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烽火戲諸侯
先從一位美女說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她一出現,傳承三百年的周朝就從西周變為東周,就是常說的春秋戰國時代,名副其實的傾城傾國,她就是褒姒。大凡歷史上有名有號的美女,一定與「紅顏禍水」離不開關係,褒姒也不例外。
周朝從武王伐紂並取而代之開始,到周幽王止,已歷經十一代,不管是官吏還是富商,傳承通常一代不如一代。周幽王和祖宗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好色。廣羅天下美女,整日花天酒地,朝政荒廢得一塌糊塗,然後褒姒出場了。她是何方神聖,能有這麼大能耐?從稱呼可以看出來歷:褒國姒姓女子。褒國位於今漢中,前七七九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百般寵愛。
姒姓是褒國的國姓,上古八大姓之一,與姬姓、姜姓長期通婚,治水英雄大禹就是姒姓。由此可知,大禹建立的夏朝也是姒姓。褒國正是夏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第一任褒國國君是大禹的兒子、夏啟的兄弟。只是到了周朝,原先夏朝的諸侯們被吞併、被消滅,只有褒國和鄫國等小國碩果僅存。不過這兩個國家歷經夏、商、周三代,延續近二千年,已經夠「長壽」了。正宗的姒姓國家是杞國(今河南杞縣,後遷至山東),是大禹的直系後裔所建。周朝對他們還算客氣,給了公爵。只是到了春秋時期,中原人似乎忘記杞人祖上的榮光,編排成語嘲笑他們,就是「杞人憂天」。大國中也有自稱姒姓的國家,說是大禹後裔,就是越國。這個說法一直讓中原人質疑,主要是血統不純正,越國的主體民族是越人,
而非正統的華夏族。
褒國在史書很少被提及(大概是因為褒姒才會被提起),但做為夏朝正經的封國,褒國的地位不言而喻,絕不是一些周邊小邦能比擬。時人因這裡處於漢水之中,稱當地為漢中,秦朝因此在這裡設置漢中郡。但在今天看來,這裡處於漢水上游。從漢水源頭往西,不遠處有一條西漢水,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甘肅省天水市境內,到達漢水以西時,和故道水合流,匯成嘉陵江的源頭。如果把西漢水也算上,漢中的確處於漢水之中。漢朝以前,西漢水和漢水的確相連,而「漢」本意是天河、銀河,漢水即天水,天水的名稱來源也和漢水有關。
春秋時代,漢中的地理位置不顯眼,但在後世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戰國時,秦國向南開疆拓土,正是先滅褒國,而後吞併巴蜀;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以漢中為基地。透過這些分析不難推測:褒姒即便不是褒國公主,也是褒國公室之女,並非傳說中出身卑賤的民女(當時平民沒有姓氏),褒國透過獻出她以免掉被滅國的風險,可見她的姿色非同尋常。
前七七八年,就是褒姒入宮一年後,為周幽王生了兒子,取名伯服。從此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寵愛,這下王后和太子坐不住了,一場宮鬥正式開始。王后姓姜,來自申國,所以被稱為申后。
褒國做為前前朝的屬國,某種程度也是當朝敵人,申國和王室的關係就不一般了。周王室姓姬,是周朝最大的姓;申國姓姜,是周朝時除了姬姓以外最大的姓。姬姓始祖可以追溯到黃帝,姜姓始祖可以追溯到炎帝,正是這兩大姓氏形成華夏族雛形。從黃帝戰勝炎帝開始,雖然姬姓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姜姓從未沒落。周朝之始,除了姜子牙的齊國是周王室直接分封之外,還有很多姜姓諸侯國從前朝傳承下來。這些諸侯國和周王室的關係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周王室承認他們是一方諸侯;壞的時候,周王室稱他們為姜戎。申國算是和周王室關係比較好的姜姓一支,不但和周王室有聯姻關係,還替周天子把守南大門。
周人的發源地在關中,周天子的王畿之地也在關中。關中的南大門是武關,出武關就是南陽盆地,
而申國正位於南陽盆地。周王室在南方有個最大敵人──楚國。周天子出兵討伐楚國,就得南下武關(春秋時稱少習關);楚國想攻入關中腹地,也得北上武關。位於武關以南最大的盆地──南陽盆地就顯得格外重要,非至親至信之人,周天子絕對不會把他安置到這裡。
南陽只是申國「分號」,根基在關中。申國在周初的封地位於郿地(今陝西眉縣一帶),屬於伯爵諸侯國,和周王室是鄰居,負有替宗周阻擋西戎進犯的職責。正是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讓申國在周朝的地位變得愈來愈重要。從周成王開始,到周厲王時代,申國歷經九王,一直是周朝西部邊陲的方伯(諸侯之長)。到西周後期,申國國君開始在周王朝中擔任要職(如申季),而且與周王室建立世代聯姻的關係(周厲王娶申女為后)。此時申國對周王室而言,既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也是潛在威脅。於是在周宣王時期,周天子將申伯由郿地改封到謝地(今南陽),並加封為侯爵。周宣王表面上給申國晉級,還讓其以天子近親的身分坐鎮南大門,無疑還有另一個目的,瓦解申國在關中的勢力。實際上,
申人沒有全部遷到南陽,仍有很多族人留在郿地。申侯可能不會親自跑到南陽開疆拓土,而是仍留在關中。為了方便區分,有時把南陽的申國稱為南申國,關中的申國稱為西申國。這樣一來,周王室的南大門和西部屏障都掌握在申國,再加上宮裡有申女為后,申國幾乎能左右周王室的半壁江山。
周幽王顯然想擺脫申國控制,娶褒姒不僅是沉迷美色這麼簡單。不久,他立褒姒為后,立伯服為太子,將原王后申后打入冷宮,將其所生的太子宜臼廢為平民。被廢的太子大多沒什麼好結果,於是宜臼逃到申國。
單論後宮之爭,褒姒已取得絕對勝利,按說該心滿意足,但周幽王發現褒姒進宮後沒笑過。也許不習慣宮中生活,也許是天生笑點高,周幽王不甘心,想盡各種辦法,還是不能讓她一笑。最後周幽王發起懸賞,誰有辦法讓褒王后笑,就賞其千金。千金不是一千兩黃金,而是一千斤銅(半噸),當時雖有金子,但量很少,能當貨幣流通的更少,常用貨幣是銅錢,一千斤銅也值很多錢。只是最終沒人敢領,虢石父見狀便給周幽王出了餿主意。歷史上,領袖身邊常有幾個拍馬屁的小人,往往還得到喜愛和重用,虢石父就是這種人。
虢石父也稱虢公石父,是西虢國(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第七任國君。周朝分封天下時,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齊國、魯國、晉國的國君都是侯爵;鄭國國君是伯爵,秦國國君也是伯爵;楚國國君是子爵,因自封為王被周天子討罰;許國國君是男爵;宋國國君是公爵,因宋國公室是商朝遺民,周人曾做過商人臣子,所以封公爵以示尊重;杞國國君是公爵,是大禹的直系後裔。
先從一位美女說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她一出現,傳承三百年的周朝就從西周變為東周,就是常說的春秋戰國時代,名副其實的傾城傾國,她就是褒姒。大凡歷史上有名有號的美女,一定與「紅顏禍水」離不開關係,褒姒也不例外。
周朝從武王伐紂並取而代之開始,到周幽王止,已歷經十一代,不管是官吏還是富商,傳承通常一代不如一代。周幽王和祖宗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好色。廣羅天下美女,整日花天酒地,朝政荒廢得一塌糊塗,然後褒姒出場了。她是何方神聖,能有這麼大能耐?從稱呼可以看出來歷:褒國姒姓女子。褒國位於今漢中,前七七九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獻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百般寵愛。
姒姓是褒國的國姓,上古八大姓之一,與姬姓、姜姓長期通婚,治水英雄大禹就是姒姓。由此可知,大禹建立的夏朝也是姒姓。褒國正是夏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第一任褒國國君是大禹的兒子、夏啟的兄弟。只是到了周朝,原先夏朝的諸侯們被吞併、被消滅,只有褒國和鄫國等小國碩果僅存。不過這兩個國家歷經夏、商、周三代,延續近二千年,已經夠「長壽」了。正宗的姒姓國家是杞國(今河南杞縣,後遷至山東),是大禹的直系後裔所建。周朝對他們還算客氣,給了公爵。只是到了春秋時期,中原人似乎忘記杞人祖上的榮光,編排成語嘲笑他們,就是「杞人憂天」。大國中也有自稱姒姓的國家,說是大禹後裔,就是越國。這個說法一直讓中原人質疑,主要是血統不純正,越國的主體民族是越人,
而非正統的華夏族。
褒國在史書很少被提及(大概是因為褒姒才會被提起),但做為夏朝正經的封國,褒國的地位不言而喻,絕不是一些周邊小邦能比擬。時人因這裡處於漢水之中,稱當地為漢中,秦朝因此在這裡設置漢中郡。但在今天看來,這裡處於漢水上游。從漢水源頭往西,不遠處有一條西漢水,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甘肅省天水市境內,到達漢水以西時,和故道水合流,匯成嘉陵江的源頭。如果把西漢水也算上,漢中的確處於漢水之中。漢朝以前,西漢水和漢水的確相連,而「漢」本意是天河、銀河,漢水即天水,天水的名稱來源也和漢水有關。
春秋時代,漢中的地理位置不顯眼,但在後世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戰國時,秦國向南開疆拓土,正是先滅褒國,而後吞併巴蜀;三國時,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以漢中為基地。透過這些分析不難推測:褒姒即便不是褒國公主,也是褒國公室之女,並非傳說中出身卑賤的民女(當時平民沒有姓氏),褒國透過獻出她以免掉被滅國的風險,可見她的姿色非同尋常。
前七七八年,就是褒姒入宮一年後,為周幽王生了兒子,取名伯服。從此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寵愛,這下王后和太子坐不住了,一場宮鬥正式開始。王后姓姜,來自申國,所以被稱為申后。
褒國做為前前朝的屬國,某種程度也是當朝敵人,申國和王室的關係就不一般了。周王室姓姬,是周朝最大的姓;申國姓姜,是周朝時除了姬姓以外最大的姓。姬姓始祖可以追溯到黃帝,姜姓始祖可以追溯到炎帝,正是這兩大姓氏形成華夏族雛形。從黃帝戰勝炎帝開始,雖然姬姓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姜姓從未沒落。周朝之始,除了姜子牙的齊國是周王室直接分封之外,還有很多姜姓諸侯國從前朝傳承下來。這些諸侯國和周王室的關係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周王室承認他們是一方諸侯;壞的時候,周王室稱他們為姜戎。申國算是和周王室關係比較好的姜姓一支,不但和周王室有聯姻關係,還替周天子把守南大門。
周人的發源地在關中,周天子的王畿之地也在關中。關中的南大門是武關,出武關就是南陽盆地,
而申國正位於南陽盆地。周王室在南方有個最大敵人──楚國。周天子出兵討伐楚國,就得南下武關(春秋時稱少習關);楚國想攻入關中腹地,也得北上武關。位於武關以南最大的盆地──南陽盆地就顯得格外重要,非至親至信之人,周天子絕對不會把他安置到這裡。
南陽只是申國「分號」,根基在關中。申國在周初的封地位於郿地(今陝西眉縣一帶),屬於伯爵諸侯國,和周王室是鄰居,負有替宗周阻擋西戎進犯的職責。正是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讓申國在周朝的地位變得愈來愈重要。從周成王開始,到周厲王時代,申國歷經九王,一直是周朝西部邊陲的方伯(諸侯之長)。到西周後期,申國國君開始在周王朝中擔任要職(如申季),而且與周王室建立世代聯姻的關係(周厲王娶申女為后)。此時申國對周王室而言,既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也是潛在威脅。於是在周宣王時期,周天子將申伯由郿地改封到謝地(今南陽),並加封為侯爵。周宣王表面上給申國晉級,還讓其以天子近親的身分坐鎮南大門,無疑還有另一個目的,瓦解申國在關中的勢力。實際上,
申人沒有全部遷到南陽,仍有很多族人留在郿地。申侯可能不會親自跑到南陽開疆拓土,而是仍留在關中。為了方便區分,有時把南陽的申國稱為南申國,關中的申國稱為西申國。這樣一來,周王室的南大門和西部屏障都掌握在申國,再加上宮裡有申女為后,申國幾乎能左右周王室的半壁江山。
周幽王顯然想擺脫申國控制,娶褒姒不僅是沉迷美色這麼簡單。不久,他立褒姒為后,立伯服為太子,將原王后申后打入冷宮,將其所生的太子宜臼廢為平民。被廢的太子大多沒什麼好結果,於是宜臼逃到申國。
單論後宮之爭,褒姒已取得絕對勝利,按說該心滿意足,但周幽王發現褒姒進宮後沒笑過。也許不習慣宮中生活,也許是天生笑點高,周幽王不甘心,想盡各種辦法,還是不能讓她一笑。最後周幽王發起懸賞,誰有辦法讓褒王后笑,就賞其千金。千金不是一千兩黃金,而是一千斤銅(半噸),當時雖有金子,但量很少,能當貨幣流通的更少,常用貨幣是銅錢,一千斤銅也值很多錢。只是最終沒人敢領,虢石父見狀便給周幽王出了餿主意。歷史上,領袖身邊常有幾個拍馬屁的小人,往往還得到喜愛和重用,虢石父就是這種人。
虢石父也稱虢公石父,是西虢國(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第七任國君。周朝分封天下時,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齊國、魯國、晉國的國君都是侯爵;鄭國國君是伯爵,秦國國君也是伯爵;楚國國君是子爵,因自封為王被周天子討罰;許國國君是男爵;宋國國君是公爵,因宋國公室是商朝遺民,周人曾做過商人臣子,所以封公爵以示尊重;杞國國君是公爵,是大禹的直系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