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何謂情感處理法
1 情感處理法
(1)什麼是情感處理法?
情感處理法的概念是,人實際存在的位置是OK的,人本來就是OK的存在。這與人的價值與尊嚴有關,而非人不會採取錯誤的行動。人有時會採取錯誤的行動,可是人有能力去察覺、思考與選擇行動,會想要往更好的方向成長。這是人的本質。這本來是很棒的,但有時卻會產生自己是沒有價值或尊嚴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而其中就與沮喪、自卑感、無力感以及憂鬱等不愉快的情感相關。與人說話時若時不時地感到矮人一截,那就是自卑感在作用。人們會期望能擺脫這樣不愉快的想法,往舒暢的狀態成長。即便過去對此做了許多嘗試,而且似乎要放棄了,但只要能知道解決方法並從中看見希望,就能再度喚起人們心中想要成長的欲望。
情感處理法是:
‧能減少不愉快情感的方法
‧能感受到在各種狀況下產生的自然情感的方法
減少不愈快感,就是消除對特定情況或對象的厭惡心情。例如下班回家後,因為一些瑣事就對家人產生過度的煩躁時,減少那分煩躁會比較輕鬆吧。擔心未來而感到過度不安時也是如此。此外,面對特定人物有過度的煩躁或憤怒時,要是能減少這些情感會比較輕鬆。而進行情感處理法就可以減少這些不愉快的情感,就可以做到這點。
所謂在狀況下感受到產生的自然情感就是:
‧要去感受而非壓抑
‧要去感受而非抑制
‧要去感受本來的情感而非不恰當的情感
(關於壓抑與抑制請參照第2章)情感本來就是適應性的,會促使人們做出恰當的行動。在諮商中,有很多例子都是因為壓抑或抑制了情感而產生問題。解決情感的壓抑與抑制,並且去感受情感有助解決問題。此外,不恰當的情感感受雖與壓抑、抑制無關,但有時也會形成問題。例如在失戀當下,該人本來的情感(真正的情感)是悲傷,但卻改去感受替代情感(假的情感)—對對方的憤怒,因此會難以擺脫那分痛苦。因為能解決問題的情感正是本來的情感。

為了能讓各位深入理解如何去感受到在某些狀況下生起的自然、與解決問題相關的情感,以下將用事例來說明。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諮商者過度在意朋友及丈夫,導致她在與其他人相處時很疲累。她總覺得自己不好,每次因為家事或育兒而被丈夫責備時,就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即便朋友建議她:「你們是雙薪家庭,妳也有正職的工作,所以讓丈夫一起幫忙家事跟育兒就好。」但只要一看到丈夫不高興的表情,她就會覺得「讓丈夫不高興是不好的」而無法拜託丈夫幫忙。而且她也不喜歡感受到憤怒。當丈夫抱怨她煮的晚餐:「是要我吃這種東西嗎?」她內心也會先冒出抱歉的念頭,無法去體驗到憤怒的感受。這樣的情況並非現在才產生,她自幼年時期起就無法體驗到憤怒。因此,她情感處理的主題就是去體驗到本來該生起的憤怒。要在適當的場景下體驗到憤怒,同時要能恰當地感受到憤怒。為此,就要著眼於在感受到憤怒的當下,身體所體驗到的感覺。之後就能察覺到身體那樣的感覺是憤怒、理解並接受自己的憤怒不是什麼糟糕東西,同時體驗、處理憤怒而非去攻擊對方,以及表現出憤怒而非去責備對方。最後,她減少了對他人過度的在意,也不再把任何事都想成是自己的錯,與他人交流而感到疲憊的情況也都消失了。所謂體驗在狀況下生起的自然情感,就是像這則事例所闡述的,去體驗相應於該狀況的情感,並藉此來解決問題。


(2)情感處理法的進行方式
情感處理的基本進行方式順序為:
‧察覺情感
‧接受情感
‧體驗情感
‧傾吐出情感
這樣做能減少不愉快,同時感受到生起的自然情感。
所謂的察覺到情感就是知道自己正感受的情感是什麼。察覺不是用頭腦來理解,而是用心去感受。連同身體的感覺一起,感受自己處在那樣的狀況下時有什麼樣的情感。
所謂的接受情感就是不要對情感視而不見,不要抑止情感。情感非好非壞,不要對情感做出評斷,只要理解情感是從內心生起的自然之物即可。
所謂的體驗既不是表露也不是表現出情感,這必須做出清楚的區分。體驗指的是明確觸碰到那分情感,感受到那分情感是處於覺醒狀態。體驗悲傷不用哭泣,體驗恐懼不用發抖,只要單純體驗這些情感就好。
傾吐出情感則是指處理或是消化掉情感。做法是想像將情感排出身體外。將不愉快的情感減少到能控制的程度,處理到不會不愉快的狀態。一般多使用吐氣的方法來傾吐出情感。除了吐氣,也可以用接受情感、感受活力、直接表現出來(說話)、拍打靠墊等方式,用身體來做出表現(手勢),以及書寫等方法來進行處理。最好是使用適合個案的方法,但同一個人有時會因為情感與狀況的不同而分別使用幾種方法來處理。諮商師要使用最容易傾吐情感的方法來讓諮商者傾吐出情感。
在許多諮商中,情感處理的對象都是不愉快的情感,目標是讓這分不愉快的情感變舒暢。在不愉快的情感中,特別是那些人們所熟悉且深刻的不愉快情感會是情感處理的對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特有的熟悉且深刻的不愉快情感,那些情感會在面對同樣狀況時湧現。也就是說,在相同狀況下,每次都會體驗到相同的不愉快情感。在同樣狀況下,不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到同樣不愉快的情感,在那狀況下所體驗到的不愉快情感是因人而異。例如,有的人被上司提醒時會感到不安,雖然這些人每次被上司提醒時多會感到不安,但其他人碰到相同狀況時卻未必會體驗到不安。不安對該人來說,就是一種熟悉又深刻的情感。

某人在學生時代每次被老師提醒時,就會強烈地體驗到無價值感,現在被老丈人提醒時,也會體驗到同樣的無價值感。還有些人是,當對方不信任自己說的話,就會出現想毀壞一切的念頭。這也是該人熟悉又深刻的情感。內心湧現出熟悉又深刻的情感時會伴隨著不合理的思考(信念‧認知)。例如感到不安時會伴隨著「被上司討厭了,怎麼辦?」的想法。這樣的想法會把尚未發生的未來往壞的方向想,更引起不安,所以是很不合理的。

(3)認知行為療法與情感處理法
在諮商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心理療法,無疑是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兼具行為療法係與認知療法係的理論。認知療法係理論是以修正不合理的思考(認知)為目標。修正不合理的思考後,不愉快的情感也會減少。只要改變想法,心情就會改變,我想大家都體驗過的吧。就結果來說是減少不愉快的情感,關於這點,可以說與情感處理法的方式雖不一樣,但目的卻是相同的。情感處理法是直接減少不愉快的情感。進行情感處理時也會修正不合理的思考,可是那是處理了情感後所出現的效果,是在處理情感後的階段才確認是否修正了思考。處理不愈快的情感,同時獲得了修正思考的結果,以解決諮商者的問題,這就是情感處理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