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個淑女選擇君子的故事——《詩經.關雎》
不是君子求淑女,而是淑女挑君子
自然界的繁殖過程中,雄性和雌性採取的策略不同。雌性的生殖機會有限,理論上說,雌性的生殖機會都差不多,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有句話這麼說:「有剩男無剩女。」「剩女」是相對的,「剩男」是絕對的。雌性為生殖付出的代價比較大,所以雌性採取的策略就是,要盡可能選擇最好的雄性,這樣牠繁殖一次才能撈回本。既然繁殖的機會有限,而且繁殖一次還那麼費力,為什麼不挑個好的呢?
而雄性的生殖機會,理論上是無限的。雄性繁殖一次的成本,也小得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雄性採取的策略是盡可能多繁殖,並不挑剔雌性對象。但是,雄性的制約在於,並沒有無限多的雌性讓你繁殖,雌性不僅不是無限多,甚至還比雄性略少一點。所以雄性就得讓自己足夠優秀,才能讓更多的雌性喜歡——至少,能讓一個雌性喜歡。事實上,這個目標是很奢侈的,很多雄性都是註定孤獨一生。一個雄性一生能得到一個雌性的愛,已經是極大的成功了。
所以繁殖這件事,雖然看起來是由雄性主導,但其實真正動力是雌性的偏好。只有獲得雌性喜歡的雄性,才可以獲得繼續進化的權利。生物學領域中,針對不同物種的研究,發現雄性進化優先於雌性的現象,背後的動力,就是雌性對雄性的選擇。在這個動力下,才產生性別差異,也就是古人所說雎鳩的「別」。雄鳥為什麼要長那麼好看的羽毛?無非是為了博雌鳥的歡心,這是雄鳥生命中的首要任務。
網路上曾有人討論,智人(按:距今25萬至40萬年前演化出來,發展為現今的人類)怎麼戰勝尼安德塔人(按: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據說考古結果發現,智人的顏值比尼安德塔人高。而且女性的差異不明顯,是男性智人顏值比男性尼安德塔人高。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是靠美貌戰勝了尼安德塔人。以前我們都說適者生存,後來又說「幸者生存」,現在看來得提「美者生存」,而且靠的是美少年,不是美少女。而且,誰是美少年這個問題,由誰說了算?由雌性說了算。所以說,在真實的自然界,並不是像《甄嬛傳》,一大堆女性爭奇鬥豔,等雄性來挑選;也不是女孩子必須打扮成什麼樣,才能嫁得出去。真正的自然之道,是由雌性來選擇雄性,這才是殘酷的真相。

最高境界的孝,是在精神上繼承父母,並傳承下去
在古代,「有後」的概念不是製造一個碳基生物(按:以碳元素為有機物質基礎的生物,目前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皆屬之。在此指人類)這麼簡單。
在中國的傳統裡,如果一個人值得敬仰,即使他沒有自己的孩子,也會有人願意跟隨他、做他的後人;但若人自己沒有德行,即使生了孩子,孩子也可以不認他這個祖宗。所以,「有後」的關鍵,還是在於樹立讓人願意繼承的德行,而不只是生一個孩子。
孝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庸》說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在精神上繼承父母,並且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就好比一個人的爸爸是北大畢業,他要是考不上北大,就是不像他爸爸,這方面就是不孝。但是他如果不僅考上了北大,而且讀了北大的博士,那就不是不孝,而是大大的孝,爸爸肯定會以他的孩子為驕傲,說孩子像他。如果一個人,他的爸爸沒有上過大學,他自己卻考上了北大,他的爸爸也同樣會以他為驕傲,說孩子像他,絕對不會說孩子不像他。也就是說,如果你做得不如你父母,那你就是「不肖」。「不肖」既是不孝的意思,也是沒出息的意思。沒出息就是最大的不孝。有出息的孩子總是像父母的,沒出息就是不孝,這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觀念。
所謂「善繼人之志」,就是繼承父母的志向,做得比他們好,不能比他們差。所謂「善述人之事」,就是父母做對的事,要繼續按他們的做法做;或是父母對你好的事,你要好好記得,並傳播出去。父母不可能是完美的,他們做得不對的事你不用繼承,但是只要他們做對一件事,你就要照著做,做得比他們好,這就是最大的孝。

愚公沒有移山,是神幫他搬了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某個山裡的老人,嫌太行、王屋兩座山礙事,但是又懶得搬家,於是想把山搬走。接著,他就帶兒子、孫子一起搬。一年只能搬一趟,一次只能挪一點。這時候,智叟出現了。按照《列子》的套路,第二個出場的聰明人,最後都會被嘲笑。智叟說:「就憑你剩下的日子,哪搬得完?」愚公說:「我死了,有我兒子替我搬,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有兒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當然,前提是愚公的子子孫孫繁殖能力要夠強,不能絕後)智叟就沒話說了。
  近來有許多人提倡,學習得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就吐槽說:這座山愚公搬不完,還有兒子幫他搬;我書念不完,又不能叫兒子幫我念。
  最後的結果怎麼樣?愚公他們家把山搬完了嗎?沒有!是山神來了。山神說:「你一天挖我一點,煩不煩!我搬走就是了。」接著,一下子就把山搬走。山是愚公搬走的嗎?不是,是山神搬走的。愚公費那麼力氣,一點一點挖,山神一瞬間就搬走了。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第一個道理,你費很大力氣才能做到的事,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就好像有的人天生手臂抬不起來,他跑過來問你,怎麼才能把手臂抬起來,你肯定會迷惑不解:「這樣就抬起來了啊。」這件事對你來說輕而易舉,所以你講不出什麼道理。同樣的,你去問一個學霸,怎麼才能把數學學好,他也是這個感覺。
  第二個道理,你只有自己很勤奮工作,才能打動神來幫你。他被你感動也好、嫌你煩也好,總之,你得先努力,他才會來幫你。雖然你的不懈努力,比起他的舉手之勞,只是一點微小的工作,但是不能說:早知道你做起來這麼容易,我之前就不努力了。你不努力,神不會來幫你。
  這兩個道理合起來,其實列子是想講一個「頓悟」的問題。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漸悟」,就是慢慢學習、漸漸了解;一種是「頓悟」,也就是你瞬間突然領悟,原來是這麼回事。要論學習效率,「漸悟」是比不上「頓悟」的。我們真的要了解一件事,基本都是靠頓悟,只靠漸悟很難。但是,頓悟是要以大量的積累為基礎。你整天努力學習,並不是你學一點就接近真理一點,而是為頓悟做準備。沒有最後那一下頓悟,你可能學一輩子都是在真理外面打轉。但是,如果你不學習,一輩子也別指望能頓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