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拋出的難題,我能馬上接手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當時不只日本,全世界都對未知的病毒充滿恐懼。日本最初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時,街頭不見人影,經濟活動也僅維持最低需求,首要之務就是安全和健康。
新冠肺炎是什麼疾病?疫苗何時可以完成?那段時期每個人都充滿不安。當時,是孫正義率先採取行動。
2020年3月11日,孫正義睽違三年更新了社群平臺推特(Twitter,現改名為X)。他發文表示:「我想為憂心新冠肺炎的民眾提供免費的PCR快篩,首先提供100萬人份,接下來會規畫相關申請方式。」這則貼文引發了廣大迴響。
人們活在不安之中,對經濟活動停止、社會停滯充滿危機感,於是孫正義對身為CSR區域經理的我下達「籌備PCR檢測中心」的指示。我身為負責人,從零開始籌設。
現在大家熟知的PCR檢測,在當時根本是聽都沒聽過。我沒有任何醫療背景,PCR檢測到底是什麼?需要什麼流程?該請教誰?該去哪裡申請相關許可證?要如何申請?什麼不可或缺?必須有哪些成員參與?費用是多少?我根本毫無頭緒。
我身邊包含孫正義在內,沒有人具備籌設PCR檢測中心的必要資訊。雖然我接下指示,卻完全搞不清楚狀況,也不知道從何著手,甚至連哪裡不懂都不知道。
即使如此,我也說不出「不懂所以做不到」。當時,我的腦海浮現東日本大震災後,東北遭遇千年未有的災情時,孫正義流著眼淚激動說出「我必須做點什麼」的樣子。
我感受到孫正義除了致力於事業和投資外,還有「想為社會做點什麼」真摯的一面。因此我也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達成使命,努力透過PCR檢測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幫助日本早日恢復經濟活動。
為了理解相關資訊,我請教公司的健康顧問,也到處打聽,又找內閣府等相關機構諮詢,首先製作作業流程示意圖,以掌握一連串的大致流程。
作業流程示意圖完成後,應該就會清楚了解所需的相關人士、物品和時間,因此我想辦法先製作流程示意圖。有了這張圖,原本目標只是模糊的「執行PCR檢測」,變成具體的「PCR檢測有這八個必要流程。第一個流程需要……、第二個流程需要……、第三個流程需要……」。
目標變具體後,就可以分派工作給部屬或聯絡相關專業人士。即使時間不足,也可以高效、迅速的討論。
數字化,使目的和觀點變明確
不過,也有很想具體描寫,卻決定不了數字的情況。比方說構想了一個促銷方案,但不知道它的效益如何,新品的銷售反應也很難預測。這時,我建議大家運用費米推論(Fermi Estimation)。
某段時期,外商顧問公司常提問與費米推論相關的面試問題,或許很多人都曾聽說過。這是指把實際上無法計算和量化的未知數值,運用邏輯思考估算出大概數值──把整體因數分解,再用於建立假設。
「目前全世界有幾個人正在上廁所?」針對這個問題思考看看。這當然不可能實際計算,且即使做了相關調查,也無法得到明確答案。
雖說如此,面試時也不能說一句「我不知道」就帶過。那該如何思考?在此分享一則思考範例:「首先,自己一整天上廁所的時間大約是15分鐘,那就假設一整天的如廁時間有15分鐘。另一方面,全世界人口目前約80億人。如果這些人一天有15分鐘在上廁所,那就會是80億人÷24小時÷60分鐘×15分鐘=約8,300萬人。所以答案是大約8,300萬人。」
當然,這個思考原本就是建立在假設上,所以不是正確的數字。但根據此推論,萬一全世界的廁所必須重建,就會需要這麼多廁所。
「假設」的部分要清楚標示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麼隨便的數字,不就等於不知道?」但話不能這麼說。有了這個數據,就會知道20億座廁所太多、1,000萬座廁所絕對不夠。比起「數字完全不明」的狀態,即使只是知道「數千萬的量、不到1億」,也會更清楚應該準備多少程度的量。
即使只是假設也要做個估計,才能製作出可供討論的表格。不確定的事項也要刻意寫出來,不過可以改成粗體字(或換成藍字),讓大家都知道是「假設」。
這樣一來可以讓討論更有建設性,也可以讓沒有仔細看資料,只憑印象就抱怨的人閉嘴。
如果被質疑「7月15日太晚了」,就拿出於評估階段所做的效益分析表,和對方討論:「如果不要系統化,只單純設置檢測站,6月15日就可以建立完成。」對此對方可能表示:「這一點沒做也無所謂,總之加快速度,預定在6月15日建立完成。」或「那就沒辦法了,只能預定在7月15日完工。」原本不確定的行程表,可以就此確定下來。
根據這個要領往下確認表格內容,就可以一項項確定該決定的事項。等到會議結束,整體計畫也大致擬定。
這是建設性討論的基礎,促使你和主管對於已決定事項、應該決定的事項有明確的共識。最重要的是,即使面對孫正義這樣的天才,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以對等立場談話。
總之,按照表格說明的優點多到數不清。
如果孫正義出石頭,誰能出布?
要找誰合作時,我會使用「猜拳理論」。猜拳理論是善用人脈找重要對象合作的一種手法。
2014年我推行利用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捐款的企劃,名稱是「感應募款」,只要下載專用的App,感應Logo標誌就可以輕鬆捐款。
為了推廣這個企劃,我預計召開記者會公告消息,無論如何我都希望孫正義可以出席這個記者會。
孫正義是否出席記者會對社會的關注度影響很大,而且既然是以軟銀的名義推行活動,孫正義是否出席也關係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不過,即使對孫正義據實以告,他也不一定會出席。當時我想的是:「用猜拳來思考,如果孫正義出石頭,能出布的人會是誰?」
當時我腦中閃過的人選是王貞治。
軟銀之所以收購福岡大榮鷹隊(當時)進軍職棒,是因為孫正義很尊敬王貞治。王貞治也很熱心推動世界少棒推廣基金會,強烈關注社會貢獻議題。因此我找機會與王貞治見面,與他談起「感應募款」活動。
王貞治不只熱心的聽我說明還大為贊同,甚至表示願意出席記者會。因此,我馬上發郵件告訴孫正義「王貞治會出席記者會」,於是孫正義也表示可以出席記者會。
工作至今,猜拳理論幫了我無數次的忙。
比方說成立SB新冠肺炎檢測中心時,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醫師給我們諸多協助,背後也有猜拳理論相助。其實軟銀的企業健康管理顧問曾是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職員,透過這層關係,我得以與理事長面談。
如果沒有這些準備就貿然去拜訪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我可能連理事長的面都見不上。如果有無論如何都想請出馬的關鍵人物,光靠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一定要找出「可以讓關鍵人物出面的人=與關鍵人物猜拳會贏的人」。
多了這層助力,事情會意外的進展順利。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當時不只日本,全世界都對未知的病毒充滿恐懼。日本最初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時,街頭不見人影,經濟活動也僅維持最低需求,首要之務就是安全和健康。
新冠肺炎是什麼疾病?疫苗何時可以完成?那段時期每個人都充滿不安。當時,是孫正義率先採取行動。
2020年3月11日,孫正義睽違三年更新了社群平臺推特(Twitter,現改名為X)。他發文表示:「我想為憂心新冠肺炎的民眾提供免費的PCR快篩,首先提供100萬人份,接下來會規畫相關申請方式。」這則貼文引發了廣大迴響。
人們活在不安之中,對經濟活動停止、社會停滯充滿危機感,於是孫正義對身為CSR區域經理的我下達「籌備PCR檢測中心」的指示。我身為負責人,從零開始籌設。
現在大家熟知的PCR檢測,在當時根本是聽都沒聽過。我沒有任何醫療背景,PCR檢測到底是什麼?需要什麼流程?該請教誰?該去哪裡申請相關許可證?要如何申請?什麼不可或缺?必須有哪些成員參與?費用是多少?我根本毫無頭緒。
我身邊包含孫正義在內,沒有人具備籌設PCR檢測中心的必要資訊。雖然我接下指示,卻完全搞不清楚狀況,也不知道從何著手,甚至連哪裡不懂都不知道。
即使如此,我也說不出「不懂所以做不到」。當時,我的腦海浮現東日本大震災後,東北遭遇千年未有的災情時,孫正義流著眼淚激動說出「我必須做點什麼」的樣子。
我感受到孫正義除了致力於事業和投資外,還有「想為社會做點什麼」真摯的一面。因此我也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達成使命,努力透過PCR檢測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大,幫助日本早日恢復經濟活動。
為了理解相關資訊,我請教公司的健康顧問,也到處打聽,又找內閣府等相關機構諮詢,首先製作作業流程示意圖,以掌握一連串的大致流程。
作業流程示意圖完成後,應該就會清楚了解所需的相關人士、物品和時間,因此我想辦法先製作流程示意圖。有了這張圖,原本目標只是模糊的「執行PCR檢測」,變成具體的「PCR檢測有這八個必要流程。第一個流程需要……、第二個流程需要……、第三個流程需要……」。
目標變具體後,就可以分派工作給部屬或聯絡相關專業人士。即使時間不足,也可以高效、迅速的討論。
數字化,使目的和觀點變明確
不過,也有很想具體描寫,卻決定不了數字的情況。比方說構想了一個促銷方案,但不知道它的效益如何,新品的銷售反應也很難預測。這時,我建議大家運用費米推論(Fermi Estimation)。
某段時期,外商顧問公司常提問與費米推論相關的面試問題,或許很多人都曾聽說過。這是指把實際上無法計算和量化的未知數值,運用邏輯思考估算出大概數值──把整體因數分解,再用於建立假設。
「目前全世界有幾個人正在上廁所?」針對這個問題思考看看。這當然不可能實際計算,且即使做了相關調查,也無法得到明確答案。
雖說如此,面試時也不能說一句「我不知道」就帶過。那該如何思考?在此分享一則思考範例:「首先,自己一整天上廁所的時間大約是15分鐘,那就假設一整天的如廁時間有15分鐘。另一方面,全世界人口目前約80億人。如果這些人一天有15分鐘在上廁所,那就會是80億人÷24小時÷60分鐘×15分鐘=約8,300萬人。所以答案是大約8,300萬人。」
當然,這個思考原本就是建立在假設上,所以不是正確的數字。但根據此推論,萬一全世界的廁所必須重建,就會需要這麼多廁所。
「假設」的部分要清楚標示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麼隨便的數字,不就等於不知道?」但話不能這麼說。有了這個數據,就會知道20億座廁所太多、1,000萬座廁所絕對不夠。比起「數字完全不明」的狀態,即使只是知道「數千萬的量、不到1億」,也會更清楚應該準備多少程度的量。
即使只是假設也要做個估計,才能製作出可供討論的表格。不確定的事項也要刻意寫出來,不過可以改成粗體字(或換成藍字),讓大家都知道是「假設」。
這樣一來可以讓討論更有建設性,也可以讓沒有仔細看資料,只憑印象就抱怨的人閉嘴。
如果被質疑「7月15日太晚了」,就拿出於評估階段所做的效益分析表,和對方討論:「如果不要系統化,只單純設置檢測站,6月15日就可以建立完成。」對此對方可能表示:「這一點沒做也無所謂,總之加快速度,預定在6月15日建立完成。」或「那就沒辦法了,只能預定在7月15日完工。」原本不確定的行程表,可以就此確定下來。
根據這個要領往下確認表格內容,就可以一項項確定該決定的事項。等到會議結束,整體計畫也大致擬定。
這是建設性討論的基礎,促使你和主管對於已決定事項、應該決定的事項有明確的共識。最重要的是,即使面對孫正義這樣的天才,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以對等立場談話。
總之,按照表格說明的優點多到數不清。
如果孫正義出石頭,誰能出布?
要找誰合作時,我會使用「猜拳理論」。猜拳理論是善用人脈找重要對象合作的一種手法。
2014年我推行利用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捐款的企劃,名稱是「感應募款」,只要下載專用的App,感應Logo標誌就可以輕鬆捐款。
為了推廣這個企劃,我預計召開記者會公告消息,無論如何我都希望孫正義可以出席這個記者會。
孫正義是否出席記者會對社會的關注度影響很大,而且既然是以軟銀的名義推行活動,孫正義是否出席也關係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不過,即使對孫正義據實以告,他也不一定會出席。當時我想的是:「用猜拳來思考,如果孫正義出石頭,能出布的人會是誰?」
當時我腦中閃過的人選是王貞治。
軟銀之所以收購福岡大榮鷹隊(當時)進軍職棒,是因為孫正義很尊敬王貞治。王貞治也很熱心推動世界少棒推廣基金會,強烈關注社會貢獻議題。因此我找機會與王貞治見面,與他談起「感應募款」活動。
王貞治不只熱心的聽我說明還大為贊同,甚至表示願意出席記者會。因此,我馬上發郵件告訴孫正義「王貞治會出席記者會」,於是孫正義也表示可以出席記者會。
工作至今,猜拳理論幫了我無數次的忙。
比方說成立SB新冠肺炎檢測中心時,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醫師給我們諸多協助,背後也有猜拳理論相助。其實軟銀的企業健康管理顧問曾是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職員,透過這層關係,我得以與理事長面談。
如果沒有這些準備就貿然去拜訪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我可能連理事長的面都見不上。如果有無論如何都想請出馬的關鍵人物,光靠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一定要找出「可以讓關鍵人物出面的人=與關鍵人物猜拳會贏的人」。
多了這層助力,事情會意外的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