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傑
所謂「識時務」,就是要認清形勢,適時而動,順勢而行,與時俱進。它是一種生存技能,也是做事的一項修煉。它既需要敏銳的洞察力,也需要靈活的判斷力,能夠透過表面現象看透事物本質。
避敵鋒芒,以保己存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就是說:當與敵人力量相當時,要迎擊敵人;當力量弱於敵人時,要能躲避敵人,要善於退卻,而如果在力量弱小的情況下,勉強應戰,就會被強敵活捉。所以為了保存實力,就必須懂得後退的道理。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匈奴單于冒頓曾把劉邦和三十萬漢軍,圍困在平城達七日之久,對大漢也很輕視,但是對劉邦還多少有些忌憚。
劉邦一死,冒頓單于便心驕氣傲,想挑起戰端,於是派使者給呂后送去一封信,上面說:
「我這孤獨苦悶的君王,生於荒野大澤之中,長於曠野牛馬繁育的區域,曾多次到達邊境,故希望能遊覽國內。陛下獨立,卻孤獨苦悶孀居,兩位君主都不高興,也沒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所以希望以我的所有,換妳的所無。」
竟然是一封言辭褻慢的求婚書!其實冒頓單于妻妾成群,自然不會對呂后這位老太婆有何興趣,不過是借戲侮她,來戲侮大漢國內。
呂后見信後大怒,便招集群臣商議,要大舉討伐匈奴以雪此辱。
曾為西漢立下赫赫戰功的樊噲率先高喊道:「我願帶十萬人馬,橫行匈奴之中。」
呂后大喜,季布卻怒聲叱道:「樊噲理應斬首。」
朝堂上的人都嚇了一跳,不知季布在哪兒偷吃了熊心豹膽,竟要斬元勳國戚?
季布接著說:「當年高祖率三十萬精兵討伐匈奴,卻被圍困在平城七日七夜,那時樊噲也在軍中,卻束手無策,今日為何就能以十萬人馬橫行匈奴之中?這只不過是當面阿諛陛下,其實犯欺君之罪,按律當斬。」
樊噲被質問得啞口無言,其他眾將也紛紛附和說,以高皇帝之英武,尚且被困於平城,匈奴勢力強盛,委實不宜擅起戰端。
呂后見眾將意思一致,回頭細想也確實如此,便忍下這口惡氣,退朝回到宮內,不再提討伐匈奴的事。
過後呂后為安撫冒頓單于,居然卑詞婉約地寫了一封拒絕信,上面說:
「單于不忘我國內,賜給書信,我等國人都很恐懼,我自思自忖:身體老邁,氣息也衰弱,牙齒也脫落得差不多了,走路的步子都不均勻,單于您誤聽信了傳言,我實在不足以使您自汙。我國無罪,應在您赦免之列。且我有自己坐的車兩輛,馬八匹,就送給您平時乘坐。」
然後派宦官張澤送去。
單于冒頓原以為,漢朝一定會傾竭國力攻擊自己,嚴加戒備,沒想到等來的不過是一介漢使,讀信後反倒覺得羞愧,便又派使者送給呂后好馬,回信說:「我生長荒野,沒聽過國內的禮義,多虧陛下赦免了我。」便又和漢朝和親。
呂后性格剛毅,心狠手辣,漢初功臣韓信和彭越,都直接死在她手上。但是面對匈奴單于的侮辱和挑釁,她不但採納眾將的意思忍耐住了,而且還以謙卑的身段回了一封信,倒使得冒頓心生慚愧,回信謝罪,並達成了和親,使呂后時邊塞得以平安無事,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後來的文景之治,其實就因此奠定基礎。
呂后將來自蠻夷的污辱視為一種磨練,以忍耐作為一種與敵人爭鬥和周旋的策略,透過奇恥大辱刺激群臣意識到:「保存己力」的道理,鼓勵群臣和百姓臥薪嚐膽、發憤圖﹙編按:尋求﹚強,先壯大自己,然後再與敵人作戰,找回丟失的臉面。如果呂后當時採納了樊噲的狂言,只是一昧的意氣用事,與強敵匈奴發生戰爭,這從當時弱小的實力看來,很可能會全軍覆沒,大漢的政權從此被推翻。所以她的抉擇不能不說是一種「避敵鋒芒,以保己存。」的大智慧。
所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學會保存實力。實力沒有了,你就難以得到保全了。
任何人做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都會遇到與強者的競爭,甚至會遭到強者的排擠。這時,忍耐和退一步,往往是你做事的轉捩點原則,這不僅可以幫你保存自己的實力,也避免以硬碰硬所產生的後果,最後為你日後的全盤考慮,取得了成功,且多拓展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所謂「識時務」,就是要認清形勢,適時而動,順勢而行,與時俱進。它是一種生存技能,也是做事的一項修煉。它既需要敏銳的洞察力,也需要靈活的判斷力,能夠透過表面現象看透事物本質。
避敵鋒芒,以保己存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就是說:當與敵人力量相當時,要迎擊敵人;當力量弱於敵人時,要能躲避敵人,要善於退卻,而如果在力量弱小的情況下,勉強應戰,就會被強敵活捉。所以為了保存實力,就必須懂得後退的道理。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匈奴單于冒頓曾把劉邦和三十萬漢軍,圍困在平城達七日之久,對大漢也很輕視,但是對劉邦還多少有些忌憚。
劉邦一死,冒頓單于便心驕氣傲,想挑起戰端,於是派使者給呂后送去一封信,上面說:
「我這孤獨苦悶的君王,生於荒野大澤之中,長於曠野牛馬繁育的區域,曾多次到達邊境,故希望能遊覽國內。陛下獨立,卻孤獨苦悶孀居,兩位君主都不高興,也沒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所以希望以我的所有,換妳的所無。」
竟然是一封言辭褻慢的求婚書!其實冒頓單于妻妾成群,自然不會對呂后這位老太婆有何興趣,不過是借戲侮她,來戲侮大漢國內。
呂后見信後大怒,便招集群臣商議,要大舉討伐匈奴以雪此辱。
曾為西漢立下赫赫戰功的樊噲率先高喊道:「我願帶十萬人馬,橫行匈奴之中。」
呂后大喜,季布卻怒聲叱道:「樊噲理應斬首。」
朝堂上的人都嚇了一跳,不知季布在哪兒偷吃了熊心豹膽,竟要斬元勳國戚?
季布接著說:「當年高祖率三十萬精兵討伐匈奴,卻被圍困在平城七日七夜,那時樊噲也在軍中,卻束手無策,今日為何就能以十萬人馬橫行匈奴之中?這只不過是當面阿諛陛下,其實犯欺君之罪,按律當斬。」
樊噲被質問得啞口無言,其他眾將也紛紛附和說,以高皇帝之英武,尚且被困於平城,匈奴勢力強盛,委實不宜擅起戰端。
呂后見眾將意思一致,回頭細想也確實如此,便忍下這口惡氣,退朝回到宮內,不再提討伐匈奴的事。
過後呂后為安撫冒頓單于,居然卑詞婉約地寫了一封拒絕信,上面說:
「單于不忘我國內,賜給書信,我等國人都很恐懼,我自思自忖:身體老邁,氣息也衰弱,牙齒也脫落得差不多了,走路的步子都不均勻,單于您誤聽信了傳言,我實在不足以使您自汙。我國無罪,應在您赦免之列。且我有自己坐的車兩輛,馬八匹,就送給您平時乘坐。」
然後派宦官張澤送去。
單于冒頓原以為,漢朝一定會傾竭國力攻擊自己,嚴加戒備,沒想到等來的不過是一介漢使,讀信後反倒覺得羞愧,便又派使者送給呂后好馬,回信說:「我生長荒野,沒聽過國內的禮義,多虧陛下赦免了我。」便又和漢朝和親。
呂后性格剛毅,心狠手辣,漢初功臣韓信和彭越,都直接死在她手上。但是面對匈奴單于的侮辱和挑釁,她不但採納眾將的意思忍耐住了,而且還以謙卑的身段回了一封信,倒使得冒頓心生慚愧,回信謝罪,並達成了和親,使呂后時邊塞得以平安無事,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後來的文景之治,其實就因此奠定基礎。
呂后將來自蠻夷的污辱視為一種磨練,以忍耐作為一種與敵人爭鬥和周旋的策略,透過奇恥大辱刺激群臣意識到:「保存己力」的道理,鼓勵群臣和百姓臥薪嚐膽、發憤圖﹙編按:尋求﹚強,先壯大自己,然後再與敵人作戰,找回丟失的臉面。如果呂后當時採納了樊噲的狂言,只是一昧的意氣用事,與強敵匈奴發生戰爭,這從當時弱小的實力看來,很可能會全軍覆沒,大漢的政權從此被推翻。所以她的抉擇不能不說是一種「避敵鋒芒,以保己存。」的大智慧。
所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學會保存實力。實力沒有了,你就難以得到保全了。
任何人做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都會遇到與強者的競爭,甚至會遭到強者的排擠。這時,忍耐和退一步,往往是你做事的轉捩點原則,這不僅可以幫你保存自己的實力,也避免以硬碰硬所產生的後果,最後為你日後的全盤考慮,取得了成功,且多拓展了一條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