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靈魂的服務,才動人 蘇國垚
阿聯酋航空(Emirates)從台北飛往杜拜的航程上,美麗的空服人員幫我倒水,一不小心水潑了出來,灑在我身上,空服人員沒有驚慌馬上說「sorry」,反而一直保持迷人笑容對我說:「Oh ! It s your lucky day.」
奇妙的是,她的回應沒讓我不悅,反而有驚喜的感覺。這位空服人員對服務客人充滿自信,工作中傳遞著服務人員與客人之間的對等關係,她也很會「讀」我這個「人」的癖好呢!
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年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說過:「將來的電子業是服務業,不是製造業。」電子產業依客戶要求設計及製造晶片,這樣的工作型態,就是一種服務,而我認為,二十一世紀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只要必須跟客戶接觸,必須呈現、包裝,舉凡你放的音樂,你給的茶,員工穿的制服、講的話,這些全都是服務;旅遊、金融、教育、設計、媒體、醫療…沒有一項不是服務業,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如此。
好服務凌駕SOP
我們已然站在「服務業」的世界,但我們真正了解什麼是好服務嗎?服務人員怎樣做到最好的服務?客人如何辨識好服務、並對差勁服務提出要求?公司老闆又懂得怎麼樣善待、服務員工,好讓心身快樂的員工去服務客人?這個至為關鍵的環節,企業主明白嗎?
平心而論,在製造技術成熟的現代,做出好產品並不困難,只要買好的機器設備,進好的原料,聘用熟練的工人,就可以生產好的商品。但打動人心的服務卻不是商品製造,而是一項藝術,服務人員需要練就十八般武藝,要懂得人情世故,並且在經驗傳承上不斷創新,這些都不是熟悉操作標準作業流程(SOP)就可以輕鬆過關,好服務遠遠凌駕SOP之上。
隨著科技不斷創新發展,人類已發展出許多「人工智慧」產品,並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完備快速的服務,但機器的缺點是冰冷,當你聽到平板無感的語調說出「歡迎光臨,請取票」,遠遠不比服務人員一句溫暖的招呼:「羅小姐,這邊請!」
人類因有五感感官的刺激與體會,才可以讓服務溫暖有感,觸動人心。當然服務業者必須有所警覺,有朝一日如果機器發展出具有人類「五感」的感知,而且不會抱怨工時、不必加薪,也不用休息,人工服務極有可能被取代。所以我常苦口婆心跟學生說,不好好努力,將來大家就只能從事「保養機器人」的工作,幫它們上油清潔,變成機器的僕人。
我三十六歲當上亞都飯店總經理,四十七歲離開業界進入教育界,引發我當老師的意念,來自學生時代感念師長的教育。我還在念專科時,來教我們的老師不是大飯店、航空公司經理,就是旅行社老闆,每一位在服務業界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手。
來自實務的分享真諦
老師根據他們的親身經歷,教導我們服務的真諦。老師課堂上舉的例子都是實際發生的故事,聽來刺激精彩:昨天飯店食物中毒,前天有人跳樓自殺,還有人帶著警察來捉姦…這些故事,讓我們如臨現場,而我們在這些故事中真實學習,深感這個行業的趣味與責任。
因教育部制度上的限制,任教於大學的博士級老師,多只能教導「理論」,缺乏線上鮮活的實務經驗,以致於學生出了校門,面對工作現場常有「書上沒有教」的無措。我不是博士教授,我是一位「實務」老師,在服務業中累積多年的故事與經驗,藉著分享,希望能讓年輕一輩從這些二、三十年的經驗中,避免犯相同的錯誤,減少服務的挫折,增加服務的功力。
因為教書,我每星期必須通勤南北兩個城市,從台北捷運淡水站到台北車站,轉換高鐵到左營,再從左營搭高雄捷運到小港站,幾乎從最北坐到最南。這段頻繁通勤的過程中,我眼見許多高鐵與台鐵「有待改進的服務」,我冒著得罪人的風險,皆一一在本書中如實寫來。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我必須說,高鐵建造花了這麼多錢,消費者當然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務;對於與庶民生活如此貼近,卻又一直問題頻傳的台鐵,我們更有「恨鐵不成鋼」的期待。
獲得米其林一顆星的鼎泰豐,提供員工三萬七千元的起薪,服務人員臉上總是笑嘻嘻的,打扮得體,對客人設想周到,每一位工作起來像隻快樂的小鳥,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有一次,我用完餐離開,在捷運站遇到鼎泰豐下班回家的員工,她們還主動跟我道晚安,這種下了班還繼續服務的態度,讓人心裡泛甜。
頂級款待:有錢人、一般人無區別
在四處工作和旅行過程中,我體驗東西方服務文化的不同,西方的服務員大多沒有自卑感,這是服務業工作者很重要的態度。對許多歐洲國家來說,只有「貴族」與「平民」之分,當你不是貴族,那就和其他人一樣,都是平民,三百六十行無分高下。在台灣學業成績好的孩子如果想選擇念「餐旅」系,恐怕家裡要起革命了。在萬般唯有讀書高的心態下,服務業一直予人「不會念書」「貪玩」「家貧」及「店小二」的觀感,面對二十一世紀全面服務業的世界,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心態。
服務業界當然也要檢討。「哈巴狗」式的服務是一種僵化,讓消費者瞧不起;沒創意,只會遵守SOP流程,也毫無靈魂與美感。因地制宜、貼心互動的服務才能打動人心。厲害的服務人員知道今天客人心情好不好,知道客人想喝什麼飲料,帶來的女伴是老婆還是小三…,我們期許服務人員不要只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滿足客人真正的需要。最好的服務是服務人員有尊嚴、自信,並且做到「有錢人跟一般人都沒有感到區別」的地步,這是頂級的服務,是一種藝術,也是最難的地方。
我的上一本書《款待》描述星級旅館如何經營和提供服務,寫給旅館經營者、從業人員和對旅館有興趣的讀者。《好服務。壞服務》本書則把角度擴及生活層面:大眾運輸、餐館、主題遊樂園等,有許多旅行的所見所聞、講評及提醒,再次設定本書的讀者是「服務人員」、「消費者」及「經營者」。
我不斷鼓勵負責經營的老闆,服務業的業務能成長壯大,快樂的員工至為重要,給予員工經濟安全,讓他們有多餘的薪水、餘暇去消費、旅行,多一點機會去進修及成長,能增進業主和員工雙贏。我希望服務從業人員也了解,原來哪種服務是客人不喜歡的,客人在乎的又是哪些東西。
我同時想讓消費者進一步了解,在生活中遇到讓人不舒服的服務,可能是企業文化問題,可能員工訓練不夠或素質不好,或只是設計上的問題;提醒消費者,某些服務是不對的,該如何提出要求,但是得到好的服務時,也請不吝激賞、鼓勵。
在兩岸開放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後,大陸的各項硬體發展已逐漸超越台灣,台灣唯一領先的只有在服務的軟體上。身為多年服務業從業及教育人員,我心心念念於「服務」,以致於隨時隨地都「看見」服務的痕跡,二、三十年來盡量用相機、筆記,留存這些觀察,作為分享和建議。我衷心盼望台灣服務業在「先知」當中,更要努力當「先行」者,當我們的服務具有動人的精神靈魂時,才是再多金錢也買不走的優勢。
摘錄3
一、以小搏大的服務 1.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身為旅行愛好者,在旅途中,我不斷發現,聰明的利用科技能提升服務的便利,最基本的,是節省勞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更會發現,巧用科技的基本原則,始終來自人性。
我在日本從大阪搭火車去能登半島,候車看到往金澤的雷鳥號(等級等於台灣的自強號)火車進站。只見清潔人員立刻上去清潔車廂,然後配合回程班次轉換座位方向。不過,這些清潔人員卻沒有因吃力而露出痛苦的表情,只見他們優雅地輕輕按鈕,藉著電動設備,車廂內所有的座位就開始自動轉向。
台灣高鐵的清潔人員做的事和他們差不多,卻沒辦法這麼輕鬆,完全得靠身體的力量對付沈重的機械座位,用人工一排一排翻轉。不僅工作人員容易受傷,整理也缺乏效率。
別以為公家機關都落伍,有些也很懂得運用科技。
我帶學生到維也納海外參訪,一行人經過市政府廣場,剛好遇到垃圾車,要開出公務區。
在台灣,為了防止一般民眾開車誤闖管制區,都會設柵欄或鐵鍊。有公務車要進出時,值勤室人員會小跑步出來,移開柵欄或鐵鍊,等車子開進去後,再把柵欄搬回原位。
維也納也一樣,這個廣場上矗立著三根鐵柱。但是,當垃圾車開近時,沒有見到服務人員揮汗跑出來,鐵柱就自動下降,直到沒入地上,車子進去後,鐵柱又緩緩上升。
原來只是借用遙控器這樣的小科技,讓司機在車上控制鐵柱升降,不僅節省人力和進出等待的時間,也讓管制區保持對行人開放,又讓這些服務顯得非常現代化而有尊嚴。
比起市政廣場,人潮繁忙的國際機場更需要運用科技提昇效率。這一點,杜拜機場也不多讓。就看檢查行李吧。
在台灣,過海關檢查隨身行李時,旅客會將手提行李及口袋裡的各種小東西統統放到行李塑膠檢查盤,檢查盤隨即放在輸送帶上,經過x光機檢查。如果一切沒問題,旅客拿走行李,海關人員再把一個個空的檢查盤集中堆放,再人工送回原來的地方,讓接下來的旅客使用。杜拜機場就聰明多了,當x光機檢查結束,旅客拿走隨身行李,空的檢查盤會自動降到櫃檯下,由另一條輸送帶送回原處。
海關人員不必利用眼角餘光注意檢查盤夠不夠用,還得趁空趕快搬幾個回去。專心檢查有無違禁物品,對飛航安全、旅客保障,不是更重要嗎?
相較於結果,多花一點錢增添科技產品,絕不吃虧,也顯得更smart。
有一次,我住在拉斯維加斯的蒙地卡羅(Monte Carlo)飯店,發現客房浴室的抽水馬桶竟然是真空馬達。飯店使用真空馬桶不常見,一般只有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會使用這種科技設備以確保馬桶不阻塞。
這家飯店的做法很聰明,真空抽水馬桶雖然價錢比較高,但是反過來思考,一般馬桶容易阻塞,一旦塞住了,修理起來既麻煩又費時,修理期間房間也不能租給客人,賭場少了一個賭客的損失,絕對高過配備真空馬桶的成本。
用科技來節省時間、簡化流程,更讓消費者直接受益。
在歐洲旅行時,我到Tesco超市買水果招待學生。Tesco曾經在台灣經營,取名「特易多」,不過已經撤出台灣了。挑好水果裝袋後,左看右看卻找不到服務人員結帳,我只好站在原地觀察別人怎麼做。
終於,我看到其他客人把買好的蔬果拿到一個機器前,便跟著過去。
這是自動秤重機,秤重機的螢幕上顯示各種蔬果的圖案,消費者只要把水果放上秤台,按下螢幕上該水果的按鈕,機器就會跑出標示價錢的貼紙。消費者再把貼紙貼在袋子上,到櫃檯結帳。
這還不稀奇,在這個超市,結帳也能自動化。一整排的櫃檯中,有幾個自動結帳櫃檯,消費者把買的東西一樣樣刷過,然後自己過信用卡扣款,便完成結帳。我在法國、美國超市也看到類似的設計。
在台灣,超市結帳秤重全靠人力,客人買了水果雖然自己裝袋,卻還得找服務人員秤重貼價錢,結帳當然更得排隊等櫃檯。如果用點科技,客人省時、店家省力,不是一舉兩得嗎?是商家不相信客人嗎?或是客人的水平尚未到被尊重的標準?
有些科技很簡單,卻妙用無窮。
有一次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家購物中心的美食街,我曾看到有個孩子打翻了可樂。清潔人員很快就出現了,他像變魔術一般,從後口袋掏出一樣東西,然後啪一聲,彈簧瞬間撐開,就是個「小心地板濕滑」的警示標誌。這魔術標誌方便了很多人,清潔人員不必再跑一趟清潔車或儲藏室拿,旅客也不會在這個空檔滑倒。
這標示還有一個聰明的地方,上面除了有文字,還有圖解,不論老弱婦孺、會不會英文,全都看得懂。
使用科技節省了人員服務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再利用?我認為如果全用來增加產量、創造產值,最終就會壓垮公司的服務品質。假設增加一個小時,大部分企業會花四十五分鐘開發新客戶、用十五分鐘服務這些新客戶,其實好的分配方式是,用三十分鐘開發新客戶、十五分鐘服務新客戶,剩餘的十五分鐘再分享給所有客戶,不論新舊,為他們的服務加值,才是更平衡的行為。
摘錄4
二、正中心坎的服務 11. 不要關心過度,別把客人當白癡
許多餐廳點餐的時候,常看到客人一語不發的盯著菜單或嘰嘰喳喳來回討論,服務人員則不耐煩的站在一旁等,不時敲著點菜單。難道這些餐廳以為服務人員必須一直待在客人旁邊,才是好的服務?
客人點菜本來就需要花時間,尤其是到不熟悉的餐廳或招待不熟識的客人,更會彼此討論。餐廳在設計這段服務流程時,應該讓服務人員送菜單、介紹菜色後先離開,適當時間後再回來點菜,這樣不會讓客人有壓力,服務人員也能有效率的做其他事。
用餐時,有服務人員經過,就會拿起點菜單看一下,然後「趴」一聲放回桌面,問「菜都上了?」或」還有**沒上,等一下就來。」
其實這麼做很打擾客人用餐。要確認菜是否上齊有很多好方法,最簡單的,就是點菜單不要放在客人用餐的桌上,放到一旁,方便服務人員拿取,而且只要一個服務人員負責確認就好,不要誰走過都熱心的來檢查一下,我的經驗最高紀錄用餐時有五位服務人員分次檢查我這桌的點菜單。
有些服務看似關心客人,但是過度了,便是把客人當白痴。
台灣有一家很有名的連鎖餐廳,非常講究服務。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用餐,點了排餐,上牛排之後,服務人員照例介紹哪裡的肉、什麼作法之後問我,「要不要幫你切?」
我聽了楞了一下,我是三歲小孩不會用刀叉嗎?或者我看起來像行動不靈敏的老先生,會切到自己嗎?這樣過度的服務,簡直把客人當低能,按理說能少接觸客人的餐具及食物,是最衛生的最理想的。許多高鐵站的廣播,也是頻繁到過度。
高鐵站似乎很擔心旅客錯過它的任何訊息,站內的對客廣播,就像學校的上課鐘一樣,時間一到就廣播。不論要提醒旅客什麼,都應該針對實際狀況、有當下需要,再向大家廣播,否則不就等同噪音?
越文明的社會,廣播越少,音量越低。只有以前的學校,大陸的人民公社,是廣播氾濫的地方。
摘錄5
六、反其道而行的服務
同場加映 - 有沒有好的「慢」服務?
這是很多現代人追求的,如慢食、慢活,有機食品,自然發酵的醋、酒、手工藝品……等,客人知道好的東西需要經過時間的淬煉,所以值得等待,通常這種商品價格也往往比較高。
當大家講究有機,講究品質商品,就會忍受慢慢的等待。一碗真材實料需時慢熬出的魚骨高湯,就不會用骨粉快速製泡,所以服務會變成兩個極端,很快的跟很慢的,端看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者需要快的服務,卻去到服務慢的地方,就會生氣。但如果需要慢的服務,你卻很快的端上商品,消費者就會懷疑商品的真假。
服務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我上課、演講、觀察、滿足不同人的問題,去不同行業如輪胎製造公司,或直銷業給送貨司機上課,送貨司機往往驚訝我對他們工作時面臨的難題知之甚詳,而懷疑我送過貨。送貨司機面對車子可能被拖吊,又不能敷衍客人時,就要用「誘導式」方式服務,例如跟客人說:「有關商品的問題我知道了,也記下來了,我回去會請某人跟你聯絡。」以盡快結束對話。
當時間多時,就可以慢慢跟客人聊天,因為建立情誼後,客人下次才會再上門。所以服務也是有分時間性的。有又好又快的服務,也有又慢又好的服務,當然也有快又爛、慢又爛的服務。
當客人的期待與產品的特色能夠緊密結合時,就是好的服務。
有靈魂的服務,才動人 蘇國垚
阿聯酋航空(Emirates)從台北飛往杜拜的航程上,美麗的空服人員幫我倒水,一不小心水潑了出來,灑在我身上,空服人員沒有驚慌馬上說「sorry」,反而一直保持迷人笑容對我說:「Oh ! It s your lucky day.」
奇妙的是,她的回應沒讓我不悅,反而有驚喜的感覺。這位空服人員對服務客人充滿自信,工作中傳遞著服務人員與客人之間的對等關係,她也很會「讀」我這個「人」的癖好呢!
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年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說過:「將來的電子業是服務業,不是製造業。」電子產業依客戶要求設計及製造晶片,這樣的工作型態,就是一種服務,而我認為,二十一世紀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只要必須跟客戶接觸,必須呈現、包裝,舉凡你放的音樂,你給的茶,員工穿的制服、講的話,這些全都是服務;旅遊、金融、教育、設計、媒體、醫療…沒有一項不是服務業,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如此。
好服務凌駕SOP
我們已然站在「服務業」的世界,但我們真正了解什麼是好服務嗎?服務人員怎樣做到最好的服務?客人如何辨識好服務、並對差勁服務提出要求?公司老闆又懂得怎麼樣善待、服務員工,好讓心身快樂的員工去服務客人?這個至為關鍵的環節,企業主明白嗎?
平心而論,在製造技術成熟的現代,做出好產品並不困難,只要買好的機器設備,進好的原料,聘用熟練的工人,就可以生產好的商品。但打動人心的服務卻不是商品製造,而是一項藝術,服務人員需要練就十八般武藝,要懂得人情世故,並且在經驗傳承上不斷創新,這些都不是熟悉操作標準作業流程(SOP)就可以輕鬆過關,好服務遠遠凌駕SOP之上。
隨著科技不斷創新發展,人類已發展出許多「人工智慧」產品,並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完備快速的服務,但機器的缺點是冰冷,當你聽到平板無感的語調說出「歡迎光臨,請取票」,遠遠不比服務人員一句溫暖的招呼:「羅小姐,這邊請!」
人類因有五感感官的刺激與體會,才可以讓服務溫暖有感,觸動人心。當然服務業者必須有所警覺,有朝一日如果機器發展出具有人類「五感」的感知,而且不會抱怨工時、不必加薪,也不用休息,人工服務極有可能被取代。所以我常苦口婆心跟學生說,不好好努力,將來大家就只能從事「保養機器人」的工作,幫它們上油清潔,變成機器的僕人。
我三十六歲當上亞都飯店總經理,四十七歲離開業界進入教育界,引發我當老師的意念,來自學生時代感念師長的教育。我還在念專科時,來教我們的老師不是大飯店、航空公司經理,就是旅行社老闆,每一位在服務業界都是經驗豐富的老手。
來自實務的分享真諦
老師根據他們的親身經歷,教導我們服務的真諦。老師課堂上舉的例子都是實際發生的故事,聽來刺激精彩:昨天飯店食物中毒,前天有人跳樓自殺,還有人帶著警察來捉姦…這些故事,讓我們如臨現場,而我們在這些故事中真實學習,深感這個行業的趣味與責任。
因教育部制度上的限制,任教於大學的博士級老師,多只能教導「理論」,缺乏線上鮮活的實務經驗,以致於學生出了校門,面對工作現場常有「書上沒有教」的無措。我不是博士教授,我是一位「實務」老師,在服務業中累積多年的故事與經驗,藉著分享,希望能讓年輕一輩從這些二、三十年的經驗中,避免犯相同的錯誤,減少服務的挫折,增加服務的功力。
因為教書,我每星期必須通勤南北兩個城市,從台北捷運淡水站到台北車站,轉換高鐵到左營,再從左營搭高雄捷運到小港站,幾乎從最北坐到最南。這段頻繁通勤的過程中,我眼見許多高鐵與台鐵「有待改進的服務」,我冒著得罪人的風險,皆一一在本書中如實寫來。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我必須說,高鐵建造花了這麼多錢,消費者當然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務;對於與庶民生活如此貼近,卻又一直問題頻傳的台鐵,我們更有「恨鐵不成鋼」的期待。
獲得米其林一顆星的鼎泰豐,提供員工三萬七千元的起薪,服務人員臉上總是笑嘻嘻的,打扮得體,對客人設想周到,每一位工作起來像隻快樂的小鳥,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有一次,我用完餐離開,在捷運站遇到鼎泰豐下班回家的員工,她們還主動跟我道晚安,這種下了班還繼續服務的態度,讓人心裡泛甜。
頂級款待:有錢人、一般人無區別
在四處工作和旅行過程中,我體驗東西方服務文化的不同,西方的服務員大多沒有自卑感,這是服務業工作者很重要的態度。對許多歐洲國家來說,只有「貴族」與「平民」之分,當你不是貴族,那就和其他人一樣,都是平民,三百六十行無分高下。在台灣學業成績好的孩子如果想選擇念「餐旅」系,恐怕家裡要起革命了。在萬般唯有讀書高的心態下,服務業一直予人「不會念書」「貪玩」「家貧」及「店小二」的觀感,面對二十一世紀全面服務業的世界,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心態。
服務業界當然也要檢討。「哈巴狗」式的服務是一種僵化,讓消費者瞧不起;沒創意,只會遵守SOP流程,也毫無靈魂與美感。因地制宜、貼心互動的服務才能打動人心。厲害的服務人員知道今天客人心情好不好,知道客人想喝什麼飲料,帶來的女伴是老婆還是小三…,我們期許服務人員不要只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是滿足客人真正的需要。最好的服務是服務人員有尊嚴、自信,並且做到「有錢人跟一般人都沒有感到區別」的地步,這是頂級的服務,是一種藝術,也是最難的地方。
我的上一本書《款待》描述星級旅館如何經營和提供服務,寫給旅館經營者、從業人員和對旅館有興趣的讀者。《好服務。壞服務》本書則把角度擴及生活層面:大眾運輸、餐館、主題遊樂園等,有許多旅行的所見所聞、講評及提醒,再次設定本書的讀者是「服務人員」、「消費者」及「經營者」。
我不斷鼓勵負責經營的老闆,服務業的業務能成長壯大,快樂的員工至為重要,給予員工經濟安全,讓他們有多餘的薪水、餘暇去消費、旅行,多一點機會去進修及成長,能增進業主和員工雙贏。我希望服務從業人員也了解,原來哪種服務是客人不喜歡的,客人在乎的又是哪些東西。
我同時想讓消費者進一步了解,在生活中遇到讓人不舒服的服務,可能是企業文化問題,可能員工訓練不夠或素質不好,或只是設計上的問題;提醒消費者,某些服務是不對的,該如何提出要求,但是得到好的服務時,也請不吝激賞、鼓勵。
在兩岸開放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後,大陸的各項硬體發展已逐漸超越台灣,台灣唯一領先的只有在服務的軟體上。身為多年服務業從業及教育人員,我心心念念於「服務」,以致於隨時隨地都「看見」服務的痕跡,二、三十年來盡量用相機、筆記,留存這些觀察,作為分享和建議。我衷心盼望台灣服務業在「先知」當中,更要努力當「先行」者,當我們的服務具有動人的精神靈魂時,才是再多金錢也買不走的優勢。
摘錄3
一、以小搏大的服務 1.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身為旅行愛好者,在旅途中,我不斷發現,聰明的利用科技能提升服務的便利,最基本的,是節省勞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更會發現,巧用科技的基本原則,始終來自人性。
我在日本從大阪搭火車去能登半島,候車看到往金澤的雷鳥號(等級等於台灣的自強號)火車進站。只見清潔人員立刻上去清潔車廂,然後配合回程班次轉換座位方向。不過,這些清潔人員卻沒有因吃力而露出痛苦的表情,只見他們優雅地輕輕按鈕,藉著電動設備,車廂內所有的座位就開始自動轉向。
台灣高鐵的清潔人員做的事和他們差不多,卻沒辦法這麼輕鬆,完全得靠身體的力量對付沈重的機械座位,用人工一排一排翻轉。不僅工作人員容易受傷,整理也缺乏效率。
別以為公家機關都落伍,有些也很懂得運用科技。
我帶學生到維也納海外參訪,一行人經過市政府廣場,剛好遇到垃圾車,要開出公務區。
在台灣,為了防止一般民眾開車誤闖管制區,都會設柵欄或鐵鍊。有公務車要進出時,值勤室人員會小跑步出來,移開柵欄或鐵鍊,等車子開進去後,再把柵欄搬回原位。
維也納也一樣,這個廣場上矗立著三根鐵柱。但是,當垃圾車開近時,沒有見到服務人員揮汗跑出來,鐵柱就自動下降,直到沒入地上,車子進去後,鐵柱又緩緩上升。
原來只是借用遙控器這樣的小科技,讓司機在車上控制鐵柱升降,不僅節省人力和進出等待的時間,也讓管制區保持對行人開放,又讓這些服務顯得非常現代化而有尊嚴。
比起市政廣場,人潮繁忙的國際機場更需要運用科技提昇效率。這一點,杜拜機場也不多讓。就看檢查行李吧。
在台灣,過海關檢查隨身行李時,旅客會將手提行李及口袋裡的各種小東西統統放到行李塑膠檢查盤,檢查盤隨即放在輸送帶上,經過x光機檢查。如果一切沒問題,旅客拿走行李,海關人員再把一個個空的檢查盤集中堆放,再人工送回原來的地方,讓接下來的旅客使用。杜拜機場就聰明多了,當x光機檢查結束,旅客拿走隨身行李,空的檢查盤會自動降到櫃檯下,由另一條輸送帶送回原處。
海關人員不必利用眼角餘光注意檢查盤夠不夠用,還得趁空趕快搬幾個回去。專心檢查有無違禁物品,對飛航安全、旅客保障,不是更重要嗎?
相較於結果,多花一點錢增添科技產品,絕不吃虧,也顯得更smart。
有一次,我住在拉斯維加斯的蒙地卡羅(Monte Carlo)飯店,發現客房浴室的抽水馬桶竟然是真空馬達。飯店使用真空馬桶不常見,一般只有飛機、高鐵等交通工具,會使用這種科技設備以確保馬桶不阻塞。
這家飯店的做法很聰明,真空抽水馬桶雖然價錢比較高,但是反過來思考,一般馬桶容易阻塞,一旦塞住了,修理起來既麻煩又費時,修理期間房間也不能租給客人,賭場少了一個賭客的損失,絕對高過配備真空馬桶的成本。
用科技來節省時間、簡化流程,更讓消費者直接受益。
在歐洲旅行時,我到Tesco超市買水果招待學生。Tesco曾經在台灣經營,取名「特易多」,不過已經撤出台灣了。挑好水果裝袋後,左看右看卻找不到服務人員結帳,我只好站在原地觀察別人怎麼做。
終於,我看到其他客人把買好的蔬果拿到一個機器前,便跟著過去。
這是自動秤重機,秤重機的螢幕上顯示各種蔬果的圖案,消費者只要把水果放上秤台,按下螢幕上該水果的按鈕,機器就會跑出標示價錢的貼紙。消費者再把貼紙貼在袋子上,到櫃檯結帳。
這還不稀奇,在這個超市,結帳也能自動化。一整排的櫃檯中,有幾個自動結帳櫃檯,消費者把買的東西一樣樣刷過,然後自己過信用卡扣款,便完成結帳。我在法國、美國超市也看到類似的設計。
在台灣,超市結帳秤重全靠人力,客人買了水果雖然自己裝袋,卻還得找服務人員秤重貼價錢,結帳當然更得排隊等櫃檯。如果用點科技,客人省時、店家省力,不是一舉兩得嗎?是商家不相信客人嗎?或是客人的水平尚未到被尊重的標準?
有些科技很簡單,卻妙用無窮。
有一次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家購物中心的美食街,我曾看到有個孩子打翻了可樂。清潔人員很快就出現了,他像變魔術一般,從後口袋掏出一樣東西,然後啪一聲,彈簧瞬間撐開,就是個「小心地板濕滑」的警示標誌。這魔術標誌方便了很多人,清潔人員不必再跑一趟清潔車或儲藏室拿,旅客也不會在這個空檔滑倒。
這標示還有一個聰明的地方,上面除了有文字,還有圖解,不論老弱婦孺、會不會英文,全都看得懂。
使用科技節省了人員服務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再利用?我認為如果全用來增加產量、創造產值,最終就會壓垮公司的服務品質。假設增加一個小時,大部分企業會花四十五分鐘開發新客戶、用十五分鐘服務這些新客戶,其實好的分配方式是,用三十分鐘開發新客戶、十五分鐘服務新客戶,剩餘的十五分鐘再分享給所有客戶,不論新舊,為他們的服務加值,才是更平衡的行為。
摘錄4
二、正中心坎的服務 11. 不要關心過度,別把客人當白癡
許多餐廳點餐的時候,常看到客人一語不發的盯著菜單或嘰嘰喳喳來回討論,服務人員則不耐煩的站在一旁等,不時敲著點菜單。難道這些餐廳以為服務人員必須一直待在客人旁邊,才是好的服務?
客人點菜本來就需要花時間,尤其是到不熟悉的餐廳或招待不熟識的客人,更會彼此討論。餐廳在設計這段服務流程時,應該讓服務人員送菜單、介紹菜色後先離開,適當時間後再回來點菜,這樣不會讓客人有壓力,服務人員也能有效率的做其他事。
用餐時,有服務人員經過,就會拿起點菜單看一下,然後「趴」一聲放回桌面,問「菜都上了?」或」還有**沒上,等一下就來。」
其實這麼做很打擾客人用餐。要確認菜是否上齊有很多好方法,最簡單的,就是點菜單不要放在客人用餐的桌上,放到一旁,方便服務人員拿取,而且只要一個服務人員負責確認就好,不要誰走過都熱心的來檢查一下,我的經驗最高紀錄用餐時有五位服務人員分次檢查我這桌的點菜單。
有些服務看似關心客人,但是過度了,便是把客人當白痴。
台灣有一家很有名的連鎖餐廳,非常講究服務。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用餐,點了排餐,上牛排之後,服務人員照例介紹哪裡的肉、什麼作法之後問我,「要不要幫你切?」
我聽了楞了一下,我是三歲小孩不會用刀叉嗎?或者我看起來像行動不靈敏的老先生,會切到自己嗎?這樣過度的服務,簡直把客人當低能,按理說能少接觸客人的餐具及食物,是最衛生的最理想的。許多高鐵站的廣播,也是頻繁到過度。
高鐵站似乎很擔心旅客錯過它的任何訊息,站內的對客廣播,就像學校的上課鐘一樣,時間一到就廣播。不論要提醒旅客什麼,都應該針對實際狀況、有當下需要,再向大家廣播,否則不就等同噪音?
越文明的社會,廣播越少,音量越低。只有以前的學校,大陸的人民公社,是廣播氾濫的地方。
摘錄5
六、反其道而行的服務
同場加映 - 有沒有好的「慢」服務?
這是很多現代人追求的,如慢食、慢活,有機食品,自然發酵的醋、酒、手工藝品……等,客人知道好的東西需要經過時間的淬煉,所以值得等待,通常這種商品價格也往往比較高。
當大家講究有機,講究品質商品,就會忍受慢慢的等待。一碗真材實料需時慢熬出的魚骨高湯,就不會用骨粉快速製泡,所以服務會變成兩個極端,很快的跟很慢的,端看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者需要快的服務,卻去到服務慢的地方,就會生氣。但如果需要慢的服務,你卻很快的端上商品,消費者就會懷疑商品的真假。
服務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我上課、演講、觀察、滿足不同人的問題,去不同行業如輪胎製造公司,或直銷業給送貨司機上課,送貨司機往往驚訝我對他們工作時面臨的難題知之甚詳,而懷疑我送過貨。送貨司機面對車子可能被拖吊,又不能敷衍客人時,就要用「誘導式」方式服務,例如跟客人說:「有關商品的問題我知道了,也記下來了,我回去會請某人跟你聯絡。」以盡快結束對話。
當時間多時,就可以慢慢跟客人聊天,因為建立情誼後,客人下次才會再上門。所以服務也是有分時間性的。有又好又快的服務,也有又慢又好的服務,當然也有快又爛、慢又爛的服務。
當客人的期待與產品的特色能夠緊密結合時,就是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