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每條筋膜,都能「沿線找到痛點」
因為《解剖列車》提出的筋膜線理論,已經深入人心並廣為人知,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人體只有這八大筋膜線,而且「筋膜一定要連成線」。其實筋膜的世界並不是這麼簡單的,首先,Tom Myers 提出的八大筋膜線,經過許多學者研究之後,發現這八條筋膜線,在人體的生物力學上,並不是每一條都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Tom Myers 一開始是在大體解剖時發現,人體的筋膜會跨過骨骼關節、連結肌肉與肌肉,因此把這些相連的肌筋膜連成一條筋膜線,這些連線在大體上拉動的時候,的確會互相拉扯影響,不過,當人體真的運作起來,並不是每條筋膜線在力量的傳遞上都有同等的效益,目前研究顯示,依照證據力等級來排序的話,最有意義的筋膜線:第一名是「淺背線」,第二名是「背側功能線」,第三名則是「前側功能線」。
簡單的來說,第一名的淺背線是最值得信賴的,當淺背線的肌肉收縮時,張力完全照著淺背線的路徑在傳遞,第二名跟第三名背側功能線和前側功能線,則是大部分的力量是照著路徑走,小部分會「出軌」。
除了這三條之外,其他筋膜線的力量傳遞大多都不照著路徑走!因此大家對筋膜線要有一個新的認識,那就是這七條筋膜線的路徑,並不是鋼鐵定律,有些時候某些筋膜線會不按牌理出牌,有可能會脫稿演出;絕對會沿線照著走的就像是「高速公路」一樣(例如淺背線),而走一走有時候會不小心走到岔路的,就像是「一般道路」一樣,而一般道路之中,也有分成相對比較不容易走到岔路的(例如背側或者前側功能線),或者非常很容易走到岔路的(例如其他的筋膜線)。
‧真正的痛點,其實發生在另一條筋膜上?
此外,筋膜線與筋膜線之間有可能會互相影響,因為不同的筋膜線經過的路徑有可能會交叉,也有可能會重疊,就像是馬路一樣,會有平行的路,也會有交叉路口,也就因為這樣,不同的筋膜線就有了影響彼此的可能性。
例如,一起下同一個交流道的兩條路,會因為其中一條路塞車,導致另一條路回堵;交叉路也一樣,如果十字路口有交通事故堵住的話,那麼兩條路都會塞車,這就是為什麼疼痛明明就是發生在某條筋膜上,但卻不一定可以在這條筋膜上找到緊繃的點。
舉例來說,螺旋線跟淺背線都經過脊椎兩旁的豎脊肌,和臀部的薦粗隆韌帶,還有腿後肌群,這些肌群就是這兩條筋膜共同走的路徑之一,因此在共同路徑上發生的事情,就有可能影響到螺旋線,也有可能影響淺背線。
為了解釋這個理論,我們來做個實驗:
請伸展或者按摩放鬆豎脊肌與大腿後側肌群,然後再試著彎腰跟旋轉身體。
你會發現,不僅僅是淺背線掌管的活動度(彎腰)增加了,連螺旋線掌管的活動度(軀幹旋轉)也變大了!
選擇筋膜的共同路徑來放鬆,通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舉例來說,在大多數的時候,一旦出現下背痛問題時,都會直覺應該是淺背線的問題,好好地把淺背線上所有緊繃的肌肉都放鬆之後了,結果卻只有些微的緩解,疼痛依然沒有消失⋯⋯這時候,如果能想到「螺旋線跟淺背線是有共通路徑的」,試著放鬆螺旋線上緊繃的肌肉看看,例如前鋸肌或腓骨長肌等等。沒想到放鬆完之後,下背居然就不痛了!這就表示,下背痛的元凶其實是在螺旋線,並不是無辜的淺背線啊!
‧解痛不能只靠「沿線」,「全面」才能找出真正痛點
筋膜線除了前文所說,會有共同路徑或者交叉路口,彼此交互影響之外,由於筋膜密密麻麻、連貫縱橫地分佈在全身,可以說是身體的3D 軟骨架,不可能用簡單的幾條筋膜線代表身體筋膜的全貌。
打個比方來說,剛剛介紹的這幾條筋膜線只是比較大條的馬路,但一個城市不可能只有大馬路,一定還有小馬路或者巷道,甚至是小路,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密密麻麻的道路系統,才能夠到達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筋膜之於身體也是這樣,有小的筋膜線,就會有中的或大的筋膜線;有筋膜線,當然也就可以有筋膜組成的平面。從「點」連成「線」,從「線」形成「面」。
而人體最有名的大片筋膜,那就是位於背部的胸腰筋膜,這是一整片的筋膜從背後繞到身體前側、連結到腹肌的筋膜。這一大片筋膜上張力的傳遞,就有可能來自各個方向!當筋膜只是一條線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去分析和思考張力的來去和高低,但是當筋膜是一大片繞著身體圍成一圈的時候,張力為何而來?從何而去?張力為何此高彼低⋯⋯等,就需要更細緻的觸摸去感受,更全面地去分析,才能夠更精確的診斷出真正問題的所在。
例如,胸腰筋膜往斜上方,會連接闊背肌走到手臂,又連接腹橫的筋膜到腹部前側,如果有一個人舉手的角度受限,有可能是闊背肌太緊,但也有可能是「腹部筋膜太緊繃」!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對筋膜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了。「筋膜線」的概念只是一個入門,是最簡單的概念,這些筋膜線裏面,有一些是高速公路,有一些是一般道路,有些路會重疊,有些路會交叉,這些路的車流都可能會互相影響,而且除了這些檯面上叫得出名字的大條筋膜線,其實還有千千萬萬的小筋膜線縱橫貫穿連接在其中,讓身體的每個部位每個角落都可以藉由筋膜互相溝通。
這些「點點」、「線線」的筋膜在某些部位,其實更適合用一個「面」來理解,用「筋膜面」的概念,就可以解釋一些無法用「筋膜線」來說明的狀況。在這本書中,就讓我們更深入地來剖析,到底筋膜是如何導致疼痛的?
而當我們面對身體各處的疼痛,又該如何去找出到底是哪裡的肌筋膜出了問題呢?
◎筋膜疼痛不是「緊繃」,而是「卡住」了!
‧筋膜變厚,就是疼痛的開始!
近年來市面上談論筋膜的書籍越來越多,大家對筋膜已經漸漸地比較有概念,知道筋膜是身體很重要的組織。不過,一般人對於筋膜的病理狀態的了解卻沒有那麼多,到底不好的筋膜是什麼意思?生病的筋膜會產生什麼症狀?
一般最常見用來形容不好的筋膜的說法,就是「纖維化」,只要摸到筋膜硬硬的,甚至糾結成一坨,就會說這是「纖維化」的筋膜。不過,筋膜的問題難道就只有纖維化嗎?緊繃疼痛的筋膜,就等於「纖維化的筋膜」嗎?
研究顯示下背痛的病人,有很大的比例都有胸腰筋膜層增厚的情況,以往大家直覺想說:既然筋膜增厚了,那就是筋膜本身增生導致厚度增加了啊!
但是後來有科學家更仔細地分析所謂「增厚」的筋膜層,結果發現「筋膜增厚」其實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筋膜本身的厚度增加,這就是一般大家所說的纖維化(fibrosis);另一種情況則是,筋膜本身的厚度並沒有增加,而是「筋膜的層跟層之間的間隙」變大!而這間隙為什麼會變大呢?就是因為填充著更多變質的、黏稠的大分子玻尿酸,而把間隙撐開、撐大了。學者們把這種情形命名為「緻密化」(densification),從此之後,筋膜的問題就不是只有「纖維化」一種而已,還有可能是「緻密化」的問題。
‧筋膜「滑不動」,也是造成痛症的原因
在正常的情況之下,填充在筋膜層之間的玻尿酸應該是富含水分的小分子玻尿酸,才能發揮其潤滑的效果,讓筋膜層與層之間能夠好好的相互滑動。但是,產生「緻密化」現象的筋膜裡所含的玻尿酸,是變質的玻尿酸,是由許多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大分子玻尿酸,其黏滯性變得很高,本來應該像乳液一樣的玻尿酸,變成像是口香糖的質地塞在筋膜層之間,當然會產生各種問題。
緻密化產生的問題不僅僅是筋膜層增厚而已,它會讓兩層筋膜黏在一起,無法順暢的滑動,而這也是過往比較少被談論的筋膜問題。打個譬喻來說,車子都需要加機油去潤滑機械構造,一開始加進去的機油是滑滑的清澈液體,但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機油就會變成黑黑的、黏稠的膠狀物質,當機油變成這種狀態的時候,車子裡的機械輪軸的運轉就比較容易出問題,身體的筋膜就像是這樣,當筋膜層裡面的玻尿酸變成像是濃稠黑機油的時候,筋膜的滑動就會很卡、很不順暢。
前面提到的案例B 先生就是一個例子,不要以為筋膜很緊繃、摸起來像硬塊,就一定是纖維化,也有可能是緻密化喔!纖維化會讓筋膜變硬變厚,變得很緊繃,而緻密化則會讓筋膜變得無法正常滑動,有一種活動很不順暢、黏住且僵硬沈重的感覺,而且一味用力的按摩,並無法改善筋膜緻密化的問題。
什麼樣的狀況會讓筋膜發生「纖維化」和「緻密化」呢?形成這兩個狀況的原因不同,接下來就詳細說明,為什麼筋膜會「變厚」,為什麼筋膜會反覆長期緊繃與疼痛。
‧太鬆的筋膜,會讓肌肉更容易過勞
大家都忽略了筋膜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貫穿在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幫助將肌肉收縮的力量傳遞出去,可以讓肌肉的力量發揮最大的效益,讓肌肉可以用最少的力量去穩定最大的身體部位,這是節省力量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
但是,如果將筋膜拉得太鬆,那麼筋膜幫忙傳遞力量的效益就會減損,想像看看,用一條鬆鬆的彈簧去拉車,和用一條緊的彈簧去拉車子,哪一個會比較有效率呢?所以說,筋膜並不是越鬆越好,而是要有適當的剛性與彈性才是最理想的。
如果沒有好的筋膜,肌肉就必須更加費力,需要輸出更多的力量,才能穩住關節或產生動作,因此,對於「放鬆筋膜才好對」、「筋膜越鬆越好」的誤解,希望大家更新為:「好的筋膜」絕對不等於「鬆的筋膜」,好的筋膜是「緊鬆適中,兼具剛性與彈性」的筋膜,太緊或太鬆的筋膜一樣都會導致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