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就是當我奮力想像服事莓模式與古老的禮物經濟如何幫助我們構想出一條生路,免於肆無忌憚的資本主義相互保證的毀滅時——曾經一度需要喘息一下,暫時遠離向我逼近的溫迪戈陰影。所幸,鄰居寶莉的簡訊打斷了我的思緒。寶莉邀請我去她的農場採摘莓果,彷彿她從山谷的另一邊聽到了我的煩惱。服事莓,而且是免費的。雙重刺激將我從書桌推向了果園。
寶莉與艾德‧德瑞克斯勒經營著泉畔農場(Springside Farm)。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排排的聖誕樹、玉米迷宮和南瓜田。寶莉在果園栽種作物時考量到可以銷售的商品,這是她作為本地小農的一部份收入來源;另外一種創新作法,則是「付費自採」,這可能也有利可圖。不過那天她邀請鄰居來免費採果。她的勞力與開支並不是免費的:耕作、灌溉和行銷都需要真金白銀;這些樹要花錢,艾德駕駛割草機在田間割草時也要花錢買汽油——服事莓不會自食其力。
她邀請我們來用桶子裝滿這些過量的甜蜜,這會讓她失去投資回報;她不遵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因為她的行為並沒有將她的利潤最大化。真是太不像美國作風了。
她的莓果一下子就從電腦表單上的商品欄,滾進了一個綁著絲帶的盒子裡,名為「禮物」。莓果一點也沒有變:他們仍然甜美多汁,且富含抗氧化劑;農場也沒有變:這是一家小型的家庭式農場,採多角化經營,生產多種農產品——從早春羔羊到聖誕樹——全年都能創造收入;唯一的改變是並未要求前來採果的人在穀倉門邊的咖啡罐中放進綠色的紙鈔。
我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每家小型企業都面臨困難,努力維持收支平衡。「嗯,」她說,「他們長了這麼多。有足夠的莓果可以分享,現在的人也需要在生活中享受一點美好的事物。」人們在微涼的午後前來採摘莓果,各自在成排樹叢的兩端保持社交距離,彼此隔離,卻又因為手指從灌木叢移動到桶子——還有嘴巴——的節奏而有所聯繫。「現在每個人都很悲傷,」她說,「但是在果園裡,我聽到的都是快樂的聲音。能夠給人一點點快樂,這樣的感覺很好。」
可是,這也是一種教育,她說。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六月莓,將他們送出去,就是邀請大家來嘗嘗莓果的滋味。現在,這些莓果被用來製作餡餅和果醬,塞滿你的嘴,被盛讚為土地賜予的禮物,但是在市場經濟中卻鮮為人知。寶莉說,她的目標純粹只是讓人第一次嚐到六月莓,剩下的就要靠莓果自己去努力了。
寶莉面對生活的態度向來以務實嚴肅聞名,因此她進一步解釋。「這並不是真正的利他主義,」她堅稱。「對社群的投資總會以某種方式回報給你。也許來吃服事莓的人會回來買向日葵,然後再買藍莓。當然,這是一份禮物,不過也是一次很好的行銷。禮物可以建立關係,這總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們在這裡真正創造的東西——人與人彼此之間以及人與農場之間的關係。」接下來,關係的貨幣也可以用金錢的形式表現,畢竟寶莉與艾德確實必須支付帳單。免費的莓果可能會轉譯成更好的南瓜銷量,因為人們總是會想要回到與他們有關係的地方消費。「人們覺得他們獲得的東西比付出的更多,」她解釋道。「他們認識了一種新的食物,或者看著孩子們在乾草堆爬上爬下。」良好的感受才是真正的附加價值。即使是花錢買了某些商品,依然有從關係衍生的禮物攀附其中。
然而,在餽贈中延續的互惠關係不僅止於下一位顧客,而是延伸到整個非交易性的關係網絡。寶莉與艾德儲存的善意,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資本。「被稱為公民總是很有價值的,」她說。如果有人忘了關門,導致她的羊闖進了我的花園,那麼就會有一個善意的緩衝,就算羊吃掉了花園裡的大理花,也會得到諒解。「在我看來,」她說,「人總歸比事物更重要。就像農民喜歡講那句老話:『沒有農民,你會沒有衣服穿、沒有東西吃,也沒有酒可以喝。』但是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一樣:沒有好鄰居,你會孤獨,而且這還更糟。」
如果顧客開始重視成熟莓果的氣味,牧場上看到的羔羊以及孩子們在乾草堆爬上爬下的記憶,他們可能會在下次選舉中投票支持農田保護債券。這是一桶免費莓果帶來的豐厚投資回報。
我珍惜禮物經濟的概念,讓我們遠離令人難以忍受的經濟體系,因為這樣的體系將一切都變成了商品,讓我們大多數人失去了真正想要的東西:永遠都無法商品化的一種歸屬感、關係、目的、美好與意義。我想成為這種體系的一份子,在其中,財富意味著有足夠的東西可以分享,可以心安理得地滿足家人的需求,因為你的滿足並不會破壞其他人的滿足。我想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交換的貨幣是感恩,善意是可以無限再生的資源,每次分享都會倍增,而不是隨著使用而貶值。
研究禮物經濟的人類學家發現,禮物經濟在小而關係緊密的社會中運作良好。你可能早就觀察到:我們生活的社會不再是小而緊密,我們的關係也不再由慷慨和相互尊重構建。但是我們卻可以這樣做。我們有能力在市場經濟之外創造這種相互依存的網絡;或許這就是我們從食人經濟中解放出來的方式。相互依存、自力更生、互惠互利的意識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是未來的潮流,其貨幣是共享。朝向當地食品經濟邁進不僅涉及食材的新鮮度、食品里程、碳足跡和土壤有機質——所有這些當然都息息相關,但是其中更涉及人類對聯繫與榮譽的深切渴望,想要在贈與你的禮物中成為互惠網絡的一份子。
										寶莉與艾德‧德瑞克斯勒經營著泉畔農場(Springside Farm)。我從這裡可以看到一排排的聖誕樹、玉米迷宮和南瓜田。寶莉在果園栽種作物時考量到可以銷售的商品,這是她作為本地小農的一部份收入來源;另外一種創新作法,則是「付費自採」,這可能也有利可圖。不過那天她邀請鄰居來免費採果。她的勞力與開支並不是免費的:耕作、灌溉和行銷都需要真金白銀;這些樹要花錢,艾德駕駛割草機在田間割草時也要花錢買汽油——服事莓不會自食其力。
她邀請我們來用桶子裝滿這些過量的甜蜜,這會讓她失去投資回報;她不遵守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因為她的行為並沒有將她的利潤最大化。真是太不像美國作風了。
她的莓果一下子就從電腦表單上的商品欄,滾進了一個綁著絲帶的盒子裡,名為「禮物」。莓果一點也沒有變:他們仍然甜美多汁,且富含抗氧化劑;農場也沒有變:這是一家小型的家庭式農場,採多角化經營,生產多種農產品——從早春羔羊到聖誕樹——全年都能創造收入;唯一的改變是並未要求前來採果的人在穀倉門邊的咖啡罐中放進綠色的紙鈔。
我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每家小型企業都面臨困難,努力維持收支平衡。「嗯,」她說,「他們長了這麼多。有足夠的莓果可以分享,現在的人也需要在生活中享受一點美好的事物。」人們在微涼的午後前來採摘莓果,各自在成排樹叢的兩端保持社交距離,彼此隔離,卻又因為手指從灌木叢移動到桶子——還有嘴巴——的節奏而有所聯繫。「現在每個人都很悲傷,」她說,「但是在果園裡,我聽到的都是快樂的聲音。能夠給人一點點快樂,這樣的感覺很好。」
可是,這也是一種教育,她說。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六月莓,將他們送出去,就是邀請大家來嘗嘗莓果的滋味。現在,這些莓果被用來製作餡餅和果醬,塞滿你的嘴,被盛讚為土地賜予的禮物,但是在市場經濟中卻鮮為人知。寶莉說,她的目標純粹只是讓人第一次嚐到六月莓,剩下的就要靠莓果自己去努力了。
寶莉面對生活的態度向來以務實嚴肅聞名,因此她進一步解釋。「這並不是真正的利他主義,」她堅稱。「對社群的投資總會以某種方式回報給你。也許來吃服事莓的人會回來買向日葵,然後再買藍莓。當然,這是一份禮物,不過也是一次很好的行銷。禮物可以建立關係,這總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們在這裡真正創造的東西——人與人彼此之間以及人與農場之間的關係。」接下來,關係的貨幣也可以用金錢的形式表現,畢竟寶莉與艾德確實必須支付帳單。免費的莓果可能會轉譯成更好的南瓜銷量,因為人們總是會想要回到與他們有關係的地方消費。「人們覺得他們獲得的東西比付出的更多,」她解釋道。「他們認識了一種新的食物,或者看著孩子們在乾草堆爬上爬下。」良好的感受才是真正的附加價值。即使是花錢買了某些商品,依然有從關係衍生的禮物攀附其中。
然而,在餽贈中延續的互惠關係不僅止於下一位顧客,而是延伸到整個非交易性的關係網絡。寶莉與艾德儲存的善意,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資本。「被稱為公民總是很有價值的,」她說。如果有人忘了關門,導致她的羊闖進了我的花園,那麼就會有一個善意的緩衝,就算羊吃掉了花園裡的大理花,也會得到諒解。「在我看來,」她說,「人總歸比事物更重要。就像農民喜歡講那句老話:『沒有農民,你會沒有衣服穿、沒有東西吃,也沒有酒可以喝。』但是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一樣:沒有好鄰居,你會孤獨,而且這還更糟。」
如果顧客開始重視成熟莓果的氣味,牧場上看到的羔羊以及孩子們在乾草堆爬上爬下的記憶,他們可能會在下次選舉中投票支持農田保護債券。這是一桶免費莓果帶來的豐厚投資回報。
我珍惜禮物經濟的概念,讓我們遠離令人難以忍受的經濟體系,因為這樣的體系將一切都變成了商品,讓我們大多數人失去了真正想要的東西:永遠都無法商品化的一種歸屬感、關係、目的、美好與意義。我想成為這種體系的一份子,在其中,財富意味著有足夠的東西可以分享,可以心安理得地滿足家人的需求,因為你的滿足並不會破壞其他人的滿足。我想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交換的貨幣是感恩,善意是可以無限再生的資源,每次分享都會倍增,而不是隨著使用而貶值。
研究禮物經濟的人類學家發現,禮物經濟在小而關係緊密的社會中運作良好。你可能早就觀察到:我們生活的社會不再是小而緊密,我們的關係也不再由慷慨和相互尊重構建。但是我們卻可以這樣做。我們有能力在市場經濟之外創造這種相互依存的網絡;或許這就是我們從食人經濟中解放出來的方式。相互依存、自力更生、互惠互利的意識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是未來的潮流,其貨幣是共享。朝向當地食品經濟邁進不僅涉及食材的新鮮度、食品里程、碳足跡和土壤有機質——所有這些當然都息息相關,但是其中更涉及人類對聯繫與榮譽的深切渴望,想要在贈與你的禮物中成為互惠網絡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