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給正在焦慮的經理人與企業主的話

生成式 AI 已經徹底改變了新聞媒體、網路行銷、教育培訓、所有服務業的線上客服⋯⋯。然而,直到現今,物流業、製造業、零售業卻還沒有很意識到,AI 的巨浪已在腳邊。

硬體產業的傳統模式正面臨生成式 AI 帶來的顛覆,未來不會再以我們過去三十年熟悉的方式存在。那些能夠擁抱變革、引領創新的人將享受巨大的紅利;而忽視、抗拒,甚至逃避這波技術浪潮的人,將被淹沒在巨浪之下。

台灣的中小微企業占比高達 98.9%,正是這些企業過去二十年來「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讓台灣在全球經濟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著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少子化所帶來的人才短缺,以及 AI 進入下一代商業模式的巨變,台灣的企業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研發創新到永續發展的策略與投資,經營者必須兼顧的方面實在太多!而在過去被忽視的「物流暨供應鏈管理」,如今成為了危機中的轉機。

當前的商業環境給予企業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機會,那就是:「我們能否借助 AI 的崛起,找到企業發展的下一個增長點?」我大膽建議經營者們應該學習如何結合「物流暨供應鏈管理」與 AI 應用,最終邁向實體互聯網(Physical Internet, PI)的生態模式。

要實現這樣的願景,我們首先需要改變思維。本書的目的,正是協助你用全新的視角來檢視現有的挑戰,並將這些挑戰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和可執行的策略,同時透過 AI 技術持續優化。

我希望以我過去三十年來的經驗,從專業經理人、創業者到學術研究者的多重身分,帶給你全新思維的轉變。我強調,本書不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融合了我的經驗與台灣企業現狀的洞察而寫的一本「心態書」。在訪談了許多國內外的優秀企業家後,我發現,他們最大的建議是:經營者需要開拓新的視角,改變心態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

如果你在物流業、製造業、零售業擔任經營者,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的職務是服務物流業、製造業、零售業,或與他們打交道(例如:政府、研究單位),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有任何程度的決策權,並且希望讓你的公司走向卓越,有企圖心要讓自己的成就、得到的報酬都能步步走高,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此時此刻,在全球的實業界,正在發生物流暨供應鏈管理革命。舊模式將死,新時代誕生。在這場變革中,將有領軍人,將有掉隊者,也將有刀下鬼。願這場閱讀,有助你在當前的迷霧中看清腳下的路、遠方的光。


序 章 供應鏈上的夥伴,為何成為彼此的阻礙與死敵? 不要再裝了。我們都焦慮,而且怨恨
策略會議中,一巴掌重重拍在桌上:「上一季要我降價,這一季又訂這麼嚴苛的條款,不覺得太過分嗎!」又一次,他壓不住情緒,痛罵多年的供應鏈合作商。
可是我記得,他們明明前幾天在餐會上才滿臉堆笑敬酒。
某天我受邀參加餐會,每一桌都是物流暨供應鏈管理的一方大老、公司高層,他們相互勾肩搭背,歡笑聲不斷。
「謝謝你們的好產品,客戶都好喜歡,整天要我們趕緊進貨,指定說要買你們的牌子!」零售商陳總對著製造業王經理舉杯,大力感謝。
「我才感謝陳總給我這麼好的架位,就你們的店賣貨速度最快,我補貨都來不及了!」王經理連連稱謝,反過來感激陳總。
「王經理、陳總兩位才是我的大貴人哪!謝謝這些年拉拔生意,都是老夥伴了,未來請繼續多多關照生意。」物流老兵葉 副總對兩人鞠躬。就在幾天後,我分別私下和他們見面討論供應鏈策略,他 們卻對彼此滿腹抱怨,並說出真心話:
零售商陳總大罵:「賣不掉的貨就堆給我啦!客戶要的熱銷品拖拖拉拉出不了貨。瑕疵品都不管不問,退貨流程毛一堆,我們都被客訴到翻掉。」他談起製造商咬牙切齒,跟餐會上親近的模樣完全不同。
而在另一場會談中,被陳總大罵的製造商,談起與零售商的合作,同樣怒氣值爆表:「門市三更半夜跟我們叫貨,要求一天之內送到,是要我們怎麼準備?還有一次更誇張,叫了一堆貨,結果賣不動,退貨時還要我們吸收運費!我們是做功德的嗎?」
當我造訪為他們送貨的物流商葉副總時,他在餐會當天向雙方敬酒,笑容最滿,結果卻是其中怨念最深的人:「陳總好幾次要我同事在倉庫前排隊,排了一整夜!然後王經理要我們送貨就送貨,還拚命壓低價格!一點利潤都不留給我。但我能怎麼辦,上下員工全靠他們吃飯。」
我在業界幾十年來,不斷看到這樣的場景,一點都沒改變。製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明明是同一條供應鏈上緊密的合作夥伴,卻在業務上宛如仇人般相互脅迫,害彼此充滿焦慮與怨恨。幾十年來,從沒變過。
然而,這真的是無法改變的嗎?
同一條供應鏈的我們,為何相恨相殺?
沒有人是壞人,沒有人真的想要傷害彼此。我們身處業界的每個人,都肩負來自股東、來自老闆的兩個責任: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理論上,製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本該是彼此合作,協力將產品送到客戶面前,得到消費者的回饋,然後共享利潤。然而,回到現實,我們發現三者之間的關係其實充滿著防備、壓榨、脅迫,都想要隱瞞彼此,將更多成本轉嫁給對方,以此而謀求自己的利益,最終形成相恨相殺的局面,所有廠商都身處四大困境無法自拔:
困境一:相互隱瞞,當然無法協力降低成本
所有的製造商都難以精準控制產量 —產量過剩就造成製造浪費,庫存累積又導致資金浪費;產量不足則又平白損失了獲利。這樣的兩難讓製造商每天都感到煎熬。
我們明明都知道,如果零售商能將更多精準的銷售資訊分享給製造商,就可以更精準的預估產量、及早排程、減少成本,而且增加營收。
但常常就是不願意。
多年來我們也都看到,當物流商送貨時,經常要面對極為苛刻的條件,不論是被迫在倉庫前長時間空耗等待,或是為了極少的貨物量專程送達,這些情況都嚴重浪費人力與時間,造成貨運裝載率低、物流運輸效率差。
我們明明都知道,如果製造商與零售商願意與物流業者進行更多資訊協同,願意更考量物流業者的處境,這一切都可以改善。
但常常就是不願意。
我們明明就知道,當三方的資訊更加透明,進行更多溝通協力,將可以輕易減少過度加工與包裝,也將可以為業者們頭痛不已的退貨與瑕疵品找到解方。
但常常就是不願意。
太多公司都希望將自己的成本轉嫁給合作廠商,再把利潤收刮到自己的損益表上,成為自己的經營成果。大家都高舉砍刀,揮向同伴。
大家都太聰明了,所以我們都輸了。只願獨善其身的我們,將永遠無法擺脫八大浪費:

一、生產過剩,導致「製造浪費」
二、庫存過多或不足,導致「資金浪費」
三、瑕疵品,導致「製造浪費」
四、不必要的流程,導致「人力浪費」
五、過度加工,導致「材料浪費」
六、等待時間,導致「時間浪費」
七、運輸效率差,導致「距離浪費」
八、裝載率不足,導致「空間浪費」
困境二:相互牽制,當然無法運用最新科技爭雄市場
企業都想要擴大營收,但怎麼做?我們全都看到,台灣市場這麼小,已經過度競爭,當然要出國,走向全世界,向全球爭取訂單。我們也都知道,出海拓展業務需要「打群架」,單打獨鬥是沒戲唱的。
零售商應該成為海外拓展的先鋒,運用數位工具探查全球市場潛在需求,向全球爭取訂單。取得資訊後,就快速傳遞給製造商,敏捷生產出貨後,再由物流高效地將產品提供給客戶,及時滿足需求。
然而,事實是,零售商並不會用最新數位工具開拓市場,企業間也不共享資訊,導致機會一再錯過,這樣當然無法賺錢。
如果無法善用數位工具,也沒有共享資訊的意願,就奢談出海,只能在台灣紅海市場下,競爭低額毛利。在沒有多餘利潤下,企業之間只能互相傷害,踏入下一個困境。
困境三:僅局部優化,要擠出獲利當然只能彼此互砍
成本壓不下來,獲利提不上去,怎麼辦?大部分企業老闆一拍大腿說:「減物流費用!」
我聽過太多物流業者向我訴苦,而脾氣火爆的更是破口大罵:「每個客戶都認為物流是成本,只要想不到方法提升利潤,就是來壓我們的價格!」
在企業之間,物流經常被認為是「必要之惡」,好像怎麼砍價都是正當的、合理的。而且除了砍價,業界常對物流加諸各種苛刻的條款,將所有的成本、不確定性,轉嫁給物流業者。
我常在零售商的倉庫外,看到物流車排隊一整夜,就為了等待卸貨。如果不等待會怎麼樣?明天重頭排隊,慢慢等!甚至有物流業者為了準時送貨,避免罰款,一整台物流車就只運送一顆籃球大小的包裹,嚴重浪費運能。
這些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
在強迫降價、不合理規定的情況下,物流業者無法有合理的利潤,無法改善工作模式,甚至每況愈下。而結果其實將導致廠商、物流業者、客戶全輸的局面。
困境四:不顧全局優化,人力危機與碳排危機將讓全產業覆滅
你們知道物流業人員薪資多低,多少年沒調漲了嗎?於此同時,他們工時長、駕駛兼搬貨、背負疲勞開車的風險,在這個少子化、人力短缺的時代,已經愈來愈難找到人願意從事相關工作。
企業主可別以為這種情況不會怎麼樣,如果沒人當司機,你的公司就沒人幫你運貨;運不了貨,就請準備倒閉。
此外,台灣業界運輸效率極低。我們都知道,滿街物流車,但通常滿載率只有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意味著什麼?高到爆表的碳足跡。
以前,沒人在意這件事。但未來,這將決定企業生死。
世界各國配合聯合國氣候行動計畫,在不久的將來,將針對碳足跡徵收稅款。這就意味著,在貨運上無法達到高效率、低碳排,將導致成本大漲,企業徹底失去競爭力。
無法因應人力資源、氣候變遷的風險,台灣產業可能將全部死在沙灘上。
三十年從業,經歷死亡谷,解方在眼前
上述所說,全都是我親眼所見,台灣正在面對的真實危機。我無法不注意到,台灣在供應鏈上的落後和遲緩,正在侵蝕台灣的優勢,甚至危及產業生存。
也許讀者會好奇:你憑什麼這麼有把握?
因為我在供應鏈領域已經工作了三十年,從最基層做到最高階,待過製造業、零售業,也待過被他們壓榨的物流業;除了業界,我也在喬治亞理工學院任職多年,更擔任供應鏈領域顧問、美國國際物流協會理事長。
我從不諱言,我曾經在機場與貨運工人一起用雙手搬箱子。
我曾經不知多少天在倉庫徹夜點貨,直到清晨迎接日出。
我曾經跟其他司機一起嚼檳榔,和他們深談工作上的辛苦與困難。
我曾經在跨國公司 CEO 的辦公室裡,因為供應鏈決策衝突而被痛罵;也曾讓我服務的公司因為供應鏈的卓越表現而營收亮眼。
我曾經在中國最高速發展的十年之間,經營一家成功的供應鏈顧問公司,客戶遍布全球百大企業:京東、華為、聯想、富士康、可口可樂、上海電氣;每個顧問案的金額重輒新台幣一億元以上,我都親自操刀。
我曾經和六百多位在中國發展的大企業高管深談他們的供應鏈策略。對於這些來自中、美、歐,橫跨三十個以上產業的各大知名企業背後的供應鏈模式、歷史,以及最具價值的人脈網絡,我都瞭若指掌。
在這二十多年的供應鏈職涯,我經歷過供應鏈好幾次的演變、重塑、破壞式創新。時至今日,我們的產業再度面臨挑戰,而我心中的解方也愈來愈明確清晰:
只要當作我們都是同一間公司,以這個前提運作與決策,現在令人感到困擾的每件事情就會大幅改善。
別再砍物流!解方在「供應鏈」全局
許多在業界摸爬滾打一輩子的人,並不知道「物流」和「供應鏈」有何區別。「物流」就是將貨物從 A 地運到 B 地的流程。本來是公司內部的工作,後來外包到一群特定的公司,有了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成為「物流產業」,像是大家熟悉的新竹物流、長榮海運、大榮。
「供應鏈」則是經濟體裡每一間公司合作生產的全部歷程,包括製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涵蓋計畫、採購、製造、物流、退貨等所有工作。如你所見,「物流」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一旦分清楚了這兩個概念,就能看出業界一個長年的思維錯誤:許多企業都以為「供應鏈優化」是物流公司的責任;甚至在許多企業眼中,只要對物流砍價,減少帳面上的支出,就是達成了「供應鏈優化」。
錯!大錯特錯!
如果對「供應鏈」有正確的理解,就不難看出,要改善供應鏈,需要製造商、物流業、零售業三方共同協力才能達到。而其中的精神原則,用最通俗、最易懂的話來說,就是:「不分彼此,當作我們(製造、物流、零售)是同一間公司。」
因此, 本書中刻意將「物流暨供應鏈管理」整體一起討論, 有其背後的思維邏輯及深刻用意:就算是不同公司在負責這些流程,「物流」及「供應鏈」兩個概念終究必須整體探討,無法分離。
「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不是溫馨而空洞的口號,其背後有一套基於科技的管理方法,讓製造∕物流∕零售之間資訊透明接軌,促成更精準、快速、高效益的決策,成為前述四大困局的解方。
解方一:打通任督二脈,就能刮除降不下的成本
現在的物流暨供應鏈管理,合作夥伴之間相互隱瞞關鍵資訊,缺乏協作,造成八大成本嚴重增加。如果能秉持「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觀念,就可以降低成本浪費。這八大成本包括: 一、生產過剩(製造浪費)
二、庫存過多或不足(資金浪費)
三、瑕疵品(製造浪費)
四、不必要的流程(人力浪費)
五、過度加工(材料浪費)
六、等待時間(時間浪費)
七、運輸效率差(距離浪費)
八、裝載率不足(空間浪費)

舉個例子:每年中元節時,台中大甲鎮瀾宮都會舉辦祭典,需要購買大量來自中國製造的供品。當製造商和物流商都不知道供品最終的消費資訊時,他們只能遵照慣常的運輸路線,層層轉運,才把貨品送達鎮瀾宮附近的零售店:
福建製造→運輸港口→海運至台北港→台北港倉儲→運送至台中轉運倉庫→送達大甲零售店→鎮瀾宮購買
製造、物流、零售各自為政,互相分立的結果,就是繞一個大彎,增加各種成本浪費,包含時間、金錢、人力。
在「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觀念下,零售業向製造商和物流業者分享資訊,後者知道最終的消費地,就可以將大量供品直接運送到鄰近鎮瀾宮的超市店家,甚至鎮瀾宮管理處。如此一來,不就可以節省大筆運費?
透過「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觀念與實踐,可以在整個供應鏈中的大量環節,找出可以優化效益的方案,進而節省各方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在不傷害任何一方的前提下提升利潤,由所有人共享。
解方二:打破隔閡導入新科技,從全世界賺取更高獲利
和節省成本一樣,當採用「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作法,台灣企業合作出海到全球拓市接單,擴張營收將更加容易。
怎麼做到?
現在許多成功的模式都是由零售商和製造商攜手合作,利用數位工具探查全球市場潛在需求,在世界各地爭取訂單。海外客戶向零售商下單後,製造商立刻得到資訊,零時差開始進行敏捷生產,再交由物流業者快速運貨至市場,填補需求。這樣的商業策略在許多深度進行供應鏈革新的企業都已經實現。
在「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觀念下,銷貨可以像是籃球的快攻,或像是足球的快速反擊(Counter-attack)般行雲流水。
這樣的銷售策略將能讓台灣的產品在全世界找到客戶,並被賦與更高的價值。舉個例子:當我們把基隆魚餃賣到法國巴黎,它就不是被用在兩百元一客的火鍋,而是五千元一客的米其林高端餐飲。
許多台灣企業普遍認為,將產品上架至國外主流通路極為困難,這樣的觀念屬於亞洲思維。事實上,隨著數位通路的興起,打入美國市場已不若以往困難,亞馬遜( Amazon.com)等電商平台正是切入的有效起點。
Walmart、CVS、Target、Chewy等零售巨頭,在評估商品進入實體通路前,通常都會參考 Amazon上的銷售與評價數據。因此,先在亞馬遜上架商品,不僅是市場入門的捷徑,更是通路拓展的前哨站。
商品進入美國實體通路之前,通常可以先在亞馬遜上架;以下這些因素是需要考量的關鍵重點:
一、市場測試與數據驗證 亞馬遜是測試商品市場接受度的絕佳平台。企業可透過銷售數據、顧客評價、搜尋排名等,快速掌握產品潛力。台灣企業常在品牌定位與包裝設計上投入不足,無法清楚傳遞創業理念與產品價值,導致美國市場表現不佳。若資源有限,也可參考同品類前十名商品的口味、包裝與規格,擬定相對應的市場策略,提高成功率。
二、品牌建立與消費者信任 美國消費者重視亞馬遜的評價系統,常根據評論與星等來決定是否購買。因此,在進軍實體通路前,透過亞馬遜累積正面評價,有助於建立品牌信任與公信力,也能提升零售商的合作意願。
三、營運彈性與低成本物流 亞馬遜FBA服務( Ful.llment by Amazon)提供倉儲、配送與客服服務,協助企業以低成本切入美國市場,無需建立當地倉儲或龐大的供應鏈團隊。在此階段也可邊營運、邊優化供應鏈策略,為進一步進入實體通路做準備。
四、強化與實體通路的談判籌碼 亞馬遜上的銷售數據是與實體零售商談判的重要依據。若商品在亞馬遜上表現亮眼,代表具市場需求,將大幅提高 Walmart、Target、Whole Foods等零售商的合作意願,甚至可能主動洽談進貨。
五、品牌曝光與數位行銷效益 作為美國最大的電商平台,亞馬遜擁有龐大流量,能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即便無法一開始就進入暢銷排行榜,只要銷售穩定成長,對實體零售商而言就是具潛力的指標。透過亞馬遜廣告( Amazon Ads)與SEO策略,也能進一步觸及更多潛在消費者。
六、降低進入實體零售的風險 美國幅員遼闊,實體通路如 Walmart擁有超過四千三百間分店與數千個倉庫,運輸時間長、成本高,且物流風險大(如司機罷工等)。相較之下,亞馬遜的模式更為靈活,有助於企業以低風險方式測試各區域市場需求,進而決定未來要主攻哪些通路。
解方三:當所有人參與供應鏈優化,豐厚的紅利共享均霑
「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意味著不壟斷資訊,訊息透明共享,讓供應鏈夥伴能做更有效率的決策。
當決策更加精準高效,就可以在不減損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消除真正因為浪費而產生的成本,例如:減少貨運的次數、距離、包裝、等候。當成本減少,不以任何人的損失為代價,供應鏈上每個夥伴都能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
「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意味著不打壓與剝奪,而是彼此賦能,協助供應鏈夥伴服務更多、更遠、更多元的客戶。
當整個供應鏈體系支持彼此,服務全世界市場,勢必能創造更多營收。這些增加的利益,可以由製造、物流、零售的每一個廠商共同分享,達成全贏的局面。而一個健全、欣欣向榮的產業,也將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務與產品給消費者,達成正向循環。
解方四:全局優化,在危機來臨之前讓全產業升級晉階
在「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觀念下,物流業的員工才可能得到合理的薪資成長,以及可接受的工作條件。如此一來,物流業才可能永續經營,服務所有企業。 進一步而言,當供應鏈中所有企業以「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思維進行資訊協同,將能更高程度實現自動化、智慧化,減少人力運用需求。而減少聘請勞力型員工也將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利潤。
唯有當企業之間更願意基於「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思維,將資源(如:倉庫、貨車)開放共享,才能進一步提升裝載率、運輸效率,同時能大幅減少碳排放。
唯有達成淨零排碳的產業升級,才能在即將到來的「淨零時代」維持企業競爭力,以及全國產業的存續。
解方已在全世界推展:實體 AI
前文已經說過,但在此我想再次強調:「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並不是一個溫馨、感性的口號,而是基於最新科技發展與供應鏈管理學的明確體系,在許多國家都已由學者、政府、業者進行深度研究。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 Benoit Montreuil 教授,已經針對此課題研究超過二十年。他已在美國成立相關研究機構,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資助。
歐盟數十所大學、研究單位、大型企業、各國政府,共同組成了「歐洲物流暨供應鏈創新協同聯盟」(Alliance for Logistics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of Europe, ALICE)進行研發與推展。
中國物界科技公司的創始人田民先生,正領銜推動產業聯盟。日本則有政府農業部、商業部在推廣革新。
目前不僅全球都在研究,台灣其實也有一小部分的人看見這般趨勢。
國泰金控看見供應鏈發展的潛力,投資成立了棧板公司,要打下實踐的第一個橋頭堡。富士康建立準時達國際物流公司,以此原理協助供應商及客戶改進運貨效率…… 這些學者、業界先行者多年來致力推動「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革新,在最近幾年間更發生了爆炸性的進展。這波進展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相信你已經猜到了:AI。
台灣企業當前使用 AI 的範圍,多數仍圍繞在內容生成與資料分析,但其實 AI 可用於優化研發、設計、採購、製造、運輸、銷售等整個實體生產過程。而將 AI 運用在實體產業的科技,稱為實體 AI(Physical AI)。耳熟嗎?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2024 年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做了專題演講,讓這個概念成為當前最熱門的趨勢。 而當企業明確將實體 AI 應用於物流暨供應鏈管理領域時,則有一個專門名稱:實體互聯網(PI)。它將可以幫助產業達成「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這個概念願景,為前述難關提供所有解決方案。

實體互聯網將會重新定義物流暨供應鏈管理的全流程,讓台灣所有的製造商、零售商、物流業者得到明確的科技工具,化解彼此相虐相殺的困境。
本書將要深入說明實體 AI 與實體互聯網未來的發展與應用方式。
從困守台灣,到做全世界的生意
在未來的幾年,台灣企業如果想要增加價值,需要運用實體 AI 與實體互聯網,進行多層次的徹底改造,包含從個人到公司、從公司到產業、從產業到全球之間。
企業的革新是複雜且困難的工程,絕不可能一天之內立刻脫胎換骨。經營者必須從改變團隊、員工的思維做起,才可能逐漸運用 AI 工具,建立可行動的具體方案。
每個企業都可以從自身做起,例如:打造卓越供應鏈系統,推動內部組織協同。每做一步,就會有多一分的效益,並且具體反映在提升營收、降低成本。
若想要看到變革發揮全部的成效,就不能僅有公司內部的變革,更要推動整個產業展開協同合作。協同的對象除了本來的合作夥伴,甚至要跟競爭者一起合作,共同將企業的服務及產品順利地、高效地賣到全世界,賺全世界的錢。
我已經聽到你心中的聲音了:太難了吧?不可能吧?
再次強調: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而且也請你認知:從現在開始,這個改變已經展開,隨著成效逐漸顯著,行動的人將會愈來愈多。五年、十年之後的成果,將是現今所想像不到的。
而一切的變革,都需要有個起點。

這本書,就是台灣業界、數百萬家企業,走向「當作我們是同一間公司」這個觀念與心態的起點。

我希望運用三十年來在供應鏈任職累積的專業,透過這本書,將這項願景與實踐分享給整個台灣產業界。

我希望讓台灣產業界明白,其實不必再忍受困境;成本壓不下、營收推不動的種種難關,其實都可以化解。
我希望讓台灣產業界明白,其實不必再以零和的方式、從供應鏈夥伴身上刮骨吸髓的手段,為擠出一點點的利潤而斷送產業的前途。
我希望讓台灣產業界明白,其實上述的一切都是現在進行式,都有立即見效的快贏策略,絕不是遙遙無期的許諾。

我希望這個能快速降低成本、提升營收、擴張利潤,進而為每個人增加收入的辦法,可以更快在台灣推廣採用。

無論你在產業中服務於製造業、物流業,或是零售業;
無論你在企業中身處研發、製造、採購、IT,或是業務;

無論你的職級是一線員工、主管,或是企業高層;

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你能從本書中看到你可以在轉型過程中承擔的角色職責,以及立即可行的方案。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物流暨供應鏈管理轉型之路已經明確,就是運用實體 AI 重塑整個物流暨供應鏈管理流程。這是台灣未來五至十年的發展關鍵。 我相信實體互聯網可以幫助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創造新的利潤,並推動企業邁向全球市場發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