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頭鑽進本書提供的魔法教導、技術與智慧之前,敝人建議你要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此簡單,以至於也許會被認為是關於魔法操作方面最為基本的問題:
「為何用魔法?」
請真實、誠實回答自己的提問,因為你使用魔法的理由,不只重要到能夠決定你個人的魔法道途,更重要的是,任何靈性存在都會先去檢視你的魔法意圖。
如果有人問十年前的我為何走上魔法這條路,我應會回答:「為了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Holy Guardian Angel)並與其對話。」然後一陣遲疑之後,也許再加一句:「喔!當然還有為了要發現我的真意(True Will)。」現在,我會認為這兩個答案都無關緊要。
今日的我會把這個基本問題當成禪宗公案(Zen Koan)來思考。禪宗公案在一開始看似簡單到像是裡面有詐,但是你若把自己直覺想到的答案講給禪師聽,他非常有可能會微微一笑,要你回去再想,而你會回到自己的靜心處所,再次冥想這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的答案怎麼可能會有錯?連結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難道不是值得追尋的人生目標嗎?將小我汲汲營營的想望一層又一層地剝下,最後找到自己的真意並完成之,至少也應是驅策魔法師去追尋的目標吧?...對啦,『真意』其實是十分模糊的術語,而克勞利(Crowley)成功地將它確立為享樂主義──人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旅程──最為成功的遮羞布...即便如此,我的答案到底錯在哪裡?」
其實,這就是我們應要捫心自問的問題:用這麼簡單的答案來回答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可能會錯?坦白說,過去兩年以來,敝人花許多時間在找尋一個更好的答案,一個能讓那位名為「生命」的禪師點頭的答案。
我猜「生命」不會喜歡那個簡單答案,因為它所運作的眼界比我或絕大多數的人類遠較寬廣許多。生命就是不會侷限在我們自認理所當然的限制裡面,而它也不會把自己的課題像我們那樣拆成幾個章節、幾年或幾十年來處理。對於我們遇到的明顯且痛苦的挑戰,它都自由地認為這些挑戰具有正向的本質以及深厚的養分。我們人類或多或少總會被憂慮或恐懼驅策,但它從來不會如此。
就本質而言,生命完全不會在乎我之所以給出這答案的個人境況或理由。事實上,生命在被問到「為何用魔法?」時,也許會有更為寬闊許多視野。那麼就讓我們運用一點角色扮演來描述生命可能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讓我們跟平常在魔法方面傾於一起共事的靈性存在暫時交換一下角色。假設生命也向這些靈性存在,甚至向我們的神聖守護天使,提出類似的問題:「為何用人類?」而當神聖守護天使瞠目結舌時,生命又繼續說:「你瞧,要訓練一個人類個體學會最基本的步驟,像是如何處理大量的能量、如何跟我們對話、如何完全接受自己在現實層面看不見我們等等,我們得認真奉獻好幾年的心力才行。我們需要用盡一切努力,才能使人類提升到可以真正有所幫助的程度。然後呢?到目前為止,你看到有多少人,在抵達這道知曉與力量的關口之後,會真正獻身事工,放下一己的私密意圖、人身的想望慾求、對於永恆的憧憬、後代子孫的紀念,以及那個最糟糕的東西,也就是那道深烙於內在、想去經驗跟神一樣的重要性之癮頭?」那位靈性存在也許會一邊別過頭去思索、一邊說:「嗯~說實在的,像那樣的人類我還真沒看到很多...」那麼為何用人類呢?
我想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挺直接的──只要我們對於「為何用魔法?」的答案,還停留在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流砥柱之境界,就無法期望生命會對該答案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因為我們的成敗對於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無關緊要。若你認為某事看起來夠好,就一頭栽進去──過去許多世世代代的魔法師前輩都是這樣栽進去的,而我擔心未來還會出現更多追隨此種作法的人們。
當我將這一生當中讀過、練習過的數十本魔法訓練手冊完全拋諸腦後時,剩下的是那些用來優化自己及所謂「個人人生」的狹隘世界之技術,當中屬於威力強大者只有少數、一般水平者還算多,但是枝微末節者則是一大堆。這些書大多會提供一些技巧,協助你將自己塑成更好的自身版本:從初學者(Neophyte)成長為渴慕者(Zelator),再到大師(Adept)、指導者(Magister),亦即用自己的一生一次一級地逐步攀登那座永恆的赫密士之梯(Hermetic Ladder)以求完善己身。而其目標是終有一天成為一切奧祕學術的大師、智者之石,化身為一副你可以自豪地說「這就是我」的血肉之軀。
請別誤會我的意思。我在這條道路上已堅持十多年,每天都有練習幾個小時,就像我們當中許多人過去在做──或現仍繼續做──的那樣。而我也依然相信,攀爬這階梯的動機其實相當美好,可以讓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或是抱持從零開始的心態開始踏上魔法的道路。但是...在身為魔法師的人生當中,當我們的階梯爬得夠高時,總會出現需要捫心自問「自己的最初動機是否依然正確?」的時候。由於我們透過靈性存在與神聖存在的支持而得到的一切,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能力,那麼繼續專注在自己身上的作法是否仍算夠好?換句話說,既然「生命」及其一切力量幫助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那麼我們對它們的虧欠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償還呢?
如果每個與你共事過的靈性存在都能向你提出一個願望,它們會要求什麼?那一長串的願望清單讀起來的感覺如何?到目前為止,這些願望你已實現多少?「為何用魔法?」是我所能夠想到身為魔法師的我們要去回答之最為根本的問題。無論我們得出什麼樣的答案,它也應能回答生命向靈性存在們的提問:「為何用人類?」
我們要花多久時間才會意識到自己狂熱攀登的階梯不只是階梯,而且還是鏈條:赫密士之鏈或金色之鏈,那是一條連接一切眾生的鏈條,無論大小、無論強弱,都藉由鏈條裡面的生命與力量之線連繫在一起。而我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在這鏈條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何時應該開始成全那些比我自己更為要緊的事情,不再圖一己之私?」
我不曉得你在自己的魔法道路走了多遠。然而在開始閱讀本書之前,你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停下來自我省思,問問自己:「現在的我還是一株幼苗,或者已是一棵大樹?如果是後者的話,誰會來我的樹蔭底下乘涼?誰會來吃我的果實?我已經想好要在自己的樹冠上面安置哪些鳥巢呢?」
這並不代表我會停止成長、停止順隨一年四季的循環,或是停止每天用水、空氣與光來讓自己恢復活力。這僅是意謂,即使我對自己努力下工夫已有多年,這工作還是會繼續下去,不過,它將會從達成目的的手段轉變成我可以開始回饋的基礎。
在逐漸深入這本精彩作品的教導與技術的同時,你也許需要思索以下幾個更為基本的問題:
我家花園的岩石、植物與土地,我是否知道它們想要什麼?
那些跟我一起住在這屋子的仙靈及靈性存在,我有覺察到它們的需要嗎?
對於那些在過去曾經幫助過我的靈性存在,我是否還有需要償還的地方?
我的個人領域──身體、家屋與社群──是否有未知的靈性存在需要協助?
對於那些與我一起住在家裡的靈性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哪個事件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提供協助或支持?
關於那些藉由將自己當成工具而經常能夠做出效果的工作,我的夢境在這方面有什麼教導?
即使每件事情都完全照著計劃進行,我們仍不一定會從學習者變成教導者,反倒時常會從學習者變成服務者。
──阿賀弟兄(Frater Acher),2013年於慕尼黑
「為何用魔法?」
請真實、誠實回答自己的提問,因為你使用魔法的理由,不只重要到能夠決定你個人的魔法道途,更重要的是,任何靈性存在都會先去檢視你的魔法意圖。
如果有人問十年前的我為何走上魔法這條路,我應會回答:「為了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Holy Guardian Angel)並與其對話。」然後一陣遲疑之後,也許再加一句:「喔!當然還有為了要發現我的真意(True Will)。」現在,我會認為這兩個答案都無關緊要。
今日的我會把這個基本問題當成禪宗公案(Zen Koan)來思考。禪宗公案在一開始看似簡單到像是裡面有詐,但是你若把自己直覺想到的答案講給禪師聽,他非常有可能會微微一笑,要你回去再想,而你會回到自己的靜心處所,再次冥想這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的答案怎麼可能會有錯?連結自己的神聖守護天使,難道不是值得追尋的人生目標嗎?將小我汲汲營營的想望一層又一層地剝下,最後找到自己的真意並完成之,至少也應是驅策魔法師去追尋的目標吧?...對啦,『真意』其實是十分模糊的術語,而克勞利(Crowley)成功地將它確立為享樂主義──人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旅程──最為成功的遮羞布...即便如此,我的答案到底錯在哪裡?」
其實,這就是我們應要捫心自問的問題:用這麼簡單的答案來回答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可能會錯?坦白說,過去兩年以來,敝人花許多時間在找尋一個更好的答案,一個能讓那位名為「生命」的禪師點頭的答案。
我猜「生命」不會喜歡那個簡單答案,因為它所運作的眼界比我或絕大多數的人類遠較寬廣許多。生命就是不會侷限在我們自認理所當然的限制裡面,而它也不會把自己的課題像我們那樣拆成幾個章節、幾年或幾十年來處理。對於我們遇到的明顯且痛苦的挑戰,它都自由地認為這些挑戰具有正向的本質以及深厚的養分。我們人類或多或少總會被憂慮或恐懼驅策,但它從來不會如此。
就本質而言,生命完全不會在乎我之所以給出這答案的個人境況或理由。事實上,生命在被問到「為何用魔法?」時,也許會有更為寬闊許多視野。那麼就讓我們運用一點角色扮演來描述生命可能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讓我們跟平常在魔法方面傾於一起共事的靈性存在暫時交換一下角色。假設生命也向這些靈性存在,甚至向我們的神聖守護天使,提出類似的問題:「為何用人類?」而當神聖守護天使瞠目結舌時,生命又繼續說:「你瞧,要訓練一個人類個體學會最基本的步驟,像是如何處理大量的能量、如何跟我們對話、如何完全接受自己在現實層面看不見我們等等,我們得認真奉獻好幾年的心力才行。我們需要用盡一切努力,才能使人類提升到可以真正有所幫助的程度。然後呢?到目前為止,你看到有多少人,在抵達這道知曉與力量的關口之後,會真正獻身事工,放下一己的私密意圖、人身的想望慾求、對於永恆的憧憬、後代子孫的紀念,以及那個最糟糕的東西,也就是那道深烙於內在、想去經驗跟神一樣的重要性之癮頭?」那位靈性存在也許會一邊別過頭去思索、一邊說:「嗯~說實在的,像那樣的人類我還真沒看到很多...」那麼為何用人類呢?
我想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挺直接的──只要我們對於「為何用魔法?」的答案,還停留在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流砥柱之境界,就無法期望生命會對該答案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因為我們的成敗對於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無關緊要。若你認為某事看起來夠好,就一頭栽進去──過去許多世世代代的魔法師前輩都是這樣栽進去的,而我擔心未來還會出現更多追隨此種作法的人們。
當我將這一生當中讀過、練習過的數十本魔法訓練手冊完全拋諸腦後時,剩下的是那些用來優化自己及所謂「個人人生」的狹隘世界之技術,當中屬於威力強大者只有少數、一般水平者還算多,但是枝微末節者則是一大堆。這些書大多會提供一些技巧,協助你將自己塑成更好的自身版本:從初學者(Neophyte)成長為渴慕者(Zelator),再到大師(Adept)、指導者(Magister),亦即用自己的一生一次一級地逐步攀登那座永恆的赫密士之梯(Hermetic Ladder)以求完善己身。而其目標是終有一天成為一切奧祕學術的大師、智者之石,化身為一副你可以自豪地說「這就是我」的血肉之軀。
請別誤會我的意思。我在這條道路上已堅持十多年,每天都有練習幾個小時,就像我們當中許多人過去在做──或現仍繼續做──的那樣。而我也依然相信,攀爬這階梯的動機其實相當美好,可以讓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或是抱持從零開始的心態開始踏上魔法的道路。但是...在身為魔法師的人生當中,當我們的階梯爬得夠高時,總會出現需要捫心自問「自己的最初動機是否依然正確?」的時候。由於我們透過靈性存在與神聖存在的支持而得到的一切,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能力,那麼繼續專注在自己身上的作法是否仍算夠好?換句話說,既然「生命」及其一切力量幫助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那麼我們對它們的虧欠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償還呢?
如果每個與你共事過的靈性存在都能向你提出一個願望,它們會要求什麼?那一長串的願望清單讀起來的感覺如何?到目前為止,這些願望你已實現多少?「為何用魔法?」是我所能夠想到身為魔法師的我們要去回答之最為根本的問題。無論我們得出什麼樣的答案,它也應能回答生命向靈性存在們的提問:「為何用人類?」
我們要花多久時間才會意識到自己狂熱攀登的階梯不只是階梯,而且還是鏈條:赫密士之鏈或金色之鏈,那是一條連接一切眾生的鏈條,無論大小、無論強弱,都藉由鏈條裡面的生命與力量之線連繫在一起。而我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就是:「我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在這鏈條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何時應該開始成全那些比我自己更為要緊的事情,不再圖一己之私?」
我不曉得你在自己的魔法道路走了多遠。然而在開始閱讀本書之前,你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停下來自我省思,問問自己:「現在的我還是一株幼苗,或者已是一棵大樹?如果是後者的話,誰會來我的樹蔭底下乘涼?誰會來吃我的果實?我已經想好要在自己的樹冠上面安置哪些鳥巢呢?」
這並不代表我會停止成長、停止順隨一年四季的循環,或是停止每天用水、空氣與光來讓自己恢復活力。這僅是意謂,即使我對自己努力下工夫已有多年,這工作還是會繼續下去,不過,它將會從達成目的的手段轉變成我可以開始回饋的基礎。
在逐漸深入這本精彩作品的教導與技術的同時,你也許需要思索以下幾個更為基本的問題:
我家花園的岩石、植物與土地,我是否知道它們想要什麼?
那些跟我一起住在這屋子的仙靈及靈性存在,我有覺察到它們的需要嗎?
對於那些在過去曾經幫助過我的靈性存在,我是否還有需要償還的地方?
我的個人領域──身體、家屋與社群──是否有未知的靈性存在需要協助?
對於那些與我一起住在家裡的靈性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哪個事件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提供協助或支持?
關於那些藉由將自己當成工具而經常能夠做出效果的工作,我的夢境在這方面有什麼教導?
即使每件事情都完全照著計劃進行,我們仍不一定會從學習者變成教導者,反倒時常會從學習者變成服務者。
──阿賀弟兄(Frater Acher),2013年於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