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Q:睡不好跟個性有沒有關係?
A:人格特質分類有很多型態,以1959年兩位美國醫師所提出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和「B型人格(Type B personality)」為例,「A型人格」具有積極進取、注重細節、較為緊張敏感、凡事求好、一絲不苟等特質,這樣的人在求學、就業時較容易取得成功,但也因為性格追求完美與「零失誤」,相對會感受到壓力,而經常處於焦慮的狀態。

「B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A型人格」相反,B型性格的人個性比較隨和、悠閒,所以同樣一件事,「B型人格」者能夠放鬆、簡單應對,但「A型人格」者卻是一點小事就會受到影響,像是隔天有活動或是要跟某人碰面之類的,前一晚就會掛心睡不好,很容易因近期或隔天的事情造成失眠。

在「失眠3-P理論」中,造成失眠有三大因子:「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和「持續因子(Perpetuating factor)」。第一個「前置因子」指的是造成失眠的先天因素,人格特質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個「誘發因子」指的是引起失眠的事件,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一些突發變動、生活要事等,影響了睡眠;第三個「持續因子」,則是讓失眠狀態延長、甚至演變成「慢性化」的因素。

由此可知,如果有容易焦慮的特質,先天上就比較難睡好(前置因子),若再加上遇到事情會很在意,並且努力想改善,這樣的性格,反而會讓失眠問題雪上加霜―—越用力想睡、越睡不著,越想努力、堅持矯正,卻往往適得其反(持續因子),這是失眠問題的特性,當然也跟個性有直接相關。

Q:女性比男性容易睡不好?
A: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年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國內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的比例分別是13.9%和8.6%,等同罹患慢性失眠的女性比男性高出1.62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後相較,女性失眠比例明顯攀升―在2006年,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分別是13.2%和9.9%,危險比(Risk ratio,兩群組對照的相對發生風險)為1.33;2017的資料則顯示,女性升高至13.9%、男性降至8.6%,危險比增至1.62。

性別和睡眠的關係很早就被觀察到了,從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女性罹患失眠症的機率比男性大約多了40%。最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內分泌影響,包括每個月的生理期、孕期、停經之後的更年期等,因荷爾蒙變化造成身體不適,進而對睡眠造成干擾。


其次,女性一生面臨角色上的轉換多於男性,從女孩轉為女人,到進入婚姻成為配偶、媽媽、婆婆等,不同的角色變更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若是職業婦女,就還要再加上工作職場上的壓力,處境比男性艱難得多,而大環境相對又對女性有更多的社會框架和要求,在在都是讓女性難以保有良好睡眠品質的原因。

當然,從心理和性格層面來看,女性亦較男性敏感、細膩,情緒上的起伏和波動,或是在遭遇壓力時出現的焦慮,連帶都會影響到睡眠狀況。

Q:腦神經衰弱是什麼?和睡眠有沒有關係?
A:許多人可能曾經聽長一輩的親友會說,失眠原因就是「腦神經衰弱」!在醫學上其實沒有這個疾病名稱,比較接近的是心身症或自律神經失調。
所謂的心身症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焦慮、憂鬱等不適症狀,常見有頭暈、頭痛、感覺異常、心悸、盜汗、喘不過氣等,失眠也是其中之一。

這類疾病有個特徵是,症狀會時好時壞,通常和當下遭遇到的壓力有關,壓力大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當壓力減除,身體的不舒服也就跟著減輕。由於症狀表現廣泛,患者常會在各個不同科別看診(如頭痛頭暈看神經科、心悸胸悶找心臟科、肢體麻痛就找復健科等),但偏偏做了相關檢查卻又都「正常」,許多患者因此變得更加焦慮……。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確實會有一些診斷上的難度,因為患者通常缺乏「病識感」,總是一再要求做更多檢查,「不然無法相信自己沒病」,在病情解釋上需要花一些時間作說明及說服,不然就會繼續hospital shopping或doctor shopping(不停換醫院或換醫生看病)。

有心身症或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人,其人格特質顯示對壓力的調控較為敏感,因此容易出現失眠問題或合併有其他症狀,但只要願意配合醫師,透過藥物幫忙緩解症狀,並定期回診追蹤,治療還是能看見成效。

Q:睡眠有黃金時段?作息規律有助維持睡眠品質?
A:中醫理論中,認為在「子時(23時至凌晨1時)」前入睡最好,說子時是經脈運行到肝、膽的時間,熟睡能讓肝膽獲得充分休息,如果該睡的時間不睡或熬夜的話,就會「傷肝」(指肝膽得不到充分休息),可能出現口乾口苦、冒痘痘等「肝火旺」症狀。

在西醫來說,過去一般認為,不參與輪班、長期做夜班工作的人,應該不會有生理時鐘混亂的情況,睡眠比較不會受到影響;但近期研究發現,長期夜班工作的人,即使不參與輪班,仍會有睡眠長度偏短問題,導致「睡眠債」的累積,一旦睡眠恆定系統被破壞,造成睡眠周期混亂時,就有可能出現工作表現下降及影響工作安全的狀況。

因此工作上必須配合輪班的人,要避免影響睡眠品質,建議可以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順應生理週期
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睡眠相位(Sleep phase,詳見下方說明框)移動特徵。年輕人普遍是延遲型(Delayed sleep phase),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平均晚於一般人,也就是「晚睡晚起」的狀態,而老年人是前移型(Advanced sleep phase),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平均早於一般人,也就是「早睡早起」,吃完晚飯沒多久就想睡,早上又很早就清醒。

因此,順應自身狀態來排班,比較不會造成生理週期的混亂,例如,輪班工作者多半為青壯年,睡眠相位大多屬於延遲型,若以三班制的班表排法,建議採「順時鐘」方式:「白班(上午8時至下午4時)→小夜班(下午4時至凌晨0時)→大夜班(凌晨0時至隔天上午8時)」,之後休息個兩、三天,再接另一個循環重複輪起。依此順序對生理週期的干擾較低,比較不會出現「上班的時候想睡、該睡的時候又很清醒」的困擾。

二、班表盡量固定
人體有所謂的節律性,且調整需要時間,就像剛搭完長程飛機,回國後要調時差一樣,可能需要一、兩個禮拜才調得過來,回歸正常。倘若是快速的輪班,兩、三天就變動一次,這樣對睡眠的干擾就會很嚴重,如果能夠持續個一至兩週再作調整,對身體來說較能夠適應,也比較不傷身。當然,能夠固定上同一個時段,採「包班」方式會更好。

所以老闆們在規劃員工班表時,考量生理需求,用更人性化的方式調度,讓員工獲得充足適當的睡眠,工作效率自然能夠提升;而學生們不要在寒暑假或放長假時,任意讓作息紊亂,以免久了調不回來,影響到健康與學習成效。

Q:日夜顛倒很傷身?
A:長期日夜顛倒如前所述,確實會影響睡眠的健康及工作的表現與安全,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和外界的作息不同容易影響睡眠品質,例如,夜班工作者早上下班後,必須在白天補眠時,當下環境可能會有許多噪音或光線干擾,得要想辦法避免或減弱。

針對有這類需求的民眾,有一些工具可以幫忙,像是睡覺時戴上眼罩或耳塞(因人而異,有些人用了反而睡不好),或是播放輕音樂、使用「白噪音機」來覆蓋環境噪音等。

此外,還建議可以在回家路上戴上墨鏡,目的是讓大腦進入「準備入睡」的運作,避免過多的光線暴露抑制了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產生。褪黑激素是由大腦松果體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在接近黃昏的時候會開始增加分泌,並在夜裡達到高峰,直至早晨醒來之前,褪黑激素濃度再逐漸下降,就像臨床上,醫師在必要的時候也會開立褪黑激素給病人,幫助調整睡眠節奏,但民眾不宜未經過處方,自行購買服用(後面篇章會有更完整介紹)。

Q:很多人怕午睡成習慣,累了也不敢睡;老人家怕午睡會導致晚上睡不著而硬撐……,午睡到底是好是壞?

A:午覺是一種社會習慣,在亞熱帶國家似乎比高緯度國家常見,沒有一定必要性,若小睡一下能夠幫助提升下午時段的精神,沒什麼不好,唯一要注意的是午覺時間不要睡太久。

睡眠分為幾個週期,由半睡半醒的第一期,循序進入淺睡的第二期,再進入深睡的第三期,之後進入快速動眼期(做夢期),整晚睡眠會有四到六個這樣的循環週期,平均每70至110分鐘循環一次。所以午覺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以避免進入太深度的睡眠,否則在睡醒時可能會有更倦怠的感覺。

比較適合的午覺長度是30、40分鐘,也就是睡到接近第二期、還沒到第三期時就醒過來,這樣的「充電效果」會最好,倘若進入第三期或是等做夢期才醒來,會有一段時間感到「睡了反而更累」。

另一方面,腦中有一種名為「腺苷(Adenosine)」的神經傳導物質,和睡眠的驅動及調控相關,當我們白天清醒的時候,adenosine持續累積,增加大腦對睡眠的需求,且隨著清醒時間拉長,睡眠的驅動力就愈強(咖啡因caffeine就是透過抑制「腺苷接受器adenosine receptor」達到幫助維持清醒的作用)。而午睡會造成adenosine的運作中斷,睡醒之後adenosine再重新蓄積,但時間長度卻不足,使得睡眠驅動力大為減低,導致夜間不容易入睡。

因此,為了避免影響夜晚的睡眠品質,午睡需要拿捏,不要睡得太久或是太接近晚上才睡,是比較適當的。

Q:多少的睡眠才足夠?睡滿8小時就沒問題?
A:睡眠需求每個人不一樣,這是一種主觀認定,就像食量一樣,有些人多、有些人少,自己覺得足夠就好。

平均而言,多數成人的睡眠時間長度約為7至8小時,然而睡眠時間長短並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睡眠品質是否夠好,或者是否影響到白天的功能,若日常生活、職業與家庭功能都不受影響,即使只睡6個小時也算夠。相反的,倘若一個人雖有睡滿8小時,但入睡時間卻長達1.5小時(一般約10至20分鐘),那麼實際「沉睡」的時間僅約6.5小時,或者整個夜晚睡睡醒醒、多夢、淺眠等,這類情形我們仍會認為是睡得不好的,若每周有超過三天以上且時間持續超過三個月,即符合慢性失眠的診斷。

理想睡眠牽涉到許多環節,除了適當時間長度外,也包括品質上的連續性和深度。睡眠的「質」和「量」必須兼具,才能確保清醒時的精神飽滿,生活、職業、家庭功能等各方面都能正常運作。

不過,在過去的一些研究中,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確實可看到會對「預期壽命」有所影響。有許多研究指出,睡得太少(少於 6 小時)或睡得太多(超過 9 小時)的人,死亡率都高於平均睡眠在 7至8 小時的人,例如亞洲世代研究聯盟(Asia Cohort Consortium, ACC)就曾以「東亞人群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進行研究,收集包括臺灣、中國、日本、新加坡和南韓等五個東亞國家,共計32萬2721名成年人(平均年齡為54.5歲),為期長達14年的追蹤調查。

研究中,將睡眠時間分成6組,包括:5小時或以下、6小時、7小時、8小時、9小時和10小時或以上,由參加者自行報告睡眠時間,結果發現:綜觀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各種死亡原因,不論男、女,睡眠時間為7小時的死亡率最低;睡眠時間為10小時或以上的,死亡率最高。

然而,睡眠時間長短和預期壽命之間的關係,目前無法確定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只知道兩者間有關連性。舉例來說,假使個案本身罹患某些疾病導致身體虛弱而需要較長時間的睡眠,其壽命的減少可能根源於疾病,不一定是睡眠時間長所導致,而這只是當中一種可能性,其餘未知的部分,尚待更多深入研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