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推薦文】

你以為自己認識印度嗎?看過這本書再說!

◎林玉菁(印度文化專業口筆譯)


2000年代初期,首度到尼泊爾參加南亞區域會議時,恰逢前一年尼泊爾王室發生血腥政變,外有毛派反抗軍從地方圍攻中央。加德滿都市區天一黑,四處隨即架起鐵網拒馬檢查哨,施行宵禁。一晚,我與數名友人在市區晚餐結束,搭計程車返回旅館時,在拒馬前遭持槍士兵攔下。

「快!露出你的臉!」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同行的尼泊爾友人急忙把我的頭推出窗外。

「日本人!我們陪這個日本人回旅館!」士兵拿手電筒在我臉上掃了一圈,揮揮手,讓我們過去。

爾後多年出入南亞的過程中,這類故事,屢見不鮮,成了一種「南亞幫」、「印度迷」的文化況味:一種在社會文化的刻板印象縫隙間玩耍的樂趣。這種樂趣,是多次穿梭混亂車陣、試圖聽懂混濁英語、無奈學會通殺密技、輕鬆無視牛糞垃圾山,還要熟稔寶萊塢俊男美女祖上N代家譜的「印度迷」,才懂的「裏」印度。

逸琪的《奇怪捏!印度跟你想的不一樣》無關地緣政治、也非投資寶典,實際是二十年來多次進出南亞,對半島又愛又恨的人,巷子裡的人寫下的印度八卦指南。

你知道大家愛吃的奶油咖哩雞(Butter Chicken),根本不是印度傳統菜嗎?
你知道讓印度人驚為天人的台灣「餅」,是哪種餅嗎?
你知道一踏上印度半島,要如何在這個「殺戮戰場」生存嗎?
你知道印度國服沙麗,其實是殖民者的「發明」嗎?
你知道「亂世佳人」其實生在大吉嶺嗎?
你知道賈伯斯在印度流浪過嗎?
你知道大文豪泰戈爾家,其實是靠鴉片發家致富嗎?
你知道印度的國家英雄,其實死在松山機場嗎?
你知道你其實跟不少印度人長得很像嗎?
你知道看起來乖乖的台灣淑女何女士,竟然挑釁婆羅門祭司:「你可以幫我詛咒前男友嗎?」

(看到這忍不住大笑!)

吃過印度菜,看過泰姬瑪哈陵,別說你認識印度。看看這本書,保證會大開眼界。

PS. 其實我最想問何逸琪,在人車牛羊馬犬相愛相殺的印度車陣中,她是怎麼騎車悠遊的?讀者們你們不好奇嗎?


/////

殺價

一踏上印度半島,即是步入殺戮戰場。沒有其他的選擇,每天睜開眼、跟人交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價,主導生活步調,不管殺多殺少,從吐出口的一個數字,印度人看著你,就知道你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多久,隨即調整心態,重新回合,很少人不墜入無限迴圈的:長居印度的人對價格會非常有感,是一種物價通膨的意念;其外,出門在外的背包客,必須精打細算,通常從踏出民宿的第一步起,開始演練,不是在被剝削,就是在剝削人的路上。

通常是這樣的,嘟嘟車司機(鄉村一點的是三輪車夫)在門外鎖定目標,先示意歡迎,接著打量來者到印度多少天了,姑且說個價錢。若是來者,身穿蠟染棉布混搭嬉痞風、面容略帶赭黃,多多少少沾染模稜兩可的語調,然後物理上地搖頭晃腦(挪動腦袋瓜),以印度方式表達介於好與不好,這人一定是來了好些天了,能篤定地大手一揮砍成半價,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是印度大多人做法。

例如,要到遠一點的景區,嘟嘟車司機說五百盧比,那麼你開口不能高於二百五十盧比,司機堅決反對之後,會詳細分析油價上漲,路況不好,只要你不為所動地搖頭晃腦一番,他立刻降價,接著從他的四百,你的二百五,又從二百五加碼到三百五,一來一往,終價來到二百五十至三百盧比之間,其中五分之二價差,以臺灣薪水收入而言並不多,只是人到異鄉為異客,不求與當地人同價,不殺價反倒是步步認輸了。

通常司機會額外奉送「名單之外」的景點,除了講好的風景名勝,嘟嘟車司機三件套——兒子或女兒朋友開的紀念品店、親戚工作的服飾工廠、還有種種難以細分的人際蜘蛛網之所衍生的「印度土產店」,因此每次的殺戮戰場,講起來有點殘忍,卻又像是為自己消失的時間,爭取一點回饋。開著google map,看著自己離開既定路線,在一些沒標出的窄路微塵裡殺出重圍,跟著其他司機的外國客人們相聚一堂,或許最後買上有那麼一丁點合自己眼緣的東西,快樂而欣喜地坐回小車,接續旅程。司機不忘親切的問候一句多少錢,等下要回去拆帳。剛剛店內的殺價情形,司機並未參與其中,卻在連環賽局裡占有一席之地,你以為講好價了,其實下一關待續,印度人已經把乘法和加法數學推廣到生活層面。

在印度什麼都可以殺價,或者可以親切一點形容:大家一起計算,找到彼此都滿意的數字。印度商販最常掛在嘴邊的英文是:「你講一個價?」(What’s your price?)帶著單刀直入的印度魄力,然而完全沒有「一口價」的意思,依舊你講罷我方登場,得花上好幾分鐘才結束。生在臺灣很難想像,為什麼開開心心旅遊要花那麼大心力?有所不知,在印度勞動人民眼中,外國人等於有錢的人,不必是那種花花有錢人,而是外國人身分就像是電鍍一層金燦燦的剎帝利階級(武士、統治者層)護體一般,自然開價要高一點,廣大的商販知道價格不合理,同樣地也推想外國人會殺價,講多講少的差別而已。

地處的沙漠拉加斯坦邦(Rajastan)是初試印度背包旅行的熱門景區,稀珍的天然湖泊水井、還有王公壯觀蜿蜒的宮牆,在市井則以多彩玻璃、幾何排列的圖形建築引人目光、以及七彩繽紛卻易碎的玻璃手環聞名。隨便逛街就時不時撞見一疋疋棉線綑綁的床單被套、恍若從《天方夜譚》重新打樣的燈罩,無一不讓遊客生氣盎然,於沙漠開出玫瑰般的燦爛笑容鬥志。

年輕時我每年帶上學弟、妹妹、鄰居、朋友到印度,由於每個人假期長短不一,我們有時在孟買送機、在加爾各答話別、去海德拉巴後飛走、跟新德里再見……。剛落地時大家是《格林童話》中不萊梅的音樂師,於社畜生涯滄桑憔悴,到了印度大陸,我們起死回生,殺價聲隆隆,反而渾身是勁,每個人越來越會講。我妹妹眼神離不開拉加斯坦的梳妝小鏡,邊框一格格有序地鑲嵌其他亮片,配上一些野草蒔花裝飾,的確非常搶眼,小販直接拉攤車過來:「一個五十,兩個一百,買十送一」(這麼多年了,我還記得價格)我妹妹面色不改:「二十!」,小販將美麗小物擺好排開,塑膠袋包裝的一串掛在身上,花枝招展的:「四十」,我們記得購物準則,絕不輕易開口,小販改用哀兵政策:「工作辛苦,太陽很大,吸收大量廢氣。」我們點點頭真的好辛苦,他接著說:「我有一個太太、七個孩子要養。」也不知我妹妹哪來的口語能力:「我有一隻兔子、一百零八隻蟑螂要養。」圍觀的其他攤販突然齊聲大笑,最後我妹妹以三百盧比成交十一面小鏡子,第十一個是贈品。

後來我們這群背包團去銀行講匯率,幾百美金也能換到高於公定匯率,算「殺」銀行得好價錢。繞回到德里先送妹妹與鄰居搭機回臺灣,她們到月光市集(Chandni chowk)大殺四方,買足親友紀念品,其實在臺灣根本不曾有過講價。在印度,時間是不能計較的沉沒成本,我們很自然培養了一套殺法,大費周章不過蠅頭小利,居然每一次都能成功,算是一點小小回饋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