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反轉
學科:邏輯學
概述:有時候,透過逆向思考或是「反轉」問題,會比較好解決。
為何重要:常常,成功之道其實在於避開失敗,並且不要讓過程變得過度複雜。
學科內範例:假如「所有鏡子都亮晶晶的」這句陳述為真,那麼反轉過來的陳述「如果不亮晶晶,那就不是鏡子」,也會為真。
學科外範例:一間試圖提升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公司,也會考量所有導致對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包括低薪、缺乏目標、缺乏責任、缺乏升遷機會等,然後試著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
討論:從原因開始,並以結果結束,看似是個頗為自然的順序,但是問題解決不一定總是線性的。通常,我們藉由檢視結果,接著在原因與結果之間進行推斷,其實可以更容易辨識出原因。
另一個理解反轉的方式,則是我們換成考量事實的反面,或者問「假如這樣,會怎樣呢?」。我用自己的經驗舉例,我籃球打得不怎麼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籃球打得很鳥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特質呢?他們會頭低低運球、防守懶散、投籃姿勢不穩定等等,而這些毛病我都有嗎?當然有,而且全部都中了,所以我正努力改正這些習慣。
對許多目標而言,保持一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反轉正好能協助我們提升這項特質。在運動、商業、學術、投資等不同領域,避免錯誤幾乎總是比是否擁有才華更重要。反轉讓我們看清應該改掉哪些壞習慣,才能達到我們期望的一致性。
反轉也會警告你那些你可能沒考慮到的風險。「事前驗屍」(premortem)這個概念,便鼓勵你事先考慮多種你可能會失敗的方式,以及失敗背後的原因,接著,你就可以努力避開這些陷阱。巴菲特的長期事業夥伴暨反轉最著名的提倡者之一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就曾說過:「我只想知道我會死在哪,這樣我就永遠不會往那裡去。」查理差點就活到100歲了,所以這個方法可以說很有用,雖然不是十全十美啦!
即便這個概念可能不太能引起你的共鳴,或是和其他概念相較之下,看似沒那麼好用,我們在本書第二部分的架構段落中,依然會不斷重回這個方法。因為如同我所發現的,一旦你開始認為避開缺點比追逐優點還更棒,那你就會滿腦子都是這個想法,甩都甩不掉啦!
練習:
1.公司的行銷部門可以如何運用反轉,來改善行銷宣傳呢?
2.研究關係觸礁最常見的肇因,能怎麼樣協助你鞏固婚姻?
3.反轉能怎麼樣改善你的財務健康?
期望
學科:投資學
概述:成敗並非由絕對的結果決定,而是由結果跟期望的關係而定。
為何重要:人類生活大多數的面向都包含著期望,成功、快樂、滿足,甚至是股價都反映了這個動力,因而明確了解期望可說非常重要。
學科內範例:據說Meta公司的季度收入為六十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長25%。即便這樣的成長頗為健康,卻因投資人預期成長30%,因此消息曝光之後,Meta的股價大暴跌。
學科外範例:你很興奮要去看一部新上映的電影,因為影評很讚,而且你很多朋友都跟你說這是他們這輩子看過最棒的片之一。你去看了,雖然覺得還不錯,卻認為評價有些過譽了。所以,雖然你看了部好片,卻因為先前的期望太高,反而對這次的體驗感到失望。
討論:用絕對的方式去思考很自然,但世界絕大部分都是根據相對的基礎在運作,你的財富、成績、高度,本身並不會帶來滿足,而是要經由和朋友跟同事的比較,才能決定你在同儕團體之中的相對位置。如同我們在第十章討論「快樂」時會看到的,這樣的相對濾鏡,經常會是不滿的來源,因為我們會不斷把自己和最親近的同儕比較評判,並發覺自己在某些層面有所欠缺,而非去欣賞我們所在的絕對位置。
在投資領域中,期望也在價格波動上扮演要角,而且重要到基金管理人、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團隊,全都會把積極管理投資人的期望,當成他們工作的一部分。而在現實生活中,期望甚至還可能更重要,這牽涉的範圍極廣,且也能應用在以下層面上:
你對他人的期望。
他人對你的期望。
你對自己的期望。
  
體認到表現是否符合預期,通常會比絕對的結果還更重要,也可說頗為關鍵。比如一名被看好奪冠的奧運選手,假如「只」贏得了銀牌,那她就會大失所望,即便她是該項運動中世界第二好的運動員。身為教師的成功職涯應該也要令人頗為心滿意足才對,除非你總是抱持著這樣的期待,認為你有天會成為美國總統。晚餐吃肉捲也可能會讓你很爽,除非你原本期待今天的晚餐是墨西哥玉米餅。
另一個重點還有,要認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會形成期望,無論是否明確承認。由於期望很有可能已經就定位,而你的滿足程度會受到期望決定,所以你讓這些無形的期望,變成明確的期望,也可說相當重要。如果你不經歷這個過程,就會很難理解你的快樂或失望背後深植的原因。讓我再繼續深入闡釋這點一下,因為這實在是重要到不行。
在你人生大多數的面向中,你對於你達成的成就程度都會擁有期望。這其中包含了一切,從成績和學業成就,到運動能力和社會地位,還能進一步延伸到個人和事業成就。無論這些期望是你自己形成的、你的家長或老闆替你設定的、或社會在你沒有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強制加諸在你身上的,這些期望都切切實實存在。假如你無法達成這些期望,你就會覺得不開心,甚或更糟糕。要是你不事先對自己開誠布公,認清自己擁有這些期望,你甚至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就只會是股在你胃部深處的不適感,直到被心理諮商師給挖出來。
避免這個情況的最佳方式,就是把這些期望從一個未經詳細檢視的狀態,變成一種有意識的評估,這樣的話,萬一你真的失敗了,你就能理解你的失望,並且正視處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事先質疑這些期望,並決定其是否合理、是否反映出你目前的優先目標、並讓你能夠過上最棒的生活。要是不合理,那你就可以,而且也應該視情況調整!
同理,對於你的工作,以及你負責管理的人的工作,擁有明確的期望也相當重要。獎勵和升遷的標準是否足夠清楚呢?所有相關人士又是否都了解呢?身為一個在討論涉及未達成期望的獎勵時,曾身處負責獎勵及受到獎勵這兩個位置的人,我可以證明這個過程實在是非常重要。不過請注意,我在這裡談的並不是設立目標的過程,以及要如何雄心勃勃去達成,所有企業對於自身的各種誘因結構,都擁有各自的策略,我只是要指出,無形的期望在沒有成功達成時,將會冒著傷害工作關係的風險,尤其是當結果可能涉及到財務懲罰時。
練習:
1.特斯拉公布了他們的季度成果,新聞稿看似頗為慘淡,因為收入暴跌了50%。然而,那天的股價卻漲了20%,這可能會是什麼原因呢?
2.你為了某個考試準備得非常認真,並認為你對內容瞭若指掌了,結果你只考了90分,而且非常失望。下次考試你則沒什麼讀,並預期會考很糟,但你同樣考了90分,然後爽到不行,該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3.有個朋友正在幫你煮晚餐。你聽說他超會煮菜,而且很期待想親自嘗試看看,然而,他已經事先警告過你,他少了一些食材,所以可能會沒那麼好吃。不過,你真的吃完之後,依然覺得很好吃,此外,你還懷疑他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缺半點食材,你的朋友究竟在玩什麼把戲呢?
										反轉
學科:邏輯學
概述:有時候,透過逆向思考或是「反轉」問題,會比較好解決。
為何重要:常常,成功之道其實在於避開失敗,並且不要讓過程變得過度複雜。
學科內範例:假如「所有鏡子都亮晶晶的」這句陳述為真,那麼反轉過來的陳述「如果不亮晶晶,那就不是鏡子」,也會為真。
學科外範例:一間試圖提升員工工作滿意度的公司,也會考量所有導致對工作不滿意的因素,包括低薪、缺乏目標、缺乏責任、缺乏升遷機會等,然後試著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
討論:從原因開始,並以結果結束,看似是個頗為自然的順序,但是問題解決不一定總是線性的。通常,我們藉由檢視結果,接著在原因與結果之間進行推斷,其實可以更容易辨識出原因。
另一個理解反轉的方式,則是我們換成考量事實的反面,或者問「假如這樣,會怎樣呢?」。我用自己的經驗舉例,我籃球打得不怎麼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籃球打得很鳥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特質呢?他們會頭低低運球、防守懶散、投籃姿勢不穩定等等,而這些毛病我都有嗎?當然有,而且全部都中了,所以我正努力改正這些習慣。
對許多目標而言,保持一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反轉正好能協助我們提升這項特質。在運動、商業、學術、投資等不同領域,避免錯誤幾乎總是比是否擁有才華更重要。反轉讓我們看清應該改掉哪些壞習慣,才能達到我們期望的一致性。
反轉也會警告你那些你可能沒考慮到的風險。「事前驗屍」(premortem)這個概念,便鼓勵你事先考慮多種你可能會失敗的方式,以及失敗背後的原因,接著,你就可以努力避開這些陷阱。巴菲特的長期事業夥伴暨反轉最著名的提倡者之一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就曾說過:「我只想知道我會死在哪,這樣我就永遠不會往那裡去。」查理差點就活到100歲了,所以這個方法可以說很有用,雖然不是十全十美啦!
即便這個概念可能不太能引起你的共鳴,或是和其他概念相較之下,看似沒那麼好用,我們在本書第二部分的架構段落中,依然會不斷重回這個方法。因為如同我所發現的,一旦你開始認為避開缺點比追逐優點還更棒,那你就會滿腦子都是這個想法,甩都甩不掉啦!
練習:
1.公司的行銷部門可以如何運用反轉,來改善行銷宣傳呢?
2.研究關係觸礁最常見的肇因,能怎麼樣協助你鞏固婚姻?
3.反轉能怎麼樣改善你的財務健康?
期望
學科:投資學
概述:成敗並非由絕對的結果決定,而是由結果跟期望的關係而定。
為何重要:人類生活大多數的面向都包含著期望,成功、快樂、滿足,甚至是股價都反映了這個動力,因而明確了解期望可說非常重要。
學科內範例:據說Meta公司的季度收入為六十億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長25%。即便這樣的成長頗為健康,卻因投資人預期成長30%,因此消息曝光之後,Meta的股價大暴跌。
學科外範例:你很興奮要去看一部新上映的電影,因為影評很讚,而且你很多朋友都跟你說這是他們這輩子看過最棒的片之一。你去看了,雖然覺得還不錯,卻認為評價有些過譽了。所以,雖然你看了部好片,卻因為先前的期望太高,反而對這次的體驗感到失望。
討論:用絕對的方式去思考很自然,但世界絕大部分都是根據相對的基礎在運作,你的財富、成績、高度,本身並不會帶來滿足,而是要經由和朋友跟同事的比較,才能決定你在同儕團體之中的相對位置。如同我們在第十章討論「快樂」時會看到的,這樣的相對濾鏡,經常會是不滿的來源,因為我們會不斷把自己和最親近的同儕比較評判,並發覺自己在某些層面有所欠缺,而非去欣賞我們所在的絕對位置。
在投資領域中,期望也在價格波動上扮演要角,而且重要到基金管理人、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團隊,全都會把積極管理投資人的期望,當成他們工作的一部分。而在現實生活中,期望甚至還可能更重要,這牽涉的範圍極廣,且也能應用在以下層面上:
你對他人的期望。
他人對你的期望。
你對自己的期望。
體認到表現是否符合預期,通常會比絕對的結果還更重要,也可說頗為關鍵。比如一名被看好奪冠的奧運選手,假如「只」贏得了銀牌,那她就會大失所望,即便她是該項運動中世界第二好的運動員。身為教師的成功職涯應該也要令人頗為心滿意足才對,除非你總是抱持著這樣的期待,認為你有天會成為美國總統。晚餐吃肉捲也可能會讓你很爽,除非你原本期待今天的晚餐是墨西哥玉米餅。
另一個重點還有,要認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會形成期望,無論是否明確承認。由於期望很有可能已經就定位,而你的滿足程度會受到期望決定,所以你讓這些無形的期望,變成明確的期望,也可說相當重要。如果你不經歷這個過程,就會很難理解你的快樂或失望背後深植的原因。讓我再繼續深入闡釋這點一下,因為這實在是重要到不行。
在你人生大多數的面向中,你對於你達成的成就程度都會擁有期望。這其中包含了一切,從成績和學業成就,到運動能力和社會地位,還能進一步延伸到個人和事業成就。無論這些期望是你自己形成的、你的家長或老闆替你設定的、或社會在你沒有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強制加諸在你身上的,這些期望都切切實實存在。假如你無法達成這些期望,你就會覺得不開心,甚或更糟糕。要是你不事先對自己開誠布公,認清自己擁有這些期望,你甚至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就只會是股在你胃部深處的不適感,直到被心理諮商師給挖出來。
避免這個情況的最佳方式,就是把這些期望從一個未經詳細檢視的狀態,變成一種有意識的評估,這樣的話,萬一你真的失敗了,你就能理解你的失望,並且正視處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事先質疑這些期望,並決定其是否合理、是否反映出你目前的優先目標、並讓你能夠過上最棒的生活。要是不合理,那你就可以,而且也應該視情況調整!
同理,對於你的工作,以及你負責管理的人的工作,擁有明確的期望也相當重要。獎勵和升遷的標準是否足夠清楚呢?所有相關人士又是否都了解呢?身為一個在討論涉及未達成期望的獎勵時,曾身處負責獎勵及受到獎勵這兩個位置的人,我可以證明這個過程實在是非常重要。不過請注意,我在這裡談的並不是設立目標的過程,以及要如何雄心勃勃去達成,所有企業對於自身的各種誘因結構,都擁有各自的策略,我只是要指出,無形的期望在沒有成功達成時,將會冒著傷害工作關係的風險,尤其是當結果可能涉及到財務懲罰時。
練習:
1.特斯拉公布了他們的季度成果,新聞稿看似頗為慘淡,因為收入暴跌了50%。然而,那天的股價卻漲了20%,這可能會是什麼原因呢?
2.你為了某個考試準備得非常認真,並認為你對內容瞭若指掌了,結果你只考了90分,而且非常失望。下次考試你則沒什麼讀,並預期會考很糟,但你同樣考了90分,然後爽到不行,該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3.有個朋友正在幫你煮晚餐。你聽說他超會煮菜,而且很期待想親自嘗試看看,然而,他已經事先警告過你,他少了一些食材,所以可能會沒那麼好吃。不過,你真的吃完之後,依然覺得很好吃,此外,你還懷疑他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缺半點食材,你的朋友究竟在玩什麼把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