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至今為止,「哲學史」多以西方為核心,涵蓋範圍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起,持續至現代的歐洲與北美,而其他地區與傳統則往往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換言之,「哲學」(philosophy)一詞常被默認為西方哲學的專有領域,而印度、中國、伊斯蘭等強大的哲學傳統則多被歸為「思想」來區分。除了上述地區之外,拉丁美洲、俄羅斯、非洲、東南亞以及日本等地的哲學幾乎未曾進入主流哲學史的視野。
然而,當今的世界早已超越了西方文明的框架,邁向多元價值與各種傳統交織融合的新時代。在這個背景下,當前的環境問題、宇宙問題等,皆需我們從全球視角進行重新思考。回顧哲學的歷史,探索古代文明中誕生的諸多哲學傳統,思考各大帝國的發展進程與文化傳統的形塑,並探討近代社會與科學的興起,世界的全球化進程及其伴隨的紛爭等,或許還能為未來的發展預見某些可能性。我們身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宏大的「世界」。
「世界哲學」(World Philosophy)並不僅僅是將各地區的哲學成果拼湊起來,而是試圖以「世界」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哲學。從人類與地球這樣廣闊的維度,並結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流動,我們得以再次檢討自身的傳統,探索人類智慧的可能性。作為亞洲的一部分且融合了西方文明的日本,若能以此為起點,思索並發聲於「世界哲學史」中,必將對全球哲學史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哲學史」系列共計九冊,從古至今,俯瞰哲學的發展歷程,透過呈現不同時代的特徵主題,橫向比較同一時代中各種傳統的互動與影響。當中不僅考量哲學各領域之間的重疊與相互影響,也納入科學、宗教、經濟等要素,嘗試以一種動態的知識視角來重構哲學史。我們透過檢視全球範圍內哲學傳統的演變,或許能更清楚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位置,並從中獲得應對未來挑戰的啟示。
第一冊《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探討了西元前八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間,人類如何創立並發展出「哲學」這一思想體系。本冊《世界哲學的誕生:建立與開展》則延續這一內容,以善惡與超越為主題,討論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六世紀的哲學發展。以新的視野重新建構人類知性的發展,這便是《世界哲學史》叢書的嘗試。

摘文
第四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

何謂「大乘佛教成立」問題
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提出的「軸心時代」,其中心之一便是佛教。此西元前五世紀出現於印度的世界宗教,橫亙超越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無論與西方相較或在亞洲內部,自古以來佛教都是一個獨自的思想體系。
佛教思想因大乘佛教的出現而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這一新形式的佛教不僅在亞洲廣泛傳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促進了對印度古老宗教的更深入的哲學性探討。自十九世紀以來,包括黑格爾在內的西方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印度的哲學[葛拉士納(Helmuth von Glasenapp)著,大河內了義譯,《東洋的意義》(法藏館)]。而印度宗教的深化,最重要的契機正是大乘佛教。
根據井筒俊彥(一九一四-一九九三)的觀點,在東方被稱為哲學的思想可以說是在大乘佛教中開花的。例如,在中國,深具代表性的朱子學的誕生受到了大乘佛教的華嚴思想的影響。此外,在中國轉向「近代」的象徵性事件──辛亥革命中,闡述如來藏思想的小型佛典《大成起信論》作為一部對抗西方哲學的獨特思想書,成為了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等承擔革命領導角色者的理論支柱。
本章將以西元前後之際,在印度次大陸顯現的大乘佛教成立問題為焦點,探索其思想特徵及成立的經緯。這一主題至今仍是學術界最大的謎團之一,雖然各種假設層出不窮,但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
在《世界哲學史》叢書中探討這個主題,是因為考察大乘佛教的成立有助於理解歷史認識的形成,而這正是一個歷史哲學的主題。作為古代印度的歷史現象,大乘佛教如果僅僅依賴當今的認知來事後把握過去存在的事實,這種理解模式顯然是不充分的。研究者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從保留下來的事實,尤其是更為重要的文本出發展開研究,與大乘佛教知識的形成過程恰好相互重疊。
這樣的理解,乍看之下似乎僅是混淆事實與觀念的修辭學(rhetoric),實際上它反映了自一九六○年代以後,人文學科面對歷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所涉及的重要課題。欲描繪歷史的主體,如何一方面將自身的意識形象化,另一方面又將被研究的歷史事實形象化,這兩者最終需透過媒介文本的形象化來達成。

一分為二的現今佛教世界
認識過去的想望,來自對當下的質疑。具體來說,對於眼前確鑿的現實狀況,應該質疑的是自過去遺留下來的痕跡以及各種布局的由來等,因而產生了追尋過往的行動。然而,此處真正需要質疑的是:根據當前的認知來追尋過往是否具有正當性?這是本章將要探討的主題,但在深入討論之前,我們先從一般常識出發,對當前的佛教進行概述性的說明。
今日的佛教流傳於中亞、西藏及東亞各地。其中一派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另一派則主要流傳於東南亞,過去被稱為小乘佛教,現在則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南傳佛教。這兩個佛教圈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根據現有資料,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主要差異在於各自經典的種類與數量。大乘佛教除了擁有上座部佛教的佛經外,還擁有龐大的大乘經典。這些大乘經典中包含了空思想、唯識思想、如來藏思想,甚至進一步發展為密宗思想等多種深化至哲學層次的思想,佛教思想家們也基於這些經典內容構建了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在大乘佛教傳播的東亞和西藏,對應這些教義的儀式、信仰及制度展現出東南亞諸國所未見的特徵。
這種差異並非因為接受傳播國家的區域特性而後天賦予的。即便在各個佛教圈內部,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語言、歷史、社會及文化等各種不同的因素,但在佛教的特徵上,大致上僅可劃分為兩類。因此,可以推斷在佛教起源的印度,某個時期已經存在不同樣貌的佛教,接受傳播的國家根據其內容選擇是否接受,最終形成今日的結果,這種看法或許更加恰當。

初期佛教思想與大乘佛教思想
此處先簡要介紹佛教整體與大乘佛教的思想特質。人,自呱呱墜地以來便渴望追尋永恆而理想的真實,因而產生了那些承諾來生的宗教,這可以說是基於這種企盼而建立的。然而,佛陀認為由自然狀態所生成的現實,其實是根本無知的產物,亦即是被無明所遮蔽的意識所構成的迷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這些黑暗中解放出來。對於擁有自然狀態和從中解放這兩種不同觀點的佛教而言,這個世界存在著解放之前與解放之後的二元面貌。
分析這兩個世界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並將其思想整理成體系的,就是大乘佛教。在初期佛教的理論中,僅停留在「無我」的觀念上,認為這個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自我或自由的概念,同時也體現了「無常」,即這個世界缺乏恆常的秩序。這種觀點所能涵蓋的範圍僅限於此一世間。而進入到大乘佛教後,從迷妄中解放出來的真實世界──此處指出數組相對概念,如煩惱對菩提、輪迴對涅槃、此岸對彼岸、眾生對如來等也被言語化,構建出鑲嵌於該存在次元的思想。(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