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導讀 
寶島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的孕育發展下,不但開創了歷史上最安定富庶的新時代,也為全世界樹立出引人矚目的奇蹟典範。然而,這一顆閃爍耀眼的明珠卻同時在詭譎現實的世局影響、海峽兩岸的情勢消長,以及政經社會的多元巨變下,面臨著一波波繼續優勢成長的陣痛與不斷調整出發的抉擇。展閱從一九八O年代起,一直發展至今的台灣時代脈動,成就了本書十七萬字採訪人生歷史式的報導文學情懷。
眭澔平躬逢其盛,從高中大學到進入社會工作,從電視新聞採訪記者、勤於寫作的報導文學作者、深造博士研究的教授學者――三合一的角色環顧時代省思記錄下,當時八〇年底跨到九〇年初那個劇變年代下狂飆的台灣。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氛圍瀰漫著一種努力就可致富、把握機會就能翻身的夢想,於是從採訪報導重大新聞的機緣,讓他在大時代巨變中深切體會感懷也完整記錄下來,那份寶島人民善良熱忱卻有些懵懂的憨直、惶恐、瘋狂、揮霍與孤獨的糾葛情結。
畢竟,在這寶島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天地裡,稠密擁擠的兩千多萬人口,曾擁有高達七百餘億美金的外?存底,不論從科技經貿工商實力、現代都市化進步,到?固的國防與傳承中華文化的雄心壯志,曾經都是台灣自恃的榮耀或是過重的負擔。特别是,後來台灣面對更劇烈的變局:長期戒嚴、報禁、黨禁、社運集會遊行禁令的解除;特別是大陸探親、外?投資、觀光移民的開放,一直到政黨輪替的議題爭鬥、海陸環境的污染破壞、貪污腐敗等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層出不窮、表面富裕奢華下一顆顆顛簸浮躁甚至狂暴的心靈……,凡此總總使得台灣在快速提升進步中,又不斷被拉扯推向著一個又一個驚濤怒海裡的風口浪尖。問題是,民眾的理念素養是否趕得上時代飛躍先進的成就?現代都市文明究竟造就了更多的幸福快樂,還是困頓迷惑?這些都是眭澔平在台灣報導文學的作品裡,透過報導寫作的筆法看見變遷,帶領讀者踏著時代的巨輪,深入一個又一個真實新聞的現場,進行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全方位思索探討:
我們是否社會愛心溫暖卻難免人際疏離冷漠?我們是否盲目訴諸群衆卻錯亂了民主自由的真諦?我們是否追求金錢權力卻混淆了人生的目標?我們是否炫耀工商科技卻坐視環境持續污染?我們是否揮霍財富享樂卻任憑弱者苦無立椎?我們是否自視文化豐富多元卻無法突破全球國際化瓶頸?我們是否渴求愛與被愛卻始終無法擴展提昇?我們是否瘋狂尋找刺激卻恐懼不能填補孤獨?
在創作的過程中,澔平藉著時代歷史真實新聞現場第一線上的感受與觀察,運用各種不同的報導文學題材,委婉地詮譯一份經過驗證的理性思考、一份真心與共的感性情懷;探討的層面不但涵蓋台灣當前的現象,也處處觸及屬於人性共通的人文關懷與體悟感動。其中有些是從來極少被運用於報導文學創作的主題,像是災難事件、群衆運動、財經股票、飆車、牛肉場、立法院……,「記者、作者、學者――三者合一」的眭澔平都做了題材上相當大膽可取的鋪陳詮釋,可圈可點。另外在其他有些已經廣爲發揮寫作的主題,像環境污染、風花雪月、探親失戀、孤獨寂寞、童年往事、社會評論……,他則巧思睿智於選取真實嶄新的撰寫角度流暢敘事言情,入木三分,深得人心。
行文走筆之時,澔平或以自己爲第一人稱來說故事,或以記者、老太婆、大學生、阿兵哥、家庭主婦……等主角人物,甚至是無生命的麥克風、輓聯等,作爲貫穿全文的主體。整體來看,這本文集統合體現的便是一分奠基於人文關懷,鮮活採訪人生所反映出兼具台灣歷史觀和時代感的大作,其中既涵蓋從展閱台灣當代新聞歷史所發抒的悲喜情仇,也多層次探索反省台灣現代社會人心千奇百態的流變脈動。
										寶島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民主政治與自由經濟的孕育發展下,不但開創了歷史上最安定富庶的新時代,也為全世界樹立出引人矚目的奇蹟典範。然而,這一顆閃爍耀眼的明珠卻同時在詭譎現實的世局影響、海峽兩岸的情勢消長,以及政經社會的多元巨變下,面臨著一波波繼續優勢成長的陣痛與不斷調整出發的抉擇。展閱從一九八O年代起,一直發展至今的台灣時代脈動,成就了本書十七萬字採訪人生歷史式的報導文學情懷。
眭澔平躬逢其盛,從高中大學到進入社會工作,從電視新聞採訪記者、勤於寫作的報導文學作者、深造博士研究的教授學者――三合一的角色環顧時代省思記錄下,當時八〇年底跨到九〇年初那個劇變年代下狂飆的台灣。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的氛圍瀰漫著一種努力就可致富、把握機會就能翻身的夢想,於是從採訪報導重大新聞的機緣,讓他在大時代巨變中深切體會感懷也完整記錄下來,那份寶島人民善良熱忱卻有些懵懂的憨直、惶恐、瘋狂、揮霍與孤獨的糾葛情結。
畢竟,在這寶島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天地裡,稠密擁擠的兩千多萬人口,曾擁有高達七百餘億美金的外?存底,不論從科技經貿工商實力、現代都市化進步,到?固的國防與傳承中華文化的雄心壯志,曾經都是台灣自恃的榮耀或是過重的負擔。特别是,後來台灣面對更劇烈的變局:長期戒嚴、報禁、黨禁、社運集會遊行禁令的解除;特別是大陸探親、外?投資、觀光移民的開放,一直到政黨輪替的議題爭鬥、海陸環境的污染破壞、貪污腐敗等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層出不窮、表面富裕奢華下一顆顆顛簸浮躁甚至狂暴的心靈……,凡此總總使得台灣在快速提升進步中,又不斷被拉扯推向著一個又一個驚濤怒海裡的風口浪尖。問題是,民眾的理念素養是否趕得上時代飛躍先進的成就?現代都市文明究竟造就了更多的幸福快樂,還是困頓迷惑?這些都是眭澔平在台灣報導文學的作品裡,透過報導寫作的筆法看見變遷,帶領讀者踏著時代的巨輪,深入一個又一個真實新聞的現場,進行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全方位思索探討:
我們是否社會愛心溫暖卻難免人際疏離冷漠?我們是否盲目訴諸群衆卻錯亂了民主自由的真諦?我們是否追求金錢權力卻混淆了人生的目標?我們是否炫耀工商科技卻坐視環境持續污染?我們是否揮霍財富享樂卻任憑弱者苦無立椎?我們是否自視文化豐富多元卻無法突破全球國際化瓶頸?我們是否渴求愛與被愛卻始終無法擴展提昇?我們是否瘋狂尋找刺激卻恐懼不能填補孤獨?
在創作的過程中,澔平藉著時代歷史真實新聞現場第一線上的感受與觀察,運用各種不同的報導文學題材,委婉地詮譯一份經過驗證的理性思考、一份真心與共的感性情懷;探討的層面不但涵蓋台灣當前的現象,也處處觸及屬於人性共通的人文關懷與體悟感動。其中有些是從來極少被運用於報導文學創作的主題,像是災難事件、群衆運動、財經股票、飆車、牛肉場、立法院……,「記者、作者、學者――三者合一」的眭澔平都做了題材上相當大膽可取的鋪陳詮釋,可圈可點。另外在其他有些已經廣爲發揮寫作的主題,像環境污染、風花雪月、探親失戀、孤獨寂寞、童年往事、社會評論……,他則巧思睿智於選取真實嶄新的撰寫角度流暢敘事言情,入木三分,深得人心。
行文走筆之時,澔平或以自己爲第一人稱來說故事,或以記者、老太婆、大學生、阿兵哥、家庭主婦……等主角人物,甚至是無生命的麥克風、輓聯等,作爲貫穿全文的主體。整體來看,這本文集統合體現的便是一分奠基於人文關懷,鮮活採訪人生所反映出兼具台灣歷史觀和時代感的大作,其中既涵蓋從展閱台灣當代新聞歷史所發抒的悲喜情仇,也多層次探索反省台灣現代社會人心千奇百態的流變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