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電子書】分手的99個理由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19.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段親密關係

如果我們選擇進入親密關係,也應該理解,這並不是用來填補空虛或解決寂寞的方式,而是兩個獨立完整的人,透過深度連結,一起成長、互相映照彼此。

「人真的需要一段親密關係嗎?」
  離婚後,我曾經懷疑自己是否還需要愛情。單身確實讓人輕鬆自在,沒有承諾的束縛,沒有爭吵,也不必擔心情感的消耗。但另一方面,我也發現,當我看著身邊成雙成對的人,或是夜深人靜時,仍會浮現一絲孤獨感。我不禁思考,親密關係對人類而言,究竟是必要的,還是只是一種社會文化的產物?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人類天生具有依附需求,這不只是嬰幼兒對母親的依賴,而是貫穿一生的心理需求。正因如此,當我們感受到愛與被愛時,內心才會獲得穩定的安全感。因此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我們都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有一個末日電影中常見的橋段,當主人公發現世界只剩自己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瘋狂地尋找其他人,哪怕只是與陌生人對話也好。我們的存在往往需要透過他人來映照與確認,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真實性。一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的名言:「沒有人能夠是一座孤島。」
  然而,親密關係與其他社交連結有所不同。家人之間的關係通常基於血緣,較少有「選擇性」的成分;朋友則提供陪伴與支持,但缺乏長期的共同承載。而親密關係,則是一種基於「雙向選擇」的深度連結,它讓我們得以在最真實的狀態下與另一個人交流,並且透過這樣的關係,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甚至透過對方看見那些自己都不曾察覺的性格特質,這些獨特的稜角不僅被看見還被接納,這提供一種全然不同的歸屬感。
  那麼,如果選擇單身,是否就會失去這種連結感?事實上,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沒有伴侶,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親密的友情、與家人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繫,甚至透過動物陪伴來滿足依附需求。心理研究指出,能夠擁有分享不同情感的多元關係,比起只有一個最愛的人,更能提高生活滿足度,感到更幸福。這樣的關係稱為情緒關係(Emotionships)。
我們在關係中有不同層面的需求期待得到滿足,例如:物質層面,即經濟保障;生理層面,即身體上的付出與勞動,像是性或家務;情感層面,即相互愛護、傾聽與支持,滿足心理上的情感需求;成長層面,雙方共同學習與成長,實現個人價值的進步。
然而,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往往超出了它本身的範疇。它固然提供單身時更多情感上的穩定與支撐,但我們可能將物質、情感、成長等多方面需求全部投射到伴侶身上,期待他或她成為完美的存在,這種過度投射會讓對方難以承載,甚至導致最初的愛慢慢轉化為怨恨。事實上,這些需求本可以在多種情緒關係中分散完成,比如朋友、家人、同事,而不是全寄望於親密關係中。
而如果我們選擇進入親密關係,也應該理解,這並不是用來填補空虛或解決寂寞的方式,而是兩個獨立完整的人,透過深度連結,一起成長、互相映照彼此。
《中年之路》曾提到,中年婚姻的轉變包含三個必要步驟:
雙方都必須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負起責任。
雙方都必須承諾分享個人的經驗世界,不因過去的創傷或未來的期盼而責怪對方。同樣地,他們也要承諾,會努力地以不批判的態度來聆聽對方的經驗。
雙方都必須承諾維持長期的對話。

即便不是走入婚姻,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仍然需要兩個人共同成長、互相調整,但並不意味著任何一方要失去真實的自我。像跳舞一樣,親密關係需要彼此找到節奏,而非一方完全迎合另一方。
  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是一種承諾,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而是一種內在的準備。我們願意探索彼此,也願意直面關係中美好的與不美好的面向。這樣的深度連結,讓我想到《小王子》中小王子與他的玫瑰花。全世界有無數的玫瑰,但小王子唯獨與他的玫瑰建立了獨特的關係。因為這段連結,他學會了承諾,學會了包容,並認識了自己的情感。
親密關係的本質,是一場雙方共同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從中發現自己的陰影與深層面向,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生命的意義與豐盛,這便是這份連結的美麗所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