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在《古文觀止有意思》裡尋找內心的力量
文/樊登(帆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
我從小愛逛舊書攤,舊書攤就是我的遊樂場。每次看到不同版本的《古文觀止》,不管厚薄,我都會買回家。別的小朋友把零用錢花在小人書、零嘴上,而我卻樂於為《古文觀止》「傾家蕩產」。想來,「古文觀止」這四個字對小時候的我,確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而且這種吸引力竟然綿延至今。
閱讀《古文觀止》,總能給我帶來休閒娛樂般的體驗。午後,雨天,或者臨睡前,隨意翻開其中一篇,仿佛拆盲盒:有的短小精悍,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全文只有八十一個字;有的大氣恢宏,故事性也很強,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千古絕唱,當之無愧。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總能在這些文章中找到熟悉的典故,比如錦上添花、杯弓蛇影、指鹿為馬等。大家雖然知道這些成語,但並非都瞭解它們的出處。其實,答案都藏在《古文觀止》裡。
小時候,我很喜歡玩掃雷遊戲。掃雷最好玩的就是散點,每一次胡亂點擊,都可能引起大面積的「爆炸」,爽感便由此而來。閱讀《古文觀止》同樣如此。翻開任何一篇,都可能會觸發歷史機關,炸出典故、文化,以及無數曾經鮮活並充滿智慧的生命個體。
但是很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領略古文的魅力。一方面,古代書寫不便,古人寫文章言簡意賅;另一方面,古文離我們年代久遠,字義演變,難以理解。這就需要一個合格的解讀者,解讀者不但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把每篇古文原意吃透,還得具備開闊的視野、靈活的思辨能力,才能發掘古文的現實價值,以滿足當今讀者的需求。在我的朋友圈裡,恰好就有這麼一個人,他或許是解讀《古文觀止》的不二人選。
這個人就是邵鑫。邵鑫是「八五後」,山東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碩,從小就是學霸,高考三個志願全填北大。他跟我說,小時候家裡有一本金批《水滸傳》,他閱讀次數過多,真的翻爛了,長大後,更是對古文經典愛不釋手。因此,我說他講古文有「童子功」。
我與邵鑫結緣,始於山東衛視一檔叫作《超級語文課》的公開課節目。當時,我是課評員,邵鑫是參賽選手。節目會聚了全國範圍內的優秀語文教師,他們不僅要直面像我這樣挑剔的課評員,還需要努力爭取三十位各年齡段學生的青睞,經過投票方能進入下一輪。
邵鑫一亮相,講的就是一篇難度很大的古文:〈干將莫邪〉,出自東晉干寶的《搜神記》。我和坐在前面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心想,古文原來還能這樣講。當晚,我就邀他一起吃飯,請他開一門古文課。至於講什麼內容,我倆異口同聲:《古文觀止》。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
課程上線後,我自己就是忠誠的聽眾,不僅每天聽,還在朋友圈裡反覆「安利」(編按:推薦分享的意思)。聽過我講書的朋友知道,我講一本書往往要用六十分鐘,而邵鑫講一篇古文就需要同樣的時間,可見其在深度挖掘上的用心。
邵鑫和我還有個共同點:平民視角,有時甚至是孩子視角。我們不會假設所有人都「應該知道」。有些老師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自己特別明白,但講不明白。邵鑫始終記得自己當年讀古文時在哪些地方產生過困惑,這對他今天的講解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推己及人,才會知道別人在讀這篇文章時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說到這裡,需要強調一下,這本書並非簡單的「課轉書」,而是課程的「升級版」。邵鑫用一年多的時間把每篇講稿重新寫了一遍,邏輯更清晰,語言更生動,並對目錄做了主題編排,力求精益求精。此外,編輯團隊還特別邀請了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阮忠老師對全書逐字審訂,以確保準確、嚴謹。紙質書還增加了注釋,方便讀者深入咀嚼、仔細品味古文的魅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已經聽過邵鑫的課,你會發現這本書裡新增了不少邵老師的獨家解讀,與課程完美互補。如果你沒有聽過邵鑫的課,那麼這本書可作為你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聖賢智慧的啟蒙讀物。
在我的直播間裡,經常有家長問:「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熱情?」「怎麼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想告訴家長朋友,語文成績的提高真的不是靠簡單的刷題。如果有捷徑,那就是多讀書──讀近代的書,讀古代的書。對孩子來說,閱讀《古文觀止》還有一大好處,裡面既有議論文,又有記敘文。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會寫議論文,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去議論。只要多讀幾遍《古文觀止》,孩子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議論。還有的孩子不會寫人、不會寫景、不會記事,這些問題透過閱讀《古文觀止》也都能得到解決。我覺得這才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成績的好方法。
我希望成年人也讀一讀《古文觀止》,每個人都需要找到文化的支撐。有了文化的支撐,人的內心就會有力量。如果對中國過去的背景一無所知,那我們根本不知道作為中國人為什麼值得驕傲。
讀古書,你會驚訝地發現:孔子的人格原來這麼成熟!如果把《孟子》《老子》《莊子》等都讀完,你會慢慢感受到先賢帶給我們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不光能夠支撐我們去創業、去成事,還能夠支撐我們去面對生死。試想,古往今來,那麼多仁人志士,哪個憑藉的不是從先賢那兒學來的這一口氣?
曾國藩發現,不讀書的人很難打勝仗,他就下令把兵痞全部開掉,讀書人帶莊稼漢。所以,要檢驗一個人書讀得怎麼樣,不是看他能夠背誦多少,他的口頭禪是什麼,而是正如「湘軍之父」羅澤南在給曾國藩的信中寫的那句寄語:「亂極時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學。」這個才是我們讀書最重要的目標。
邵鑫選入這本書的文章,都是《古文觀止》裡的精華。看懂這些文章,再去看其他古文就容易多了。這些文章中,有我特別喜歡的〈陳情表〉,作者是魏晉時期的李密。〈陳情表〉被譽為千古最動人的文章之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感歎古人的感情表達是多麼自然淳樸。試想,李密要靠一篇文章打動皇帝,打動不了,他可能要被殺頭,而李密竟然能夠寫得那麼情真意切,不僅讓皇帝不生氣,還能讓皇帝體認他的孝心,這是何等的表達能力!有人曾問我:「樊老師,我不善於表達,該怎麼辦?」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多讀書,多讀古文。表達的目的是與別人溝通,溝通的目的是讓別人與我們共情。這樣,大家才能一起做事。古人、古文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技巧和方法。
我之所以能夠說服邵鑫開這門課,再寫這本書,也跟我多次讀李密的〈陳情表〉並深受感染有關。
文/樊登(帆書App創始人、首席內容官)
我從小愛逛舊書攤,舊書攤就是我的遊樂場。每次看到不同版本的《古文觀止》,不管厚薄,我都會買回家。別的小朋友把零用錢花在小人書、零嘴上,而我卻樂於為《古文觀止》「傾家蕩產」。想來,「古文觀止」這四個字對小時候的我,確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而且這種吸引力竟然綿延至今。
閱讀《古文觀止》,總能給我帶來休閒娛樂般的體驗。午後,雨天,或者臨睡前,隨意翻開其中一篇,仿佛拆盲盒:有的短小精悍,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全文只有八十一個字;有的大氣恢宏,故事性也很強,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千古絕唱,當之無愧。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總能在這些文章中找到熟悉的典故,比如錦上添花、杯弓蛇影、指鹿為馬等。大家雖然知道這些成語,但並非都瞭解它們的出處。其實,答案都藏在《古文觀止》裡。
小時候,我很喜歡玩掃雷遊戲。掃雷最好玩的就是散點,每一次胡亂點擊,都可能引起大面積的「爆炸」,爽感便由此而來。閱讀《古文觀止》同樣如此。翻開任何一篇,都可能會觸發歷史機關,炸出典故、文化,以及無數曾經鮮活並充滿智慧的生命個體。
但是很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領略古文的魅力。一方面,古代書寫不便,古人寫文章言簡意賅;另一方面,古文離我們年代久遠,字義演變,難以理解。這就需要一個合格的解讀者,解讀者不但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把每篇古文原意吃透,還得具備開闊的視野、靈活的思辨能力,才能發掘古文的現實價值,以滿足當今讀者的需求。在我的朋友圈裡,恰好就有這麼一個人,他或許是解讀《古文觀止》的不二人選。
這個人就是邵鑫。邵鑫是「八五後」,山東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碩,從小就是學霸,高考三個志願全填北大。他跟我說,小時候家裡有一本金批《水滸傳》,他閱讀次數過多,真的翻爛了,長大後,更是對古文經典愛不釋手。因此,我說他講古文有「童子功」。
我與邵鑫結緣,始於山東衛視一檔叫作《超級語文課》的公開課節目。當時,我是課評員,邵鑫是參賽選手。節目會聚了全國範圍內的優秀語文教師,他們不僅要直面像我這樣挑剔的課評員,還需要努力爭取三十位各年齡段學生的青睞,經過投票方能進入下一輪。
邵鑫一亮相,講的就是一篇難度很大的古文:〈干將莫邪〉,出自東晉干寶的《搜神記》。我和坐在前面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心想,古文原來還能這樣講。當晚,我就邀他一起吃飯,請他開一門古文課。至於講什麼內容,我倆異口同聲:《古文觀止》。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
課程上線後,我自己就是忠誠的聽眾,不僅每天聽,還在朋友圈裡反覆「安利」(編按:推薦分享的意思)。聽過我講書的朋友知道,我講一本書往往要用六十分鐘,而邵鑫講一篇古文就需要同樣的時間,可見其在深度挖掘上的用心。
邵鑫和我還有個共同點:平民視角,有時甚至是孩子視角。我們不會假設所有人都「應該知道」。有些老師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自己特別明白,但講不明白。邵鑫始終記得自己當年讀古文時在哪些地方產生過困惑,這對他今天的講解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推己及人,才會知道別人在讀這篇文章時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說到這裡,需要強調一下,這本書並非簡單的「課轉書」,而是課程的「升級版」。邵鑫用一年多的時間把每篇講稿重新寫了一遍,邏輯更清晰,語言更生動,並對目錄做了主題編排,力求精益求精。此外,編輯團隊還特別邀請了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阮忠老師對全書逐字審訂,以確保準確、嚴謹。紙質書還增加了注釋,方便讀者深入咀嚼、仔細品味古文的魅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已經聽過邵鑫的課,你會發現這本書裡新增了不少邵老師的獨家解讀,與課程完美互補。如果你沒有聽過邵鑫的課,那麼這本書可作為你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聖賢智慧的啟蒙讀物。
在我的直播間裡,經常有家長問:「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熱情?」「怎麼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我想告訴家長朋友,語文成績的提高真的不是靠簡單的刷題。如果有捷徑,那就是多讀書──讀近代的書,讀古代的書。對孩子來說,閱讀《古文觀止》還有一大好處,裡面既有議論文,又有記敘文。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會寫議論文,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去議論。只要多讀幾遍《古文觀止》,孩子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議論。還有的孩子不會寫人、不會寫景、不會記事,這些問題透過閱讀《古文觀止》也都能得到解決。我覺得這才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成績的好方法。
我希望成年人也讀一讀《古文觀止》,每個人都需要找到文化的支撐。有了文化的支撐,人的內心就會有力量。如果對中國過去的背景一無所知,那我們根本不知道作為中國人為什麼值得驕傲。
讀古書,你會驚訝地發現:孔子的人格原來這麼成熟!如果把《孟子》《老子》《莊子》等都讀完,你會慢慢感受到先賢帶給我們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不光能夠支撐我們去創業、去成事,還能夠支撐我們去面對生死。試想,古往今來,那麼多仁人志士,哪個憑藉的不是從先賢那兒學來的這一口氣?
曾國藩發現,不讀書的人很難打勝仗,他就下令把兵痞全部開掉,讀書人帶莊稼漢。所以,要檢驗一個人書讀得怎麼樣,不是看他能夠背誦多少,他的口頭禪是什麼,而是正如「湘軍之父」羅澤南在給曾國藩的信中寫的那句寄語:「亂極時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學。」這個才是我們讀書最重要的目標。
邵鑫選入這本書的文章,都是《古文觀止》裡的精華。看懂這些文章,再去看其他古文就容易多了。這些文章中,有我特別喜歡的〈陳情表〉,作者是魏晉時期的李密。〈陳情表〉被譽為千古最動人的文章之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感歎古人的感情表達是多麼自然淳樸。試想,李密要靠一篇文章打動皇帝,打動不了,他可能要被殺頭,而李密竟然能夠寫得那麼情真意切,不僅讓皇帝不生氣,還能讓皇帝體認他的孝心,這是何等的表達能力!有人曾問我:「樊老師,我不善於表達,該怎麼辦?」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多讀書,多讀古文。表達的目的是與別人溝通,溝通的目的是讓別人與我們共情。這樣,大家才能一起做事。古人、古文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技巧和方法。
我之所以能夠說服邵鑫開這門課,再寫這本書,也跟我多次讀李密的〈陳情表〉並深受感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