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選摘
第九章 海與草原的明清交替──鄭氏台灣和康熙帝
豐岡康史
前言
十七世紀中葉,長期以來統治中國的大明國,也就是明朝(一三六八~一六四四)自我毀滅。佔據著今天中國東北部滿州、蒙古,可說是漢人聯邦國家的大清國(一六一六~一九一二),接收了化為混亂城市的明朝領地、花上近半世紀的時間,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朝後繼國家。歷史家將這個王朝稱作「清朝」,而將中國這一連串的政治變動稱為「明清交替」,不過當時的日本人將之稱為「華夷變態(從華麗的大明變化成夷人的大清)」。對日本來說,日本長久以來接觸儒學經典,學習以漢人為中心的思考,但在半世紀之前,秀吉向朝鮮出兵,實際交以干戈,且將近三百年來持續君臨東海彼岸的「中華」明朝滅亡,對日本可說是非常衝擊的事實。然而這個衝擊,相反的卻也讓東亞的國際環境逐漸的穩定下來。
明朝瓦解後,清朝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穩固自身的政權,在東亞不再見到大規模的勢力爭奪,形成了今天國際環境的原型。清朝中國、朝鮮王朝、德川日本、黎朝越南的國境線,除去琉球和台灣的定位之外,就幾乎原原本本的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韓國北朝鮮、日本、越南。在同一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乘上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潮、造訪遠東的歐洲大陸國家,也降低了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英國,相較於獲得殖民地,英國更把比重放在貿易之上。十六世紀以來,中日銀貿易引領著東亞的經濟活動,但因為日本在之後會進行「鎖國」的一連串貿易限制政策,中日的銀貿易因此受到控制。因此海上世界的混亂時期過去了,商人們捨棄了武器,逐漸進行起穩定的貿易。
另一方面,在同一時期的亞洲內陸,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汗國和清朝之間,因東蒙古的喀爾喀,以及對蒙古人來說是心靈支柱的西藏佛教領導人、歷代達賴喇嘛所引起的決戰,開啟了戰端。在這裡,勢力由西擴大到東西伯利亞的俄羅斯帝國被牽連進來,開始了持續到十九世紀末的中亞角逐戰。最終形成今天所看到的俄羅斯,以及中亞、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境,花上了兩百年以上的時間。十七世紀後半,熱源由東邊的海上大大的遷移到西邊的草原上。
在本章中,我要針對國際環境穩定──更進一步來說是失去了絢爛浮誇的海洋世界──以出生於長崎平戶的海上王國領袖鄭成功,以及其父鄭芝龍、其子鄭經、其孫鄭克塽的鄭氏一族,以及將眼光放向西北的清朝明君康熙帝為軸心,來追蹤亞洲內陸草原世界的國際關係之變化及發展。
鄭氏一族
鄭芝龍(一六〇四~六二)∕鄭成功(一六二四~六二)
鄭經(一六四二~八一)∕鄭克塽(一六七〇~一七〇七)
一、倭寇的時代
一六八三年十月八日,東寧承天府(今天的台南)。鄭成功之孫東寧國王鄭克塽向進攻台灣的清軍總司令官施琅投降。這是壟斷中日貿易,在東亞海域稱霸的鄭氏台灣,也就是東寧王國滅亡的瞬間。並且因銀子而導致的動盪時代,也就此閉幕。鄭氏一族的存在是十六世紀以來以中日貿易為軸心的東亞劇烈政治、經濟的象徵,其興起與停止,和東亞海上貿易結構的發展完全一致。
因銀子而引發的動盪,代表性的就是「倭寇」。直譯「倭寇」這個字就是「日本盜賊」,不過在十六世紀之後,實際上有八成左右的倭寇都是華人。明朝方面想要得到銀子的商人,就是主要進行交易活動的人。明朝在建國初期,在貿易和納稅時,並不使用貨幣,而是使用徵收生產物或勞力的現貨主義型財政制度,企圖抑制貨幣的使用。但是使用實際物品來納稅極為繁瑣,這讓納稅方和收稅方雙方都累積了不滿,因此進入十六世紀之後,逐漸的就以蒙古帝國時代所利用的金屬當作貨幣,用在納稅和交易上。不過明朝從銀礦山徵收了大量的稅,因此礦山的開發有所停滯。另一方面,明朝周邊的各地區反倒在開發銀礦山上有進展,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目前位在島根縣的石見銀山。也因此以華人為主體的「倭寇」便往來於明朝和西日本之間。
成為中日貿易商人的倭寇
明朝政府無視於國內的需要,堅持建國以來的國家政策「海禁(禁止出港的措施)」,嚴格取締海上貿易。對此,倭寇為了抵抗明朝官吏的取締,因而開始武裝。最主要擔任這種非法中日貿易的投資、經營的,就是浙江和安徽的商人們。王直是倭寇的其中一位領袖,他將據點設於五島列島和平戶,他參與被稱為「徽州商人」的政府鹽專賣事業,在商人集團中獲得成長,嶄露頭角。
倭寇時而攻擊沿岸的村落,和明朝官吏展開激烈的戰鬥。明朝對此難以應付,在一五六七年,隨著當時的皇帝嘉靖帝死去,而部分容許了對外貿易。也因此「倭寇」就成了中日貿易的商人。不過明朝從維持治安的觀點,禁止直接對日貿易,要求必須要從福建南方的月港到東南亞或台灣,在當地進行中繼貿易。因此華人商人無論是要進行對日貿易,還是對東南亞的貿易,都必須先停靠在海上的港口。不過這也加速了東南亞各地港口城市的發展,此外,從福建出發到日本時,為了不繞遠路,就必須停靠在台灣西部沿岸,因此台灣西部沿岸的開發也有所發展。
乘上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潮,造訪遠東的葡萄牙人,也和倭寇一起加入了中日貿易。其副產品就是搭上倭寇首領王直的船的葡萄牙人,帶來了大砲。之後除了將澳門設為據點的葡萄牙人,以及將馬尼拉設為據點的西班牙人之外,荷蘭人和英國人也出入於此地。伊比利半島的兩國的國家對貿易的管理介入很深,與之對抗的荷蘭、英國兩國,各自募集了民間的資本、巨額的資金,成立「東印度公司」,加入了遠東的貿易活動。一六〇〇年,在倫敦設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EIC),以印度洋以東的貿易為主要業務,一六〇二年在阿姆斯特丹則是設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VOC)。VOC的船隊在一六〇四年企圖以漂浮在台灣海峽上的澎湖群島為據點,但被明朝官吏所驅逐。鄭氏興隆之祖鄭芝龍便出生在這一年。
二、「倭寇」的後裔鄭芝龍的海上統治
鄭芝龍出生於一六〇四年,父親是福建泉州的一個小官吏鄭紹祖。家境困苦的鄭家,將長男鄭芝龍和兩個弟弟送往澳門。這是因為鄭紹祖正妻的眷屬黃程在澳門做生意相當成功。鄭芝龍在澳門受了天主教的洗禮,獲得「尼古拉斯」的洗禮名。這是因為在葡萄牙人居住的澳門,成為天主教信徒,能增加人生的選項。由於擅長語言,他擔任過VOC的口譯,除了會出身地的閩南語、明朝領土內共通語言的南京官話之外,他也會荷蘭語、葡萄牙語和廣東話,並學習了商業貿易的基礎。當時的澳門也是葡萄牙商人在進行對日貿易的據點,因此他也獲得了日本的資訊。
一六二三年,鄭芝龍轉移到長崎的平戶,在以平戶為據點的華人商人李旦、顏思齊等人手下工作。之後他就與當地平戶武士的田川氏女兒松成婚。隔年,長男福松出生。接著在兩年後,次男七左衛門出生。福松就是之後的鄭成功,而次男則繼承了田川家的家業。在七左衛門出生後,鄭芝龍就不太接近平戶了。
李旦和顏思齊是取得了德川幕府的朱印狀的商人,在幕府的管理之下,在中國海從事貿易。但是或許是不喜幕府的介入,在一六二四年,他們將據點轉移到台灣中西部(今天的北港附近)。在李旦與顏思齊相繼去世後,鄭芝龍被推舉為領袖。鄭芝龍在之後一邊進行中日貿易,一邊襲擊敵對的同行,有時也會將之殺害,逐漸鞏固霸權。接著在沿海地區的村落他又固定徵收稅金,也會向要從統治的海域經過的船隻徵收通行稅。他又進行中日貿易,逐漸成長為海上的獨立勢力。
鄭芝龍在海域的統治在一六二八年前後逐漸上了軌道。這一年,明朝福建當局勸鄭芝龍投降,並賦予他明朝下級武官的地位。對於無法管理的法外之徒,不解除他們的武裝,反而將他們編列入軍制當中,這樣的作法經常可見於中國歷代王朝,因為他們自覺無法擁有足以鎮壓的軍事力。不過無論如何,鄭芝龍獲得了明朝的許可,持續推進在海上的統治。而這時候成為他海上統治夥伴的,就是VOC。
與VOC的聯手
一六三〇年代,正好是福松少年被成為明朝武官的父親接回的時期。此時VOC與明朝的關係非常惡化。在一六二四年,明朝福建當局發展海軍,對佔領了澎湖群島的VOC造成威脅,因此VOC被迫在台灣島南部的大員(今天的台南市)建立據點,進行中日貿易。不過要在中國調度商品就越加困難。明朝一如既往的以「海禁」為國家策略,拒絕進出月港以外的華人進行買賣。為了要進行貿易,想要在日本調度銀子,就必須要具備蠶絲和絲綢來做為代價。若和明朝的官吏進行交涉,是能獲得一些物品,不過在數量上仍然不足。抱持著不滿的VOC在一六三三年對明朝宣戰。鄭芝龍也參加了明朝軍,在料羅灣打敗了許多支持VOC的華人海盜船隊。在這場戰役後不久,福建當局和明朝中央意見不合,福建當局的上層階級遭到替換,因此就只剩下鄭芝龍是了解狀況的人。鄭芝龍和VOC締結了協定,承諾會穩定的提供蠶絲和絲綢。而這意味了鄭芝龍占盡優勢,由於他有對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統治這個穩固的基石,他不接受福建當局的介入,同時又成了VOC獨佔性的供應商。一六四三年,鄭芝龍被封福建都督,是福建的武官中最高的地位。長男福松改名為鄭森,突破科舉的地方考試,進入南京的國子監。這時候是鄭芝龍人生的頂點。
三、鄭成功登場
一六四四年四月,北京因李自成率領的反叛軍而陷落。明朝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後的景山自縊而亡。因此,在萬里長城東邊山海關與清軍對峙的明朝軍司令官吳三桂,轉而投靠清軍,站上攻擊明朝的頭陣。李自成軍很快的便遭到擊敗,當時只有七歲的清朝皇帝順治(福臨)和叔叔多爾袞一同進入北京。清軍追討潰走的李自成軍而南下,渡過長江。
南京當局獲知崇禎帝自縊的消息,便推舉崇禎帝的堂弟朱由菘即位為弘光帝。但一六四五年六月,南京陷落,弘光帝被捕(隔年遭到處刑)。收到這個消息後,鄭芝龍和弟弟鄭鴻逵便擁立朱元璋的第九代皇族後代朱聿鍵即位,稱之隆武帝。鄭森在南京陷落前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隆武帝接見了這位擁立自己為帝的鄭芝龍之子,第一眼就對他印象非常好,他撫著鄭森的背說:「朕沒有女兒,無法收你為婿,只希望你能為我皇室盡忠」,並賜他皇室之姓「朱」與「成功」之名。自此之後,他便以「國姓」自稱,而清朝這一方則稱呼他為「鄭成功」。不過他倒是沒有自稱「朱成功」。
隔年秋天,清軍佔領了福建福州。據傳隆武帝遭到射殺,也有人說他是因絕食而身亡。這個時候鄭芝龍以與清朝建立起友好關係,打算要投降。對此,鄭成功要求父親徹底抗戰,但卻沒有獲得同意,因此他與父親訣別,進入鄭氏統治範圍內的金門島。鄭芝龍向清朝投降後,被挾持帶到北京。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正好為了見兒子與丈夫來到了福建,也在戰亂之中身亡。
第九章 海與草原的明清交替──鄭氏台灣和康熙帝
豐岡康史
前言
十七世紀中葉,長期以來統治中國的大明國,也就是明朝(一三六八~一六四四)自我毀滅。佔據著今天中國東北部滿州、蒙古,可說是漢人聯邦國家的大清國(一六一六~一九一二),接收了化為混亂城市的明朝領地、花上近半世紀的時間,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朝後繼國家。歷史家將這個王朝稱作「清朝」,而將中國這一連串的政治變動稱為「明清交替」,不過當時的日本人將之稱為「華夷變態(從華麗的大明變化成夷人的大清)」。對日本來說,日本長久以來接觸儒學經典,學習以漢人為中心的思考,但在半世紀之前,秀吉向朝鮮出兵,實際交以干戈,且將近三百年來持續君臨東海彼岸的「中華」明朝滅亡,對日本可說是非常衝擊的事實。然而這個衝擊,相反的卻也讓東亞的國際環境逐漸的穩定下來。
明朝瓦解後,清朝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穩固自身的政權,在東亞不再見到大規模的勢力爭奪,形成了今天國際環境的原型。清朝中國、朝鮮王朝、德川日本、黎朝越南的國境線,除去琉球和台灣的定位之外,就幾乎原原本本的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韓國北朝鮮、日本、越南。在同一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乘上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潮、造訪遠東的歐洲大陸國家,也降低了影響力。取而代之的是英國,相較於獲得殖民地,英國更把比重放在貿易之上。十六世紀以來,中日銀貿易引領著東亞的經濟活動,但因為日本在之後會進行「鎖國」的一連串貿易限制政策,中日的銀貿易因此受到控制。因此海上世界的混亂時期過去了,商人們捨棄了武器,逐漸進行起穩定的貿易。
另一方面,在同一時期的亞洲內陸,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汗國和清朝之間,因東蒙古的喀爾喀,以及對蒙古人來說是心靈支柱的西藏佛教領導人、歷代達賴喇嘛所引起的決戰,開啟了戰端。在這裡,勢力由西擴大到東西伯利亞的俄羅斯帝國被牽連進來,開始了持續到十九世紀末的中亞角逐戰。最終形成今天所看到的俄羅斯,以及中亞、南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境,花上了兩百年以上的時間。十七世紀後半,熱源由東邊的海上大大的遷移到西邊的草原上。
在本章中,我要針對國際環境穩定──更進一步來說是失去了絢爛浮誇的海洋世界──以出生於長崎平戶的海上王國領袖鄭成功,以及其父鄭芝龍、其子鄭經、其孫鄭克塽的鄭氏一族,以及將眼光放向西北的清朝明君康熙帝為軸心,來追蹤亞洲內陸草原世界的國際關係之變化及發展。
鄭氏一族
鄭芝龍(一六〇四~六二)∕鄭成功(一六二四~六二)
鄭經(一六四二~八一)∕鄭克塽(一六七〇~一七〇七)
一、倭寇的時代
一六八三年十月八日,東寧承天府(今天的台南)。鄭成功之孫東寧國王鄭克塽向進攻台灣的清軍總司令官施琅投降。這是壟斷中日貿易,在東亞海域稱霸的鄭氏台灣,也就是東寧王國滅亡的瞬間。並且因銀子而導致的動盪時代,也就此閉幕。鄭氏一族的存在是十六世紀以來以中日貿易為軸心的東亞劇烈政治、經濟的象徵,其興起與停止,和東亞海上貿易結構的發展完全一致。
因銀子而引發的動盪,代表性的就是「倭寇」。直譯「倭寇」這個字就是「日本盜賊」,不過在十六世紀之後,實際上有八成左右的倭寇都是華人。明朝方面想要得到銀子的商人,就是主要進行交易活動的人。明朝在建國初期,在貿易和納稅時,並不使用貨幣,而是使用徵收生產物或勞力的現貨主義型財政制度,企圖抑制貨幣的使用。但是使用實際物品來納稅極為繁瑣,這讓納稅方和收稅方雙方都累積了不滿,因此進入十六世紀之後,逐漸的就以蒙古帝國時代所利用的金屬當作貨幣,用在納稅和交易上。不過明朝從銀礦山徵收了大量的稅,因此礦山的開發有所停滯。另一方面,明朝周邊的各地區反倒在開發銀礦山上有進展,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目前位在島根縣的石見銀山。也因此以華人為主體的「倭寇」便往來於明朝和西日本之間。
成為中日貿易商人的倭寇
明朝政府無視於國內的需要,堅持建國以來的國家政策「海禁(禁止出港的措施)」,嚴格取締海上貿易。對此,倭寇為了抵抗明朝官吏的取締,因而開始武裝。最主要擔任這種非法中日貿易的投資、經營的,就是浙江和安徽的商人們。王直是倭寇的其中一位領袖,他將據點設於五島列島和平戶,他參與被稱為「徽州商人」的政府鹽專賣事業,在商人集團中獲得成長,嶄露頭角。
倭寇時而攻擊沿岸的村落,和明朝官吏展開激烈的戰鬥。明朝對此難以應付,在一五六七年,隨著當時的皇帝嘉靖帝死去,而部分容許了對外貿易。也因此「倭寇」就成了中日貿易的商人。不過明朝從維持治安的觀點,禁止直接對日貿易,要求必須要從福建南方的月港到東南亞或台灣,在當地進行中繼貿易。因此華人商人無論是要進行對日貿易,還是對東南亞的貿易,都必須先停靠在海上的港口。不過這也加速了東南亞各地港口城市的發展,此外,從福建出發到日本時,為了不繞遠路,就必須停靠在台灣西部沿岸,因此台灣西部沿岸的開發也有所發展。
乘上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潮,造訪遠東的葡萄牙人,也和倭寇一起加入了中日貿易。其副產品就是搭上倭寇首領王直的船的葡萄牙人,帶來了大砲。之後除了將澳門設為據點的葡萄牙人,以及將馬尼拉設為據點的西班牙人之外,荷蘭人和英國人也出入於此地。伊比利半島的兩國的國家對貿易的管理介入很深,與之對抗的荷蘭、英國兩國,各自募集了民間的資本、巨額的資金,成立「東印度公司」,加入了遠東的貿易活動。一六〇〇年,在倫敦設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EIC),以印度洋以東的貿易為主要業務,一六〇二年在阿姆斯特丹則是設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VOC)。VOC的船隊在一六〇四年企圖以漂浮在台灣海峽上的澎湖群島為據點,但被明朝官吏所驅逐。鄭氏興隆之祖鄭芝龍便出生在這一年。
二、「倭寇」的後裔鄭芝龍的海上統治
鄭芝龍出生於一六〇四年,父親是福建泉州的一個小官吏鄭紹祖。家境困苦的鄭家,將長男鄭芝龍和兩個弟弟送往澳門。這是因為鄭紹祖正妻的眷屬黃程在澳門做生意相當成功。鄭芝龍在澳門受了天主教的洗禮,獲得「尼古拉斯」的洗禮名。這是因為在葡萄牙人居住的澳門,成為天主教信徒,能增加人生的選項。由於擅長語言,他擔任過VOC的口譯,除了會出身地的閩南語、明朝領土內共通語言的南京官話之外,他也會荷蘭語、葡萄牙語和廣東話,並學習了商業貿易的基礎。當時的澳門也是葡萄牙商人在進行對日貿易的據點,因此他也獲得了日本的資訊。
一六二三年,鄭芝龍轉移到長崎的平戶,在以平戶為據點的華人商人李旦、顏思齊等人手下工作。之後他就與當地平戶武士的田川氏女兒松成婚。隔年,長男福松出生。接著在兩年後,次男七左衛門出生。福松就是之後的鄭成功,而次男則繼承了田川家的家業。在七左衛門出生後,鄭芝龍就不太接近平戶了。
李旦和顏思齊是取得了德川幕府的朱印狀的商人,在幕府的管理之下,在中國海從事貿易。但是或許是不喜幕府的介入,在一六二四年,他們將據點轉移到台灣中西部(今天的北港附近)。在李旦與顏思齊相繼去世後,鄭芝龍被推舉為領袖。鄭芝龍在之後一邊進行中日貿易,一邊襲擊敵對的同行,有時也會將之殺害,逐漸鞏固霸權。接著在沿海地區的村落他又固定徵收稅金,也會向要從統治的海域經過的船隻徵收通行稅。他又進行中日貿易,逐漸成長為海上的獨立勢力。
鄭芝龍在海域的統治在一六二八年前後逐漸上了軌道。這一年,明朝福建當局勸鄭芝龍投降,並賦予他明朝下級武官的地位。對於無法管理的法外之徒,不解除他們的武裝,反而將他們編列入軍制當中,這樣的作法經常可見於中國歷代王朝,因為他們自覺無法擁有足以鎮壓的軍事力。不過無論如何,鄭芝龍獲得了明朝的許可,持續推進在海上的統治。而這時候成為他海上統治夥伴的,就是VOC。
與VOC的聯手
一六三〇年代,正好是福松少年被成為明朝武官的父親接回的時期。此時VOC與明朝的關係非常惡化。在一六二四年,明朝福建當局發展海軍,對佔領了澎湖群島的VOC造成威脅,因此VOC被迫在台灣島南部的大員(今天的台南市)建立據點,進行中日貿易。不過要在中國調度商品就越加困難。明朝一如既往的以「海禁」為國家策略,拒絕進出月港以外的華人進行買賣。為了要進行貿易,想要在日本調度銀子,就必須要具備蠶絲和絲綢來做為代價。若和明朝的官吏進行交涉,是能獲得一些物品,不過在數量上仍然不足。抱持著不滿的VOC在一六三三年對明朝宣戰。鄭芝龍也參加了明朝軍,在料羅灣打敗了許多支持VOC的華人海盜船隊。在這場戰役後不久,福建當局和明朝中央意見不合,福建當局的上層階級遭到替換,因此就只剩下鄭芝龍是了解狀況的人。鄭芝龍和VOC締結了協定,承諾會穩定的提供蠶絲和絲綢。而這意味了鄭芝龍占盡優勢,由於他有對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統治這個穩固的基石,他不接受福建當局的介入,同時又成了VOC獨佔性的供應商。一六四三年,鄭芝龍被封福建都督,是福建的武官中最高的地位。長男福松改名為鄭森,突破科舉的地方考試,進入南京的國子監。這時候是鄭芝龍人生的頂點。
三、鄭成功登場
一六四四年四月,北京因李自成率領的反叛軍而陷落。明朝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後的景山自縊而亡。因此,在萬里長城東邊山海關與清軍對峙的明朝軍司令官吳三桂,轉而投靠清軍,站上攻擊明朝的頭陣。李自成軍很快的便遭到擊敗,當時只有七歲的清朝皇帝順治(福臨)和叔叔多爾袞一同進入北京。清軍追討潰走的李自成軍而南下,渡過長江。
南京當局獲知崇禎帝自縊的消息,便推舉崇禎帝的堂弟朱由菘即位為弘光帝。但一六四五年六月,南京陷落,弘光帝被捕(隔年遭到處刑)。收到這個消息後,鄭芝龍和弟弟鄭鴻逵便擁立朱元璋的第九代皇族後代朱聿鍵即位,稱之隆武帝。鄭森在南京陷落前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隆武帝接見了這位擁立自己為帝的鄭芝龍之子,第一眼就對他印象非常好,他撫著鄭森的背說:「朕沒有女兒,無法收你為婿,只希望你能為我皇室盡忠」,並賜他皇室之姓「朱」與「成功」之名。自此之後,他便以「國姓」自稱,而清朝這一方則稱呼他為「鄭成功」。不過他倒是沒有自稱「朱成功」。
隔年秋天,清軍佔領了福建福州。據傳隆武帝遭到射殺,也有人說他是因絕食而身亡。這個時候鄭芝龍以與清朝建立起友好關係,打算要投降。對此,鄭成功要求父親徹底抗戰,但卻沒有獲得同意,因此他與父親訣別,進入鄭氏統治範圍內的金門島。鄭芝龍向清朝投降後,被挾持帶到北京。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正好為了見兒子與丈夫來到了福建,也在戰亂之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