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位於法國東部的布根地與波爾多,同樣是法國頂級的葡萄酒產地。不過,布根地卻與波爾多稍微不同。布根地不像波爾多有巍然聳立的酒莊,這裡放眼望去盡是一片畜牧的悠閒景象。即使釀造出世界頂級葡萄酒羅曼尼‧康帝的酒莊,也沒有氣派的招牌或大門,只是簡單的寫著「釀酒廠」。
兩者之所以有這些差別,起始於十八世紀的法國革命。法國革命剝奪了貴族的特權,讓他們的葡萄園全部充公。
但革命後,波爾多的葡萄園再度被貴族或仕紳買回,因此逐漸出現一些頭角崢嶸的酒莊,在廣大的葡萄園區大量釀造葡萄酒。
另一方面,布根地的葡萄園大都屬於教會或修道院,然後再分給農民耕種。劃分後的葡萄園面積窄小,葡萄產量也相對較低。因此,不需要像波爾多那樣大型的酒莊。
布根地因為這些歷史因素,而缺乏氣派豪華的酒莊,因此沒有必要仿照波爾多根據產區評比酒莊的等級。
布根地只簡單的將葡萄園分為四個等級,按照順序為特級(Grand Crus)、一級(Premier Crus)、村莊級(Communal,指葡萄園的村鎮)與地區級(Regional,指葡萄園的區域)等4個等級。
特級葡萄園如字面所示,就是最高等級的葡萄園。這是羅曼尼‧康帝或蒙哈榭等部分國際知名的葡萄產區才有的殊榮。而且,面積僅約整個布根地的1.5%。
特級葡萄園所釀造的葡萄酒,會在標籤的AOC上註明葡萄園的名稱。
例如羅曼尼‧康帝是葡萄園與釀酒廠的名稱, 所以標籤上是「Appellation Romanée-Conti Contrôlée 」。
總之,能夠使用羅曼尼‧康帝葡萄園這個名稱的,只有「羅曼尼‧康帝的酒坊」(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俗稱DRC),這是代表該葡萄園被獨家壟斷,通常酒莊會寫上Monopole 字樣。物以稀為貴,於是價格便水漲船高。
一級葡萄園雖然在評比制度中名列第二,但不代表品質無法與特級相比。
布根地最著名的釀酒師是已故的亨利‧賈葉(Henri Jayer),其實他所經營的酒坊屬於一級葡萄園。而他的克羅‧帕宏圖(Cros-Parantoux)也是在馮內‧侯瑪內(Vosne-Romanée)村中的一級葡萄園釀造的。
一級葡萄園的標示的是「村名+ ler Cru(Premier Cru)+葡萄園」,另外,使用多種一級葡萄時,不需註明葡萄園。舉例來說,在馮內‧侯瑪內一級葡萄園所釀造的葡萄酒,就是「Appellation Vosne-Romanée Premier Cru Contrôlée 」。
而第三等的村莊級(村名)所釀的葡萄酒,只能採用同一個村莊的葡萄,要注意的是,即使同一村莊,如果品質不符規格,也不能冠上該村莊的名稱。這個等級的葡萄酒以整個「村莊」作為標準,因此只要是同一個村莊釀製,即使葡萄的來源不同也無所謂。葡萄酒標籤上須註明「村名」,例如馮內‧侯瑪內村的村莊級葡萄酒,標示為「Appellation Vosne-Romanée Contrôlée 」。
最低等的地區級(地名)所規範的範圍最廣,涵蓋整個布根地地區,酒瓶標籤上標示「Appellation Bourgogne Contrôlée 」。

翻轉形象,由黑轉紅

西班牙的葡萄酒產量位居世界第三,跟法國或義大利一樣,自古釀造葡萄酒為生。
西班牙有寬廣的土地與充沛的陽光,從西元前就開始種植葡萄。西班牙從古希臘人手中學會怎麼釀造葡萄酒,再學習羅馬帝國釀酒技術,以提高品質,現在西班牙的葡萄種植面積或葡萄酒產量,已經與法國或義大利並駕齊驅,成為一個葡萄酒大國。
西班牙有歐洲各國欽羨的日照量,所以過去釀造的葡萄酒酒精濃度較高、單寧成分較濃(按:葡萄酒的酒精是從葡萄的糖分轉換而來,日照決定了糖分集中度,進而影響釀成葡萄酒酒精濃度)。為了突顯這個特色,西班牙習慣在釀造過程中,加入在法國、德國等陰涼地區所生產味道較弱的葡萄酒,以製成適合長期儲藏、行銷海外的葡萄酒。
這種西班牙式活力充沛的釀酒傳統,至今仍然脈脈相傳。
例如雪莉酒(按:Sherry,僅雪莉三角洲生產可冠名)就是安達魯西亞(Andalucía)自治區的名產,不僅是西班牙傳統的葡萄酒,也是世界三大加烈(按:加強酒精濃度)葡萄酒之一。雪莉酒加入酒精濃度較高的白蘭地之後,可以提高葡萄酒的糖分與酒精濃度(按:15%至22%),產生香醇的口感。因此,可以配合TPO作為飯前酒、飯後酒或雞尾酒等,提供各種不同的樂趣。
另外兩個知名的加烈葡萄酒,是葡萄牙釀造的馬德拉酒(Madeira)以及波特酒(Port Wine)。這些酒之所以要提高酒精濃度,是因為葡萄牙或安達魯西亞地區氣候炎熱,為了防止葡萄酒氧化或變質所採取的應變方法。
日本的西班牙酒館常有桑格莉亞(sangría)調酒,也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特有喝法——將水果或香草浸泡在葡萄酒(按:即加味酒,aromatised wine)—只不過當地習慣熱飲。
桑格莉亞酒原本是一種廢物利用的概念,透過加工讓風味欠佳的葡萄酒起死回生。最近,更流行在葡萄酒裡加上一些水果或果汁調製成雞尾酒。
西班牙雖然有這些獨具特色的葡萄酒,但國內的情勢不穩定,導致釀酒業長期低迷。不可否認的,品質就是落後於法國與義大利。與之相比,西班牙缺乏代表性的酒莊也是不爭的事實。
即便如此,西班牙還是有幾個鮮為人知的優秀酒莊。例如,1879年成立的庫尼(Cune)酒莊,這裡釀造的葡萄酒就是西班牙的珍品。對於葡萄酒的品質,西班牙也如同布根地一樣依土地區分等級,有嚴格的規定。而庫尼酒莊在最高等級「DOCa」(Denominacion de Origen Calificada)的利奧哈(Rioja)土地上,擁有自家的葡萄園。
特別是2013年,當庫尼至尊特級陳釀(Cune Imperial Gran Reserva)榮獲美國《葡萄酒鑑賞家》的年度葡萄酒時,立即在美國的葡萄酒商店銷售一空。
近年來,即使是比DOCa低一等級的DO(Denominacion de Origen)也有一些不錯的葡萄酒。舉個例子,如1864年在DO產地設立的貝加‧西西里酒莊(Vega Sicilia)推出的尤尼科(UNICO),與努曼西亞酒莊(Numanthia)推出的帝曼希亞(Termanthia),都是其中之一(見圖5-1)。
尤尼科因為產量稀少而成為拍賣會中的熱門酒款。特別是1962年產的葡萄酒隨著熟成,身價更是年年高漲。2012年,尤尼科榮獲派克的大弟子尼爾‧馬丁(Neale Martin)百分的評比時,他甚至稱讚:「這絕對是世上最棒的西班牙葡萄酒。」另外,帝曼希亞也在2004年,榮獲葡萄酒評鑑雜誌《葡萄酒代言人》)Wine Advocate)百分滿點的殊榮,甚至成為社會討論的話題。
西班牙特有的氣泡酒卡瓦(Cava)也是世界聞名的西班牙葡萄酒之一。將近95%的卡瓦在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區釀製,而且與法國的香檳一樣採用瓶內兩次發酵。
所謂二次發酵並不是指在酒槽內進行發酵或加入碳酸,而是一種耗時費事的製程。也就是在小心翼翼的步驟下,才能製造出細緻的氣泡。
目前,卡瓦氣泡酒的銷售量(臺灣參考售價新臺幣500元至600元/瓶)每年約有兩億瓶,再加上部分釀造廠堅持量少質精的經營模式,因此不管在質或量上,都對香檳產生威脅。
此外,1990年代後半,西班牙出現嶄新型態的葡萄酒,如義大利的超級托斯卡尼或巴羅洛男孩一樣,西班牙也有頂級西班牙(Premium Spanish)或現代西班牙(modern Spain)等。新興的酒莊透過時髦的標籤下呈現經典形象,並且在評論家的推崇下華麗登場。
這些酒莊都不拘泥於當地的葡萄品種,堅持釀造量少質佳的葡萄酒。在大量生產且葡萄酒強韌的西班牙中,掀起一股新浪潮。
特別是最近受到各界矚目的,於加泰隆尼亞的普里奧拉(Priorat)所釀造的葡萄酒。普里奧拉邊臨法國,本來就是一個繁榮的葡萄酒產地,但在19世紀卻因為蟲害而讓葡萄園一夜之間全軍覆沒。
普里奧拉雖然因此消沉了一段時日,但適合種植葡萄的優渥土壤,仍吸引不少釀酒廠回歸,於是重建往日榮光。這些廠家將法國與當地固有品種混釀,創造出傳統與創新兼具的全新風格。
嶄新的普里奧拉葡萄酒獲得評論家的一致好評,目前的38號甚至榮獲派克98到100分的評比。

德國的冰酒

在日本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期,只要提起葡萄酒絕對非德國酒莫選。雖然當時日本進口一堆甜膩、便宜的德國貨,但之後又一面倒的偏向法國,德國葡萄酒的影響就越來越小。德國葡萄酒之所以無法受到日本市場青睞,除了味道太甜膩以外,還牽扯到它的「難言之隱」。
德國葡萄酒根據甜味區分等級,其中,最甜的品種有個讓人很難記住的名稱:逐粒枯萄精選貴腐酒(Trockenbeerenauslese)。大部分的業者一致以為,像天書一般難讀、難懂的標示,才是阻礙德國葡萄酒打開國際市場的主因。
除此之外,目前德國葡萄酒雖有四分之一銷往美國,但在過去,紐約店鋪裡的德國葡萄酒卻乏人問津。這是因為在紐約從事酒類交易的,多為猶太人。就歷史背景而言,當時抗拒德國葡萄酒進口也是其來有自。
拗口的酒名、缺乏親切感與歷史背景,都讓德國葡萄酒處於劣勢,於是打造不出聞名世界的品牌。
話說回來,根據2018年8月的資料顯示,其實德國有166款葡萄酒曾經榮獲派克98點以上的評分,可見其品質絕對精良。
德國是世上最北的葡萄酒產地,陰涼的氣候與土壤的性質釀造出來白葡萄酒以乾型為主。陰涼的環境降低了葡萄的糖分,因此酒精濃度較低也是德國葡萄酒的特色之一。
德國的葡萄品種以麗絲玲為主,種植面積高居全球的60%。新世界之所以開始種植麗絲玲,其實也是因為德國移民的緣故。紐約州北方的哈德遜河谷(THudson Valley)自從湧入德國移民以後,便開始種植麗絲玲。哈德遜河谷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大的麗絲玲葡萄產區。
此外,德國的冰酒(ice wine)世界聞名。這款甜點酒(dessert wine)稀罕珍貴,其他國家難以模仿。
冰酒其實是200年前偶然的產物。話說當時的德國突然寒流來襲,讓所有葡萄都凍結在樹上。但德國的釀酒廠卻不能因為連續的天荒而認命。因此,他們便嘗試著將這些結凍的葡萄釀成葡萄酒。
出乎意料的是,釀造出來葡萄酒竟然有濃郁的果香,而且酒味芳醇。於是,冰酒便成為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及至現今仍然是德國的招牌。
順帶一提,冰酒的製程其實需要異於常人的體力。例如在烏漆墨黑的寒夜裡,用手採收結凍的葡萄,且收成後必須立即壓榨。因為即使葡萄結冰,也不會影響果糖的型態,因此能夠將水分與果糖分離,釀造出的葡萄酒才會甜膩。
這麼辛勤的勞動,也只能釀造出10%的葡萄酒,更突顯它的難能可貴。
雖然不乏一些釀造廠將收成後的葡萄冰凍起來,但這些取巧的做法都不能稱為「冰酒」。想要能夠冠上冰酒等級(Eiswein),需要通過嚴格的法律規範,德國政府與釀酒廠都嚴格守護著貨真價實的冰酒。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