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隨著《世界哲學史》全八冊的結束,我們終於進入了現代時期。回顧這一路的發展,我們決定在這本別冊中,探討一些至今尚未能充分討論的問題。
首先,由於《世界哲學史》系列橫跨了漫長的歷史軸線與廣袤的地理範圍,因此在呈現更大範圍的空間概念鏈結以及長期的歷史演變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之處。
其次,儘管我們已盡力囊括世界各地的哲學發展,但仍難免有所遺漏。有些內容也因篇幅限制未能詳盡敘述。
第三,在企劃推進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因此更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這種傳染性疾病所揭示的現代社會面貌。
為了盡可能豐富以上三點內容,本卷特別邀請了十三位學者撰稿。他們的論文充滿熱情,期盼各位讀者能將這本別冊與前八冊結合閱讀,共同探索世界哲學的嶄新可能性。
此外,山內志朗、納富信留與我(中島)三人舉行了一場回顧性的座談會,並將其紀錄收錄於本書。我們對每一冊展開了深入討論,探究各章節之間的互動及其所形成的問題意識。在座談會中,我們還分享了作為責任編輯的想法與經驗。
為了回應這次座談,我們三人各自撰寫了一篇新論文。山內志朗針對座談中討論的世界哲學「邊界」提出了新的思考;納富信留則探討了世界哲學與傳統哲學不同的論述風格,以及其實踐的可能性;而我則從更長遠的時間軸出發,重新審視日本哲學作為世界哲學一部分的定位與意義。
無論如何,世界哲學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它並非抵達終點即告結束的旅途,而是一場概念的探索之旅。我們必須不斷向世界哲學的地平線邁進,並在實踐中持續前行。
借用井筒俊彥的話,這正是「開花」的時刻!山內志朗將花與地、水、火、風並列為世界的元素。唯有在概念之旅的實踐中,世界哲學才能綻放出屬於它的花朵。這些花或許並不絢麗奪目,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能從這些小花中感受到哲學間的友情。而這份友情,或許正是開啟世界哲學未來的關鍵。
摘文
第二章 邊境所見的世界哲學
邊境的新穎處
世界哲學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不,這個問題本身或許就會將世界哲學狹隘化。與其說世界哲學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不如說它更接近康德所描述的理性概念,即理念。理念並非能夠被記述性命題的述語所完全涵蓋。理性試圖超越知識的邊界,向前邁進。理念的本質存在於經驗認知的外部,即便它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它依然擁有在非存在的情況下推動現實的驅動力。
如果說世界哲學是一種理念,那麼世界哲學史也不僅僅是過去事實的累積,而應被看作是一種著眼未來、對既有課題的追究。只有當我們不僅關注古代的成就,還提出對新事物的設想時,追求課題的運作才能真正成立。當我們不再把邊境視為遠離中心的邊陲地帶,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連接外部、促使新事物進入的領域時,邊境這個概念便能與世界哲學產生關聯。
所謂的「全世界」,在拉丁語中稱為「orbis terrarum」,這是一種將各個地區(terrarum)排列成圓形(orbis)的形象。透過將世界表現為一個圓形,便納入了「中心與邊陲」的概念架構。這樣的架構喚起了哲學史中的「邊境」問題。自古以來,邊境常常以新思想潮流的泉源出現在哲學史中。或許,邊境本身就隱含著革新的屬性,也說不定。
邊境是內部與外部交錯的領域。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在《橋與門》中發現了圍繞外部與內部、分離與結合的模式。他指出,牆壁是無語的,但門卻是會說話的;這樣的表現方式揭示了其中的深層含義。如果我們以類比的方式來看,邊境絕非無言的領域。
話雖如此,若只是單純位於遠離中心的事物,似乎很難在那裡誕生出新的東西。那麼,從邊境誕生出的新穎之物,究竟是什麼呢?
作為旅人的精神
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在《奧之細道》開頭寫道一個膾炙人口、傳頌千古的句子:「月日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這句話源自唐朝李白(七○一-七六二)的漢詩,廣為人知。在西方中世紀的神學中,人類也被視為旅人。離開天國=父之國=故鄉、在現世漫步的人,被認為是「旅人」。隨著科學、技術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但將這個世界視為一段不舒適的旅程,正是這個時代的本質。
「旅人」(viator)中的「via」意味著「道路」。旅人是走在道路上的人,是遠離家園(domus)、持續行走的人。將人生看作是一場旅行,旅人便是那個在旅途中的人,這一概念似乎具有普遍性,成為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人生是一場「自我探尋」的旅程,即使這種探尋可能無果,但這種思想反映了渴望漂泊的人的心靈。旅人離開了熟悉的家園,無法入睡、進食或穿衣,在非日常的狀況中面臨各種艱難險阻。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許多人都以靈場或聖地為目標,踏上了自己的旅程。人生的本質即是旅行,而這場旅行並非追求像效益主義那樣具體利益的事物。
與為了特定目的而進行的遷徙或搬運物資不同,旅行是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或利益。即使朝聖者可能會為了到達巡禮的目的地──靈場祈願而出發,但在旅行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明確的目的性。
巡禮在拉丁語中稱為「peregrinatio」,由「per」(表示全面或穿越的接頭辭)和「ager」(田地)組成,意思是在自己的領地裡巡迴一番。然而,如果是前往遙遠的目的地巡迴,那麼這便是「巡禮」。
做學問也是如此,身處學術邊境,往往更能自學成才,不受中央學術機構的束縛,能夠開展自己的研究。在這樣的意義上,邊境的獨立學者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邊境不僅僅是學問的環境而已。耶穌基督便是出生在拿撒勒,儘管猶太民族的傳說預言「救贖全民族的王會誕生在伯利恆」,但耶穌卻選擇在邊境的拿撒勒誕生。此外,耶穌也在拿撒勒附近的他泊山達成變貌,這個故事在東方正教會的傳統中,還被視為一個決定性的重要事件,並持續被傳頌。讓邊境充滿光芒!
以奧斯定為源泉之一的西方天主教強調原罪,而東方正教會則更加強調光與聖靈的力量對人間的影響,兩者立場的差異從這裡便可見一斑。既然如此,那麼他泊山緊鄰拿撒勒或許也並非偶然。邊境不僅是內部與外部的分界,它或許也成為了兩股巨大潮流的分水嶺。
中心與邊境
邊境該如何定義,總而言之,我們只能姑且以「遠離中心的場所」這樣模糊的解釋開始。另一方面,中心又是在什麼意義上稱為中心,也有很多可能的看法。
在古代赫密士主義的傳統中,宇宙被描繪為一個無所不在的球體,中心無處不在,卻沒有明確的邊界。然而,當我們思考世界的普遍可傳遞性時,世界的中心似乎不再以「我」為出發點,而是會不斷向邊界延伸。而在邊界之外,又會形成更廣大的邊界──我們是否可以如此理解呢?
在西方傳說中,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出口──直布羅陀海峽,矗立著兩根海克力斯之柱,被視為歐洲最西端的極限。據說,上面刻有「無法再往前進」(Non Plus Ultra)的標示。無論這個標示是否真實存在,作為世界極限的一種象徵,人們擁有這樣的印象,無疑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
地球並非球體,而是一個平面。基於這樣的理解,若航行至世界盡頭,便會隨著溢出的海水墜入深淵。在這種邊緣的正前方,有插畫描繪出刻著「無法再往前進」的標示。世界的盡頭與極限,象徵著一種毀滅的意涵。
傳說在直布羅陀海峽外,曾經存在著以強大與繁榮聞名的亞特蘭提斯大陸。然而,因物慾橫流而逐漸衰敗,最終在戰爭失利後沉沒於海中滅亡。這個未遵循「無法再往前進」規則的民族滅亡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教訓意味。
提倡超越極限、追求探究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撰寫《新亞特蘭提斯》。在該書的封面上,海克力斯之柱之間高掛著「邁向更遠方」(plus ultra)的標示,這樣的設計再自然不過了。(未完)
前言
隨著《世界哲學史》全八冊的結束,我們終於進入了現代時期。回顧這一路的發展,我們決定在這本別冊中,探討一些至今尚未能充分討論的問題。
首先,由於《世界哲學史》系列橫跨了漫長的歷史軸線與廣袤的地理範圍,因此在呈現更大範圍的空間概念鏈結以及長期的歷史演變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之處。
其次,儘管我們已盡力囊括世界各地的哲學發展,但仍難免有所遺漏。有些內容也因篇幅限制未能詳盡敘述。
第三,在企劃推進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因此更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這種傳染性疾病所揭示的現代社會面貌。
為了盡可能豐富以上三點內容,本卷特別邀請了十三位學者撰稿。他們的論文充滿熱情,期盼各位讀者能將這本別冊與前八冊結合閱讀,共同探索世界哲學的嶄新可能性。
此外,山內志朗、納富信留與我(中島)三人舉行了一場回顧性的座談會,並將其紀錄收錄於本書。我們對每一冊展開了深入討論,探究各章節之間的互動及其所形成的問題意識。在座談會中,我們還分享了作為責任編輯的想法與經驗。
為了回應這次座談,我們三人各自撰寫了一篇新論文。山內志朗針對座談中討論的世界哲學「邊界」提出了新的思考;納富信留則探討了世界哲學與傳統哲學不同的論述風格,以及其實踐的可能性;而我則從更長遠的時間軸出發,重新審視日本哲學作為世界哲學一部分的定位與意義。
無論如何,世界哲學的旅程才剛剛開始。它並非抵達終點即告結束的旅途,而是一場概念的探索之旅。我們必須不斷向世界哲學的地平線邁進,並在實踐中持續前行。
借用井筒俊彥的話,這正是「開花」的時刻!山內志朗將花與地、水、火、風並列為世界的元素。唯有在概念之旅的實踐中,世界哲學才能綻放出屬於它的花朵。這些花或許並不絢麗奪目,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能從這些小花中感受到哲學間的友情。而這份友情,或許正是開啟世界哲學未來的關鍵。
摘文
第二章 邊境所見的世界哲學
邊境的新穎處
世界哲學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不,這個問題本身或許就會將世界哲學狹隘化。與其說世界哲學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不如說它更接近康德所描述的理性概念,即理念。理念並非能夠被記述性命題的述語所完全涵蓋。理性試圖超越知識的邊界,向前邁進。理念的本質存在於經驗認知的外部,即便它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但它依然擁有在非存在的情況下推動現實的驅動力。
如果說世界哲學是一種理念,那麼世界哲學史也不僅僅是過去事實的累積,而應被看作是一種著眼未來、對既有課題的追究。只有當我們不僅關注古代的成就,還提出對新事物的設想時,追求課題的運作才能真正成立。當我們不再把邊境視為遠離中心的邊陲地帶,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連接外部、促使新事物進入的領域時,邊境這個概念便能與世界哲學產生關聯。
所謂的「全世界」,在拉丁語中稱為「orbis terrarum」,這是一種將各個地區(terrarum)排列成圓形(orbis)的形象。透過將世界表現為一個圓形,便納入了「中心與邊陲」的概念架構。這樣的架構喚起了哲學史中的「邊境」問題。自古以來,邊境常常以新思想潮流的泉源出現在哲學史中。或許,邊境本身就隱含著革新的屬性,也說不定。
邊境是內部與外部交錯的領域。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在《橋與門》中發現了圍繞外部與內部、分離與結合的模式。他指出,牆壁是無語的,但門卻是會說話的;這樣的表現方式揭示了其中的深層含義。如果我們以類比的方式來看,邊境絕非無言的領域。
話雖如此,若只是單純位於遠離中心的事物,似乎很難在那裡誕生出新的東西。那麼,從邊境誕生出的新穎之物,究竟是什麼呢?
作為旅人的精神
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在《奧之細道》開頭寫道一個膾炙人口、傳頌千古的句子:「月日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這句話源自唐朝李白(七○一-七六二)的漢詩,廣為人知。在西方中世紀的神學中,人類也被視為旅人。離開天國=父之國=故鄉、在現世漫步的人,被認為是「旅人」。隨著科學、技術和醫學的發展,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但將這個世界視為一段不舒適的旅程,正是這個時代的本質。
「旅人」(viator)中的「via」意味著「道路」。旅人是走在道路上的人,是遠離家園(domus)、持續行走的人。將人生看作是一場旅行,旅人便是那個在旅途中的人,這一概念似乎具有普遍性,成為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人生是一場「自我探尋」的旅程,即使這種探尋可能無果,但這種思想反映了渴望漂泊的人的心靈。旅人離開了熟悉的家園,無法入睡、進食或穿衣,在非日常的狀況中面臨各種艱難險阻。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許多人都以靈場或聖地為目標,踏上了自己的旅程。人生的本質即是旅行,而這場旅行並非追求像效益主義那樣具體利益的事物。
與為了特定目的而進行的遷徙或搬運物資不同,旅行是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或利益。即使朝聖者可能會為了到達巡禮的目的地──靈場祈願而出發,但在旅行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明確的目的性。
巡禮在拉丁語中稱為「peregrinatio」,由「per」(表示全面或穿越的接頭辭)和「ager」(田地)組成,意思是在自己的領地裡巡迴一番。然而,如果是前往遙遠的目的地巡迴,那麼這便是「巡禮」。
做學問也是如此,身處學術邊境,往往更能自學成才,不受中央學術機構的束縛,能夠開展自己的研究。在這樣的意義上,邊境的獨立學者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邊境不僅僅是學問的環境而已。耶穌基督便是出生在拿撒勒,儘管猶太民族的傳說預言「救贖全民族的王會誕生在伯利恆」,但耶穌卻選擇在邊境的拿撒勒誕生。此外,耶穌也在拿撒勒附近的他泊山達成變貌,這個故事在東方正教會的傳統中,還被視為一個決定性的重要事件,並持續被傳頌。讓邊境充滿光芒!
以奧斯定為源泉之一的西方天主教強調原罪,而東方正教會則更加強調光與聖靈的力量對人間的影響,兩者立場的差異從這裡便可見一斑。既然如此,那麼他泊山緊鄰拿撒勒或許也並非偶然。邊境不僅是內部與外部的分界,它或許也成為了兩股巨大潮流的分水嶺。
中心與邊境
邊境該如何定義,總而言之,我們只能姑且以「遠離中心的場所」這樣模糊的解釋開始。另一方面,中心又是在什麼意義上稱為中心,也有很多可能的看法。
在古代赫密士主義的傳統中,宇宙被描繪為一個無所不在的球體,中心無處不在,卻沒有明確的邊界。然而,當我們思考世界的普遍可傳遞性時,世界的中心似乎不再以「我」為出發點,而是會不斷向邊界延伸。而在邊界之外,又會形成更廣大的邊界──我們是否可以如此理解呢?
在西方傳說中,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出口──直布羅陀海峽,矗立著兩根海克力斯之柱,被視為歐洲最西端的極限。據說,上面刻有「無法再往前進」(Non Plus Ultra)的標示。無論這個標示是否真實存在,作為世界極限的一種象徵,人們擁有這樣的印象,無疑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
地球並非球體,而是一個平面。基於這樣的理解,若航行至世界盡頭,便會隨著溢出的海水墜入深淵。在這種邊緣的正前方,有插畫描繪出刻著「無法再往前進」的標示。世界的盡頭與極限,象徵著一種毀滅的意涵。
傳說在直布羅陀海峽外,曾經存在著以強大與繁榮聞名的亞特蘭提斯大陸。然而,因物慾橫流而逐漸衰敗,最終在戰爭失利後沉沒於海中滅亡。這個未遵循「無法再往前進」規則的民族滅亡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教訓意味。
提倡超越極限、追求探究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撰寫《新亞特蘭提斯》。在該書的封面上,海克力斯之柱之間高掛著「邁向更遠方」(plus ultra)的標示,這樣的設計再自然不過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