媽的乖女兒」這層道德包裝紙,看見過去的自我。
爸爸性侵大女兒(即真媖同父異母的姊姊)的那天,害怕和爸爸待在一起的真媖打了通電話給媽媽。然而,媽媽卻只回了她一句:「就算所有人都背棄妳爸,妳也必須理解他。」聽完媽媽說的話,真媖只覺得一股噁心與恐懼襲來,但她依然忍了下來。當時躲在棉被裡的國中生真媖,該有多麼痛苦啊?
得知爸爸外遇的消息後,媽媽也曾使喚真媖,「去看看妳爸和那個女人在車上幹嘛?」在害怕父母離婚,以及觀看爸爸與其他阿姨親熱場景的過程裡,她覺察了小學生真媖的深刻悲傷。
父母在某次激烈大吵後,媽媽丟下真媖離家出走了。經歷媽媽離家一週後,看著滿是蒼蠅飛來飛去的餐桌,她覺察了幼兒真媖思念媽媽的情緒。
即使真媖的童年沒有受過任何人保護,她卻得一而再理解那樣的父母,但卻從來沒人在乎過真媖的驚慌、恐懼、悲傷、挫折。在混亂的場面裡理解父母,是熬過這種生活的唯一方法。
儘管如此,每當對父母出現憤怒與不適的感受時,她卻總是自責:
「我就是不懂諒解又敏感,才會有這種情緒。為什麼我會變成不愛爸媽的壞女兒呢?」
真媖想要的是爸媽會互相照顧、準備飯菜,並且共享親密時光的家。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渴望能有像圍籬般安全與保護孩子的父母。
長期被籠罩在「必須理解父母」的陰霾下,導致她無法盡情恨父母,也無法哀悼自己的創傷。於是,當這些情緒沖破壓抑的堤壩後,她才終於看清楚父母的人生。

‧為了理解父母,首先得要面對自己的痛苦
真媖媽媽在三歲左右失去了父親,因此真媖的外婆不得不獨力扶養八個孩子。真媖媽媽就這樣在惦念著為了養大孩子而忙於務農的媽媽中,度過她的童年。
至於真媖爸爸,則是從小就在遭受兄弟們的毆打與辱罵中長大;真媖說,她能感受爸爸在恐懼與混亂中成長的心情。在那個因爸爸酗酒與外遇而冷得像冰塊般、令人膽戰心驚的家庭氛圍裡,真媖依然能完全體會爸爸經歷過的驚慌與恐懼。
真媖看見了父母與自己經歷了相同的童年,當她感受到父母從小總是孤單一人的心情後,真媖才開始理解他們的人生為什麼會變成那副模樣。
這是理解的必經過程,無法理解自身痛苦的人,永遠不可能同理他人的痛苦。基於對自己的理解,才能對他人懷有深刻且寬大的憐憫之情。愈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愈可以體會他人的內心世界。
就像曾經因為吃過壞掉的食物而肚子痛的人,才懂得避免將變質食物給別人吃一樣。真媖的父母為什麼將悲慘的人生傳承給她呢?會不會就是因為他們從未好好面對過自己內心的痛苦呢?
如果想要原諒父母,我希望各位能先鼓起勇氣,理解那個在「必須理解父母」陰影之下的自己。在為自己失去的人生哀悼的同時,逐漸明白對父母的理解與原諒,不再是「妳必須做的事」,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

◎階段一:拒絕媽媽
‧開始拒絕母親和保有自主的練習
難以拒絕的原因有很多種,請根據自身情況釐清自己無法拒絕的真實想法。我希望,各位都能試著練習培養情緒自主性。
──首先,用文字寫下拒絕媽媽後浮現的各種念頭。
妳可以試著用文字寫下腦海中浮現的念頭,像是「壞女兒」、「媽媽已經那麼可憐了,妳這個自私的女兒卻不肯完成她要求」。接著,想像一下如果是妳的朋友被這樣形容時,會不會有點同情這個朋友呢?
既然如此,偶爾也該同情一下自己。請用對待「好朋友」的態度,對待長久以來因為無法拒絕而苛責自己的妳。
希望妳能像和那位朋友聊天一樣,寫封信給飽受內疚折磨的自己。這麼做有助於妳消除內在對自己發出的難聽話,並且撫慰妳所承受的痛苦。
──實在很難說出像「不要」、「不行」、「沒辦法」這種直接拒絕的話,也可以採取拖延戰術。
在時間上感到限制與緊迫性時,往往更難拒絕,像是「馬上」、「我今晚要去妳家」。
此時,與其直接拒絕,不如稍微拖延回答的時間,例如:「之後應該沒問題,但現在有點不方便」、「等一下,我現在有插播,晚點再打給妳」、「我吃完飯再跟妳聯絡」。妳可以花點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想想可以如何拒絕。
──最後,請擺脫「只有我能解決」的想法。
試著想像一下最糟的情況,假如是自己絕對不可能馬上協助的情況,該如何處理需要援手的媽媽呢?請相信「就算不是由我解決,媽媽也有自主解決的能力」。
有時,也許是因為背負過度責任感的我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所以媽媽才會向我求助。如果我選擇收手,媽媽其實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或是靠自己解決問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