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八章 熊彼得談民主政治的表演本質
熊彼得談民主的本質
  假如我們在思考現代政治的起點之一,是從提問「什麼是民主?」開始,那麼我們可能會得到一些相當驚人的答案。在前一章裡,我們討論了卡爾.施密特的決斷論及其衍生的、對民主政治的看法。但除此之外,民主政治的意涵為何,存在著一個範圍極廣的光譜。這個光譜從極其理想化的高尚理念,例如將民主政治視為某種人類的最終目標或最極致的善,是一種讓人們得以藉由高貴且富有成效的方式自我統治,並允許人們在其中追尋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治理形態,一直到極其嘲諷的回應,認為民主(尤其是現代政治的代議民主)不過是一場騙局或一種虛偽的演出,只是讓掌權者能夠合理化為什麼他們能繼續掌控權力,並假裝這一切都是由選民所做出的決定。正如那句著名的格言所說:「如果投票真的能改變政治,權力者早就會將投票設成犯罪行為。」民主政治的光譜從理想主義延續到嘲諷民主的態度,在這個光譜上,施密特無疑是更接近理想化的一端。他對民主政治的本質絕無嘲諷之意。
  有些人認為,嘲諷民主政治的代表,是這一章的主人翁:約瑟夫.熊彼得。在熊彼得於一九四二年出版了《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一書以後,人們時常認為他在書中對現代代議民主政治的描繪,是一種較為嘲諷的表述。在書裡,熊彼得分析了他所認為的民主政治的真實樣貌,而他的分析變得十分著名,也因此讓許多讀者感到沮喪。因為他的分析剖開了人們對民主政治懷抱的種種幻想。熊彼得是一名揭穿民主政治理想主義的告發者。也因此,人們常常認為他也是一位嘲諷民主政治的揭密者。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
  那麼,熊彼得認為民主的本質是什麼呢?他認為,在本質上,民主是一場表演,而表演並不意味著民主全然就是場騙局。民主政治的實踐方式,基本上必然蘊含了操縱群眾的性質。現代代議制民主的核心,是政治人物們試圖說服群眾出來投票支持特定的事物所構成,而這些事物主要是由政治人物所設想出來的,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人們把票投給那些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會使盡任何可能的手段和技巧,來讓那些他們設想出來的事物聽起來非常理想。這些事物究竟是否真的如此理想並不重要。重點在於,如果政治人物能讓群眾相信,這些事物真的很理想,那麼政治人物就能夠贏得選舉。
  到目前為止,這種對民主政治的描述,確實充滿了嘲諷色彩。在此不妨援引一句出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的簡短引言,或許更能展現這本書的風格。熊彼得寫道:「治理和宣傳政黨所需要的心理戰的戰略、宣傳口號和進行曲,都不是民主政治的衍生物,而是民主政治的本質。」也許熊彼得還應該把氣球也加到民主政治的本質裡。民主政治就是一場表演,就是一場大型演出,而這就是民主政治熱鬧喧囂的特質。
  除了將民主視為表演之外,人們還會基於其他理由,將熊彼得歸類在民主政治光譜兩端上,屬於揭露民主真實面貌的嘲諷派的陣營。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熊彼得是一位經濟學家,而經濟學家時常對民主政治抱持著相當嘲諷的態度(雖然這句話本身聽起來可能也有點嘲諷意味)。從經濟學的視角來探討政治問題的人,往往傾向於在那些旁人認為是公共利益的表現中,看到人們追求自我私利的陰影,從而認為宏觀決策往往只是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和好處而做出的微觀決策,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政治家所做出的決策。儘管熊彼得並不是一名典型的經濟學家,他對歷史和人類心理學的興趣遠遠超過與他同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然而,人們對經濟學家的偏見卻也其來有自,有許多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學論述對民主政治都感到不以為然,認為它不過是自我利益行為的集合體。
  除此之外,熊彼得本人對民主政治的經驗也值得一提。在本書討論的諸多作家與思想家裡,熊彼得算是罕見的曾經親身參與現代政治核心事物的人(他當然不是唯一一個,因為羅莎.盧森堡也是其中一個)。在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戰敗了(熊彼得出生於當時從屬於奧匈帝國的摩拉維亞,現在是捷克治下的行政區),一個獨立的奧德民主共和國成立,並舉行了選舉。當時還相對年輕的熊彼得成為了新奧德政府的財政部長,這個政府是由一個相當脆弱的聯合政府所組成。熊彼得在位期間的經歷並不能算是成功。經歷了一年的任期後,他在通膨達到高點時被免職,也因此未能掌控這個在戰後負債累累的新國家所面對的各種巨大問題。不過,這也讓他得以從內部了解民主政治。這是一種充斥了權謀詭計、討價還價、誇誇而談與政治博弈的政治。熊彼得並不擅長這些技巧,最終也被排擠出局。財政部長任期失敗後,他轉而進入私人商業領域,並成為維也納一家小型投資銀行的負責人。但他在這方面也失敗了。在一九二四年,他的銀行倒閉,他又回到學術界,最終在這裡得到了聲名和財富。他後來移居哈佛任教,從一九四六年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去世之後,一直到他本人於一九五○年去世這段時間裡,熊彼得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然而,他並不是因為在政治或商業上的成功而聞名(不同於多才多藝且成功的凱因斯)。這樣的經歷或許會讓人對民主制度抱有較為悲觀的看法。
  儘管如此,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描述為一本對政治抱持嘲諷態度的著作,仍是對這本著作的誤讀。這本書的性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些變化:在今天,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一定是它剛出版時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今天,書名的三個詞彙裡,「民主」是最常被人們所關注的,而這本書也經常被指定為政治學學生的課程讀物,而非經濟學的學生所必讀。然而,這並不是熊彼得寫作的初衷。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持續難以切割的關係,至於民主,則有些像是這層關係的附加內容──正因如此,民主才在書名中位列在第三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