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時代是自然的趨勢。
為了盡可能實現更多願望,
從今天開始就能做的事情
「念書20年,工作40年,退休20年」,這種以80年為單位計算「教育→工作→安度晚年」的模式,一直是我們心目中的人生規劃典範。然而,自6~7年前開始,突然有人提出人生不再只有80年,而是100年的意見,引爆世人對於退休資金不足的憂慮,以及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退休的不滿。這個議題至今仍沒有退燒,這些憂慮和不滿也並未解決。許多人一直將60歲或65歲屆齡退休視為人生的目標之一,如今卻聽說要再多工作15年或20年,該教人多麼灰心?
相信也有不少人始終擺脫不了這樣的心情,日復一日被業績目標和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瀕臨精神崩潰。偏偏人生百年論調出現的時機,恰逢日本政府調高年金請領年齡的決策,有些人甚至猜疑這是政府刮取民膏民脂的手段,試圖讓國民工作得久一點。我很能體會這種心情,但按照道理思考,便會發現兩件事情出現的時機一致很可能只是巧合。
數據顯示長壽時代到來
其實,日本社會開始廣泛討論人生百年的契機,源自2016年10月出版的一本翻譯書:《LIFE SHIFT 100年時代の人生戦略(100歲的人生戰略)》。作者是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兩位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與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書中提到「現在20歲的人有超過一半的機率能活到100歲以上,40歲以上的人有超過一半的機率能活到95歲以上,60歲的人有超過一半的機率能活到90歲以上」、「2007年出生於日本的孩子,有50%能活到107歲」。54歲的我屬於「40歲以上的人」,所以我有過半的機率能活到95歲以上。
另一方面,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21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81.47歲,女性為87.57歲。雖然與95歲有段距離,但我們可不能忽視平均壽命逐年增加的趨勢。1955年(昭和30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63.60歲,女性是67.75歲。而35年後的1990年(平成2年),男女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歲以上,男性為75.92歲,女性則達到81.9歲。因此,我們可以預測35年後,平均壽命還會再延長10歲以上,我活到95歲以上的可能也不是無稽之談。
高齡仍能健康生活的可能性很大!
平均壽命延長的原因,包含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生活習慣的改善,以及生命科學的發達,得以治療更多疾病。就連人們過往視為絕症的癌症,也成了有辦法治療的病症。此外,日本人常患的糖尿病、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治療方法也有了進步。根據這些現況,日本厚生勞動省認為,平均壽命的記錄在未來仍然可能繼續刷新。顯然,我們活到100歲是難以違抗的時代趨勢,或說是自然的趨勢。
既然壽命延長,有辦法治療的疾病也更多了,那麼我們到了高齡的階段,依然很有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既然如此,不妨這麼想:我們擁有更多機會重拾學習、鑽研興趣、放個長假、換個工作,甚至是創業。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假如你仍對「長期工作」有所抗拒,可能是因為你尚未將人生規劃的單位從80歲換成100歲。
高齡也能做點工作的情況將成為常態
首先你需要改變工作觀念。在百歲時代,70多歲、80多歲依然在工作的情況將成為「常態」。即使於60歲或65歲屆齡退休,也只意謂著自己任職於公司的期間結束,並不代表勞動的期間結束。許多人聽到這番話會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腦中想的是當前繁重的工作狀況會一直持續到年老。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力下滑,我們也將漸漸無法長久負擔繁重的工作。請將老後的工作型態,想像成每天工作3~4個小時,每週工作2~3天的狀況。
年金應該可以涵蓋生活費的三分之二~一半,所以這樣的工作步調也綽綽有餘,還能緩解退休後的經濟壓力。目前日本的年金請領年齡,原則上是65歲,未來有可能提高到70歲,而這段期間的生活費可以靠退休金支撐。若加以運用本書Chapter 3「理財戰略Hacks!」所介紹的理財方式,本金在10年內翻倍,20年內翻4倍,30年內翻8倍也不是痴人說夢。若從現在開始準備,退休後甚至不需要動用退休金也能過生活。
日本昭和時代(1929~1989),許多人憧憬著退休後能憑藉豐厚的年金安享天年。但事實上,也有一些人失去工作的同時也迷失了自我定位,導致身心出狀況。近年來,「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概念愈來愈受歡迎,實踐者也愈來愈多,但我並不完全推崇這套觀念。具體原因會在本書的Chapter 0詳細解釋,總而言之,我認為人若無法感受到自己之於他人或社會的用處,往往會感到孤立無助,心生抑鬱。即便提早退休,也建議與社會保持聯繫,例如參加志工活動。
此外,從40~50多歲開始,考取一些退休後仍能繼續工作的證照也是個明智之舉。實際上,就有一名9旬女士依然在從事護理師工作,可見百歲時代,選擇工作的關鍵,在於該工作是否正面看待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又或者,與其靜待退休,不如提早獨立,創造一個七老八十仍然可以工作的環境。像我計劃持續寫作與拍攝影片直到90幾歲。
比起煩惱老後的居住問題,構建人際網絡更加重要
為準備迎接百歲時代,下一個需要改變的觀念是關於居住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深信老年人租不到房子,所以必須購置房產,以免老後無家可歸。然而只要有年金收入,市中心或郊區都有很多物件可以租賃,專門供老年人租賃並附有照護服務的物件也逐年增加。日本已經進入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8%以上的超高齡社會。因此,老後的居所已不再是需要優先煩惱的問題了。
如果你考慮買房,我建議只挑不用貸款、能夠一次付清的中古屋。房貸是一項龐大的債務,會剝奪生活的自由。而新房的價格還包含了廣告宣傳費用和銷售成本,因此價格往往較高。
過去,由於土地和房屋的價格不斷上漲,不動產持續增值,貸款買房有其優勢;但那只限於人口增長的時代。大原則來說,在人口負成長的國家,土地和房屋的價格不會上漲。如今日本的人口正在減少,地方上已經出現大量閒置的土地和房屋。
我反而希望讀者好好思考,如何構築親友人際網絡。隨著年齡增長,有些人的人際網絡會擴張,有些人的則會萎縮。萬一生病或遭遇困難時,能仰仗的人自然是愈多愈好。說的極端一點,房子隨時可以花錢租到,但信賴關係卻是金錢買不到的。因此,我建議趁現在開始努力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
此外,也請務必想想如何「打造能自由活動的身體」。雖然許多人已經擁有不錯的健康意識,卻往往忽略「行動力」的觀點。關於這一點,我會在書中進一步闡明。
現在開始也不遲,沒有任何事情需要放棄!
正如本書的書名所示,這本書集結了我認為適合百歲時代運用的人生戰略。隨著百歲時代的到來,人生的選擇更加多元,規劃人生的方式也更加多采多姿,不再存在唯一的「正確答案」。
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是人的思考習性。「正確答案」因人而異,唯有親自嘗試過,才會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因此,當你想到某個不錯的方法時,請立即付諸行動,驗證那是否是自己的「正確答案」。一而再再而三,終將培養出「自由精采過一生」的能力,當你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將不再容易受到金錢、時間、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的牽制。
歡迎讀者參考次頁的「百歲時代自由精采過一生的10個心態」,並從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
如果你現在40歲,那麼你的人生還有60年;如果你50歲,還有50年;即使你60歲,也還有40年。想要在這段時光盡可能實現更多夢想,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動。現在開始也不遲,沒有任何事情需要放棄!
為了盡可能實現更多願望,
從今天開始就能做的事情
「念書20年,工作40年,退休20年」,這種以80年為單位計算「教育→工作→安度晚年」的模式,一直是我們心目中的人生規劃典範。然而,自6~7年前開始,突然有人提出人生不再只有80年,而是100年的意見,引爆世人對於退休資金不足的憂慮,以及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退休的不滿。這個議題至今仍沒有退燒,這些憂慮和不滿也並未解決。許多人一直將60歲或65歲屆齡退休視為人生的目標之一,如今卻聽說要再多工作15年或20年,該教人多麼灰心?
相信也有不少人始終擺脫不了這樣的心情,日復一日被業績目標和待辦事項追著跑而瀕臨精神崩潰。偏偏人生百年論調出現的時機,恰逢日本政府調高年金請領年齡的決策,有些人甚至猜疑這是政府刮取民膏民脂的手段,試圖讓國民工作得久一點。我很能體會這種心情,但按照道理思考,便會發現兩件事情出現的時機一致很可能只是巧合。
數據顯示長壽時代到來
其實,日本社會開始廣泛討論人生百年的契機,源自2016年10月出版的一本翻譯書:《LIFE SHIFT 100年時代の人生戦略(100歲的人生戰略)》。作者是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兩位教授,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與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書中提到「現在20歲的人有超過一半的機率能活到100歲以上,40歲以上的人有超過一半的機率能活到95歲以上,60歲的人有超過一半的機率能活到90歲以上」、「2007年出生於日本的孩子,有50%能活到107歲」。54歲的我屬於「40歲以上的人」,所以我有過半的機率能活到95歲以上。
另一方面,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2021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81.47歲,女性為87.57歲。雖然與95歲有段距離,但我們可不能忽視平均壽命逐年增加的趨勢。1955年(昭和30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63.60歲,女性是67.75歲。而35年後的1990年(平成2年),男女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歲以上,男性為75.92歲,女性則達到81.9歲。因此,我們可以預測35年後,平均壽命還會再延長10歲以上,我活到95歲以上的可能也不是無稽之談。
高齡仍能健康生活的可能性很大!
平均壽命延長的原因,包含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生活習慣的改善,以及生命科學的發達,得以治療更多疾病。就連人們過往視為絕症的癌症,也成了有辦法治療的病症。此外,日本人常患的糖尿病、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治療方法也有了進步。根據這些現況,日本厚生勞動省認為,平均壽命的記錄在未來仍然可能繼續刷新。顯然,我們活到100歲是難以違抗的時代趨勢,或說是自然的趨勢。
既然壽命延長,有辦法治療的疾病也更多了,那麼我們到了高齡的階段,依然很有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既然如此,不妨這麼想:我們擁有更多機會重拾學習、鑽研興趣、放個長假、換個工作,甚至是創業。這本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假如你仍對「長期工作」有所抗拒,可能是因為你尚未將人生規劃的單位從80歲換成100歲。
高齡也能做點工作的情況將成為常態
首先你需要改變工作觀念。在百歲時代,70多歲、80多歲依然在工作的情況將成為「常態」。即使於60歲或65歲屆齡退休,也只意謂著自己任職於公司的期間結束,並不代表勞動的期間結束。許多人聽到這番話會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腦中想的是當前繁重的工作狀況會一直持續到年老。但隨著年齡增長,體力下滑,我們也將漸漸無法長久負擔繁重的工作。請將老後的工作型態,想像成每天工作3~4個小時,每週工作2~3天的狀況。
年金應該可以涵蓋生活費的三分之二~一半,所以這樣的工作步調也綽綽有餘,還能緩解退休後的經濟壓力。目前日本的年金請領年齡,原則上是65歲,未來有可能提高到70歲,而這段期間的生活費可以靠退休金支撐。若加以運用本書Chapter 3「理財戰略Hacks!」所介紹的理財方式,本金在10年內翻倍,20年內翻4倍,30年內翻8倍也不是痴人說夢。若從現在開始準備,退休後甚至不需要動用退休金也能過生活。
日本昭和時代(1929~1989),許多人憧憬著退休後能憑藉豐厚的年金安享天年。但事實上,也有一些人失去工作的同時也迷失了自我定位,導致身心出狀況。近年來,「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即「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概念愈來愈受歡迎,實踐者也愈來愈多,但我並不完全推崇這套觀念。具體原因會在本書的Chapter 0詳細解釋,總而言之,我認為人若無法感受到自己之於他人或社會的用處,往往會感到孤立無助,心生抑鬱。即便提早退休,也建議與社會保持聯繫,例如參加志工活動。
此外,從40~50多歲開始,考取一些退休後仍能繼續工作的證照也是個明智之舉。實際上,就有一名9旬女士依然在從事護理師工作,可見百歲時代,選擇工作的關鍵,在於該工作是否正面看待年齡和經驗的增長。又或者,與其靜待退休,不如提早獨立,創造一個七老八十仍然可以工作的環境。像我計劃持續寫作與拍攝影片直到90幾歲。
比起煩惱老後的居住問題,構建人際網絡更加重要
為準備迎接百歲時代,下一個需要改變的觀念是關於居住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深信老年人租不到房子,所以必須購置房產,以免老後無家可歸。然而只要有年金收入,市中心或郊區都有很多物件可以租賃,專門供老年人租賃並附有照護服務的物件也逐年增加。日本已經進入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8%以上的超高齡社會。因此,老後的居所已不再是需要優先煩惱的問題了。
如果你考慮買房,我建議只挑不用貸款、能夠一次付清的中古屋。房貸是一項龐大的債務,會剝奪生活的自由。而新房的價格還包含了廣告宣傳費用和銷售成本,因此價格往往較高。
過去,由於土地和房屋的價格不斷上漲,不動產持續增值,貸款買房有其優勢;但那只限於人口增長的時代。大原則來說,在人口負成長的國家,土地和房屋的價格不會上漲。如今日本的人口正在減少,地方上已經出現大量閒置的土地和房屋。
我反而希望讀者好好思考,如何構築親友人際網絡。隨著年齡增長,有些人的人際網絡會擴張,有些人的則會萎縮。萬一生病或遭遇困難時,能仰仗的人自然是愈多愈好。說的極端一點,房子隨時可以花錢租到,但信賴關係卻是金錢買不到的。因此,我建議趁現在開始努力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
此外,也請務必想想如何「打造能自由活動的身體」。雖然許多人已經擁有不錯的健康意識,卻往往忽略「行動力」的觀點。關於這一點,我會在書中進一步闡明。
現在開始也不遲,沒有任何事情需要放棄!
正如本書的書名所示,這本書集結了我認為適合百歲時代運用的人生戰略。隨著百歲時代的到來,人生的選擇更加多元,規劃人生的方式也更加多采多姿,不再存在唯一的「正確答案」。
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是人的思考習性。「正確答案」因人而異,唯有親自嘗試過,才會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因此,當你想到某個不錯的方法時,請立即付諸行動,驗證那是否是自己的「正確答案」。一而再再而三,終將培養出「自由精采過一生」的能力,當你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將不再容易受到金錢、時間、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的牽制。
歡迎讀者參考次頁的「百歲時代自由精采過一生的10個心態」,並從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
如果你現在40歲,那麼你的人生還有60年;如果你50歲,還有50年;即使你60歲,也還有40年。想要在這段時光盡可能實現更多夢想,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動。現在開始也不遲,沒有任何事情需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