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節錄)
瑪麗正在讀書,思緒飄向最近去夏威夷度假的事。她想像自己回到海灘上,於是困在那段記憶裡,她的雙眼還盯著書本,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早已停止閱讀。過了一段時間,她回過神來,突然看不懂書中的內容。因為她分心了,必須翻回去重讀。瑪麗在做白日夢,或者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心神漫遊」。雖然她本來打算要看書,思緒卻不在閱讀上。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她一邊閱讀,一邊做白日夢,而不直接放下書本,閉上眼睛,好好回憶假期?
約翰壓力很大。他在社群媒體偶然讀到,靜觀有放鬆的效果,所以他決定每天撥出15分鐘,嘗試簡單的呼吸靜觀。第一天,約翰用手機計時15分鐘,準備開始靜觀。起初,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感官上。他能感受到空氣隨著呼吸進出,體會胸腔的起伏。他很專注,觀察到每個感覺。突然間,他閃過一個念頭,「真棒,好放鬆!我喜歡靜觀,清空我的思緒。」這個念頭並未停止,繼續發展下去。「這次靜觀會舒緩我所有的壓力,真受不了截稿期限和緊迫感。他們付給我的錢那麼少⋯⋯」他的思緒不停流轉。約翰沒有專心靜觀,因為他想起煩惱和工作壓力,呼吸愈來愈短淺,身體開始緊繃。他突然驚覺,「天啊!我沒有專注於呼吸,快回來靜觀!」他回到靜觀,過沒幾秒鐘,另一個念頭又浮現了,「我真是失敗!無法專心呼吸,這讓我想起了⋯⋯」他再度分心。約翰的靜觀就這樣斷斷續續,直到手機的計時器響起。為什麼約翰不能夠專心靜觀呢?是他心理有問題,或者走神才是人類的本性?⋯⋯
潔恩熱衷政治。她有自己的政治觀點,喜歡在網路論壇質疑別人,她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她就是堅信自己是對的。總統大選快到了,她把喜歡的候選人理想化,然後將其他陣營的候選人妖魔化。後來,她擁護的候選人落選,她難以置信。在她看來,其他陣營的候選人明明是惡魔,竟然勝選了。這個念頭時時刻刻都控制著她。她希望擺脫這些念頭,因為只會徒增痛苦。然而,她無法自拔。這是一個極端的走神案例,被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也就是同一個想法反覆出現,強行進入思緒。她刻意排除這些念頭,但為什麼就是忍不住浮現呢?
本書可以解答哪些問題?
我是神經科學家,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思維科學研究所(IONS),專門研究頭腦如何處理資訊,進而產生體驗。本書探討當我們的心神漫遊,會是什麼情況?我們明明專心做某件事,為什麼忍不住做白日夢或走神?在這種情況下,頭腦是怎麼了?有什麼辦法可以妥善控制我們的思緒嗎?
走神還觸及更大的課題,包括我們的想法從何而來,以及這些想法是否等於我們?我們的存在遠遠大於我們的想法嗎?該如何馴服我們的思緒?比如你準備閱讀這本書,周圍有東西會干擾你,你能否不動如山?如果你打算在家裡動手做點事,能否保持專注,忽略周圍的動靜,或者你特別容易分心?如果走神太嚴重,已經妨礙正常生活,沒辦法專心做正事,甚至無法發揮所有的潛力,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的想法構成我們的認同,但心智究竟是如何運作,背後的科學知識和原理,潛藏了許多奧祕,等著我們去探索。
第一部分:什麼是走神?
科學家有哪些研究走神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洞悉走神的源頭,明白它為什麼會製造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問題。
第二部分:走神與你
從獨特的視角來探索人類心智,思考走神包含哪些 不同類型的念頭,以及有哪些相關的研究。同時,回顧研究走神的歷史,科學家如何開發各種技術,來探討情緒、注意力和個性對念頭的影響。此外,也會討論不由自主的思維(involuntary thinking),與我們生活各個層面如何交互作用。當你感到沮喪,會不自覺地有負面的念頭嗎?不由自主的思維對情緒有什麼影響?
接著,從心理學跨入神經科學,藉由腦成像技術,得知我們心有所思時,腦內是什麼情況。隨著知識的累積,我們更明瞭思維背後的神經機制,有助於開發新的方法,來防堵有問題的思維模式。這是真正引導思維,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
第三部分:馴服心靈
收錄一系列方法,教大家調整走神的內容和頻率,這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防堵無謂的思慮。也會解釋為何要採用間接的方法,不能只是命令頭腦不去想。我會介紹幾個鍛鍊心智及克制走神的技巧,讓你過得更幸福。辯證和靜觀的練習都非常強大,可以擺脫有害的思緒,最終讓這些想法消失。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換個角度,重新看待我們的想法,同時與身體感官密切合作,加以鍛鍊我們的心智。
到了本書結尾,你將更明白心智是如何運作,還會掌握一系列實用的方法,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第一章 不同類型的思維(節錄)
進入正題之前,先來想一想什麼是走神?如果想不通也沒關係,因為就連專業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也摸不著頭緒,很驚訝吧!研究人員對走神的定義不盡相同。有些人把自主的思維也納入,另一派則只承認不由自主的思維。事實上,這沒有對錯。
自主思維
自主思維(Intentional thought)是我們打算解決某個問題,並將心智引導至此時,所產生的目標導向思維。這類思維的內容,直接受意志控制。比如你可能正在考慮待會去超市要買什麼,或者正打算種種花草,規劃事前作業,這就是自主思維。這些思維通常與實現目標有關。
為什麼有些科學家認為,自主思維也算是走神?思維自主或不自主,沒那麼容易區分。假設你在洗碗,突然想起明天的計畫,這是不由自主,還是刻意去想呢?說不定,這個念頭只是突然閃過,而你剛好在洗碗,所以聯想到食物,以及明天要去超市採買。某個想法引發了另一個想法,你可能會想起明天還要做別的事情。似乎不容易分辨這真的是自主思維,還是因為洗碗而觸發。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沒有一個思維是自主的,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關於這點我們後面章節再討論。
我們觀察自己的想法,會發現一些自主思維正在破壞我們的人生,雖然我們以為是自己在控制思維,有時候卻正好相反。
無心的、不由自主的思維和白日夢
自主的思維算是走神嗎?科學家莫衷一是,但大多數人都同意,無心的、不由自主的思維確實算是走神。不由自主的思維,正是瑪麗讀書及約翰靜觀時所經歷的思維。這些典型的走神都是無心的,即使努力克制,通常仍舊免不了。這些思維可能有其用處(如靈光乍現),接下來我將會解釋。
不由自主的思維,通常帶有自我中心的色彩,講述著「我的故事」,但不由自主的程度可能不盡相同。當我們執行無聊的任務,或許會接納不由自主的思維,承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反之,如果是需要專注的場合,尤其是做靜觀的練習,突然浮現不由自主的想法,可能會責怪自己分心。這些思緒有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不由自主地出現,往往不是我們刻意去想。
不由自主的思維,大多沒有意識。如果你打算靜觀,無論有沒有人在旁邊引導,目標都是專心靜觀,但你的思緒難免會飄到別處。當你開始走神,你始終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就是忘了要專心靜觀。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卻沒有察覺到思緒飄走。一旦我們驚覺這些想法,就會趕緊回歸手頭上的任務。不由自主的思維,與做夢有一些共通點。做夢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卻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同意,走神和做夢都欠缺特定的自我意識。
至於白日夢,也可以列入不由自主的思維。我們做白日夢時,會想像自己身在愉快的情景,像是如果有無限的資源,將過著怎樣的人生:會購買的房子、展開的旅行,以及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雖然有些人認為,做白日夢與走神是同樣的意思,實際上,白日夢主要是走神的其中一類,意指正向的想像。
外部刺激與不受外部刺激的思維
外部事件觸發的思維,例如聽到戶外的鳥叫聲,令我想起小時候在祖父母家的花園聽見鳥鳴,以及在那裡度過美好的時光,這就是外部刺激的思維。換句話說,如果我沒有聽到鳥叫聲,可能就不會想起這些回憶。
有些研究者認為,外部刺激的思維並不算走神,有些研究者卻覺得是。如何判斷是不是外部刺激的思維呢?研究團隊會要求受試者專心做一件事,然後打斷他,問他正在想什麼,以及那段思緒的背景。如果這段思緒是由外部事件(如戶外的狗叫聲)所觸發,就算是外部刺激的思維。
然而,不太容易區分是否受到外部刺激。假設我的肚子咕嚕叫,腦袋想起了食物,這是受到外部刺激的思維嗎?我們一般人很少完全與外界隔絕,例如待在水箱裡、漂浮在水面上,或自顧自地戴著耳機。既然如此,便很難斷定哪些思維受到外部刺激,因為任何思維的發生,都可能會受到環境影響。
強迫型反芻思維
當思緒圍繞著相同主題,無盡地重複,就稱為強迫型思維。翻開心理保健文獻,這又稱反芻思維。反芻思維屬於不由自主的思維,介於目標導向思維及不由自主的思維之間。為了確認是不是強迫型思維,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做重複的事情,然後中途打斷,詢問受試者正在想什麼。如果受試者老是想著同一件事,為此感到心煩、不開心,這就是反芻思維。一旦浮現反芻思維,自己通常會意識到。之前提過潔恩的例子,她反覆想起自己的政治觀點,忍不住浮現特定的人和事。而且每天一想就是數小時,害她不開心。
當我們想要控制自己的思維,通常是針對反芻思維。你會想閱讀本書,也可能是深受反芻思維所苦,後面的章節再教大家如何應對。
第六章 走神時,都在想什麼?(節錄)
走神的頻率
走神有可能是不由自主的,因此難以評估持續多久。既然我們想縮短走神的時間,一定要有正確觀念。大多數的研究報告,都是訪問受試者走神多久,並未實際測量時間。
在一項研究中,為了探討走神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研究團隊連續14天向受試者發送簡訊,每天五次。結果發現,用餐後比較容易走神。此時,身體一部分的能量從頭腦轉移到胃部,所以我們有時會想睡覺。用餐後容易走神,這與它是一種微睡眠狀態,可能幫助我們在飯後休息的觀點一致。
走神就像做夢,我們不一定記得內容。內心可能是一片空白,有些研究人員稱為心靈空白(mind blanking)。 然而,也可能是我們想不起走神的內容。我有一位學生接受過深入訪談的訓練,可以探測受試者的想法,我們決定以走神為題進行測驗,而我是她的第一個對象。她指示我反覆執行一項任務,直到發現自己恍神為止。之後,她針對單一的走神事件,進行長達20分鐘的深度訪談,要求我詳細回憶走神的內容。就像在描述夢境,我確實記得一部分內容,但不是全部。當我向她描述時,也會回想起更多的內容。
我們思索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的走神嗎?
了解念頭如何接連出現,也相當有助益。之前的走神是否會影響後續思索的內容?假如你的心飄到未來我們思索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的走神嗎?
了解念頭如何接連出現,也相當有助益。之前的走神是否會影響後續思索的內容?假如你的心飄到未來即使對當下產生負面想法,並不會大幅增加未來出現負面想法的可能性。某個想法在我們心中冒出來的機率,相對獨立於之前的經歷。
以下圖表說明了可以創建一個模型,來模擬走神的反應,亦即根據之前的走神事件,重現走神事件的順序。內心狀態可分成三種:專注於任務、部分專注/部分走神、走神。每一秒,內心狀態都會被重新評估,因此內心狀態是有機會改變的。
當內心處於某個狀態,有可能繼續維持同一個狀態(循環箭頭),或跳到另一個狀態。該模型收集大量受試者的回覆,計算內心狀態切換的機率,可以模擬真實人類,生成類似的走神事件。假如你正專心執行任務,到了下一秒,有96%的機率繼續保持專注,以及4%的機率會切換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被詢問時,我們會回答正在想手邊的事或日常事務(如午餐、接著要做的事等),而且還是繼續執行任務。雖然切換的機率不高,只有4%,但因為每一秒都可能改變,所以在專注於任務15秒後,大約有50%的機率會切換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
一旦進入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維持這種狀態的機率為95%,並且可能會停留一段時間。然而,過了30秒,我們有60%的機率會切換到走神狀態,另有40%的機率回歸專注於任務的狀態。至於走神的內心狀態其實非常穩定,切換到其他狀態的機率最低(僅有3%),所以停留在此狀態的時間較長。但是,到了某個時刻,又會回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你會注意到從「專注於任務」到「走神」,並不是直接切換,因為從500名受試者收集到的數據,很少有這種情況。資料顯示,人們很少從高度專注的狀態,直接跳到走神狀態,相反地,一定會歷經過渡狀態。
走神狀態可以分成兩種。比起部分走神(想著手邊的事或日常事務),完全走神更令人不快,給人一種失控、詭異、說變就變、不安的感受。儘管部分走神的狀態,不必然就是正面的,卻不像完全走神那般負面。
瑪麗正在讀書,思緒飄向最近去夏威夷度假的事。她想像自己回到海灘上,於是困在那段記憶裡,她的雙眼還盯著書本,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早已停止閱讀。過了一段時間,她回過神來,突然看不懂書中的內容。因為她分心了,必須翻回去重讀。瑪麗在做白日夢,或者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心神漫遊」。雖然她本來打算要看書,思緒卻不在閱讀上。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她一邊閱讀,一邊做白日夢,而不直接放下書本,閉上眼睛,好好回憶假期?
約翰壓力很大。他在社群媒體偶然讀到,靜觀有放鬆的效果,所以他決定每天撥出15分鐘,嘗試簡單的呼吸靜觀。第一天,約翰用手機計時15分鐘,準備開始靜觀。起初,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感官上。他能感受到空氣隨著呼吸進出,體會胸腔的起伏。他很專注,觀察到每個感覺。突然間,他閃過一個念頭,「真棒,好放鬆!我喜歡靜觀,清空我的思緒。」這個念頭並未停止,繼續發展下去。「這次靜觀會舒緩我所有的壓力,真受不了截稿期限和緊迫感。他們付給我的錢那麼少⋯⋯」他的思緒不停流轉。約翰沒有專心靜觀,因為他想起煩惱和工作壓力,呼吸愈來愈短淺,身體開始緊繃。他突然驚覺,「天啊!我沒有專注於呼吸,快回來靜觀!」他回到靜觀,過沒幾秒鐘,另一個念頭又浮現了,「我真是失敗!無法專心呼吸,這讓我想起了⋯⋯」他再度分心。約翰的靜觀就這樣斷斷續續,直到手機的計時器響起。為什麼約翰不能夠專心靜觀呢?是他心理有問題,或者走神才是人類的本性?⋯⋯
潔恩熱衷政治。她有自己的政治觀點,喜歡在網路論壇質疑別人,她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她就是堅信自己是對的。總統大選快到了,她把喜歡的候選人理想化,然後將其他陣營的候選人妖魔化。後來,她擁護的候選人落選,她難以置信。在她看來,其他陣營的候選人明明是惡魔,竟然勝選了。這個念頭時時刻刻都控制著她。她希望擺脫這些念頭,因為只會徒增痛苦。然而,她無法自拔。這是一個極端的走神案例,被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也就是同一個想法反覆出現,強行進入思緒。她刻意排除這些念頭,但為什麼就是忍不住浮現呢?
本書可以解答哪些問題?
我是神經科學家,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思維科學研究所(IONS),專門研究頭腦如何處理資訊,進而產生體驗。本書探討當我們的心神漫遊,會是什麼情況?我們明明專心做某件事,為什麼忍不住做白日夢或走神?在這種情況下,頭腦是怎麼了?有什麼辦法可以妥善控制我們的思緒嗎?
走神還觸及更大的課題,包括我們的想法從何而來,以及這些想法是否等於我們?我們的存在遠遠大於我們的想法嗎?該如何馴服我們的思緒?比如你準備閱讀這本書,周圍有東西會干擾你,你能否不動如山?如果你打算在家裡動手做點事,能否保持專注,忽略周圍的動靜,或者你特別容易分心?如果走神太嚴重,已經妨礙正常生活,沒辦法專心做正事,甚至無法發揮所有的潛力,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的想法構成我們的認同,但心智究竟是如何運作,背後的科學知識和原理,潛藏了許多奧祕,等著我們去探索。
第一部分:什麼是走神?
科學家有哪些研究走神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洞悉走神的源頭,明白它為什麼會製造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問題。
第二部分:走神與你
從獨特的視角來探索人類心智,思考走神包含哪些 不同類型的念頭,以及有哪些相關的研究。同時,回顧研究走神的歷史,科學家如何開發各種技術,來探討情緒、注意力和個性對念頭的影響。此外,也會討論不由自主的思維(involuntary thinking),與我們生活各個層面如何交互作用。當你感到沮喪,會不自覺地有負面的念頭嗎?不由自主的思維對情緒有什麼影響?
接著,從心理學跨入神經科學,藉由腦成像技術,得知我們心有所思時,腦內是什麼情況。隨著知識的累積,我們更明瞭思維背後的神經機制,有助於開發新的方法,來防堵有問題的思維模式。這是真正引導思維,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
第三部分:馴服心靈
收錄一系列方法,教大家調整走神的內容和頻率,這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防堵無謂的思慮。也會解釋為何要採用間接的方法,不能只是命令頭腦不去想。我會介紹幾個鍛鍊心智及克制走神的技巧,讓你過得更幸福。辯證和靜觀的練習都非常強大,可以擺脫有害的思緒,最終讓這些想法消失。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換個角度,重新看待我們的想法,同時與身體感官密切合作,加以鍛鍊我們的心智。
到了本書結尾,你將更明白心智是如何運作,還會掌握一系列實用的方法,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第一章 不同類型的思維(節錄)
進入正題之前,先來想一想什麼是走神?如果想不通也沒關係,因為就連專業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也摸不著頭緒,很驚訝吧!研究人員對走神的定義不盡相同。有些人把自主的思維也納入,另一派則只承認不由自主的思維。事實上,這沒有對錯。
自主思維
自主思維(Intentional thought)是我們打算解決某個問題,並將心智引導至此時,所產生的目標導向思維。這類思維的內容,直接受意志控制。比如你可能正在考慮待會去超市要買什麼,或者正打算種種花草,規劃事前作業,這就是自主思維。這些思維通常與實現目標有關。
為什麼有些科學家認為,自主思維也算是走神?思維自主或不自主,沒那麼容易區分。假設你在洗碗,突然想起明天的計畫,這是不由自主,還是刻意去想呢?說不定,這個念頭只是突然閃過,而你剛好在洗碗,所以聯想到食物,以及明天要去超市採買。某個想法引發了另一個想法,你可能會想起明天還要做別的事情。似乎不容易分辨這真的是自主思維,還是因為洗碗而觸發。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沒有一個思維是自主的,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關於這點我們後面章節再討論。
我們觀察自己的想法,會發現一些自主思維正在破壞我們的人生,雖然我們以為是自己在控制思維,有時候卻正好相反。
無心的、不由自主的思維和白日夢
自主的思維算是走神嗎?科學家莫衷一是,但大多數人都同意,無心的、不由自主的思維確實算是走神。不由自主的思維,正是瑪麗讀書及約翰靜觀時所經歷的思維。這些典型的走神都是無心的,即使努力克制,通常仍舊免不了。這些思維可能有其用處(如靈光乍現),接下來我將會解釋。
不由自主的思維,通常帶有自我中心的色彩,講述著「我的故事」,但不由自主的程度可能不盡相同。當我們執行無聊的任務,或許會接納不由自主的思維,承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反之,如果是需要專注的場合,尤其是做靜觀的練習,突然浮現不由自主的想法,可能會責怪自己分心。這些思緒有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不由自主地出現,往往不是我們刻意去想。
不由自主的思維,大多沒有意識。如果你打算靜觀,無論有沒有人在旁邊引導,目標都是專心靜觀,但你的思緒難免會飄到別處。當你開始走神,你始終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就是忘了要專心靜觀。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卻沒有察覺到思緒飄走。一旦我們驚覺這些想法,就會趕緊回歸手頭上的任務。不由自主的思維,與做夢有一些共通點。做夢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在思考,卻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同意,走神和做夢都欠缺特定的自我意識。
至於白日夢,也可以列入不由自主的思維。我們做白日夢時,會想像自己身在愉快的情景,像是如果有無限的資源,將過著怎樣的人生:會購買的房子、展開的旅行,以及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雖然有些人認為,做白日夢與走神是同樣的意思,實際上,白日夢主要是走神的其中一類,意指正向的想像。
外部刺激與不受外部刺激的思維
外部事件觸發的思維,例如聽到戶外的鳥叫聲,令我想起小時候在祖父母家的花園聽見鳥鳴,以及在那裡度過美好的時光,這就是外部刺激的思維。換句話說,如果我沒有聽到鳥叫聲,可能就不會想起這些回憶。
有些研究者認為,外部刺激的思維並不算走神,有些研究者卻覺得是。如何判斷是不是外部刺激的思維呢?研究團隊會要求受試者專心做一件事,然後打斷他,問他正在想什麼,以及那段思緒的背景。如果這段思緒是由外部事件(如戶外的狗叫聲)所觸發,就算是外部刺激的思維。
然而,不太容易區分是否受到外部刺激。假設我的肚子咕嚕叫,腦袋想起了食物,這是受到外部刺激的思維嗎?我們一般人很少完全與外界隔絕,例如待在水箱裡、漂浮在水面上,或自顧自地戴著耳機。既然如此,便很難斷定哪些思維受到外部刺激,因為任何思維的發生,都可能會受到環境影響。
強迫型反芻思維
當思緒圍繞著相同主題,無盡地重複,就稱為強迫型思維。翻開心理保健文獻,這又稱反芻思維。反芻思維屬於不由自主的思維,介於目標導向思維及不由自主的思維之間。為了確認是不是強迫型思維,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做重複的事情,然後中途打斷,詢問受試者正在想什麼。如果受試者老是想著同一件事,為此感到心煩、不開心,這就是反芻思維。一旦浮現反芻思維,自己通常會意識到。之前提過潔恩的例子,她反覆想起自己的政治觀點,忍不住浮現特定的人和事。而且每天一想就是數小時,害她不開心。
當我們想要控制自己的思維,通常是針對反芻思維。你會想閱讀本書,也可能是深受反芻思維所苦,後面的章節再教大家如何應對。
第六章 走神時,都在想什麼?(節錄)
走神的頻率
走神有可能是不由自主的,因此難以評估持續多久。既然我們想縮短走神的時間,一定要有正確觀念。大多數的研究報告,都是訪問受試者走神多久,並未實際測量時間。
在一項研究中,為了探討走神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研究團隊連續14天向受試者發送簡訊,每天五次。結果發現,用餐後比較容易走神。此時,身體一部分的能量從頭腦轉移到胃部,所以我們有時會想睡覺。用餐後容易走神,這與它是一種微睡眠狀態,可能幫助我們在飯後休息的觀點一致。
走神就像做夢,我們不一定記得內容。內心可能是一片空白,有些研究人員稱為心靈空白(mind blanking)。 然而,也可能是我們想不起走神的內容。我有一位學生接受過深入訪談的訓練,可以探測受試者的想法,我們決定以走神為題進行測驗,而我是她的第一個對象。她指示我反覆執行一項任務,直到發現自己恍神為止。之後,她針對單一的走神事件,進行長達20分鐘的深度訪談,要求我詳細回憶走神的內容。就像在描述夢境,我確實記得一部分內容,但不是全部。當我向她描述時,也會回想起更多的內容。
我們思索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的走神嗎?
了解念頭如何接連出現,也相當有助益。之前的走神是否會影響後續思索的內容?假如你的心飄到未來我們思索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的走神嗎?
了解念頭如何接連出現,也相當有助益。之前的走神是否會影響後續思索的內容?假如你的心飄到未來即使對當下產生負面想法,並不會大幅增加未來出現負面想法的可能性。某個想法在我們心中冒出來的機率,相對獨立於之前的經歷。
以下圖表說明了可以創建一個模型,來模擬走神的反應,亦即根據之前的走神事件,重現走神事件的順序。內心狀態可分成三種:專注於任務、部分專注/部分走神、走神。每一秒,內心狀態都會被重新評估,因此內心狀態是有機會改變的。
當內心處於某個狀態,有可能繼續維持同一個狀態(循環箭頭),或跳到另一個狀態。該模型收集大量受試者的回覆,計算內心狀態切換的機率,可以模擬真實人類,生成類似的走神事件。假如你正專心執行任務,到了下一秒,有96%的機率繼續保持專注,以及4%的機率會切換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被詢問時,我們會回答正在想手邊的事或日常事務(如午餐、接著要做的事等),而且還是繼續執行任務。雖然切換的機率不高,只有4%,但因為每一秒都可能改變,所以在專注於任務15秒後,大約有50%的機率會切換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
一旦進入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維持這種狀態的機率為95%,並且可能會停留一段時間。然而,過了30秒,我們有60%的機率會切換到走神狀態,另有40%的機率回歸專注於任務的狀態。至於走神的內心狀態其實非常穩定,切換到其他狀態的機率最低(僅有3%),所以停留在此狀態的時間較長。但是,到了某個時刻,又會回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你會注意到從「專注於任務」到「走神」,並不是直接切換,因為從500名受試者收集到的數據,很少有這種情況。資料顯示,人們很少從高度專注的狀態,直接跳到走神狀態,相反地,一定會歷經過渡狀態。
走神狀態可以分成兩種。比起部分走神(想著手邊的事或日常事務),完全走神更令人不快,給人一種失控、詭異、說變就變、不安的感受。儘管部分走神的狀態,不必然就是正面的,卻不像完全走神那般負面。