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1】
新世代主管九字訣:先認同、再融入、才調整
  「公司花了很大的心思栽培年輕人,結果他竟然說走就走?」
  「為什麼這些年輕人不但工作不勤奮,還沒有感恩的心?」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這麼沒有忠誠度和責任感呢?」
  一位頂尖企業的高層,這麼和我抱怨。
  許多企業和主管都和這位高層一樣,覺得「想當年」是如何苦過來的,現在公司已經對年輕人很好了,為什麼他們還是不滿意,動不動就提離職?
  也有許多需要帶領新世代的主管認為:過去我就是這樣被帶的,現在這樣帶年輕人,為什麼需要改變?而且,為什麼要改變的是我?
  甚至我也遇過人都已經來到訓練現場了,知道今天要談的主題是「跨世代管理」,主管們卻仍然認為「這是年輕人的問題,幹嘛要叫我們來上課」。
  由於這類抗拒看得太多,我很清楚絕對不能直接告訴新世代主管們「應該」做些什麼,因為人在沒有真正「釋懷」前,是聽不進任何和自己原本想法不一致的內容的。所以,要讓主管心甘情願改變帶領團隊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讓主管們「先認同」——了解年輕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上下世代觀念隔閡
  我先把場景轉到日前,高中老師的小型壽宴上,難得地再度見到好幾位高中同窗,大家聊起高中生活,老師還記得當年的我們,很調皮、很難帶。
  「老師,我們當年好多了,如果是現在,您可能很快就想退休了吧!」
歡聲笑語中,都已擔任高階主管的同學們紛紛為年輕時的自己辯解,也由此聊起現在年輕人「有多難帶」的各家故事。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加班?」擔任金融業副總的同學突然跳出這麼一句,馬上引起不少回應,只聞「對啊、對啊」的聲音此起彼落。
  「大家知道李河泉同學出了一本書,研究的就是新世代,還上了暢銷排行榜,能不能跟大家解釋一下?」另一位開公司的CEO同學轉過來問我。
  我知道這些「老」同學在想些什麼,故意模仿年輕人的語氣回答:「為什麼要加班?到了下班時間,本來就應該下班啊!」
  果然被我料中了,這句回話引起同學們一陣圍剿。
  「這些年輕人怎麼都那麼自私!」
  「這些年輕人為什麼都沒有團隊精神!」
  「這些年輕人也太沒責任感了吧!」
  「如果是我小孩,就把他打死!」
  「講那麼多幹嘛,立即換掉啊!」
  老同學們的反應,也是許多主管對於新世代年輕人的看法。許多主管無法釋懷的原因,並不在於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加班,而是為什麼年輕人「敢說他們不加班」,而當年的自己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
  背後原因就是兩代的成長背景不同,老一輩世代從小就被要求以「團隊為先、大局為重」,養成了犧牲自己、配合大家的習慣。到了自己當上主管時,卻忘了新世代(包括自己的小孩)並不是這樣被養成的,這也導致了上下世代的觀念隔閡越來越加深。但矛盾的是,許多主管會不斷批評公司裡年輕人的缺點,回到家卻又繼續寵愛小孩。
  所以,要引導主管們了解年輕人最好的切入點,不是直接從公司的部屬談起,而是改成從家庭裡的小孩談起。因為大部分的主管都已經有孩子了,或者也會有兄弟姐妹的小孩,這時候比較容易建立起同理心,由此引導主管發現,在公司裡那些我們覺得不夠好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家庭寵愛造成的結果。
提出痛點,再給解方
  第二步就是「再融入」,讓主管們暢所欲言討論年輕人該改進的地方,再幫主管提出的痛點歸類。
  很多主管在上完我的課後,會覺得心情好很多,其實在課堂過程中,我會運用一些「療癒」手法。比如說,安排一個時段,讓主管盡量討論「對年輕人不滿」的地方;同樣地,在針對新世代的課程裡,也會讓年輕人盡情討論對主管不滿的地方。這麼做的重點,並非在造成對立,而是大家會在提出痛點之後,願意聽聽接下來的解決方案。
  先認同、有感受之後,接下來就是針對痛點給解方了。
  說再多其實都沒用,主管們最需要的就是解決方法,而且最好是把解方「打包」,讓主管們可以帶回工作場域中立即應用,這就是讓主管甘願改變的第三步「才調整」了。
  運用上述步驟,並經由專業講師適度帶領,大多數主管真的意識到,面對成長背景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新世代,真的必須要有新的帶領方法,也才會比較心甘情願地去改變自己的做法。
  也有主管並非不知道解法,而是缺乏「願意解決」的心,若主管本身對年輕人成見很深,自然效果有限。切記,所有解決方案中,最重要的就是「千萬別講大道理」,只要帶著情緒處理,終會落入兩敗俱傷的局面。

【內文2】
主管必修的超能力:從5F預判離職徵兆
  面對新世代的高離職率,可以從5F特質下手,觀察團隊裡的年輕人是否有以下所述的「離職徵兆」,我也會針對這些痛點提供「解決關鍵」。
一、重感覺(FU)
  因為新世代「重感覺」,離職徵兆的觀察重點就在於:他是否主動或被動地,逐漸把自己「邊緣化」?
  通常,主管如果發現以下三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了:
1、獨來獨往,和其他人幾乎沒有互動,呈現「邊緣人」的現象。
2、過去和同事有說有笑,這陣子卻下了班總是「一個人」準時離開。
3、主管找同仁聊天時,交談中同仁出現眼神閃避,或不願直視的狀態。
  千萬要記得,新世代年輕人早就不是過去主管以為「乖巧聽話」的新人了,幾乎都是跟著感覺走。對他們來說,到公司上班的動機未必是完成某項工作的成就感,更有可能是同仁相處得很愉快的歸屬感。
  所以,解決關鍵是無論你的團隊是否屬於「戰鬥組」的業績部門,都要營造一個「溫暖互動」的感覺,給予新世代成員一個好的工作氛圍。
  主管們最好設法練習,跟每個人都建立一小段的「非公務對話」,每天幫同仁「把脈」,一發現「脈象」不對立刻調整,避免人才在不經意之間流失。
二、要未來(FUTURE)
  此外,基於新世代「要未來」(FUTURE)的特質,觀察重點就在於:是否對於工作或任務的認同感下降?
  主管如果發現以下三種狀況,也要特別注意:
  1、常常會跟主管爭執,為什麼要這樣做?
  2、任務執行度下降,開始有很多問題和藉口。
  3、開始說出現在的工作沒什麼意義之類的內容。
  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是為了家庭和公司而活,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擁有自己的夢想,不管是否實際都會全力追逐,也越來越不能接受「全力為公司奮戰,以公司未來為自己未來」的觀點。解決關鍵是要讓他們知道為何而戰?主管要找時間了解年輕人的夢想,設法找出「個人夢想」和「公司期待」的共通性,讓年輕同仁們知道兩者未必相斥。
  另外,與其直接交辦工作,不如在交辦前先聽聽他的想法,啟動他對工作的意願,就可以讓年輕同仁很容易地接受任務的重點。
三、愛自由(FREE)
  由於新世代「愛自由」(FREE),觀察重點就在於:是否對於管理方式或主管風格有意見?
  主管如果發現以下兩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
  1、開始對公司宣布的政策,都有自己的意見。
  2、對主管的管理方式有質疑,常常問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能那樣?
  對從小習慣自主的新世代來說,進入公司後極不適應,他們無法接受「不用思考,照我說的就對了」的方式,希望能夠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是公司規定,他們也有說話的權利。
  解決關鍵就是讓他們有自主的空間,主管必須開始練習,先和同仁講清楚要做的事情、選擇的做法和預定完成的時間。接下來放手讓同仁執行,過程中抓大方向就好,不要凡事過問。
四、求速度(FAST):
  因為新世代「求速度」(FAST),觀察重點就在於:工作過程中,個人配合度是否開始下降?
  主管如果發現以下兩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
1、年輕人有表現就希望得到主管的肯定和回饋,而且暗示不止一次。
2、新世代提出自己的想法後,不希望主管不予理會,甚至被當作空氣。
  要知道,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從小想要的可隨時出現,資料透過網路就能立即搜尋到;吃的喝的樓下便利商店就有,這種「被即時滿足」的習慣早已養成,所以千萬別告訴年輕人,「戲棚下站得久,就是你的」。他們並不擅長等待和忍耐,想要的東西沒有即時獲得滿足,時間到了自然會毫不留情轉身離開。
  對此,解決關鍵就是主管要開始有「平等對待」的習慣,對於年輕人提出來的想法,不論是否可行或成熟,必須在第一時間先給予認同和肯定,再慢慢找出他們要的關鍵,緩步且不帶傷害性的協助解決,陪他們前進。簡單來說,對於年輕人的表現,第一時間就要給予回饋,即使表現得不好,也要先稱讚,取得共識之後,再調整為正確的做法。
五、講公平(FAIR)
  最後,新世代「講公平」(FAIR)的特質,觀察重點就在於:是否開始挑戰公司的權威和制度?
  主管如果發現三種狀況,就要特別注意:
1、對於公司過去行之有年的制度開始提出挑戰。例如:為什麼一定要加班?做完事情為什麼不能下班?
2、爭取了半天的權利都沒有被滿足,有不被重視的感受。
3、覺得自己提出很多想法都被主管打槍,有被駁斥和否定的負面感受。
  和過去的「上下位階」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更習慣「平行互動」,他們不喜歡權威的管理方式,要的是平等的尊重對待。這一點有許多主管無法接受,但是他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如今已無法回頭。
  解決關鍵就是重視和尊重他們的權利。主管要調整觀念,過去把同仁當作「部屬」,現在要把新世代年輕人當成「夥伴」,部屬和夥伴最大的差別在於:
  部屬是聽命行事,不該有任何岐見;夥伴可以平起平坐,互相尊重。
  他們有意見,記得第一時間處理,即使是主管位階不夠、無法解決,也要給予一個「我正在進行」的交代,別讓年輕人有「你為什麼完全不理我」的感受。

【內文3】
帶人帶心的底層邏輯: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
  「為什麼現在把任務交辦給年輕人,他們都不像我們以前那樣搶著做?甚至接到工作後,也是一副『我不知道要怎麼做』的態度?」上課前,負責專案部門的陳處長私下向我抱怨。
  「處長別生氣,現在年輕人對『交辦』這件事有兩大迷惘。」我回答他。
  「哪兩大迷惘?」陳處長不解地問。
  「一、年輕人不想被交辦工作,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他們要做這些事?二、他們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我回答。
  「那該怎麼辦呢?」陳處長連忙追問。
  其實,這也是上下世代的觀念隔閡所致。
  對於在威權體制下成長的企業主管來說,從小到大直到進公司,只要是被老一輩賦予該做的事情,不會想太多就開始進行。但新世代從小開始,不管做什麼事,總是被大人們尊重著,想做的事情被無限制地給予空間,不想做的事情也被高度尊重或默許可以不做。
  也因此,年輕人習慣對事情擁有主導的話語權,有權利決定想不想做,或者要怎麼做,除非他們碰到困難,過程中也不喜歡大人插手或干涉。
  另一方面,網路原生世代從小吸收的資訊很多,學習的內容也很多,但是真正擁有自主決策、自已解決問題的機會卻很少。因為從小到大遇上困難時,年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仰仗兩種對象:Google大神和父母親大人。
  他們習慣從Google大神或父母親大人那裡直接獲得答案,久而久之就缺乏自己收集資訊、思考分析,做決策以及為自己的決策負責的練習。
  那該如何讓新世代年輕人願意主動爭取,虛心接受主管指導呢?
以「三心」吸引新世代
  在心理學上,人天生就有「心理阻抗」的機制,對於被要求不能做的,反而更想接觸或了解。例如希臘神話中,潘朵拉被上帝要求不能打開盒子,卻更增添了她想打開的好奇心。所以,與其要求年輕人非執行不可,不如先開個部門會議,並運用下列三種手法吸引他們主動爭取:
一、引發好奇心
  主管可先談到任務的有趣面,或許是接觸不同的客戶、或許是了解不同的產業、引發同仁想嘗試和參與的好奇心。
二、激發企圖心
  再來營造好幾組人爭取的氛圍,會議前不妨安排椿腳,預作部署,在任務宣布後先後發言,激發年輕人的企圖心。
三、營造求勝心
  年輕人常常會有自己心中的潛在競爭對手,並且在表現上不想輸給對方,主管不妨善加運用正向競爭的力量,讓部門出現團隊士氣的善循環。
扮演「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等到專案開始執行時,如果新進同仁不知道要怎麼做,碰到這種狀況,也請主管要練習扮演「旁觀者」,避免扮演「參與者」。所謂「參與者」,就是主管在不知不覺中和年輕人一同成為主角,演出的戲碼通常是「妥協」或「威脅」。
  選擇演出「妥協」劇碼的主管會說:
  「好啦,不會做就算了,剩下的我自己來完成!」
  選擇演出「威脅」劇碼的時候,主管會說:
  「你連這個都不會做,那麼我還用你幹嘛,接下來你自己看著辦!」
  主管成為「參與者」,很容易造成下列兩種後遺症:
  「妥協」會造成年輕人繼續依賴、不斷擺爛,或者得寸進尺、自以為是。
  「威脅」會造成年輕人開始抱怨、向外求援,或者集體反抗、選擇離開。
  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請主管扮演「旁觀者」,避免和年輕人一同「站在舞台上」,而是要學會在舞台下引導舞台上的「主角」入戲。
  要特別注意的是,「旁觀者」不是導演,所以也不要用第一人稱去指責或糾正舞台上的年輕人,而是以第三人的角色來協助或引導。
  選擇當「旁觀者」的主管可以這麼說:
  「我發現你因為這件事情不會做,似乎有點情緒,請問是針對我嗎?」
通常年輕人會回答:「不是啦,我是因為……其實我大概知道………」
  此時主管什麼都不用說,靜靜地聽他解釋就好。
  接著,可以從年輕人的回答找出正向的引導,例如:
  「我很開心聽到你這麼說,你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我很期待你的表現!」
  扮演「旁觀者」的主管其實不用說太多,只要引導就好,讓年輕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結論,他會更開心接受自己想做的事情。
  許多習慣運用權力的主管,會不自覺地變成「參與者」,當你讓自己進入戲碼,被主角的情緒牽動,反而會讓事情更複雜。對於習慣擁有決定權的年輕世代來說,以「旁觀者」角色協助讓在舞台上發光,才是以影響力取代權力,甚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領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