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用「掰」的,不只助長造假文化,還阻礙了「這兩種能力」的發展
「老師,可以用掰的嗎?」
寫作,其實是真誠面對自我,進一步梳理情緒、見解並向讀者表達的一種工具--所以,要是用瞎掰的方式寫作文,那就是自欺欺人。我們若鼓勵孩子瞎掰,等於是告訴他:「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作業、考試),我們可以撒謊、造假。」再把眼光放遠一點思考:假如你受不了社會上造假、迎合、粉飾的風氣,那麼我們現在容許孩子瞎掰寫作,豈不是在助長這種風氣嗎?
因此,除非是虛構、想像類型的題材,我是一律不允許學生亂掰。這時,一定會有人質疑:「不是我想亂掰,是題目太刁鑽,我能怎麼辦?」對此,我曾針對老師命題的方向給予建議,主張盡量拓寬學生可以取材的範圍。
但畢竟刁鑽的題目不多,許多作文題目即使孩子的相關經驗貧乏,善加引導還是能夠寫出傑作。
這時,允許他亂掰恐怕會大大阻礙孩子的覺察力和探索力的發展!
以兩個常見的題目〈我的爸爸〉和〈中秋記趣〉為例,父親不常在身邊的A同學,或是家中沒有舉辦中秋節活動的B同學,該怎麼寫呢?
此時此刻,鼓勵他瞎掰最要不得,因為現在正是他發展覺察力和探索力的絕佳時刻!
我們可以引導A同學從他和爸爸有限的接觸當中,回想他們之間互動的細節,發掘其中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描寫想念爸爸的心情或爸爸不常在身邊的遺憾;更進一步,不妨觀察其他人和父親相處的情形,經由對比,描摹出內心複雜的情緒--覺察力在過程中便不知不覺培養起來。
對爸爸的印象實在太模糊也沒關係,請A同學找出爸爸的照片,透過圖像勾勒出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或是經由爸爸留在家中的物品、珍藏,來推測他的喜好、個性;另外,也可以採訪親人,請他們談談父親,從客觀多元的管道認識爸爸、書寫爸爸--探索力在過程中會紮實的建立起來。
至於B同學,我會建議他打開感官,感知中秋節晚上街頭巷尾的景象、氣味、聲響;最後深入內心,抒發自己沒有參與烤肉聚會的心情,甚至苦中作樂,找到不一樣的過節樂趣--孩子運用覺察的功力偵測出來的這些細節,也是寫作的題材。
當然,最好是能夠親自走到街上,用心觀察正在歡慶中秋的人們,捕捉他們的反應、互動、言談,試著寫出當下的氣氛;或是上社群網站瀏覽朋友的打卡、貼文,從他們的照片中體會過節的氣氛,同時書寫自己的感受--這些發揮探索力搜尋到的材料,自然可以剪裁進文章中。
然而,當初如果貪圖方便,叫小孩瞎掰,填充不存在的經驗和空虛的辭藻,雖然短時間內成功掰出一篇文章,但也掰掉了他們的覺察力和探索力成長的契機;寫出來的東西由於不夠具體、深入、真誠,當然無法打動人心,甚至容易被人識破。
如此因小失大,相當可惜……
///
◎「被比較」的孩子,不會被激勵,只會被激怒
回想起童年,一整年最期待的就是過年回阿媽家,跟表哥、表姊們打成一片。現代的孩子其實也差不多,看他們寫的過年記事,同樣也是相當期待過年到親戚家和年紀相仿的兄弟姊妹玩在一塊。
小鈞的〈過年記事〉的結尾是這麼寫的:
……愉快的假期結束,我們要回家了,我和表哥依依不捨地道別。回台北的路上,我的心情卻越來越差。
「為什麼你的心情越來越差?可以描寫一下嗎?」問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心裡已經有底──不就是捨不得離開表哥而悶悶不樂嗎?──沒想到,小鈞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他說:
就我媽呀,每次離開表哥家,她就開始唸我:『你看看你表哥,上次段考又考第二名,可以學學人家嗎?』只要一聽到她這樣講我就超不爽,所以每到這個時候,我的心情就變超差!
##讓孩子秒怒的方式
看到小鈞如此憤憤不平,讓我想起我每一年都會出的一個作文題目〈最不喜歡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幾年下來的統計顯示,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正是--父母拿別人家的小孩跟自己比較的話語。
芷婷某一次段考的自然科分數不甚理想,爸爸不悅地問她:
「妳看鄰居小孩的自然多強,妳怎麼考這麼爛?」
「可是我其他科都比他高分呀。」芷婷不甘心地反駁。
「我講的是自然,妳在講什麼?!」
下一次段考,芷婷每一科分數都比鄰居小孩高,興奮地跟爸爸炫耀,沒想到爸爸說:
「雖然妳分數比他高,但他比妳認真。」
芷婷跟我說,她當下簡直氣炸,卻忍住沒有發作,從此之後便懶得跟爸爸分享任何事情。
沒有人喜歡被比較,就算是大人,也不希望孩子拿別人的爸媽來跟你們比較。如果爸媽被比較,通常會回一句:「那你去做人家的小孩啊!」不過,當自己拿別人的子女跟自己的子女比較時,假如小朋友反將你一軍:「那你去領養別人家的小孩啊!」保證讓你啞口無言。
那麼,不用比較的方式的話,該怎麼樣才能有效敦促孩子進步呢?
##先「解憂」再「解決」
過去在教學上,我也時常用比較的方式來刺激表現不佳的學生,「你看看人家才中年級,寫得比你好」、「你再不加油很快就被新來的超越了」……。到後來才驚覺,他們不會因為被比較而表現得更好,反而因此更畏懼學習。後來,我試著多花一些心思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並找到造成他們學習興致低落的原因,才帶他們走出瓶頸。
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已經夠氣餒的了,實在不需要再落井下石責備他,先試著去體會他的心情。就以芷婷的爸爸來說,他可以對女兒這麼說:
「自然沒考好,妳應該很懊惱吧?」
如果說中了孩子的心聲,他們會意識到:比起成績,爸媽更關心他的心情。心情處理好了以後,自然會願意敞開心房和你溝通。接著,爸爸可以試探性地問她:
「你數學考這麼棒,是不是花太多時間作習題,疏忽了自然?」
一方面讚美,另一方面開始幫孩子尋找考不好的原因,如果沒有說中,小朋友也會樂意說明自己的看法;一同找出原因後,再想辦法解決就大功告成了。
成績是一時的,教養是一世的。三十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以前某一次段考考了第幾名,卻會永遠記得那一次段考之後,爸媽對他說了些什麼……
##不只「訂下」目標,還要「寫下」目標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為人父母應該幫孩子發掘個人優勢,找到專屬的賽場,他才能大展身手。若逼他投入不擅長的領域,還拿該領域的佼佼者和他相提並論的話,說不定本來可以在天上飛的孩子,被硬生生被折斷翅膀,拉到陸地上跟別人一起跑,他還有展翅的可能嗎?
但說實在,有時不見得是爸媽老愛比來比去,而是見到子女整日渾渾噩噩、漫無目標,看著看著火氣就上來了,才忍不住拿其他好榜樣來數落小孩。
孩子年紀小,不清楚自己的性向與優勢是理所當然的,很難找到什麼明確的目標,這時,不妨從短期目標開始設定起。
建議爸媽,和孩子坐下來討論,從他們目前正在進行的或感興趣的活動當中,找到短期且不難達成的目標,比方說:小朋友有在學圍棋,可以訂一個在多久時間內達到某一段位認證的目標。由於小朋友已經接觸這項才藝一段時間,大致了解自己的能力與每一個段位的難易度,容易訂出能力範圍內可及的目標。
擬完目標後,提醒孩子把目標寫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每天看個幾眼,讓自己所寫的目標叮嚀自己往目標邁進,不用父母嘮叨。如果有想到更明確的方向或執行步驟,就繼續增補;完成這個目標之後,再設定下一個目標。
我在《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中曾教父母帶領孩子繪製〈甘特圖〉與〈一週時數規劃表〉,進一步為目標排定時程與每日的執行時段,提高執行力。漸漸地,達成的目標多了,獲得的正向回饋形成良性循環,益發茁壯。有正向回饋當後盾,孩子當然有勇氣挑戰更艱鉅的任務並樂在其中,專長或是學養便是在此中奠定起來的。
與此同時,親子關係也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爸媽引導孩子找到目標、寫下目標;孩子過著有目標的生活,積極而充實;爸媽見到子女不再頹廢而感到欣慰;子女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更加上進,親子關係更融洽……
那麼,你都已經看到孩子逐漸嶄露的優勢了,還有比來比去的必要嗎?
//// 練習7 拆解一句讓你秒怒的話
〈最不喜歡的大人說的一句話〉是我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寫的作文題目。下筆前,我請他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你最不喜歡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2.為什麼不喜歡呢?聽到的當下,你有什麼感受和反應?
3.換作你是大人,會怎麼表達?
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師,則不妨想想:
1.你說過最傷孩子的話是哪一句?
2.孩子聽到的當下有什麼反應嗎?你自己有什麼感受?
3.你應該如何表達會更恰當?
若有機會,大人和小孩最好坐下來分享彼此的經驗,在過程中宣洩、療傷或道歉。
「老師,可以用掰的嗎?」
寫作,其實是真誠面對自我,進一步梳理情緒、見解並向讀者表達的一種工具--所以,要是用瞎掰的方式寫作文,那就是自欺欺人。我們若鼓勵孩子瞎掰,等於是告訴他:「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作業、考試),我們可以撒謊、造假。」再把眼光放遠一點思考:假如你受不了社會上造假、迎合、粉飾的風氣,那麼我們現在容許孩子瞎掰寫作,豈不是在助長這種風氣嗎?
因此,除非是虛構、想像類型的題材,我是一律不允許學生亂掰。這時,一定會有人質疑:「不是我想亂掰,是題目太刁鑽,我能怎麼辦?」對此,我曾針對老師命題的方向給予建議,主張盡量拓寬學生可以取材的範圍。
但畢竟刁鑽的題目不多,許多作文題目即使孩子的相關經驗貧乏,善加引導還是能夠寫出傑作。
這時,允許他亂掰恐怕會大大阻礙孩子的覺察力和探索力的發展!
以兩個常見的題目〈我的爸爸〉和〈中秋記趣〉為例,父親不常在身邊的A同學,或是家中沒有舉辦中秋節活動的B同學,該怎麼寫呢?
此時此刻,鼓勵他瞎掰最要不得,因為現在正是他發展覺察力和探索力的絕佳時刻!
我們可以引導A同學從他和爸爸有限的接觸當中,回想他們之間互動的細節,發掘其中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描寫想念爸爸的心情或爸爸不常在身邊的遺憾;更進一步,不妨觀察其他人和父親相處的情形,經由對比,描摹出內心複雜的情緒--覺察力在過程中便不知不覺培養起來。
對爸爸的印象實在太模糊也沒關係,請A同學找出爸爸的照片,透過圖像勾勒出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或是經由爸爸留在家中的物品、珍藏,來推測他的喜好、個性;另外,也可以採訪親人,請他們談談父親,從客觀多元的管道認識爸爸、書寫爸爸--探索力在過程中會紮實的建立起來。
至於B同學,我會建議他打開感官,感知中秋節晚上街頭巷尾的景象、氣味、聲響;最後深入內心,抒發自己沒有參與烤肉聚會的心情,甚至苦中作樂,找到不一樣的過節樂趣--孩子運用覺察的功力偵測出來的這些細節,也是寫作的題材。
當然,最好是能夠親自走到街上,用心觀察正在歡慶中秋的人們,捕捉他們的反應、互動、言談,試著寫出當下的氣氛;或是上社群網站瀏覽朋友的打卡、貼文,從他們的照片中體會過節的氣氛,同時書寫自己的感受--這些發揮探索力搜尋到的材料,自然可以剪裁進文章中。
然而,當初如果貪圖方便,叫小孩瞎掰,填充不存在的經驗和空虛的辭藻,雖然短時間內成功掰出一篇文章,但也掰掉了他們的覺察力和探索力成長的契機;寫出來的東西由於不夠具體、深入、真誠,當然無法打動人心,甚至容易被人識破。
如此因小失大,相當可惜……
///
◎「被比較」的孩子,不會被激勵,只會被激怒
回想起童年,一整年最期待的就是過年回阿媽家,跟表哥、表姊們打成一片。現代的孩子其實也差不多,看他們寫的過年記事,同樣也是相當期待過年到親戚家和年紀相仿的兄弟姊妹玩在一塊。
小鈞的〈過年記事〉的結尾是這麼寫的:
……愉快的假期結束,我們要回家了,我和表哥依依不捨地道別。回台北的路上,我的心情卻越來越差。
「為什麼你的心情越來越差?可以描寫一下嗎?」問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心裡已經有底──不就是捨不得離開表哥而悶悶不樂嗎?──沒想到,小鈞的回答卻出乎我的意料,他說:
就我媽呀,每次離開表哥家,她就開始唸我:『你看看你表哥,上次段考又考第二名,可以學學人家嗎?』只要一聽到她這樣講我就超不爽,所以每到這個時候,我的心情就變超差!
##讓孩子秒怒的方式
看到小鈞如此憤憤不平,讓我想起我每一年都會出的一個作文題目〈最不喜歡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幾年下來的統計顯示,孩子最討厭的一句話正是--父母拿別人家的小孩跟自己比較的話語。
芷婷某一次段考的自然科分數不甚理想,爸爸不悅地問她:
「妳看鄰居小孩的自然多強,妳怎麼考這麼爛?」
「可是我其他科都比他高分呀。」芷婷不甘心地反駁。
「我講的是自然,妳在講什麼?!」
下一次段考,芷婷每一科分數都比鄰居小孩高,興奮地跟爸爸炫耀,沒想到爸爸說:
「雖然妳分數比他高,但他比妳認真。」
芷婷跟我說,她當下簡直氣炸,卻忍住沒有發作,從此之後便懶得跟爸爸分享任何事情。
沒有人喜歡被比較,就算是大人,也不希望孩子拿別人的爸媽來跟你們比較。如果爸媽被比較,通常會回一句:「那你去做人家的小孩啊!」不過,當自己拿別人的子女跟自己的子女比較時,假如小朋友反將你一軍:「那你去領養別人家的小孩啊!」保證讓你啞口無言。
那麼,不用比較的方式的話,該怎麼樣才能有效敦促孩子進步呢?
##先「解憂」再「解決」
過去在教學上,我也時常用比較的方式來刺激表現不佳的學生,「你看看人家才中年級,寫得比你好」、「你再不加油很快就被新來的超越了」……。到後來才驚覺,他們不會因為被比較而表現得更好,反而因此更畏懼學習。後來,我試著多花一些心思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並找到造成他們學習興致低落的原因,才帶他們走出瓶頸。
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已經夠氣餒的了,實在不需要再落井下石責備他,先試著去體會他的心情。就以芷婷的爸爸來說,他可以對女兒這麼說:
「自然沒考好,妳應該很懊惱吧?」
如果說中了孩子的心聲,他們會意識到:比起成績,爸媽更關心他的心情。心情處理好了以後,自然會願意敞開心房和你溝通。接著,爸爸可以試探性地問她:
「你數學考這麼棒,是不是花太多時間作習題,疏忽了自然?」
一方面讚美,另一方面開始幫孩子尋找考不好的原因,如果沒有說中,小朋友也會樂意說明自己的看法;一同找出原因後,再想辦法解決就大功告成了。
成績是一時的,教養是一世的。三十年後,孩子不會記得以前某一次段考考了第幾名,卻會永遠記得那一次段考之後,爸媽對他說了些什麼……
##不只「訂下」目標,還要「寫下」目標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為人父母應該幫孩子發掘個人優勢,找到專屬的賽場,他才能大展身手。若逼他投入不擅長的領域,還拿該領域的佼佼者和他相提並論的話,說不定本來可以在天上飛的孩子,被硬生生被折斷翅膀,拉到陸地上跟別人一起跑,他還有展翅的可能嗎?
但說實在,有時不見得是爸媽老愛比來比去,而是見到子女整日渾渾噩噩、漫無目標,看著看著火氣就上來了,才忍不住拿其他好榜樣來數落小孩。
孩子年紀小,不清楚自己的性向與優勢是理所當然的,很難找到什麼明確的目標,這時,不妨從短期目標開始設定起。
建議爸媽,和孩子坐下來討論,從他們目前正在進行的或感興趣的活動當中,找到短期且不難達成的目標,比方說:小朋友有在學圍棋,可以訂一個在多久時間內達到某一段位認證的目標。由於小朋友已經接觸這項才藝一段時間,大致了解自己的能力與每一個段位的難易度,容易訂出能力範圍內可及的目標。
擬完目標後,提醒孩子把目標寫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每天看個幾眼,讓自己所寫的目標叮嚀自己往目標邁進,不用父母嘮叨。如果有想到更明確的方向或執行步驟,就繼續增補;完成這個目標之後,再設定下一個目標。
我在《我是說在座的各位爸媽——都是作文老師》中曾教父母帶領孩子繪製〈甘特圖〉與〈一週時數規劃表〉,進一步為目標排定時程與每日的執行時段,提高執行力。漸漸地,達成的目標多了,獲得的正向回饋形成良性循環,益發茁壯。有正向回饋當後盾,孩子當然有勇氣挑戰更艱鉅的任務並樂在其中,專長或是學養便是在此中奠定起來的。
與此同時,親子關係也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爸媽引導孩子找到目標、寫下目標;孩子過著有目標的生活,積極而充實;爸媽見到子女不再頹廢而感到欣慰;子女感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更加上進,親子關係更融洽……
那麼,你都已經看到孩子逐漸嶄露的優勢了,還有比來比去的必要嗎?
//// 練習7 拆解一句讓你秒怒的話
〈最不喜歡的大人說的一句話〉是我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寫的作文題目。下筆前,我請他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你最不喜歡聽到大人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2.為什麼不喜歡呢?聽到的當下,你有什麼感受和反應?
3.換作你是大人,會怎麼表達?
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師,則不妨想想:
1.你說過最傷孩子的話是哪一句?
2.孩子聽到的當下有什麼反應嗎?你自己有什麼感受?
3.你應該如何表達會更恰當?
若有機會,大人和小孩最好坐下來分享彼此的經驗,在過程中宣洩、療傷或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