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對別人太好,真的不太好
【對別人好並沒有錯,但是對別人太好,那就不對了。】



有些道理,從前的我沒概念,後來才漸漸明白,或者說是在慘痛的教訓裡終於恍然大悟。
是的,我說的就是「不要對別人太好」這件事。
年輕的我是個過度親切的白羊座,總是想要照顧身邊每一個人的感受,讓和我在一起的人都覺得舒適愉快,那幾乎是一種執念了,別人的心情彷彿是我的責任,所以我近乎濫情、不分親疏地對每一個人都以最友善的姿態去對待。因為我自己沒心機,就以為別人都沒心機,因為我自己很單純,就以為別人都很單純,我天真地以為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全世界就理所當然都是善良的好人。
這當然是大錯特錯!經驗一再告訴我,過度親切往往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在歷經多次教訓之後,我總算漸漸學會收斂簡直氾濫成災的友善,並且總結出一個心得:
對別人好並沒有錯,但是對別人太好,那就不對了。



發生在我身上的那些教訓暫且不提,我想說的是我的好友青青的故事。
青青當年在美國留學,室友來自異邦,雖然因為從小的生長環境不一樣,想法做法等各方面都頗有差距,但青青覺得既然兩個女生有緣千里來共居一室,那就應該把彼此當成姊妹一樣對待,所以她總是沒有保留地善待對方。
室友經濟窘困,青青就盡可能的給予小額賙濟,例如代付飯錢之類,長期累積下來其實也頗為可觀。家人寄來的物資,她也大方地與室友分享。
室友一開始還會說謝謝,慢慢地就覺得這是應該的,她享用著青青的母親千里迢迢寄來的泡麵、蜜餞與各類糕餅,覺得好吃的還會吩咐青青要母親再多寄一些。後來她甚至會代領包裹,並且沒有經過青青的同意就開箱,好幾次青青回到寢室,發現室友已經把每一樣東西都拆開來品嘗了,看見青青回來不但不覺得心虛,還神色自若地招呼青青一起吃,好像那是她的東西一樣。
青青覺得愈來愈不對勁,心裡愈來愈不舒服,也終於承認很難把對方當成姊妹,因為室友只是吃她的喝她的,卻從未有過任何付出,這樣對嗎?但青青害怕衝突的場面,所以還是忍耐著維持表面的和諧,從未對室友說過任何重話。
那年冬天,青青的母親寄來了兩件大衣,一件華麗,一件樸實。天氣非常寒冷,室友卻連一件像樣的外套都沒有,青青覺得不忍,就把那件樸實的大衣送給室友。
室友穿上大衣,卻悻悻地盯著青青身上華麗的那件,眼中幾乎射出飛刀,冷冷地說:
「自私!都把好的留給自己。」
這回青青終於忍無可忍,火速找了另一間房子,在大雪紛飛中搬出了宿舍。
「經過這麼多年,現在當然已經沒事了,但那時真的很受傷啊!」青青回想起這段往事,深深嘆了一口氣,幽幽地說:
「對一個人這麼好,結果她還覺得我自私,真的太不值得了!」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別人如何對待你,都是你教出來的。
對別人太好,別人就會漸漸地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於是更加予取予求。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但許多人是如此,青青的室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青青在覺得不對勁之後即立下界線,不讓對方繼續侵門踏戶,就不會發生後來的大衣事件了。
從更根本來說,在兩人最初成為室友的時候,先保持適當的距離觀察對方,而不是一開始就把對方當成姊妹一般毫無保留地對待,青青後來就不會那麼心寒了。
在這方面,我也有好幾樁說來話長的慘痛經驗,和青青一樣,問題往往在於我自己一開始就沒有與對方保持距離,也沒有設立界線,歸根結柢在於當時還太年輕,人生經驗不足,對人性不夠了解。
對別人好並沒有錯,畢竟這個世界就是靠著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而維持著和諧的運作;但是對別人太好,那就是對人性的測試了,而人性通常是禁不起考驗的。
人心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當你給出一個蘋果,有人惶恐地不知該不該收下;有人滿心感謝地接受;有人覺得你不懷好意,懷疑那不是蘋果而是炸彈;也有人抱怨你不該只給一個,而是應該給他一籃蘋果。
那種覺得你應該給他一籃蘋果的人,往往都是你對他太好的人。



我喜歡善良溫暖的人,也喜歡自己是個善良溫暖的人,如果確定別人有需要,我一定會給出那個蘋果。
但是人心不只複雜多樣,而且善變無常,如果要持續地給出更多蘋果,那麼一定要給予值得的人,而是否值得,需要時間的檢驗。
我想,我依然是個友善親切的牡羊日座,但同時也成為了懂得隱藏與收斂的天蠍月座,經過了歲月的修正,如今我已經知道如何為自己設立界線,如何與別人保持一個讓自己舒服的距離。
我想說的是,對別人太好真的不太好,畢竟「太」意謂著過度,而過度必然傾斜,甚至造成翻覆。
對人要適度的好,支持對方的同時也要保護自己,才不會讓自己的善良變成了煩惱。

* * *

該是為自己任性的時候了
【剝除了種種身分之後,自己是誰呢?這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凱特是我的大學同學,那時的她是個有趣的女生,喜歡嘗試新事物,對未來充滿憧憬。我始終記得某天的黃昏,我和她一起躺在校園裡的草坪上,一邊吹風,一邊看著天邊的雲彩,她唱歌一般地說:
「世界這麼大,想去的地方要趕快出發!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活得精采盡興,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畢業後,凱特和其他人一樣,就業、結婚、生子,每天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日復一日,很難說好還是不好,總之是一言難盡。
時間如此一晃就是二十幾年過去,孩子都長大了,她自己也不再年輕了,本來以為日子大概就要這樣過了,但是一次例行性的身體檢查中,她被檢驗出肺部有一顆腫瘤,這個消息讓她驚駭,同時開始思索,自己真的就要這樣過一生嗎?
「原來人生不像我以為的那樣長,不是今天過了一定還有明天,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裡,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呢?」



凱特後來告訴我,她很感謝那次的身體檢查,雖然化驗結果是良性的,仍然讓她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
她想,這些年來,她是妻子,是母親,是女兒,是員工,她有這麼多身分,雖然不是做得多好,但畢竟每一個身分都盡力了,然而,她自己呢?她為自己做過什麼嗎?
身為一個職業婦女,在工作的同時要兼顧家庭,長期以來都是分身乏術,多頭馬車,即使放假都在採買與整理家務,即使出國旅遊都是家庭旅遊,無論何時何地,她都要擔負起打理全家的角色。就算她再怎麼疲憊,也還是要強撐起一個無敵女超人的姿態去照顧別人。
其實她的內心早已充滿了無奈和苦悶,但是她放不下那些身分與責任。
「難道我一直只是在為別人而活嗎?」凱特驚覺「自己」的成分在自己的生活中竟然如此稀薄。
如果這一生真的就這樣過了,那麼就太遺憾了。
所以凱特決定,該是為自己任性的時候了。
她想起某次家庭旅遊時曾經到過的幾個很喜歡的城市,但受限於團體活動,當時只能走馬看花,讓她一直覺得很可惜,很希望有時間能在那些地方短居一段時間,真正去感受當地的生活氛圍。而她決定,現在就是實現那些心願的時候,而且,她要一個人出發!



凱特這個想法一說出口,如她所料,立刻遭到丈夫反對,以前為了不要引發爭吵,兩人意見不同的時候,她總是妥協,但這回她意志堅定,誰都不能阻止她。一旦決定要為自己任性,就要任性到底!
丈夫反對的理由主要有三:
第一是她走了,誰來照顧這個家?
第二是她一個人隻身在外,這樣安全嗎?
第三是異國短居必然要花一大筆錢,真的值得嗎?

而她的回答是:
第一,現在只是短暫地離開,總有一天她會永遠地離開,所以丈夫與孩子應該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如果以前沒有學會,那麼現在正是學習的時候。
第二,人活著本來就有風險,誰曉得出去買個菜會不會就遇到一輛橫衝直撞的機車?或是誰曉得身上是不是正在悄悄形成另一個腫瘤?無論在哪裡,下一刻會遇到什麼都很難說,誰能保證待在家裡就是百分之百安全?
第三,可以在一種全新的體驗裡去感受對生活的熱情,去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去感覺生命的另一種可能,這樣的體驗多麼珍貴,難道不值得以一筆錢去交換嗎?人生短暫,那些錢現在不用,要等到什麼時候用呢?要留著做醫藥費或是遺產嗎?難道人活著就是準備生病或是等死嗎?

她堅定的態度讓丈夫啞口無言,最後只能同意。至於兩個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則是一開始就很支持她的決定,他們覺得這樣的媽媽很酷。
凱特向公司申請了一年的留職停薪,以她的年資足夠做這樣的申請,而且她也打定了主意,若是不通過,那麼她寧可辭職。主管見她意志堅定,也只能放行。
「其實真的不是非我不可,無論是公司還是家庭,並不會因為我不在了就倒塌了,所以有什麼好放不下呢?」臨行前,她這麼跟我說。



凱特首先選擇短居三個月的地方是北海道的美瑛,她租了一間民宿,每天對著變化萬千的天空冥想,沿著花田散步,帶著一本筆記簿和一個照相機,隨時記錄流過的思緒與風景,那種一個人獨自面對整個寧靜又遼闊的世界所帶給她的感動,讓她覺得自己真實地活著。
「在這裡,我沒有任何身分,既不是誰的太太,也不是誰的媽媽,反而是這樣,我好清楚地感到自己的存在,因為我就是我自己,如此而已。」在一封凱特從北海道寄給我的信裡,她這樣寫道。
凱特從北海道回來之後,我們相約喝下午茶,她看起來精神煥發,過去那種疲憊感一掃而空。她告訴我目前正在準備前往雲南麗江,進行下一期三個月的短居。
「我曾經以為生活就是那樣,但現在我知道我有選擇的權利,可以讓生活變得不一樣,而那需要一些任性。那些看似一成不變的,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束縛。一旦開始任性地決定為自己而活,苦悶就消除了,世界也就隨之改變了。」凱特笑著說。



日文中的任性,漢字是「我儘」,儘有「竭盡所能,不加限制」之意,所以若從字面上解讀,所謂任性,就是盡情做自己。
是的,做自己是需要任性的。中年之後,更需要為自己學會任性。
中年任性並不是盲目地隨心所欲,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主張,是在經歷人生的起伏之後,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
許多人一直都在為別人的幸福而努力,卻忘了觀照自己的需要。
面對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壓力,幾乎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來感受自己的感受,忙於各種身分的切換,好似在為別人而活,除了煩躁與壓抑、無奈與苦悶幾乎沒有其他感覺。如此久而久之,很難不感到內心的空乏與失落。
所以要常常問自己,剝除了種種身分之後,自己是誰呢?這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能讓「我」感覺到活著,呼吸著,存在著?
中年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期,也是人生的第二叛逆期,青春期的叛逆也許是為了成長的苦悶,中年的叛逆卻是找到真正的自己,是源自於對自我更深的理解和對人生無常的頓悟。



真的該是為自己任性的時候了。
在人生的秋天,應該叛逆一下,任性一點,讓生命更盡興一些。如果現在不這麼做,那要等到冬天來臨嗎?那時還有任性的力氣嗎?
生活不應該只為他人而活,更要為自己而活,要去享受那些真正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的時刻。
習慣了為他人付出的人,長期被各種身分與各種責任制約,一旦要任性做自己,往往會感到不安,懷疑這樣是否太自私了?
然而就像凱特深刻的領悟,我們擁有選擇權去改變一成不變的現狀,可以重新找回失落的自己,找回久違的生命力,找回發自內心的自由與喜悅。
也許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也許去攀登一座山岳。
也許開始學習在海中潛水。
把珍貴的時間用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必要的任性,也是愛自己的表現。
愛自己怎麼會是自私呢?違背自己真正的感覺,才是對生命的浪費。
人生其實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長,所以,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別害怕成為一個任性的人,去嘗試,去探索,去愛,去冒險,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那麼,當日後回頭再看時,會感激自己曾經的任性,因為那些都是活過的證據,也是對自我生命無悔的答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